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瓶热处理中频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97455阅读:69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钢瓶热处理中频炉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钢瓶生产过程中的热处理加热炉。
现有钢瓶热处理中频炉一般采用的是单直热直冷型,即冷瓶从一端炉口直接进入感应器加热,加热到规定温度并保持一定时间,然后从另一端炉口退出感应加热进行冷却。这种单层炉体结构的缺点是(1)热量散失多,能量消耗大,效率低;(2)钢瓶由冷瓶直接加热到热处理温度,其升温速度快,炉内温度不平稳,温度难以控制,钢瓶经热处理后其材料的延伸率虽有提高,但其强度降低较多。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利用经加热后的高温瓶散发的热量对冷瓶进行预热,从而提高热效率、降低能耗,保证热处理质量的钢瓶热处理中频炉。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钢瓶热处理中频炉,包括有炉体、装于炉体内的钢瓶输送装置和中频感应加热器等,特别之处是炉体呈半包围的密封结构,钢瓶输送装置为上、下热交换节,上、下热交换节将炉体分成上、下两层,中频感应加热器设置于炉体下层的最里端。进一步地,上、下热交换节由大链轮和链条构成,并由热交换传动装置驱动,将钢瓶径向滚动传输。炉体内上热交换节的里端对应设置有将钢瓶轴向传输的换向装置,换向装置由链轮、链条、链条上的拨叉及换向传动装置构成,对应换向装置的下方设有气缸升降装置和换位推瓶气缸,可将钢瓶推入中频感应加热器,中频感应加热器的出口则与下热交换节对接。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
图1的A-A剖视图;图3是图2的B-B剖视图。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和优点作进一步说明。
参见
图1、图2和图3,本实施例主要包括炉体3、上瓶机构、上热交换节12、下热交换节13、换向装置、中频感应加热器19、气缸升降装置17、换位推瓶气缸16、输送线4等。
上瓶机构设置于炉体3的端口,由提升传动装置1、链轮8、10、链条9和托瓶架7构成,径向将钢瓶22提升至炉体3端口;上、下热交换节12、13由大链轮11、14、链条和热交换传动装置6构成,径向将钢瓶22输送出入炉体3;换向装置由链轮15、21、链条18、拨叉20和换向传动装置5构成,在炉体3内将钢瓶22轴向输送。
工作过程是这样的上瓶机构由提升传动装置1通过链轮8和10带动链条9上的托瓶架7推动钢瓶22向上运动,将冷瓶送入炉体3端口上热交换节12上,由热交换传动装置6通过大链轮11和14带动上、下热交换节12和13按节拍运动,每运动一个节拍,上、下层各补充一个钢瓶22,并且每个钢瓶22自旋1/3周。当上层钢瓶运行至上热交换节13的尽头时(如图2B-B剖视图位置),由换向装置的传动装置5通过链轮15和21带动链条18上的拨叉20将钢瓶22推至气缸升降装置17上,气缸升降装置17下降,到位后,由换位推瓶气缸16将钢瓶22推入感应加热器19内加热,并将前面已加热的钢瓶22推至下热交换节13上,当下热交换节13上的钢22运行至出口的输出推瓶气缸2时,输出推瓶气缸2将钢瓶推出炉体3外至输送线4上,至此完成一次工作过程。
这样的结构,充分利用经感应加热后高温热瓶的热量,进行冷热量交换,使冷瓶在进入感应加热前已获得较高的预热温度,从而降低能耗,使炉内温度趋于平稳。经测试,本实用新型中频炉每处理一只钢瓶可节电0.584千瓦小时,每个炉每年可处理钢瓶54万只,节电31.5万千瓦小时,节约近36万元人民币,并且使钢瓶热处理达到了国家压力容器消除应力的标准要求,又保证了钢瓶材料的延伸率和强度不致降低,确保了钢瓶热处理质量。
权利要求1.钢瓶热处理中频炉,包括有炉体(3)、装于炉体(3)内的钢瓶输送装置和中频感应加热器(19)等,其特征在于炉体(3)呈半包围的密封结构,钢瓶输送装置为上、下热交换节(12、13),上、下热交换节(12、13)将炉体(3)分成上、下两层,中频感应加热器(19)放置于炉体(3)下层的最里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瓶热处理中频炉,其特征是上、下热交换节(12、13)由大链轮(11、14)和链条构成,并由热交换传动装置(6)驱动,将钢瓶(22)径向滚动传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钢瓶热处理中频炉,其特征是炉体(3)内上热交换节(12)的里端对应设置有将钢瓶(22)轴向传输的换向装置,换向装置由链轮(15、21)、链条(18)、链条(18)上的拨叉(20)及换向传动装置(5)构成;对应换向装置的下方设有气缸升降装置(17)和换位推瓶气缸(16),可将钢瓶(22)推入中频感应加热器(19),中频感应加热器(19)的出口则与下热交换节(13)对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钢瓶热处理中频炉,包括有炉体、钢瓶输送装置、中频感应加热器等,炉体采用半包围的密封结构,通过上、下热交换节将炉体分成上下两层,并将中频感应加热器设置于炉体下层的最里端,从而充分利用已加热钢瓶所散发的热量,使之在炉体内与冷瓶进行热交换,既降低了能耗,提高了热效率,又保证了钢瓶的热处理质量。
文档编号C21D9/00GK2331677SQ98234139
公开日1999年8月4日 申请日期1998年4月29日 优先权日1998年4月29日
发明者张良奇, 范康明, 蒋昭, 苏功桥 申请人:南海市黄岐良奇钢瓶总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