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除尘组件和加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343286发布日期:2022-06-08 08:32阅读:95来源:国知局
一种除尘组件和加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加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除尘组件和加料装置。


背景技术:

2.加料送料设备广泛应用于各领域的生产加工过程中,例如在晶体生长领域中,在晶体硅料的生产提炼过程中,通常需要朝结晶炉内多次加料,因此一般会增设一个加料装置以辅助加料,例如公开号为cn104419980a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所公开的单晶炉加料机构,通过加料机构可以朝单晶炉内进行加料。
3.通过加料装置可以实现物料生产提炼过程中的多次加料,但是,当采用加料装置对含有粉尘的物料进行加料时,会有大量的粉尘漂浮出来,造成环境污染和危害工作人员身体健康,而粉尘堆积时会影响设备运行和影响加料装置的密封效果,导致生产出的产品性能出现偏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除尘组件,用于加料装置加料时进行除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除尘组件,包括吸尘管,吸尘管为环形且设置有吸尘口和通风口,吸尘口设置有多个,多个吸尘口沿吸尘管的周向间隔分布,且多个吸尘口均位于吸尘管的下端面,多个吸尘口中,每个吸尘口适于与待吸尘装置连通,通风口设置于吸尘管的外环面上,且与吸尘口异面设置,通风口适于与抽吸装置相连。
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除尘组件中,当采用加料装置(也就是待除尘装置)加料时,可以利用除尘组件对待吸尘装置进行除尘,除尘时,抽吸装置启动工作,通过通风口与吸尘管相连,使得吸尘管内形成负压,气流在压力的作用下朝吸尘管内涌进,待吸尘装置中的粉尘在气流的作用下,经过吸尘口流入到吸尘管内,并经过通风口流向抽吸装置以实现除尘,从而降低环境污染、减小粉尘等物质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以及防止粉尘堆积时影响设备运行和影响加料装置的密封效果,提高产品的性能和质量。
8.其中,吸尘过程中,吸尘口将粉尘吸入吸尘管内,由于吸尘口有多个且处于吸尘管的下端面,使得粉尘经过吸尘口进入吸尘管后能够汇集在吸尘管中,由于通风口与吸尘口位于不同位置,且由于吸尘管是环状结构,抽吸力不会主要聚集在管内中心位置形成类似涡流,使得粉尘在抽吸过程中,粉尘能够在吸尘管从吸尘口通往通风口的过程中进行流动,从而使得粉尘不易粘附在管壁上或在某些区域富集,从而有效的提高了除尘组件的除尘效率和效果。
9.基于上述结构,当吸尘管为环形且多个吸尘口沿吸尘管的周向间隔分布时,可以通过多个吸尘口同时吸收待吸尘装置内的粉尘,提高除尘效率,同时,通过吸尘管周向方向上多个位置的吸尘口同时吸收待吸尘装置内的粉尘,可以提高除尘的效果。
10.可选的,在上述的除尘组件中,吸尘管为多边环形、类圆环形和圆环形状其中一
种。如此设置,便于环形吸尘管内的气流能够更加顺畅快速的流向通风口。
11.可选的,在上述的除尘组件中,多个吸尘口的开口方向均与吸尘管的轴线方向的夹角为15
°
~45
°
。如此设置,便于待吸尘装置内的粉尘经过吸尘口流入到吸尘管内。
12.可选的,在上述的除尘组件中,除尘组件还包括安装板和固定件,固定件通过连接吸尘管和安装板,以使吸尘管设置于安装板上,安装板上设置有与吸尘口相对应的通孔。如此设置,吸尘管能够通过固定件固定在安装板上,便于吸尘管的安装定位。
13.可选的,在上述的除尘组件中,吸尘管朝外侧延伸出与吸尘管连通的第一管状凸起和第二管状凸起,通风口为第一管状凸起的开口,吸尘口为第二管状凸起的开口,第一管状凸起与抽吸装置相连,第二管状凸起与待吸尘装置连通。如此设置,便于抽吸装置与吸尘管连接、便于吸尘管对待除尘装置内进行除尘。
