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韧陶瓷制作用颗粒的制作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0677742发布日期:2020-05-08 18:03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陶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增韧陶瓷制作用颗粒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第二相是主要的增韧相,无论是以颗粒或者纤维的形式存在,其自身的增韧效果都要大于陶瓷相基体。当第二相简单混合虽然可以均匀分散在体系中,但是在直接与研磨介质接触时,这些第二相容易发生优先磨损而被拔出或脱落,造成材料的韧性指标急剧下降,因此,如何在保留基体材料耐磨特性前提下,有效保证增韧第二相的分布状态成为了所有公司研究的重点方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增韧陶瓷制作用颗粒的制作方法,其既具有较好的耐磨性也具有较好的韧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增韧陶瓷制作用颗粒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制做颗粒过程中将陶瓷相和增韧第二相共挤压处理,形成陶瓷相基体为外壳、增韧第二相为内核的核壳包覆结构。

优选地,包括如下步骤,在第一压板上涂覆陶瓷相基体,在第二压板上涂覆陶瓷相基体,在第一压板的陶瓷相基体上在喷洒增韧第二相介质,将第二压板和第一压板贴合挤压。

优选地,颗粒直径为3-5μm。

优选地,增韧第二相为石墨烯增韧第二相。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为:在制做颗粒过程中将陶瓷相和增韧第二相共挤压处理,形成陶瓷相基体为外壳、增韧第二相为内核的核壳包覆结构。使得增韧第二相多了一个外壳保护层,进而能够大大增强陶瓷的增韧效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其既具有较好的耐磨性也具有较好的韧性。断裂韧性由传统的3-5mpa∙m1/2提高至9.0mpa∙m1/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本发明具体实施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增韧陶瓷制作用颗粒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制做颗粒过程中将陶瓷相和增韧第二相共挤压处理,形成陶瓷相基体为外壳、增韧第二相为内核的核壳包覆结构。

包括如下步骤,在第一压板上涂覆陶瓷相基体,在第二压板上涂覆陶瓷相基体,在第一压板的陶瓷相基体上在喷洒增韧第二相介质,将第二压板和第一压板贴合挤压。

颗粒直径为3-5μm。

增韧第二相为石墨烯增韧第二相。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为:在制做颗粒过程中将陶瓷相和增韧第二相共挤压处理,形成陶瓷相基体为外壳、增韧第二相为内核的核壳包覆结构。使得增韧第二相多了一个外壳保护层,进而能够大大增强陶瓷的增韧效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其既具有较好的耐磨性也具有较好的韧性。断裂韧性由传统的3-5mpa∙m1/2提高至9.0mpa∙m1/2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增韧陶瓷制作用颗粒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制做颗粒过程中将陶瓷相和增韧第二相共挤压处理,形成陶瓷相基体为外壳、增韧第二相为内核的核壳包覆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韧陶瓷制作用颗粒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在第一压板上涂覆陶瓷相基体,在第二压板上涂覆陶瓷相基体,在第一压板的陶瓷相基体上在喷洒增韧第二相介质,将第二压板和第一压板贴合挤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增韧陶瓷制作用颗粒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颗粒直径为3-5μ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增韧陶瓷制作用颗粒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增韧第二相为石墨烯增韧第二相。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增韧陶瓷制作用颗粒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制做颗粒过程中将陶瓷相和增韧第二相共挤压处理,形成陶瓷相基体为外壳、增韧第二相为内核的核壳包覆结构。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其既具有较好的耐磨性也具有较好的韧性。断裂韧性由传统的3‑5MPa∙m1/2提高至9.0 MPa∙m1/2。

技术研发人员:于延芬;徐广龙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西美科特种陶瓷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2.28
技术公布日:2020.05.0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