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棒状晶体的手持抛光夹持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棒状晶体的手持抛光夹持装置;包括套环(2),所述套环(2)内设置有夹具(1),所述夹具(1)内设置有晶棒垫圈(5);所述套环(2)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把手(3);所述套环(2)和夹具(1)之间通过螺丝相互固定。
【专利说明】适用于棒状晶体的手持抛光夹持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适用于棒状晶体端面的手持抛光的夹持装置。本装置具有省力、组装方便、成本低廉等优点。
【背景技术】
[0002]众所周知,激光工作物质加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激光器的输出光束质量,但是,晶体材料通常极其坚硬(例如Nd: YAG莫氏硬度为9-9.5),光学加工难度很大。而在所有的光学冷加工工艺中,又属研磨和抛光两道最终把关工序的难度最大、精度要求最高。
[0003]当前的光学晶体研磨和抛光工艺主要可以分为人工抛光和机械抛光两大类型。机械抛光具备较为统一的加工效果,在大批量加工作业中具备人工抛光所不具有的质量管控和成本优势。但有时,某些特别的光学晶体产品的加工规格要求十分地高,这时则依然需要通过高级技工的熟练技巧搭配传统的手工研磨法进行单件加工。
[0004]通常来说,这一手工研磨方案是采用一个贴上抛光布或研磨垫的抛盘,由电机带动旋转。而操作人员则手持晶棒,利用腕力将晶棒的端面压在抛盘上。通过不断在抛盘上添加的研磨液(如金刚沙浙青)同晶棒端面的相互作用,达到抛光目的。
[0005]目前,在大功率激光切割机和激光焊接机上,最常用的光学晶体为直径7mm或8mm的圆柱状Nd:YAG晶体。显然,在数小时甚至一整天的时间内,操作人员都需要利用指力固定如此小的晶棒,并在抛盘上用力研磨,这对操作人员的体力要求很高。据本实用新型人观察,长期从事晶棒抛光工作的操作人员,其指骨都存在轻微的变形症状。也就是说,这一方法可能有损操作人员健康,并有带来职业病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适用于棒状晶体的手持抛光夹持装置。
[0007]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适用于棒状晶体的手持抛光夹持装置;包括套环,所述套环内设置有夹具,所述夹具内设置有晶棒垫圈;所述套环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把手;所述套环和夹具之间通过螺丝相互固定。
[0008]作为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适用于棒状晶体的手持抛光夹持装置的改进:所述套环为圆筒状;所述套环内设置有上下贯通的空腔II ;围绕套环圆筒状的侧壁一圈,均匀分布四个螺孔II ;所述四个螺孔II均贯穿套环的侧壁;所述夹具套装在套环的圆筒状空腔II内。
[0009]作为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适用于棒状晶体的手持抛光夹持装置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夹具为圆筒状;所述夹具内设置有上不封顶的空腔I ;相对于套环的四个螺孔II,在夹具的外侧壁上分别设置相应的螺孔I ;所述螺孔I不贯穿夹具的外侧壁;所述晶棒垫圈套装在夹具圆筒状空腔I内;相对应于晶棒垫圈的内圈直径,在夹具的下端面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贯穿夹具的下端面与空腔I连通。
[0010]作为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适用于棒状晶体的手持抛光夹持装置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把手包括把手杆和把手头,所述把手头设置在把手杆的一个端面,所述把手杆上与把手头相对应的另外一个侧面设置有与螺孔II的螺纹相啮合的外螺纹。
[0011]作为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适用于棒状晶体的手持抛光夹持装置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套环和夹具之间通过两颗螺丝贯穿前、后两侧相互对称的两个螺孔II和螺孔I后固定;所述套环和夹具之间通过两根把手贯穿左、右两侧相互对称的两个螺孔II和螺孔I后固定。
[0012]本实用新型有如下的优点:
[0013]1、工作人员手持把手,即可通过臂力而非腕力进行抛光操作,更加省力;
[0014]2、套环和夹具分别有4个螺孔,因此可在抛光过程中更改把手方向,使抛光更加均匀。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成套使用时候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套环2等比例放大后的主要结构示意图;
[0018]图3是图2的侧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夹具I等比例放大后的主要结构示意图;
[0020]图5是图4的侧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把手3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实施例1、图1?图5给出了一种适用于棒状晶体的手持抛光夹持装置,包括套环2、夹具1、把手3和晶棒垫圈5。
