一种模具和定模顶出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70975阅读:78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模具和定模顶出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具和定模顶出机构,尤其涉及一种控制压铸件有正确落向 的模具和定模辅助顶出机构。
背景技术
通常在设计压铸模时,一套模具中要分为定模和动模。压铸后,产品随着动模一起 离开定模,然后再被顶出机构从动模里推出,从而整体上完全脱离模具。由于产品包紧力大的一侧不容易脱模,因此,当没有侧向抽芯等特殊情况时,一般 将产品中包紧力较大的一侧设计在模具的动模方向,将产品中包紧力较小的一侧设计在模 具的定模方向,让包紧力小的一侧先从定模中脱出,然后再利用顶出机构,将包紧力较大的 一侧从动模中脱出。但是这样的设计,会使得产品位于动模一侧在顶出的过程中产生许多顶出痕迹, 从而影响产品的美观。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能使产品顺利脱模并且外形美观的模具。

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使产品 顺利脱模并且外形美观的模具以及定模顶出机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定模顶出机构,包括与定模框固定连接 的弹簧盖板以及穿过定模框和定模型腔的至少一个定模顶杆;所述弹簧盖板与所述定模顶 杆之间设置有弹簧;在开模时,所述定模顶杆借助所述弹簧提供的弹性力使铸件与所述定 模型腔分离。较佳的,所述定模框设置有一辅助容腔;所述弹簧与所述定模顶杆之间设置有位 于所述辅助容腔中的顶杆压紧板。较佳的,所述顶杆压紧板靠近所述弹簧盖板一侧设置有弹簧容腔;所述弹簧设置 在所述弹簧容腔中。较佳的,所述弹簧的数量与所述定模顶杆相等,位置与所述定模顶杆正对。较佳的,所述弹簧为蝶形弹簧。较佳的,所述顶杆压紧板位于所述定模顶杆一侧设置有与所述顶杆压紧板固定 连接的顶杆固定板;所述定模顶杆位于所述辅助容腔内的端部固定在所述顶杆固定板中。较佳的,所述顶杆固定板上固定连接有复位杆;所述复位杆穿过定模框和定模型 腔延伸至动定模分型面。本实用新型同时还提供了一种模具,包含动模、定模以及上述任一定模顶出机构, 产品包紧力较大一侧的型腔设置在所述定模上,包紧力较小一侧的型腔设置在所述动模 上;所述动模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与模具的进浇口和产品型腔相连通的辅助型腔;所述定模顶杆位于动定模分型面一侧的端面与所述辅助型腔相对应。较佳的,所述定模顶杆位于所述动定模分型面一侧的端面与所述动定模分型面相 对应。较佳的,所述定模顶杆为八个,沿所述辅助型腔的中心线对称设置。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定模顶出机构及模具,当定模一 侧的包紧力大于动模一侧的包紧力时,仍能使产品顺利脱模,并且外形美观。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 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工作状态一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工作状态二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模具,包括动模100和定模200以及定模顶出 机构。动模100包括动模框1和动模型腔2,定模200包括定模框4和定模型腔5。产品包紧力较大一侧的型腔设置在定模200上,包紧力较小一侧的型腔设置在动 模100上。动模一侧设置有一个与模具的进浇口(图中未示出)和产品型腔14相连通的 辅助型腔3。定模顶出机构包括与定模框4固定连接的弹簧盖板10,以及穿过定模框4和定模 型腔5的四个定模顶杆6,因此,作用在辅助型腔3上具有四个辅助顶点15。定模顶杆6位 于动定模分型面13 —侧的端面61同时与辅助型腔3和动定模分型面13相对应,且定模 顶杆6沿辅助型腔3的中心线对称设置。在其他具体实施方式
中,定模顶杆6的端面61也可仅与辅助型腔3正对,而实现 基本相同的功能。在其他具体实施方式
中,根据实际定模包紧力的大小,定模顶杆6的数量也可以 是二个以上的其他数量,以达到基本相同的技术效果。弹簧盖板10与定模顶杆6之间设置有弹簧9,弹簧9的数量与定模顶杆6相等,位 置与定模顶杆6正对。在开模时,定模顶杆6借助弹簧9提供的弹性力使铸件与定模型腔 5分离。当压铸件在压铸完成以后,铸件在模具的产品型腔14中。模具的动、定模随压铸 机活动部件的运动而分离,即使模具打开。这时,弹簧9的张力作用在定模顶杆6上,使定 模顶杆6反向运动,进而使四个顶杆对辅助型腔3上作用了一组压力,从而使铸件与定模型 腔5分离。当压机的一次开模、顶出程序完成后,铸件从模具中完全脱离,动、定模在压机的 下一工作循环中合模,等待下一次循环的工作程序。实施例2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结构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定模顶
