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金属容器抛光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133369发布日期:2024-05-30 11:49阅读:10来源:国知局
一种金属容器抛光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抛光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金属容器抛光设备。


背景技术:

1、工业生产的不锈钢锅或者炒锅蒸锅类的金属容器,包括锅体和锅口,锅口具有翻边,锅体的周向以及翻边的背面平滑过渡连接。不锈钢锅的周向以及翻边的背面在生产过程中要求其具有一定的光洁度,现通常采用人工抛光的方式对不锈钢锅进行抛光作业,但是由于翻边的存在,提高了抛光难度,导致抛光的质量参差不齐,且未抛光的不锈钢锅存在毛刺。在抛光过程中毛刺容易划伤操作人员的手,存在安全隐患。

2、不锈钢锅的背面的弯曲尺寸小,手动抛光效率低下,抛光难度大,使得不锈钢锅的背面抛光不均匀,抛光面一致性差,降低产品的质量和美观程度。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提高翻边的背面的抛光质量的稳定性,本申请提供一种金属容器抛光设备。

2、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金属容器抛光设备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3、一种金属容器抛光设备,包括机架和承载机构,承载机构包括第一传动组件和第二传动组件,第一传动组件与机架连接,第二传动组件连接于第一传动组件的顶部,第二传动组件设有斜抛组件 第一传动组件设有与斜抛组件同侧的引导组件,斜抛组件的转动轴与引导组件的转动轴呈大于零的夹角。

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引导组件支撑待抛光工件,第一传动组件带动工件移动,使得锅体的周向与抛光机构的周向抵接,第二传动组件带动斜抛组件移动并与翻边的背面抵接,使得斜抛组件呈倾斜设置对翻边的背面进行抛光,能够对翻边的背面进行充分的抛光,大大地提高了翻边的背面的抛光质量,可以确保翻边的背面的表面质量和光洁度保持一致性,减小人为误差,保护产品的几何精度和表面质量。

5、可选的,斜抛组件包括牵引电机和辅助抛轮,牵引电机朝向背离引导组件方向倾斜连接于第二传动组件,辅助抛轮与牵引电机的转轴连接。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牵引电机呈倾斜设置状态可以增大辅助抛轮的表面与翻边的背面的接触面积,提高辅助抛轮对翻边的背面的抛光质量。

7、可选的,引导组件包括第二驱动电机和夹持件,第二驱动电机连接于第一传动组件,第二驱动电机的转轴与第一驱动电机的转轴平行,夹持件与第二驱动电机的转轴连接,第二驱动电机的轴与牵引电机的轴的夹角为锐角。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驱动电机的转轴与第一驱动电机的转轴平行,使得安装于夹持件的工件能够均匀地与抛光轮接触,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抛光的精度和一致性,锐角抛光增加了斜抛组件与工件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得磨料能更充分地在工件表面起作用,加快了去除工件表面不均匀性的速度,同时锐角打磨可以使磨料更均匀地分布在工件表面。

9、可选的,机架连接有抛光机构,抛光机构包括第一驱动电机和抛光轮,第一驱动电机连接于机架,第一驱动电机的转轴与抛光轮连接,第一驱动电机的转轴与引导组件的转轴平行,抛光轮位于第一驱动电机和引导组件之间。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驱动电机带动抛光轮对安装于引导组件的工件进行抛光,大大地提高了抛光效率,节省时间和人力成本,同时可以确保抛光精度,使得锅体的周向能够得到均匀的抛光,从而提高工件周向的光洁度和质量。

11、可选的,第一传动组件包括第一导轨、第二导轨和第一支撑件,第一导轨连接于机架的上,第二导轨与第一导轨呈相互垂直滑移连接,第一支撑件沿着抛光轮的轴向方向与第二导轨滑移连接,引导组件连接于第一支撑件朝向抛光轮的一侧。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个自由度的移动方式可以使得工件能够相对抛光机构连续移动,无需多次调整工件的位置,从而提高了抛光的效率,同时进一步提高工件定位的精准度,实现工件的自动抛光,减少人工干预,提高生产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13、可选的,第二传动组件包括第三导轨和第二支撑件,第三导轨朝向靠近或远离抛光机构的方向滑移连接于第一传动组件的顶部,第二支撑件朝向靠近或远离引导组件的方向与第三导轨滑移连接,斜抛组件连接于第二支撑件朝向夹持件的一侧。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斜抛组件通过第三导轨和第二支撑件相对夹持件实现两个方向上的移动,从而提高了斜抛组件与夹持件的定位精度,保证斜抛组件对翻边的背面的抛光质量,同时减小斜抛组件与抛光组件干涉的风险。

15、可选的,机架滑移连接有上料机构,引导组件位于上料机构的移动轨迹上,上料机构部分伸出机架,用于转运工件。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料机构伸出机架将传送带上的工件抓取到机架上方并运送至引导组件上,进行自动化安装,大大地提高了对工件安装的精准度和效率。

