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采煤沉陷地植被修复剂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109897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环境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采煤沉陷地植被修复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中国的煤炭资源分布较广,煤炭开采过程中由于开挖山体等施工会造成采煤沉陷地,引起大量土地遭到破坏,如地表塌陷、裂缝等,令自然植被和土壤破坏严重,为增加采煤地土壤利用率,急需对采煤地自然植被和土壤进行修复。植被修复的关键在于初期植被群落的构建,但由于开挖过程中原有的表层土壤破坏严重,新形成的土壤有效养分十分缺乏,严重限制了植物的生长,也影响到植被恢复初期群落的构建。如何加快沉陷地的修复,恢复初期植被群落,促进植被修复进程,一直是生态脆弱区生态修复的重要课题之一。

沉陷地的修复需要大量的煤矸石、粉煤灰等充填材料,这些材料在使用时因用量巨大,为顾及经济成本无法对其进行充分的无害化处理,因此充填后可能引起二次污染,影响植被的正常生长,延缓修复进程,因此需要进行污染的吸附降解,还原微生态的平衡。

在众多土地污染处理技术中,生物菌剂法在改善土地环境质量、防止污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微生物能够有效吸收、吸附、降解土地中的污染物,但是在处理过程中,微生物菌体易流失或被其他微生物吞噬,严重限制了其降解效率和应用前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固定化微生物技术,主要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游离的细胞或酶固定在限定的区域中。该技术不仅可以提高限定区域内微生物细胞的浓度,而且能够使微生物保持较高的活性,最重要的是,该技术可以实现细胞或酶的循环使用。传统的固定化方法主要有吸附法、包埋法、交联法和共价结合法等。其中,海藻酸钠包埋法以操作简便、包埋后颗粒强度高、对微生物无毒和传质性能好等优点被广泛利用,但同时它们抗微生物分解性能较差,机械强度低,使用交联剂进行稳定化处理后,活力和传质性能又会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目的就是为了弥补已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采煤沉陷地植被修复剂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采煤沉陷地植被修复剂,通过以下方法制备:

(1)将椰壳洗净后切碎成1-2立方厘米的小块,在自然条件下风干2-3周至椰壳块中含水量低于8%,将风干的椰壳块置于炉中进行热解处理,自然冷却后取出磨碎并过1毫米筛,得到椰纤维生物炭备用;

(2)将湖底污泥风干后与风化煤按质量比(3-4):1混合进行堆制发酵,控制堆肥温度为50-60℃,含水量为40-60%,堆制发酵时间为4-5周,发酵完成后收集发酵料,干燥并粉碎过1毫米筛备用;

(3)将二甘醇和乙二醇按体积比3-4:1充分混合,向混合液中加入总质量5-8%的氯化铁,并不断搅拌至氯化铁完全溶解,此时再加入总质量12-15%的乙酸钠,继续搅拌40-60分钟,将得到的匀质溶液转移至高压反应釜中,将反应釜移至烘箱中,在200-240℃条件下,反应16-24小时,之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并用磁力分离产品,收集后用无水乙醇和清水分别清洗后升温至50-60℃干燥,得到纳米四氧化三铁备用;

(4)将纳米四氧化三铁以90-100mg/l加入到2%海藻酸钠溶液中,超声处理使纳米四氧化三铁颗粒均匀分散在溶液中,再加热至121℃灭菌20-30分钟,待温度降至30℃以下时,向溶液中加入2-3%质量的em菌剂,搅拌混合均匀后备用;

(5)将步骤1所得椰纤维生物炭、步骤2所得发酵粉料以及透明质酸钠按质量比(120-150):(200-220):1混合后,再将混合料浸没于步骤4所得混合液中,5-6小时后过滤,收集滤料,风干后即得本发明植被修复剂。