14.可选的,在上述的除尘组件中,除尘组件还包括翻转机构,翻转机构包括框架、气缸和转轴,气缸固定在框架上,气缸与转轴传动连接,吸尘管与转轴相连,气缸控制转轴转动,转轴转动时带动吸尘管翻转。如此设置,通过翻转机构来控制吸尘管的翻转,便于吸尘管在使用时能够翻转到加料装置上进行除尘,不使用时可以翻转回去便于收纳以及便于加料装置的移动。
15.可选的,在上述的除尘组件中,气缸包括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均与转轴相连,以共同控制转轴的转动,翻转机构还包括电磁阀,电磁阀同时与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相连,以同时控制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的运动。如此设置,通过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共同承压,以使翻转机构能够对重量较大的吸尘管和安装板进行翻转,通过电磁阀同时控制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使得翻转机构的控制更加简单方便。
16.可选的,在上述的除尘组件中,翻转机构还包括用于检测吸尘管是否翻转到达指定位置的检测设备,检测设备用于与外部控制系统通信连接,气缸和抽吸装置均与外部控制系统电连接。如此设置,便于根据吸尘管的翻转位置自动控制气缸和抽吸装置的启动或关闭。
17.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加料装置,包含如上述方案所述的除尘组件。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料装置的有益效果与上述技术方案所述除尘组件的有益效果相同,此处不做赘述。
19.可选的,在上述的加料装置中,加料装置包括送料装置和储存装置,送料装置上设置有送料口,储存装置上设置有与送料口相对应的加料口,加料过程中,除尘组件环绕送料装置设置,并与送料装置共同覆盖储存装置的加料口,除尘组件的吸尘口伸向储存装置的加料口。如此设置,保证加料装置的密封性,防止外部空气中的粉尘进入到加料装置中,提高下料的便捷性。
附图说明
20.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尘组件和储存装置的示意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尘组件和储存装置的侧视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尘组件的示意图;
24.图4为图3在a处的放大示意图;
25.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吸尘管、安装板和连接臂的示意图一;
26.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吸尘管、安装板和连接臂的示意图二;
27.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吸尘管的正面示意图;
28.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吸尘管的背面示意图;
29.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吸尘管的侧视图。
30.附图标记:
31.1-吸尘管,101-第一管状凸起,102-第二管状凸起,2-储存装置,3-安装板,301-上板,302-下板,4-u型固定件,5-框架,6-第一气缸,7-第二气缸,8-转轴,9-连接臂,10-通风口,11-吸尘口。
具体实施方式