17、可选的,上料机构包括三轴导轨、第四驱动电机和吸附件,三轴导轨可移动连接于机架,三轴导轨设有自由端,三轴导轨的自由端与第四驱动电机连接,吸附件与第一驱动电机的转轴连接。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吸附件用于将传送带上的工件进行稳定地吸附转运,防止工件滑动或变形,减小工件转运的过程中产生磨损等风险,进一步保证工件的抛光质量。

19、综上,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0、1.引导组件支撑待抛光工件,第一传动组件带动工件移动,使得锅体的周向与抛光机构的周向抵接,第二传动组件带动斜抛组件移动并与翻边的背面抵接,使得斜抛组件呈倾斜设置对翻边的背面进行抛光,能够对翻边的背面进行充分的抛光,大大地提高了翻边的背面的抛光质量,可以确保翻边的背面的表面质量和光洁度保持一致性,减小人为误差,保护产品的几何精度和表面质量;

21、2.提高了抛光的精度和一致性,锐角抛光增加了斜抛组件与工件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得磨料能更充分地在工件表面起作用,加快了去除工件表面不均匀性的速度,同时锐角打磨可以使磨料更均匀地分布在工件表面;

22、3.两个自由度的移动方式可以使得工件能够相对抛光机构连续移动,无需多次调整工件的位置,从而提高了抛光的效率,同时进一步提高工件定位的精准度,实现工件的自动抛光,减少人工干预,提高生产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技术特征:

1.一种金属容器抛光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1)和承载机构(3),所述承载机构(3)包括第一传动组件(31)和第二传动组件(32),所述第一传动组件(31)与机架(1)连接,所述第二传动组件(32)连接于所述第一传动组件(31)的顶部,所述第二传动组件(32)设有斜抛组件(33),所述第一传动组件(31)设有与所述斜抛组件(33)同侧的引导组件(34),所述斜抛组件(33)的转动轴与引导组件(34)的转动轴呈大于零的夹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容器抛光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抛组件(33)包括牵引电机(331)和辅助抛轮(332),所述牵引电机(331)倾斜连接于第二传动组件(32),所述辅助抛轮(332)与牵引电机(331)的转轴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金属容器抛光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1)连接有抛光机构(2),所述抛光机构(2)包括第一驱动电机(21)和抛光轮(22),所述第一驱动电机(21)连接于机架(1),所述第一驱动电机(21)的转轴与抛光轮(22)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电机(21)的转轴与引导组件(34)的转轴平行,所述抛光轮(22)位于第一驱动电机(21)和引导组件(34)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金属容器抛光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组件包括第二驱动电机(341)和夹持件(342),所述第二驱动电机(341)连接于第一传动组件(31),所述第二驱动电机(341)的转轴与第一驱动电机(21)的转轴平行,所述夹持件(342)与第二驱动电机(341)的转轴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电机(341)的轴与牵引电机(331)的轴的夹角为锐角。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金属容器抛光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组件(31)包括第一导轨(311)、第二导轨(312)和第一支撑件(313),所述第一导轨(311)连接于机架(1)的上,所述第二导轨(312)与第一导轨(311)垂直设置并滑移连接,所述第一支撑件(313)沿着抛光轮(22)的轴向方向与第二导轨(312)滑移连接,所述引导组件(34)连接于第一支撑件(313)朝向抛光轮(22)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容器抛光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动组件(32)包括第三导轨(321)和第二支撑件(322),所述第三导轨(321)朝向靠近或远离抛光机构(2)的方向滑移连接于所述第一传动组件(31)的顶部,所述第二支撑件(322)朝向靠近或远离引导组件(34)的方向与第三导轨(321)滑移连接,所述斜抛组件(33)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件(322)朝向夹持件(342)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容器抛光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1)滑移连接有上料机构(4),所述引导组件(34)位于上料机构(4)的移动轨迹上,所述上料机构(4)部分伸出机架(1),用于转运工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金属容器抛光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机构(4)包括三轴导轨(41)、第四驱动电机(42)和吸附件(43),所述三轴导轨(41)可移动连接于机架(1),所述三轴导轨(41)设有自由端,所述三轴导轨(41)的自由端与第四驱动电机(42)连接,所述吸附件(43)与第一驱动电机(21)的转轴连接。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一种金属容器抛光设备,其包括机架和承载机构,承载机构包括第一传动组件和第二传动组件,第一传动组件与机架连接,第二传动组件连接于第一传动组件的顶部,第二传动组件设有斜抛组件第一传动组件设有与斜抛组件同侧的引导组件,斜抛组件的转动轴与引导组件的转动轴呈大于零的夹角。本申请斜抛组件呈倾斜设置对翻边的背面进行抛光,能够对翻边的背面进行充分的抛光,大大地提高了翻边的背面的抛光质量,可以确保翻边的背面的表面质量和光洁度保持一致性,减小人为误差,保护产品的几何精度和表面质量。

技术研发人员:徐锦波,赵冬生,刘洪伟,郑璐,吕黎亨,金福鸿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金华骏红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1017
技术公布日:2024/5/2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