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1462阅读:269来源:国知局
铸勺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铸勺,能够抑制熔液的氧化,且保温性优良。该铸勺由铸勺主体(10)和安装于该铸勺主体(10)的安装部件(50)构成,该铸勺主体具有底壁(11)、侧壁(12)和顶壁(13),并具备与该侧壁(12)连接的熔液导入口(15)和与该侧壁(12)连接的熔液注液口,所述安装部件(50)安装于所述熔液注液口(17)的外周面,具有上板部(51)、一对相向的侧板部、将这些侧板部连接起来的带部和从一侧板部延伸设置的圆筒部(55)。
【专利说明】铸勺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铸勺。
【背景技术】
[0002]铸勺一般用于在将熔液从保持炉取出并且移动至铸模机和铸模等的期间内保持熔液。在用铸勺取出熔液时,重要的是取出熔液而避免形成于熔液表面的杂质层混入。
[0003]在此,公开了防止杂质层混入的技术。例如下述专利文献I。
[0004]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 - 88629号公报
[0005]上述专利文献I的铸勺为了避免取出杂质层而具备开闭门。因此,具有能够有效地防止杂质进入到铸勺内的优点。
[0006]但是,专利文献I的铸勺是除熔液导入口和熔液注液口以外还具有较大敞开部分的形状。若上部敞开得较大,则散热快,熔液易氧化。
实用新型内容
[0007]本实用新型用于解决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熔液的氧化且保温性优良的铸勺。
[0008]本实用新型如以下所示。
[0009](I) 一种铸勺,其特征在于,
[0010]由铸勺主体和安装部件构成,
[0011]该铸勺主体具有底壁、侧壁和顶壁,并具备与该侧壁连接的熔液导入口和与该侧壁连接的熔液注液口,
[0012]上述安装部件安装于上述铸勺主体,
[0013]上述安装部件安装于上述熔液注液口的外周面,具有上板部、一对相向的侧板部、对上述一对侧板部进行连接的带部和从其中一个侧板部延伸设置的圆筒部。
[0014](2)根据(I)所述的铸勺,其中,具备上述熔液导入口向下方敞开的熔液导入路径。
[0015](3)根据(I)或(2)所述的铸勺,其中,具备使上述熔液注液口的上部形成开口并且与该熔液注液口连接的顶壁向上方开口的开口部。
[0016]实用新型效果
[001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铸勺,能够抑制熔液的氧化,而且,保温效果好。并且,使用便利性好,能够提高作业效率。
[0018]在具备熔液导入口向下方敞开而形成的熔液导入路径的情况下,能够在从保持炉取出熔液时有效地防止杂质层混入。
[0019]并且,在具备上述熔液注液口的上部形成开口并且与该熔液注液口连接的顶壁向上方开口的开口部的情况下,铸勺主体的内部的清扫变得容易。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0020]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铸勺的一例的立体图。
[0021]图2是沿着图1的X-X的剖视图。
[0022]图3是表示图1的铸勺的安装部件的立体图。
[0023]图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铸勺的另一例的立体图。
[0024]图5是沿着图4的Y-Y的剖视图。
[0025]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铸勺的又一例的立体图。
[0026]图7是沿着图6的Z-Z的剖视图。
[0027]图8是表示图6的铸勺的安装部件的立体图。
[0028]附图标记说明
[0029]1、2、3:铸勺
[0030]10,20,30:铸勺主体
[0031]11、21、31:底壁
[0032]12、22、32:侧壁
[0033]13、23、33:顶壁
[0034]15、25、35:熔液导入口
[0035]17、27、37:熔液注液口
[0036]25p:熔液导入路径
[0037]50,60,70:安装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38]铸勺I?3将本实用新型具体化。
[0039]〔 I〕铸勺 I
[0040]如图1和图2所示,铸勺I由铸勺主体10和安装部件50构成,该铸勺主体10具有底壁11、侧壁12和顶壁13,并具有与该侧壁12连接的熔液导入口 15及与该侧壁12连接的熔液注液口 17,该安装部件50安装固定于上述铸勺主体10。
[0041]上述“铸勺主体”是保持熔液的部分。铸勺主体的形状只要是具备底壁、侧壁和顶壁并能够保持熔液的形状即可,并未特别限定。例如,能够设为碗形、箱形和桶形等,但是优选在导入熔液时和注液时熔液通过的部位为平滑的曲面形状。如铸勺主体10那样,能够设为碗形。并且,铸勺主体10的底壁11和侧壁12之间的边界不明确而是平缓地过渡。
[0042]上述“熔液导入口 ”是将熔液向铸勺内导入的部分。熔液导入口的形状并未特别限定,例如能够设为半圆形、圆形、矩形、三角形及其他多边形等。如铸勺主体10的熔液导入口 15那样,也能够设为纵向弯曲的横长的长方形形状。