32.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33.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34.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一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7.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除尘组件包括吸尘管1,吸尘管1为环形且设置有吸尘口11和通风口10,吸尘口11设置有多个,多个吸尘口11沿吸尘管1的周向间隔分布,且多个吸尘口11均位于吸尘管1的下端面,多个吸尘口11中,每个吸尘口11适于与待吸尘装置连通,通风口10设置于吸尘管1的外环面上,且与吸尘口11异面设置,即通风口10不设置在下端面,与吸尘口11位于吸尘管1的不同面上,通风口10适于与抽吸装置相连。其中,本实施例中的通风口10设置有多个,以通过多个通风口10同时对吸尘管1内进行抽
吸,提高吸尘效率和效果,优选通风口10的个数为1~4个,本实施例中的抽吸装置为一种高压风机,其功率为1.5kw,本实施例优选吸尘管1为圆管,其公称直径为110mm,优选吸尘管1的材料为pph管(polyproplyene-homo,均聚聚丙烯管)。
38.具体实施时:当采用加料装置加料时,利用除尘组件对加料装置和待吸尘装置进行除尘,除尘时,抽吸装置启动工作,抽吸装置通过通风口10与吸尘管1相连,使得吸尘1管内形成负压,气流在压力的作用下朝吸尘管1内涌进,待吸尘装置中的粉尘在气流的作用下,经过吸尘口11流入吸尘管1并汇集在吸尘管1中,由于通风口10与吸尘口11位于不同位置,使得粉尘在抽吸过程中,能够在吸尘管1内多次改变流动方向,并通过通风口10抽吸出去实现除尘。
39.通过上述除尘组件的结构和具体实施过程可知,当采用加料装置(也就是待除尘装置)加料时,可以利用除尘组件对待吸尘装置进行除尘,从而能够降低环境污染、减小粉尘等物质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以及防止粉尘堆积时影响设备运行和影响加料装置的密封效果,提高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其中,吸尘过程中,吸尘口11将粉尘吸入吸尘管1内,由于吸尘口11有多个且处于吸尘管1的下端面,使得粉尘经过吸尘口11进入吸尘管1后能够汇集在吸尘管1中,由于通风口10与吸尘口11位于不同位置,且由于吸尘管1是环状结构,抽吸力不会主要聚集在管内中心位置形成类似涡流,使得粉尘在抽吸过程中,粉尘能够在吸尘管1从吸尘口11通往通风口10的过程中进行流动,从而使得粉尘不易粘附在管壁上或在某些区域富集,从而有效的提高了除尘组件的除尘效率和效果。
40.基于上述结构,当吸尘管1为环形且多个吸尘口11沿吸尘管1的周向间隔分布时,可以通过多个吸尘口11同时吸收待吸尘装置内的粉尘,提高除尘效率,同时,通过吸尘管1周向方向上多个位置的吸尘口11同时吸收待吸尘装置内的粉尘,可以提高除尘的效果。
41.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本实施例中吸尘管1为多边环形、类圆环形和圆环形状其中一种,已知气流在折角管内部流通时,经过折角会改变流动方向并碰撞管壁造成能量损失,折角的角度越小,碰撞越剧烈且损失的能量越多,导致气流的流速和强度降低,因此,当吸尘管1为圆环形状时,吸尘管1内没有棱角,气流在吸尘管1内流通时能量损失较少且流通十分顺畅,使得气流在经过吸尘管1内部时,能够具有较大的流速和强度,能够吸收较多的粉尘且能够方便的将粉尘输送到通风口10位置,防止粉尘吸附到管道内壁造成堵塞和堆积,提高吸尘管1的吸尘效果。
42.但是,鉴于吸尘管1为pph管等材质时,由于其自身硬度强等因素导致吸尘管1无法加工成圆环形状或者加工成圆环形状比较困难的技术问题。基于此,如图7和图8所示,本实施例吸尘管1为多边环形或类圆环形,以尽可能提高吸尘管1的吸尘效果,其中,多边形环状是指环形的横截面为多边形,当多边形环状吸尘管1的边数越多时,其相邻两个边之间的夹角角度越大,多边形环状内部的棱角角度越大,因此,本实施例中吸尘管1的边数优选大于或等于八,此时,吸尘管1内部的折角角度较大,气流在流经折角时,损失的能力较少,使得气流在经过吸尘管1内部时,能够具有较大的流速和强度,能够吸收较多的粉尘且能够方便的将粉尘输送到通风口10位置,防止粉尘吸附到管道内壁造成堵塞和堆积,同时,折角角度较大时,粉尘不易堆积在折角位置,气流经过折角时容易将粉尘带出,从而便于环形吸尘管1内的气流能够更加顺畅快速的流向通风口10,提高吸尘管1的吸尘效果,本实施例优选吸尘管1为八边形环状结构。
