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氏体系不锈钢和钢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903116发布日期:2024-02-02 21:33阅读:20来源:国知局
奥氏体系不锈钢和钢管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奥氏体系不锈钢和钢管。


背景技术:

1、设于火力发电厂、化工厂等工厂中的锅炉暴露于较高的温度中。因此,对于锅炉所使用的传热管(以下,仅记载为“锅炉用传热管”。),要求良好的高温强度,具体而言要求良好的蠕变强度。

2、并且,对于锅炉用传热管,从耐腐蚀性的观点出发,有时使用奥氏体系不锈钢。例如,在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具有良好的蠕变强度的奥氏体系不锈钢。

3、现有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268503号公报

6、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21-2109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1、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2、另外,近年来,在工厂内使用锅炉用传热管时的环境变得更严酷,有时产生应力腐蚀开裂(以下,记载为“scc”。)。因此,对于锅炉用传热管的原材料,除了良好的蠕变强度以外,还要求能够抑制scc。然而,在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中,未对scc进行研究。因而,在上述文献中公开的奥氏体系不锈钢关于耐scc性还有改善的余地。

3、基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提供具有良好的蠕变强度和耐scc性的奥氏体系不锈钢。

4、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5、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做出的,主旨在于下述奥氏体系不锈钢和钢管。

6、(1)一种奥氏体系不锈钢,其中,其化学组成以质量%计为

7、c:0.002~0.020%、

8、si:0.10~0.60%、

9、mn:0.2~2.0%、

10、p:0.035%以下、

11、s:0.010%以下、

12、cu:2.50~4.50%、

13、ni:9.00~16.00%、

14、cr:15.00~20.00%、

15、mo:0.20~1.50%、

16、nb:0.15~0.60%、

17、n:0.05~0.15%、

18、b:0.0010~0.0060%、

19、v:0~0.50%、

20、ti:0~0.500%、

21、co:0~1.00%、

22、w:0~1.00%、

23、ta:0~0.40%、

24、sn:0~0.0300%、

25、ca:0~0.0100%、

26、mg:0~0.0100%、

27、rem:0~0.0800%、

28、余量:fe和杂质,

29、且满足下述(i)~(iii)式,

30、0.010≤ver+tier+nber···(i)

31、27.0≤1.13(ni-nier)+(cr-crer)+1.85(mo-moer)+1.79(nb-nber)<40.5···(ii)

32、nber<0.052···(iii)

33、其中,上述式中的各符号被如下那样定义,上述式中的各元素符号表示钢中所包含的各元素的含量(质量%),在不含有的情况下设为零,

34、ver:通过提取残渣分析得到的析出物中的v含量(质量%)

35、tier:通过提取残渣分析得到的析出物中的ti含量(质量%)

36、nber:通过提取残渣分析得到的析出物中的nb含量(质量%)

37、nier:通过提取残渣分析得到的析出物中的ni含量(质量%)

38、crer:通过提取残渣分析得到的析出物中的cr含量(质量%)

39、moer:通过提取残渣分析得到的析出物中的mo含量(质量%)。

40、(2)根据上述(1)所述的奥氏体系不锈钢,其中,化学组成以质量%计含有选自以下元素中的一种以上的元素,

41、v:0.01~0.50%、

42、ti:0.001~0.500%。

43、(3)根据上述(1)或(2)所述的奥氏体系不锈钢,其中,所述化学组成以质量%计含有选自以下元素中的一种以上的元素,

44、co:0.02~1.00%、

45、w:0.01~1.00%、

46、ta:0.01~0.40%、

47、sn:0.0010~0.0300%、

48、ca:0.0010~0.0100%、

49、mg:0.0002~0.0100%、

50、rem:0.0010~0.0800%。

51、(4)一种钢管,其中,该钢管具备上述(1)~(3)中任一项所述的奥氏体系不锈钢。

52、发明的效果

53、根据本发明,能够获得具有良好的蠕变强度和耐scc性的奥氏体系不锈钢。



技术特征:

1.一种奥氏体系不锈钢,其中,其化学组成以质量%计为c:0.002~0.0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奥氏体系不锈钢,其中,化学组成以质量%计含有选自以下元素中的一种以上的元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奥氏体系不锈钢,其中,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奥氏体系不锈钢,其中,

5.一种钢管,其中,


技术总结
一种奥氏体系不锈钢,其中,其化学组成以质量%计为C:0.002~0.020%、Si:0.10~0.60%、Mn:0.2~2.0%、P:0.035%以下、S:0.010%以下、Cu:2.50~4.50%、Ni:9.00~16.00%、Cr:15.00~20.00%、Mo:0.20~1.50%、Nb:0.15~0.60%、N:0.05~0.15%、B:0.0010~0.0060%、任意元素、余量:Fe和杂质,且满足[0.010≤VER+TiER+NbER]、[27.0≤1.13(Ni‑NiER)+(Cr‑CrER)+1.85(Mo‑MoER)+1.79(Nb‑NbER)<40.5]和[NbER<0.052]。

技术研发人员:瀬户雅浩,西本工,田中克树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