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淬渣回收改造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512834发布日期:2020-10-17 00:40阅读:254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淬渣回收改造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煤气化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淬渣回收改造系统。



背景技术:

熔炼厂侧吹炉自2015年投产后,电炉外排渣原设计需要用水进行冲扫,且水管长度约6米吸水管在地下负5米深。水的来源于制酸厂,水质钠离子从2016年的2000mg/l不断增高,2018年已经达到8000mg/l,长期生产后渣浆泵吸水管内钠离子结晶物将管道内部逐渐粘接并且导致堵塞,造成冲渣水量明显减少,重则全套生产线停产,因此需要人工长达72小时的清理方可使用,按照每小时80吨的投矿量计算加工费为6万元,清理一次需要72小时则计算加工费432万元。

原系统转鼓采用水渣脱离方式,颗粒大于(0.015m)水淬渣经皮带运输机输送到指定位置;渣颗粒小于(0.015m)由气力提升机提出经螺旋脱水器输出到同一条皮带运输机上。原设计两台转鼓一用一备,电机75kw24小时运转,耗电量大,每台转鼓筛网片72片,使用周期为一星期进行更换筛网片;两台皮带运输机托辊是消耗品,尤其产能增加以后,转鼓没有提升空间,频繁出熔渣现象,极容易烧损皮带,出现设备、安全事故,且由于24小时运转,每天都有损坏,运输皮带每年更换一条,总长度约为600多米,气力提升机每季度更换一台(价格15万元/台),2015年投产---2017年以现场实际情况反映每年运行费用、维修量、备件更换量280万元/年左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发明目的为:通过制作安装一个真空罐,将冲渣水管改为明管,便于以后维修,解决以后水管堵塞而影响全线停产事故;通过技改为存渣池及抓斗吊抓渣从而降低维修费用和事故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水淬渣回收改造系统,包括:冲渣系统以及回收系统;

所述冲渣系统包括:至水池、真空吸水罐以及渣浆泵;所述真空吸水罐同时与至水池、渣浆泵连接,将至水池中的水吸至真空吸水罐内,通过多个渣浆泵将水排出,用于冲碎熔渣并将其排出;

所述回收系统包括:抓运组件、存渣池、冲制箱、支架、干渣沟、连接槽;

所述干渣沟一端与所述真空吸水罐接触,另一端与连接槽连接,所述冲制箱与干渣沟分别连接连接槽同一侧,且所述干渣沟位于冲制箱上方;所述连接槽另一侧与存渣池连接;所述支架位于存渣池上方,所述支架上设有车轨,所述抓运组件设置在车轨内并能在车轨内自由滑动;

所述渣浆泵固定连接在出水口外侧,且所述渣浆泵位于干渣沟内,所述真空吸水罐通过渣浆泵将水排出后,进入所述干渣沟,完成冲渣后将熔渣排出至存渣池内,而后使用抓运组件将熔渣抓吊运离。

进一步的,所述真空吸水罐为圆柱状,包括上表面、下表面、圆柱表面、位于上表面的进水口、位于下表面的出水口以及位于圆柱表面的排气口;

所述真空吸水罐内采用以水排气的方法以达到罐内真空环境;

所述出水口和排气口不能同时打开。

进一步的,所述抓运组件还包括:抓斗以及链条;

所述抓斗通过链条悬挂连接于抓斗行车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安装真空罐、设置存渣池以及采用抓斗吊抓渣的方式,摒弃之前现有技术中难以清理且容易造成堵塞的水管,以及采用气力提升机、皮带运输等原有方式,使本实用新型达到了改造后节省人力物力以及降低事故率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水淬渣回收系统整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冲渣系统整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回收系统整体正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真空吸水罐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回收系统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中,

1、冲渣系统;2、回收系统;

101、至水池;102、真空吸水管罐;103、渣浆泵;

1021、上表面;1022、下表面;1023、圆柱表面;1024、进水口;1025、出水口;1026、排气口;

201、抓运组件;202、存渣池;203、冲制箱;204、支架;205、干渣沟;206、存渣池;

2011、抓斗行车;2012、抓斗;2013、链条;

2041、车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参见图1-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水淬渣回收改造系统,具体内容如下:

一种水淬渣回收改造系统,包括:冲渣系统1以及回收系统2;

所述冲渣系统1包括:至水池101、真空吸水罐102以及渣浆泵103,所述渣浆泵103至少为两个;所述真空吸水罐102同时与至水池101、渣浆泵103连接;真空吸水罐102为圆柱型,上表面1021上开有进水口1024,下表面1022上开有出水口1025,圆柱表面1023上开有排气口1026;出水口1025与渣浆泵103连接;

使用时将进水口1024以及排气口1026打开,采用以水排气的方法将所述真空吸水罐102内空气排出,使罐内变为真空状态后,再将排气口1026关闭,同时将进水口1024和出水口1025打开,用所述多个渣浆泵103将水排出,在水排出过程中,因罐内为真空状态,所以至水池101中水会自动受力进入真空吸水罐102中,排气口1026与出水口1025不能同时打开。