[0023]套环2为圆筒状(可以通过金属管截取一断制成),套环2内设置有上下贯通的空腔II 20 ;围绕套环2圆筒状的侧壁一圈,均匀分布四个螺孔II 21,即使得四个螺孔II 21分别均匀的分布在套环2的前、后、左、右四个侧面;四个螺孔II 21均贯穿套环2的侧壁,与空腔II 20相连通;套环2的圆筒状空腔II 20套装在夹具I上。夹具I为与套环2相同形状,且比套环2小的圆筒状(直径略大于晶棒的圆筒形金属圈制成,套环2和夹具I之间形成过渡配合);夹具I内设置有上不封顶的空腔I 10;相对于套环2的四个螺孔I 11,在夹具I的外侧壁上分别设置相应的螺孔I 11 ;螺孔I 11不贯穿夹具I的外侧壁;晶棒垫圈5套装在夹具I的空腔I 10内(晶棒垫圈5与夹具I的空腔I 10形成过渡配合),相对于晶棒垫圈5的内径,在夹具I的下端面设置有通孔12。晶棒垫圈5内设置有供晶棒通行的空间。
[0024]把手3的一端设置有与螺孔II 21的内螺纹相吻合的外螺纹,由于螺孔I 11在套环2的内侧,所以一般设置的时候,为了方便把手3顺利的拧进,会将螺孔I 11的孔径设置的略大一点,即方便把手3顺利的拧进,也不会在螺孔I 11和把手3之间产生较大的空隙而造成把手3使用时候的晃动感。把手3的另外一端设置有方便手持的把手头。在套环2的左、右两侧分别通过螺纹固定把手3 (套环2左侧的为左把手,套环2右侧的为右把手);把手3的螺纹端一直贯螺孔II 21后拧入螺孔I 11 ;而在套环2的另外两个螺孔II 21 (前、后螺孔II 21两个)内分别拧入螺丝,相应的,螺丝一直贯螺孔II 21后拧入螺孔I 11。
[0025]晶棒塾圈5为环形,选用和晶棒相同的材质制成,粘于晶棒需抛光的端面外围。晶棒垫圈5可以使晶棒的边缘抛光均匀,防止崩边、塌边及内外去除速率不一致导致的各种问题。
[0026]本实用新型在使用的时候,将晶棒垫圈5和夹具I之间用粘胶固定,而晶棒垫圈5内套装晶棒后,再用粘胶将两者相互固定。
[0027]1、工作人员手持把手,即可通过臂力而非腕力进行抛光操作,更加省力;
[0028]2、套环和夹具分别有螺孔I 11和螺孔II 21,因此可在抛光过程中更改把手方向,使抛光更加均匀。
[0029]使用的时候,步骤如下:
[0030]1、组装夹具
[0031]a)用粘I父将晶棒粘在晶棒塾圈5内,再用粘I父将晶棒塾圈5粘在夹具I的空腔I 10内,晶棒需抛光的端面和晶棒垫圈5的一面保持一致;
[0032]b)用螺丝4 (分别拧入正对的两个螺孔I 11和螺孔II 21内)固定套环2和夹具I ;
[0033]c)将把手3 —端的螺纹穿过螺孔II 21,旋入螺孔I 11 ;并按照当前步骤将另外一个把手3固定完毕,形成左右两端的两个把手3的造型。
[0034]2、晶体抛光
[0035]a)手持把手3的把手头(左、右两只手分别相互把持住左、右两个把手3的把手头),打开抛光机开关,使抛盘转动;
[0036]b)在抛盘盘面添加抛光液,将夹具2连同晶棒以待抛光端面向下的防止压在抛盘上,开始抛光。
[0037]最后,还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列举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以上实施例,还可以有许多变形。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从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导出或联想到的所有变形,均应认为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适用于棒状晶体的手持抛光夹持装置;其特征是:包括套环(2),所述套环(2)内设置有夹具(I),所述夹具(I)内设置有晶棒垫圈(5); 所述套环(2)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把手(3); 所述套环(2)和夹具(I)之间通过螺丝相互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棒状晶体的手持抛光夹持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套环(2)为圆筒状;所述套环(2)内设置有上下贯通的空腔II(20); 围绕套环(2)圆筒状的侧壁一圈,均匀分布四个螺孔II (21); 所述四个螺孔II (21)均贯穿套环(2)的侧壁后与空腔II (20)相连通; 所述夹具(I)套装在套环(2)的圆筒状空腔II (20)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用于棒状晶体的手持抛光夹持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夹具(I)为圆筒状;所述夹具(I)内设置有上不封顶的空腔I (10); 相对于套环(2)的四个螺孔II (21),在夹具(I)的外侧壁上分别设置相应的螺孔I (11);所述螺孔I (11)不贯穿夹具(I)的外侧壁; 所述晶棒垫圈(5)套装在夹具(I)圆筒状空腔I (10)内; 相对应于晶棒垫圈(5)的内圈直径,在夹具(I)的下端面设置有通孔(12); 所述通孔(12)贯穿夹具(I)的下端面与空腔I (10)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适用于棒状晶体的手持抛光夹持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把手(3)包括把手杆和把手头,所述把手头设置在把手杆的一个端面,所述把手杆上与把手头相对应的另外一个侧面设置有与螺孔II (21)的螺纹相啮合的外螺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适用于棒状晶体的手持抛光夹持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套环(2)和夹具(I)之间通过两颗螺丝贯穿前、后两侧相互对称的两个螺孔II (21)和螺孔I(11)后固定; 所述套环(2)和夹具(I)之间通过两根把手(3)贯穿左、右两侧相互对称的两个螺孔II(21)和螺孔I (11)后固定。
【文档编号】B24B37/30GK204135872SQ201420471838
【公开日】2015年2月4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21日 优先权日:2014年8月21日
【发明者】李显俊, 何静生, 刘浦锋 申请人:上海超硅半导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