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强钢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7809617发布日期:2024-04-30 17:19阅读:11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强钢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钢材制备,特别涉及一种高强钢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1、热轧高强钢是板坯添加一定的合金元素,经过热轧控轧控冷所得,其具有良好的强度和成形性能,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桥梁、建筑等领域。

2、高强钢为获取所需的性能,普遍采用添加大量合金元素的方式,并采用控轧控冷的方式加以实现。强度及厚度规格提升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性能波动大、合金成本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部分钢厂采用双相贝氏体或马氏体钢,即在铁素体基体上引入贝氏体或马氏体硬相,但这种组织会造成屈服强度偏低、屈强比偏低的问题,影响高强钢的结构安全性。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强钢及其制备方法,以解决现有的高强钢结构性能不理想的技术问题。

2、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高强钢,所述钢的化学成分以质量百分比计包括:

3、c:0.05-0.08%,si:≤0.05%,mn:1.3-1.5%,p:≤0.010%,s:≤0.005%,al:0.03-0.05%,nb:0.01-0.02%,ti:0.08-0.12%,n:≤0.004%,余量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

4、可选的,所述高强钢的金相组织包括铁素体和珠光体,铁素体的体积百分比≥98%,珠光体的体积百分比≤2%。

5、可选的,所述铁素体的晶粒尺寸为2-5μm。

6、可选的,所述高强钢的金相组织还包括球形析出相,所述球形析出相的粒径为1-50nm。

7、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如上所述的高强钢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8、经预处理、冶炼、精炼及连铸,得到符合所述化学成分的板坯;

9、将所述板坯经加热、粗轧、精轧、冷却、卷取及缓冷,得到所述高强钢。

10、可选的,所述加热的起始温度>400℃,所述加热的终点温度为1220-1270℃,所述加热的时间为170-300min。

11、可选的,所述粗轧的终点温度为980-1060℃。

12、可选的,所述精轧的终轧温度为830-890℃。

13、可选的,所述冷却采用层流冷却,所述冷却的上集管流量为100-120m3/h,所述冷却的下集管流量为130-150m3/h。

14、可选的,所述卷取的温度为590-630℃。

15、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16、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高强钢,通过采用微量的nb元素细化奥氏体晶粒,从而细化钢的组织,以提高钢的强度和结构性能;ti元素为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其可与c结合形成tic弥散分布于钢的基体内,进一步提高钢的强度和结构性能;通过控制n元素含量,从而增加钢中有效的ti含量,并且减少大颗粒tin的含量,从而防止大颗粒tin回熔不充分影响钢冲击和疲劳性能,并降低tin对tic析出的量的影响,稳固析出强化效果,从而进一步提高钢的强度和结构性能。

17、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技术特征:

1.一种高强钢,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的化学成分以质量百分比计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强钢,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强钢的金相组织包括铁素体和珠光体,铁素体的体积百分比≥98%,珠光体的体积百分比≤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强钢,其特征在于,所述铁素体的晶粒尺寸为2-5μm。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强钢,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强钢的金相组织还包括球形析出相,所述球形析出相的粒径为1-50nm。

5.一种如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高强钢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强钢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的起始温度>400℃,所述加热的终点温度为1220-1270℃,所述加热的时间为170-300min。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强钢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粗轧的终点温度为980-1060℃。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强钢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精轧的终轧温度为830-890℃。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强钢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采用层流冷却,所述冷却的上集管流量为100-120m3/h,所述冷却的下集管流量为130-150m3/h。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强钢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卷取的温度为590-630℃。


技术总结
本发明特别涉及一种高强钢及其制备方法,属于钢材制备技术领域。一种高强钢,钢的化学成分以质量百分比计包括:C:0.05‑0.08%,Si:≤0.05%,Mn:1.3‑1.5%,P:≤0.010%,S:≤0.005%,Al:0.03‑0.05%,Nb:0.01‑0.02%,Ti:0.08‑0.12%,N:≤0.004%,余量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其通过采用微量的Nb元素细化奥氏体晶粒,从而细化钢的组织,以提高钢的强度和结构性能;Ti元素为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其可与C结合形成TiC弥散分布于钢的基体内,进一步提高钢的强度和结构性能;通过控制N元素含量,从而增加钢中有效的Ti含量,并且减少大颗粒TiN的含量,从而防止大颗粒TiN回熔不充分影响钢冲击和疲劳性能,并降低TiN对TiC析出的量的影响,稳固析出强化效果,从而进一步提高钢的强度和结构性能。

技术研发人员:武巧玲,李旭东,李金保,王秋娜,黄天华,徐伟,辛艳辉,黄旭,郭子峰,牛涛,龚坚,王伦,范建鑫,张衍,惠亚军,呼智勇,吴科敏,杨业,马明玉,颜晨曦,白凤霞,李蓓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首钢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4/2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