所述回收系统2包括:抓运组件201、存渣池202、冲制箱203、支架204、干渣沟205、连接槽206;

所述渣浆泵103固定连接在出水口1025外侧,所述干渣沟205一端与所述真空吸水罐102接触,且所述渣浆泵103位于干渣沟205内,以便渣浆泵103中的水可以通过水管流进干渣沟205内;所述干渣沟205另一端与连接槽206连接,如图5所示,所述冲制箱203与干渣沟205分别连接连接槽206于同一侧,且所述干渣沟205位于冲制箱203上方;所述冲制箱203用于保证连接槽206中流通水的水位;所述连接槽206另一侧与存渣池202连接;所述支架204位于存渣池202上方,用以为所述抓运组件201提供运动高度,所述支架204上设有车轨2041,所述抓运组件201设置在车轨2041内并能在车轨2041内自由滑动;

进一步的所述抓运组件201包括抓斗行车2011、抓斗2012以及链条2013;

抓斗行车2011滑动固定在车轨2041内,抓斗2012通过链条2013悬挂连接在抓斗行车2011。

具体的,真空吸水罐102将至水池101中的水吸至真空吸水罐102内,通过多个渣浆泵103将水排出,用于冲碎熔渣并将其排出;所述干渣沟205用于直接接收熔渣,因此干渣沟中的熔渣多有结块、带有火星熔渣;所述真空吸水罐102通过渣浆泵103将水排出后,进入所述干渣沟205,用以将熔渣冲碎、将带有火星熔渣扑灭,完成冲渣后将熔渣排出经连接槽206冲至存渣池202;熔渣进入存渣池202后,经抓斗2012抓吊运往卡车。



技术特征:

1.一种水淬渣回收改造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冲渣系统(1)以及回收系统(2);

所述冲渣系统(1)包括:至水池(101)、真空吸水罐(102)以及渣浆泵(103);所述真空吸水罐(102)同时与至水池(101)、渣浆泵(103)连接,将至水池(101)中的水吸至真空吸水罐(102)内,通过多个渣浆泵(103)将水排出,用于冲碎熔渣并将其排出;

所述回收系统(2)包括:抓运组件(201)、存渣池(202)、冲制箱(203)、支架(204)、干渣沟(205)、连接槽(206);

所述干渣沟(205)一端与所述真空吸水罐(102)接触,另一端与连接槽(206)连接,所述冲制箱(203)与干渣沟(205)分别连接连接槽(206)同一侧,且所述干渣沟(205)位于冲制箱(203)上方;所述连接槽(206)另一侧与存渣池(202)连接;所述支架(204)位于存渣池(202)上方,所述支架(204)上设有车轨(2041),所述抓运组件(201)设置在车轨(2041)内并能在车轨(2041)内自由滑动;

所述渣浆泵(103)固定连接在出水口(1025)外侧,且所述渣浆泵(103)位于干渣沟(205)内,所述真空吸水罐(102)通过渣浆泵(103)将水排出后,进入所述干渣沟(205),完成冲渣后将熔渣排出至存渣池(202)内,而后使用抓运组件(201)将熔渣抓吊运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淬渣回收改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吸水罐(102)为圆柱状,包括上表面(1021)、下表面(1022)、圆柱表面(1023)、位于上表面的进水口(1024)、位于下表面(1022)的出水口(1025)以及位于圆柱表面(1023)的排气口(1026);

所述真空吸水罐(102)内采用以水排气的方法以达到罐内真空环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淬渣回收改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抓运组件(201)还包括:抓斗行车(2011)、抓斗(2012)以及链条(2013);

所述抓斗(2012)通过链条(2013)悬挂连接于抓斗行车(2011)上。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淬渣回收改造系统,涉及煤气化领域。在以往现有技术中,电炉外排渣原设计需要用水进行冲扫,且¢400mm水管长度约6米吸水管在地下负5米深,长期生产导致管道堵塞;原系统转鼓采用水渣脱离方式,颗粒大于(0.015m)水淬渣经皮带运输机输送到指定位置;渣颗粒小于(0.015m)由气力提升机提出经螺旋脱水器输出到同一条皮带运输机上,频繁出熔渣现象,极容易烧损皮带,出现设备、安全事故;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水淬渣回收改造系统,通过制作安装一个真空罐,将冲渣水管改为明管,便于以后维修,解决以后水管堵塞而影响全线停产事故;通过技改为存渣池及抓斗吊抓渣从而降低维修费用和事故率。

技术研发人员:车贤;刘长东;饶剑;马昭文;刘星;张晓丹;翟卫波;赵德新;张宏宪;李明冬;王玉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吉林紫金铜业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2.26
技术公布日:2020.10.1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