所述步骤1中椰壳块在炉中以20-30℃/分升温至500-700℃,保温热解3-4小时。

所述步骤3中加入氯化铁后搅拌速率控制在1500转/分以上,以使氯化铁能够充分溶解于混合液中。

所述步骤4中超声处理频率为30-35khz,超声时间为40-45分钟。

所述采煤沉陷地植被修复剂的使用方法,按每亩40-60千克均匀撒施在复垦的采煤沉陷地表土上后进行翻耕。

本发明的优点是:

本发明使用椰壳经炭化处理,作为沉陷地的污染吸附材料和修复剂负载材料,并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制备出结晶度优异、分散性好、规整球状结构的纳米四氧化三铁,利用其巨大的比表面积和优异的生物相容性作为纳米固定化载体,克服了传统海藻酸钠包埋法的弊端,其中极大的长径比和柔性的结构特性点使其容易纠缠团聚,利于复合菌体在其表面进行富集生长,并提高菌种降解酶的诱导和酶活性,增强细胞膜的通透性以及增强酶的热稳性和存储稳定性,大幅增强了菌剂的作用效果,在椰壳炭的高负载下能够快速分解沉陷地及充填材料中的污染物,与此同时湖底污泥、风化煤的发酵使用为修复地提供有机营养原料,符合植被修复过程中植被对养分的吸收规律,促进植被修复过程,本发明可以使采煤沉陷破坏的土地恢复利用,并尽快达到植被群落构建的目的,形成稳定的自维持的土壤植被生态系统,提高土壤微生物含量,改良土壤的理化性质,形成良性生态系统循环,适合于各地采煤沉陷地的修复使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采煤沉陷地植被修复剂,通过以下方法制备:

(1)将椰壳洗净后切碎成1立方厘米的小块,在自然条件下风干2周至椰壳块中含水量低于8%,将风干的椰壳块置于炉中以20℃/分升温至500℃,保温热解3小时,自然冷却后取出磨碎并过1毫米筛,得到椰纤维生物炭备用;

(2)将湖底污泥风干后与风化煤按质量比3:1混合进行堆制发酵,控制堆肥温度为50℃,含水量为40%,堆制发酵时间为4周,发酵完成后收集发酵料,干燥并粉碎过1毫米筛备用;

(3)将二甘醇和乙二醇按体积比3:1充分混合,向混合液中加入总质量5%的氯化铁,并以1500转/分以上速率不断搅拌至氯化铁完全溶解,此时再加入总质量12%的乙酸钠,继续搅拌40分钟,将得到的匀质溶液转移至高压反应釜中,将反应釜移至烘箱中,在200℃条件下,反应16小时,之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并用磁力分离产品,收集后用无水乙醇和清水分别清洗后升温至50℃干燥,得到纳米四氧化三铁备用;

(4)将纳米四氧化三铁以90mg/l加入到2%海藻酸钠溶液中,在30khz条件下超声处理40分钟使纳米四氧化三铁颗粒均匀分散在溶液中,再加热至121℃灭菌20分钟,待温度降至30℃以下时,向溶液中加入2%质量的em菌剂,搅拌混合均匀后备用;

(5)将步骤1所得椰纤维生物炭、步骤2所得发酵粉料以及透明质酸钠按质量比120:200:1混合后,再将混合料浸没于步骤4所得混合液中,5小时后过滤,收集滤料,风干后即得本发明植被修复剂。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采煤沉陷地植被修复剂及其制备方法,由椰壳、湖底污泥、透明质酸钠、风化煤、氯化铁、EM菌剂等原料制成,本发明可以使采煤沉陷破坏的土地恢复利用,并尽快达到植被群落构建的目的,形成稳定的自维持的土壤植被生态系统,提高土壤微生物含量,改良土壤的理化性质,形成良性生态系统循环,符合植被修复过程中植被对养分的吸收规律,促进植被修复过程,适合于各地采煤沉陷地的修复使用。

技术研发人员:解安庆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宿州市逢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11.22
技术公布日:2018.04.0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