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复合板制作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环保耐磨复合板及其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家庭装潢装修需要大量的木板,传统实木板通过砍伐实木获得,破坏了自然环境,浪费的宝贵资源。在木制品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刨花,多数刨花都直接废弃,造成浪费。碎木屑是很常见的装修丢弃材料,每年有许多吨的木屑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环保耐磨复合板,原料由刨花、碎木屑制成,充分利用废弃装修材料。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环保耐磨复合板,其按照以下原料的重量份数组成:碎木屑40-50份、聚酯乙烯30-40份、珍珠岩14-20份、发泡剂10-18份、榉木刨花20-28份、山樟木刨花20-28份、脲醛树脂10-18份、胶合剂10-18份、环氧树脂10-18份。
进一步的,一种环保耐磨复合板,其按照以下原料的重量份数组成:碎木屑42-48份、聚酯乙烯32-38份、珍珠岩16-18份、发泡剂12-16份、榉木刨花22-26份、山樟木刨花22-26份、脲醛树脂12-16份、胶合剂12-16份、环氧树脂12-16份。
进一步的,一种环保耐磨复合板,其按照以下原料的重量份数组成:碎木屑45份、聚酯乙烯35份、珍珠岩17份、发泡剂15份、榉木刨花25份、山樟木刨花25份、脲醛树脂14份、胶合剂14份、环氧树脂14份。
一种环保耐磨复合板及其制备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s1、将所述比例碎木屑、榉木刨花、山樟木刨花放入粉碎机中粉碎混合,得到原料a;
s2、将所述比例聚酯乙烯、脲醛树脂、环氧树脂放入热锅搅拌机中搅拌20-30min,得到原料b,搅拌温度保持在50℃;
s3、将原料a、原料b,对应比例珍珠岩、发泡剂、胶合剂一同加入搅拌机中混合搅拌30-40min,得到原料c;
s4、将原料c放入冷压机中进行冷压,得到复合母板,冷压压强保持在12-15mpa;
s5、将复合母板进行切割,放置在干燥处存放,得到环保耐磨复合板。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采用废弃的刨花板,碎木屑,加入胶合剂制成强度好的复合板,能够满足室内室外装修装饰对板材的需求,能够完全替代实木板材,保护了环境,节约了资源,制备工艺简单方便,能够产生较好经济效益。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例1:一种环保耐磨复合板,其按照以下原料的重量份数组成:碎木屑40份、聚酯乙烯30份、珍珠岩14份、发泡剂10份、榉木刨花20份、山樟木刨花20份、脲醛树脂10份、胶合剂10份、环氧树脂10份。
一种环保耐磨复合板的制备工艺为:
s1、将所述比例碎木屑、榉木刨花、山樟木刨花放入粉碎机中粉碎混合,得到原料a;
s2、将所述比例聚酯乙烯、脲醛树脂、环氧树脂放入热锅搅拌机中搅拌20min,得到原料b,搅拌温度保持在50℃;
s3、将原料a、原料b,对应比例珍珠岩、发泡剂、胶合剂一同加入搅拌机中混合搅拌30min,得到原料c;
s4、将原料c放入冷压机中进行冷压,得到复合母板,冷压压强保持在12mpa;
s5、将复合母板进行切割,放置在干燥处存放,得到环保耐磨复合板。
具体实施例2:一种环保耐磨复合板,其按照以下原料的重量份组成:碎木屑45份、聚酯乙烯35份、珍珠岩17份、发泡剂15份、榉木刨花25份、山樟木刨花25份、脲醛树脂14份、胶合剂14份、环氧树脂14份。
一种环保耐磨复合板的制备工艺为:
s1、将所述比例碎木屑、榉木刨花、山樟木刨花放入粉碎机中粉碎混合,得到原料a;
s2、将所述比例聚酯乙烯、脲醛树脂、环氧树脂放入热锅搅拌机中搅拌25min,得到原料b,搅拌温度保持在50℃;
s3、将原料a、原料b,对应比例珍珠岩、发泡剂、胶合剂一同加入搅拌机中混合搅拌35min,得到原料c;
s4、将原料c放入冷压机中进行冷压,得到复合母板,冷压压强保持在14mpa;
s5、将复合母板进行切割,放置在干燥处存放,得到环保耐磨复合板。
具体实施例3:一种环保耐磨复合板,其按以下原料的重量份组成:碎木屑50份、聚酯乙烯40份、珍珠岩20份、发泡剂18份、榉木刨花28份、山樟木刨花28份、脲醛树脂18份、胶合剂18份、环氧树脂18份。
一种环保耐磨复合板的制备工艺为:
s1、将所述比例碎木屑、榉木刨花、山樟木刨花放入粉碎机中粉碎混合,得到原料a;
s2、将所述比例聚酯乙烯、脲醛树脂、环氧树脂放入热锅搅拌机中搅拌30min,得到原料b,搅拌温度保持在50℃;
s3、将原料a、原料b,对应比例珍珠岩、发泡剂、胶合剂一同加入搅拌机中混合搅拌40min,得到原料c;
s4、将原料c放入冷压机中进行冷压,得到复合母板,冷压压强保持在15mpa;
s5、将复合母板进行切割,放置在干燥处存放,得到环保耐磨复合板。
以上所举实施例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仅用来方便说明本发明,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若在不脱离本发明所提技术特征的范围内,利用本发明所揭示技术内容所作出局部更动或修饰的等效实施例,并且未脱离本发明的技术特征内容,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特征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