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合芯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477152发布日期:2021-03-30 20:14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一种组合芯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铸造工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组合芯骨。



背景技术:

铸造是人类掌握比较早的一种金属热加工工艺,已有约6000年的历史。铸造是将液体金属浇铸到与零件形状相适应的铸造空腔中,待其冷却凝固后,以获得零件或毛坯的方法。被铸物质多为原为固态但加热至液态的金属,而铸模的材料可以是砂、金属甚至陶瓷。因应不同要求,使用的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在铸造过程中需要用到芯骨,芯骨俗称“泥芯骨”、“芯铁”。一种金属制骨架,铸造中用以安置在型芯内以提高型芯的强度和刚度。铸造用芯骨自身需具备一定的刚性,一般采用型材焊接或铁水铸造,效率低下。而铸件交货前芯骨又必须取出,一般采用熔断工艺,把芯骨破坏性的取出,导致不能再次使用,成本浪费较大,工作效率也低。

在实现本实用新型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1、现有芯骨采用焊接工艺制造,人工和能耗消耗较大,效率也比较低,成本较高。

2、现有芯骨清理取出需采用熔断工艺,人工和能耗消耗较大,效率也比较低。

3、芯骨用型材焊接,在清理取出时采用熔断的方式,因此不能重复使用,导致资源浪费严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一种组合芯骨。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组合芯骨,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第一支撑件和多个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的一侧和第二板体的一侧相连接成一夹角,所述第二支撑件为柱形,所述第一板体上或第二板体上设置有多个通孔,所述第二支撑件插入通孔中与第一支撑件相配合。

所述第一板体的一侧和第二板体的一侧相连接成的一夹角为60°至120°。

所述第一板体的一侧和第二板体的一侧相连接成的夹角为90°的角钢。

所述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相垂直。

所述第二支撑件为圆钢。

所述多个通孔间距相同。

所述一种组合芯骨包括两个第一支撑件和四个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的第一板体或第二板体上设置有四个通孔。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优点在于:

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新颖,在铸造过程中去除芯骨时不用将其熔断,直接抽出即可,省时省力,节约了生产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

2、本实用新型在铸造过程中能够多次重复使用,至少能够重复使用10次,能够减少重复制作芯骨所花费的人工成本、资源成本和能耗成本。

3、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支撑件为角钢,材料简单,在对其切割后能够直接进行应用,实用方便。

4、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二支撑件为圆钢,材料简单,在对其切割后能够直接进行应用,实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组合芯骨一较佳实施例的前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组合芯骨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支撑件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00第一支撑件、101第一板体、102第二板体、103通孔、200第二支撑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参见图1至图4。本实施例所描述的一种组合芯骨,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第一支撑件100和多个第二支撑件200,所述第一支撑件100包括第一板体101和第二板体102,所述第一板体101的一侧和第二板体102的一侧相连接成一夹角,第一支撑件100包括两个相交的长条板一体成型,所述第二支撑件200为柱形,所述第一板体101上或第二板体102上设置有多个通孔103,所述第二支撑件200插入通孔103中与第一支撑件100相配合,通孔103的形状与第二支撑件200的侧壁面形状相同。

本实施例在使用时,通过第一支撑件100在铸件端面进行钻孔,然后再用第二支撑件200在铸件侧面上进行钻孔,并将第一支撑件100依次插入第二支撑件200的通孔103内,待铸件成型交货前先把第二支撑件200从铸件侧面抽出,在将第一支撑件100从铸件端面抽出,从而进行重复使用。

具体的,所述第一板体101的一侧和第二板体102的一侧相连接成的一夹角为60°至120°。

实施例2:

参见图1至图4。在本实施例中,不再对实施例1中内容相同的部分进行过多的赘述,本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是实施例1中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具体的,所述第一板体101的一侧和第二板体102的一侧相连接成的夹角为90°的角钢,所述角钢是对现有技术的直接应用,角钢俗称角铁、是两边互相垂直成角形的长条钢材,在本实施例中,直接将现有的等边角钢取来,对其进行等距切割,然后在其任意一侧的侧壁面上开设多个通孔103即可。

具体的,所述第一支撑件100与第二支撑件200相垂直,在将第二支撑件200插入通孔103中时,第二支撑件200垂直插入第一支撑件100中,便于工人进行插入固定操作。

具体的,所述第二支撑件200为圆钢,所述圆钢同样是对现有技术的直接应用,圆钢是指截面为圆形的实心长条钢材,在本实施例中,同样将圆钢进行切割后就能直接应用,所述通孔103的直径和圆钢的直径相同。

具体的,所述多个通孔103间距相同,便于工人将第一支撑件100插入第二支撑件200的通孔103中,并且本实用新型受到的各个角度的压力和重力是均匀分布的,能够延长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寿命。

实施例3:

参见图1至图4。在本实施例中,不再对实施例1中和实施例2中内容相同的部分进行过多的赘述,本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是实施例2中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具体的,包括两个第一支撑件100和四个第二支撑件200,所述第一支撑件100的第一板体101或第二板体102上设置有四个通孔103。

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得到的其它实施例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组合芯骨,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第一支撑件(100)和多个第二支撑件(200),所述第一支撑件(100)包括第一板体(101)和第二板体(102),所述第一板体(101)的一侧和第二板体(102)的一侧相连接成一夹角,所述第二支撑件(200)为柱形,所述第一板体(101)上或第二板体(102)上设置有多个通孔(103),所述第二支撑件(200)插入通孔(103)中与第一支撑件(100)相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芯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101)的一侧和第二板体(102)的一侧相连接成的一夹角为60°至12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组合芯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101)的一侧和第二板体(102)的一侧相连接组成夹角为90°的角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芯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100)与第二支撑件(200)相垂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芯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件(200)为圆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芯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通孔(103)间距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一种组合芯骨,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第一支撑件(100)和四个第二支撑件(200),所述第一支撑件(100)的第一板体(101)或第二板体(102)上设置有四个通孔(103)。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组合芯骨,属于铸造工艺技术领域。目的是解决现有芯骨不能重复使用,导致成本高、资源浪费的问题。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组合芯骨,包括多个第一支撑件和多个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的一侧和第二板体的一侧相连接成一夹角,所述第二支撑件为柱形,所述第一板体上或第二板体上设置有多个通孔,所述第二支撑件插入通孔中与第一支撑件相配合。

技术研发人员:钟鸣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四川简阳海特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8.28
技术公布日:2021.03.3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