4杆6为八个(图中未全部示出),定模框4设置有一辅助容腔12,弹簧9与定模顶杆6之间 设置有位于辅助容腔12中的顶杆压紧板8。顶杆压紧板8靠近弹簧盖板10 —侧设置有弹 簧容腔81,弹簧9为蝶形弹簧,设置在弹簧容腔81中。顶杆压紧板8位于定模顶杆6 —侧设置有与顶杆压紧板8固定连接的顶杆固定板 7,定模顶杆6位于辅助容腔12内的端部固定在顶杆固定板7中。顶杆固定板7上固定连接有复位杆11,复位杆11穿过定模框4和定模型腔5延伸 至动定模分型面13。当压铸件在压铸完成以后,铸件在模具的产品型腔14中。模具的动、定模随压铸 机活动部件的运动而分离,即使模具打开。这时,蝶形弹簧9的张力作用在顶杆压紧板8上, 推动顶杆压紧板8、顶杆固定板7和定模顶杆6反向运动,使八个定模顶杆(图中未全部示 出)对辅助型腔3上作用了一组压力F,从而使铸件与定模型腔5分离,如图4所示。当压 机的一次开模、顶出程序完成后,铸件16从模具中完全脱离,如图5所示。然后,动、定模在 压机的下一工作循环中合模,该顶出机构在复位杆11的作用下回复到图3的状态,等待下 一次循环的工作程序。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无 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 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 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一种定模顶出机构,其特征是包括与定模框(4)固定连接的弹簧盖板(10)以及穿过定模框(4)和定模型腔(5)的至少一个定模顶杆(6);所述弹簧盖板(10)与所述定模顶杆(6)之间设置有弹簧(9);在开模时,所述定模顶杆(6)借助所述弹簧(9)提供的弹性力使铸件与所述定模型腔(5)分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模顶出机构,其特征是所述定模框(4)设置有一辅助容腔(12);所述弹簧(9)与所述定模顶杆(6)之间设置有位于所述辅助容腔(12)中的顶杆压紧 板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模顶出机构,其特征是所述顶杆压紧板(8)靠近所述弹簧 盖板(10) —侧设置有弹簧容腔(81);所述弹簧(9)设置在所述弹簧容腔(81)中。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模顶出机构,其特征是所述弹簧(9)的数量与所述定模顶 杆(6)相等,位置与所述定模顶杆(6)正对。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模顶出机构,其特征是所述弹簧(9)为蝶形弹簧。
6.如权利要求2、3、4或5任一所述的定模顶出机构,其特征是所述顶杆压紧板(8)位 于所述定模顶杆(6) —侧设置有与所述顶杆压紧板(8)固定连接的顶杆固定板(7);所述 定模顶杆(6)位于所述辅助容腔(12)内的端部固定在所述顶杆固定板(7)中。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定模顶出机构,其特征是所述顶杆固定板(7)上固定连接有 复位杆(11);所述复位杆(11)穿过定模框(4)和定模型腔(5)延伸至动定模分型面(13)。
8.一种模具,包括动模和定模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所述的定模顶出机构,其特征 是产品包紧力较大一侧的型腔设置在所述定模上,包紧力较小一侧的型腔设置在所述动 模上;所述动模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与模具的进浇口和产品型腔(14)相连通的辅助型腔 (3);所述定模顶杆(6)位于动定模分型面(13) —侧的端面(61)与所述辅助型腔(3)相对 应。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模具,其特征是所述定模顶杆(6)位于所述动定模分型面(13)一侧的端面(61)与所述动定模分型面(13)相对应。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模具,其特征是所述定模顶杆(6)为八个,沿所述辅助 型腔(3)的中心线对称设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定模顶出机构,包括与定模框(4)固定连接的弹簧盖板(10)以及穿过定模框(4)和定模型腔(5)的至少一个定模顶杆(6);所述弹簧盖板(10)与所述定模顶杆(6)之间设置有弹簧(9);在开模时,所述定模顶杆(6)借助所述弹簧(9)提供的弹性力使铸件与所述定模型腔(5)分离。本实用新型还涉及包括定模顶出机构的模具。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定模顶出机构及模具,当定模一侧的包紧力大于动模一侧的包紧力时,仍能使产品顺利脱模,并且外形美观。
文档编号B22D17/22GK201728353SQ201020201858
公开日2011年2月2日 申请日期2010年5月21日 优先权日2010年5月21日
发明者江嘉羚, 赵殿雁 申请人:上海广濑-关勒铭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