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淬碳化渣收集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11395阅读:33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水淬渣生产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淬碳化渣收集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申请人掌握了一种利用高炉渣中钛资源制备ticl4的新技术,其中一项关键性技术就是攀钢高炉渣高温碳化工艺。高炉渣经电炉配碳冶炼后所得产品可称之为碳化渣,具体又可分为空气中缓慢冷却得到的缓冷的碳化渣和水淬碳化渣。其中水淬碳化渣是高压水冲击熔融热态碳化渣得到的,高压水冲击熔融热态碳化渣得到水淬碳化渣后,需要将水淬碳化渣输送到一目的地存放,常见的输送方式是,水淬碳化渣经渣沟水力输送到渣池沉淀,然后用吊车抓取并输送到目的地。该方式的缺点是需要复杂的抓取设备,并且不能完全抓取所有碳化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简便、完全地输送水淬碳化渣的水淬碳化渣收集输送装置。

为解决上述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水淬碳化渣收集输送装置包括冲渣池、接渣吊篮和接水池;冲渣池包括池体和闸门,池体的底部倾斜设置,池体的侧壁外侧连接有喇叭形出渣管、喇叭形出渣管靠近池体内部一端较大,喇叭形出渣管与池体底部的最低处位置对应,闸门用于控制池体内部空间与喇叭形出渣管连通与否;接渣吊篮位于喇叭形出渣管出口端的正下方,接渣吊篮上设置有滤水孔;接水池位于接渣吊篮正下方。

进一步的是:水淬碳化渣收集输送装置包括水管,水管上设置有水泵,水管和水泵能够将接水池内的水输送至冲渣池内。

进一步的是:池体的与池体底部最高处位置对应的侧壁的内侧连接有高压喷头,高压喷头喷水角度可调。

进一步的是:冲渣池底部的倾斜角度为30~40°。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冲渣池内预先储存水并用于收集渣沟输送来的水淬碳化渣;打开闸门后,水淬碳化渣依靠自身重力和水冲作用通过出渣管流入接渣吊篮,接渣吊篮滤去水分;然后用吊车将接渣吊篮吊到目的地将水淬碳化渣倒出即完成输送。整个过程不需要复杂的抓取设备,依靠水淬碳化渣和水自身的重力作用即可完成水淬碳化渣和水的分离,因此能够简便地输送水淬碳化渣,并节约能源。

(2)通过水冲,水淬碳化渣能够完全地从冲渣池进入接渣吊篮,因此能够完全地输送水淬碳化渣。

附图说明

图1是水淬碳化渣收集输送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冲渣池1、池体11、喇叭形出渣管12、闸门13、接渣吊篮2、接水池3、水管4、水泵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为了提供一种能够简便、完全地输送水淬碳化渣的水淬碳化渣收集输送装置,如图1所示:水淬碳化渣收集输送装置包括冲渣池1、接渣吊篮2和接水池3;冲渣池1包括池体11和闸门13,池体11的底部倾斜设置,池体11的侧壁外侧连接有喇叭形出渣管12、喇叭形出渣管12靠近池体11内部一端较大,喇叭形出渣管12与池体11底部的最低处位置对应,闸门13用于控制池体11内部空间与喇叭形出渣管12连通与否;接渣吊篮2位于喇叭形出渣管12出口端的正下方,接渣吊篮2上设置有滤水孔;接水池3位于接渣吊篮2正下方。

利用本发明收集输送水淬碳化渣的过程如下:冲渣池1内预先储存水,冲渣池1收集渣沟输送来的水淬碳化渣。需要输送时,打开闸门13水淬碳化渣依靠自身重力和水冲作用通过出渣管12流入接渣吊篮2,接渣吊篮2滤去水分;然后用吊车将接渣吊篮2吊到目的地将水淬碳化渣倒出即完成输送。

为了节约资源,水最好能循环利用,为此可作如下设置:水淬碳化渣的收集输送装置包括水管4,水管4上设置有水泵5,水管4和水泵5能够将接水池3内的水输送至冲渣池1内。接水池3内的水澄清后即可通过水管4和水泵5输送到冲渣池1内循环利用。

为了保证冲渣池1内的水淬碳化渣完全输出,池体11的与池体11底部最高处位置对应的侧壁的内侧连接有高压喷头14,高压喷头14喷水角度可调。如果依靠自身重力和水冲作用输出后依然有残留的水淬碳化渣,则可通过高压喷头14喷水将其冲出,保证冲渣池1内的水淬碳化渣完全输出。

为了保证依靠自身重力和水冲作用尽量多地输出水淬碳化渣,冲渣池11底部的倾斜角度为30~40°;冲渣池1内储存水量与碳化渣重量比为6:1。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淬碳化渣收集输送装置,涉及水淬渣生产设备领域,提供一种能够简便、完全地输送水淬碳化渣的水淬碳化渣收集输送装置。水淬碳化渣收集输送装置包括冲渣池、接渣吊篮和接水池;冲渣池包括池体和闸门,池体的底部倾斜设置,池体的侧壁外侧连接有喇叭形出渣管、喇叭形出渣管靠近池体内部一端较大,喇叭形出渣管与池体底部的最低处位置对应,闸门用于控制池体内部空间与喇叭形出渣管连通与否;接渣吊篮位于喇叭形出渣管出口端的正下方,接渣吊篮上设置有滤水孔;接水池位于接渣吊篮正下方。本发明输送水淬碳化渣过程不需要复杂的抓取设备,依靠水淬碳化渣和水自身的重力作用即可完成水淬碳化渣和水的分离。

技术研发人员:黄家旭;程晓哲;张溅波;王唐林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10.31
技术公布日:2018.02.2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