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紫砂陶瓷水煮壶及其制作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930740发布日期:2018-11-14 01:36阅读:24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茶壶制作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紫砂陶瓷水煮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宜兴紫砂矿是一种沉结矿,矿物结构复杂,化学成分主要有氧化铁8~12%,氧化铝5~16%,氧化硅50~70%,氧化钙5~10%,还有其它微量元素;从矿物结构上讲主要有石英、云母、磁铁矿、赤铁矿、高岭土、方解石、硅灰石、叶腊石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全部采用真空炼泥,把合理的气孔封闭了,人们又追求美观,希望有玉质的外表,泥料颗粒越来越细,进一步减少了气孔,颗粒结构也越来越单一化;使紫砂壶的抗絷震性大大下降了。目前,日本、韩国茶饮主要靠煮,并且煮茶也是茶道的精华部分;但市场上缺乏可以煮茶的紫砂茶壶。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以直接在火焰上煮的紫砂水煮壶。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制备一种可以直接再火焰上煮的紫砂陶瓷水煮壶的方法。

技术方案:为了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具体是这样来实现的:一种紫砂陶瓷水煮壶,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宜兴紫砂泥湖父矿10~50份,洑东宜兴泥20~40份,黄龙山的原矿泥30~50份,蒋笠泥20~30份。

制作紫砂陶瓷水煮壶的方法,将所述泥料粉碎后自然陈化3~4个月,取出过筛、炼泥,再二次炼泥,二次炼泥在非真空条件下炼制,制成泥条,再陈化5~6个月,经手工、机车、模型方式制成茶壶。

其中,所述二次炼泥时,温度控制为:0~150℃下持续180分钟,150~300℃下持续180分钟,300~600℃下持续180分钟,600~900℃下持续180分钟,900~1250℃下持续180分钟,1250℃时持续4小时,然后自然冷却到100℃以下出炉。

其中,紫砂陶瓷水煮壶具有微孔结构和颗粒结构。

本发明中,采用的宜兴紫砂泥湖父矿,洑东宜兴泥,黄龙山的原矿泥,蒋笠泥产自宜兴,并在2009年地质出版社出版的《宜兴紫砂矿料》中均有记载。

有益效果:与传统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采用泥配泥的方式来优选合理的原料,使性能更加优化。

2、经二次陈化后可有效提高成型性能,减少开裂。

3、采用非真空方式炼泥,而使气孔得以保留,使产品提高抗热震性。

4、采用偏高的烧结温度使颗粒界面间靠表面张力在液相参与下重新分配,促使产品强度增加,也使气孔分布更加合理,提高了抗热震性。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采用重量份数宜兴紫砂泥湖父矿10份,洑东宜兴泥20份,黄龙山的原矿泥30份,蒋笠泥30份,粉碎后自然陈化三个月,取出过筛、炼泥后得合格原料,再炼泥二次,此炼泥在非真空条件下炼制,制成泥条,再陈化六个月,经手工、机车、模型方式制成预定茶壶;泥料为非真空炼制,烧成时温度偏高;升温温度和时间为0~150℃下180分钟,150~300℃下180分钟,300~600℃下180分钟,600~900℃下180分钟,900~1250℃下180分钟,1250℃下4小时,自然冷却到100℃以下出炉。

实施例2:

采用重量份数宜兴紫砂泥湖父矿20份,洑东宜兴泥25份,黄龙山的原矿泥35份,蒋笠泥20份,粉碎后自然陈化三个月,取出过筛、炼泥后得合格原料,再炼泥二次,此炼泥在非真空条件下炼制,制成泥条,再陈化六个月,经手工、机车、模型方式制成预定茶壶;泥料为非真空炼制,烧成时温度偏高;升温温度和时间为0~150℃下180分钟,150~300℃下180分钟,300~600℃下180分钟,600~900℃下180分钟,900~1250℃下180分钟,1250℃下4小时,自然冷却到100℃以下出炉。

实施例3:

采用重量份数宜兴紫砂泥湖父矿30份,洑东宜兴泥30份,黄龙山的原矿泥40份,蒋笠泥24份,粉碎后自然陈化三个月,取出过筛、炼泥后得合格原料,再炼泥二次,此炼泥在非真空条件下炼制,制成泥条,再陈化六个月,经手工、机车、模型方式制成预定茶壶;泥料为非真空炼制,烧成时温度偏高;升温温度和时间为0~150℃下180分钟,150~300℃下180分钟,300~600℃下180分钟,600~900℃下180分钟,900~1250℃下180分钟,1250℃下4小时,自然冷却到100℃以下出炉。

实施例4:

采用重量份数宜兴紫砂泥湖父矿40份,洑东宜兴泥35份,黄龙山的原矿泥45份,蒋笠泥25份,粉碎后自然陈化三个月,取出过筛、炼泥后得合格原料,再炼泥二次,此炼泥在非真空条件下炼制,制成泥条,再陈化六个月,经手工、机车、模型方式制成预定茶壶;泥料为非真空炼制,烧成时温度偏高;升温温度和时间为0~150℃下180分钟,150~300℃下180分钟,300~600℃下180分钟,600~900℃下180分钟,900~1250℃下180分钟,1250℃下4小时,自然冷却到100℃以下出炉。

实施例5:

采用重量份数宜兴紫砂泥湖父矿50份,洑东宜兴泥40份,黄龙山的原矿泥50份,蒋笠泥27份,粉碎后自然陈化三个月,取出过筛、炼泥后得合格原料,再炼泥二次,此炼泥在非真空条件下炼制,制成泥条,再陈化六个月,经手工、机车、模型方式制成预定茶壶;泥料为非真空炼制,烧成时温度偏高;升温温度和时间为0~150℃下180分钟,150~300℃下180分钟,300~600℃下180分钟,600~900℃下180分钟,900~1250℃下180分钟,1250℃下4小时,自然冷却到100℃以下出炉。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紫砂陶瓷水煮壶,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宜兴紫砂泥湖父矿10~50份,洑东宜兴泥20~40份,黄龙山的原矿泥30~50份,蒋笠泥20~30份。同时,本发明还公开了上述紫砂陶瓷水煮壶的制备方法。本发明采用泥配泥的方式来优选合理的原料,使性能更加优化,经二次陈化后可有效提高成型性能,减少开裂;采用非真空的炼泥方法,而使气孔得以保留,使产品提高抗热震性;采用偏高的烧结温度使颗粒界面间靠表面张力在液相参与下重新分配,促使产品强度增加,也使气孔分布更加合理,提高了抗热震性。

技术研发人员:尤志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宜兴市东山新型材料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8.05.18
技术公布日:2018.1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