[0043]上述“熔液注液口”是用于向铸模内等进行注液的熔液的出口部分。熔液注液口的形状并未特别限定,但是为了容易注液,如熔液注液口 17那样,通常具备熔液注液路径17p。
[0044]构成铸勺主体10的材料并未特别限定,但是优选为陶瓷。陶瓷的导热率小,能够发挥极高的保温性。
[0045]铸勺主体10通常安装于供液机等的臂部而使用。因此,铸勺I具备用于安装于臂部的安装部件50。[0046]构成安装部件50的材质并未特别限定,但是优选由铁板或钢板(普通钢和不锈钢)制造。若采用这样的材质,则加工性、耐热性和强度优良。
[0047]安装部件50安装于上述熔液注液口 17的外周面,如图3所示,具有上板部51、一对相向的侧板部52、将这些侧板部52连接起来的带部53及从其中一个侧板部52延伸设置的圆筒部55。侧板部52和圆筒部55由连结部54连接。在该圆筒部55连接供液机(未图示)所具备的臂部的一部分,从而能够使铸勺I与供液机的臂部连动。
[0048]通过将安装于侧板部52的螺栓52b安插在上板部51的缺口 51a中,并利用螺母52a沿上下方向进行紧固,能够将上述安装部件50固定于铸勺I。并且,通过在安装部件50与铸勺I所接触的表面涂敷粘接剂,能够可靠地加以固定。
[0049]〔2〕铸勺 2
[0050]如图4和图5所示,铸勺2由铸勺主体20和安装部件60构成,该铸勺主体20具有底壁21、侧壁22和顶壁23,并具备与该侧壁22连接的熔液导入口 25及与该侧壁22连接的熔液注液口 27,该安装部件60安装于上述铸勺主体20。
[0051]熔液导入口 25可具备一端侧25b构成熔液流向铸勺主体20的入口而另一端侧25a构成来自供液机的熔液的入口的熔液导入路径25p。通过具备熔液导入路径25p,能够使熔液导入口 25的敞开方向朝向下方。
[0052]熔液导入路径25p的大体形状如图5所示为管状。上述“敞开方向朝向下方”是指,以在铸勺浸溃于保持有熔液的保持炉内时熔液从下方朝向上方流入的方式敞开。在保持炉的表面形成有杂质层,但是通常杂质层的厚度为2?IOmm左右。由于比该杂质层靠下方的熔液为高纯度的熔液,因此通过以使熔液导入口浸入到比杂质层靠下方的位置而向铸勺内吸入熔液的方式取出溶液,几乎能够完全防止杂质层混入。
[0053]关于铸勺主体20的其他结构和作用效果,由于与铸勺主体10大致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而且,关于安装于铸勺主体20的安装部件60的其他结构和作用效果,由于上板部61、带部63等与安装于铸勺主体10的安装部件50的构成部件的相应部件大致相同,因此也省略其说明。
[0054]〔3〕铸勺 3
[0055]如图6和图7所示,铸勺3由铸勺主体30和安装部件70构成,该铸勺主体30具有底壁31、侧壁32和顶壁33,并具备与该侧壁32连接的熔液导入口 35及与该侧壁32连接的熔液注液口 37,该安装部件70安装于上述铸勺主体30。
[0056]铸勺3具备上述熔液注液口 37的上部形成开口并且与该熔液注液口连接的顶壁33向上方开口的开口部31h。由于具备开口部31h,清扫铸勺主体30的内部变得容易。
[0057]关于铸勺主体30的其他结构和作用效果,由于与铸勺主体10大致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0058]安装部件70安装于上述熔液注液口 37的外周面,如图8所示,具有上板部51、一对相向的侧板部72、将这些侧板部72连接起来的带部73及从其中一个侧板部72延伸设置的圆筒部75。上板部71以不覆盖上述开口部31h的方式凹入设置。
[0059]侦彳板部72和圆筒部75由连结部74连接。在此,圆筒部75经由连结部74被焊接固定于侧板部72。
[0060]在将安装部件70安装于铸勺3时,通过将安装于侧板部72的螺栓52b安插在上板部71的卡定孔71a中,并利用螺母52a沿上下方向进行紧固,能够将上述安装部件70固定于铸勺。并且,通过在安装部件70和铸勺3所接触的表面涂敷粘接剂,能够可靠地加以固定。
[0061]关于安装部件70的其他结构和作用效果,由于与安装于铸勺主体10的安装部件50的结构部件的相应部件大致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0062]工业实用性
[0063]本实用新型能够适当地利用于压铸制造领域。
【权利要求】
1.一种铸勺,其特征在于: 由铸勺主体和安装部件构成, 所述铸勺主体具有底壁、侧壁和顶壁,并具备与所述侧壁连接的熔液导入口和与所述侧壁连接的熔液注液口, 所述安装部件安装于所述铸勺主体, 所述安装部件安装于所述熔液注液口的外周面,并具有上板部、一对相向的侧板部、对所述一对侧板部进行连接的带部和从其中一个侧板部延伸设置的圆筒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铸勺,其中, 具备所述熔液导入口向下方敞开的熔液导入路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铸勺,其中, 具备使所述熔液注液口的上部形成开口并且与该熔液注液口连接的顶壁向上方开口的开口部。
【文档编号】B22D41/00GK203426424SQ201320487477
【公开日】2014年2月12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9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9日
【发明者】西尾内匠, 西尾健 申请人:西尾内匠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