43.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多个吸尘口11的开口方向均与吸尘管1的轴线方向的夹角为15
°
~45
°
,即对于桶状的加料装置,多个吸尘口11的开口方向均与桶状加料装置的轴线方向夹角为15
°
~45
°
,吸尘口11的开口方向是指垂直于吸尘口11横截面的方向,当吸尘口11为圆孔时,吸尘口11的开口方向即为圆孔的轴线方向,当夹角为15
°
~45
°
时,吸尘口11可以偏向桶状加料装置的轴线,优化流入吸尘口11的气流流向,使得加料装置内部的粉尘能够更加方便快速的流入吸尘口11,另外,当吸尘管1上设有第二管状凸起102时,可以使粉尘斜向进入到第二管状凸起102内,防止粉尘碰触到第二管状凸起102而无法流入吸尘口11内或流入吸尘口11内比较困难,同时,第二管状凸起102斜向设置可以实现避位,防止与加料装置碰触导致安装困难,本实施例优选多个吸尘口11的开口方向均与吸尘管1的轴线方向的夹角为15
°

44.为了提高吸尘管1的吸尘效率和效果,本实施优选多个吸尘口11沿吸尘管1的周向均匀分布。采用这种结构,加料装置内的粉尘能够通过均匀分布的吸尘口11流入吸尘管1内,优化气流的流动路径,便于粉尘能够沿周向的各个位置流入吸尘管1内部。
45.在一些实施例中,除尘组件还包括安装板3和固定件,固定件通过连接吸尘管1和安装板3,以使吸尘管1设置于安装板3上,安装板3上设置有与吸尘口11相对应的通孔,固定件可以为常用的连接片,连接片两端分别与吸尘管1和安装板3固定连接,以使吸尘管1与安装板3相对固定;固定件亦可以为u型固定件4,u型固定件4包括两个侧部和位于两个侧部之间的凹槽,吸尘管1设置于安装板3上,u型固定件4的两个侧部均与安装板3固定连接,并使吸尘管1位于凹槽内,安装板3上设置有与吸尘口11相对应的通孔,两个侧部与安装板3之间可以采用粘接、焊接等连接方式,吸尘管1位于u型固定件4的凹槽内,通过u型固定件4定位时,吸尘管1的顶面和侧面被凹槽限位、底面被安装板3限位,使得吸尘管1能够实现定位,本实施例中u型固定件4设置有多个,通过多个u型固定件4能够将吸尘管1固定在安装板3上,优选多个u型固定件4沿吸尘管1的周向均匀分布,以提高吸尘管1固定的稳定性。另外,当吸尘管1上设有第二管状凸起102时,第二管状凸起102可以穿过安装板3上的通孔与待吸尘装置连通,此时,第二管状凸起102被通孔的内壁进一步限位,能够提高吸尘管1的定位精度,此外,固定件除了采用u型固定件4外,还可以采用其他形状的固定件,能够使吸尘管1与安装板3相对定位即可。
46.其中,如图5和图6所示,安装板3包括上板301和下板302,下板302用于支撑吸尘管1并与u型固定件4固定连接,下板302上设置有与吸尘口11相对应的通孔,上板301用于与翻转机构的连接臂9相连,通过增加安装板3的厚度,提高连接的稳定性,上板301与下板302之间采用螺纹连接。
47.在一种可选方式中,本实施例中吸尘管1朝外侧延伸出与吸尘管1连通的第一管状凸起101和第二管状凸起102,通风口10为第一管状凸起101的开口,吸尘口11为第二管状凸起102的开口,第一管状凸起101与抽吸装置相连,第二管状凸起102与待吸尘装置连通。第一管状凸起101为管状结构,其内部为空心结构可以流通气流,第一管状凸起101一端与吸尘管1固定连接并连通,另一端与抽吸装置之间采用管道和管接头相连,本实施例中第一管状凸起101与吸尘管1之间为焊接,第二管状凸起102为管状结构,其内部为空心结构可以流通气流,第二管状凸起102一端与吸尘管1固定连接并连通,另一端穿过安装板3上的通孔与待吸尘装置连通,本实施例中第二管状凸起102与吸尘管1之间为焊接,另外,除了采用第一
管状凸起101和第二管状凸起102来设置吸尘口11和通风口10之外,还可以直接在吸尘管1上开设通孔以作为吸尘口11和通风口10,本实施例中,第一管状凸起101的轴线方向与吸尘管1的轴线方向的夹角为钝角,以便于与抽吸装置相连同时进行避位,第二管状凸起102的轴线方向与吸尘管1的轴线方向的夹角为15
°
~45
°
,以便于气流经过吸尘口11流入吸尘管1内。
48.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除尘组件还包括翻转机构,翻转机构包括框架5、气缸和转轴8,气缸固定在框架5上,气缸与转轴8传动连接,吸尘管1与转轴8相连,气缸控制转轴8转动,转轴8转动时带动吸尘管1翻转,框架5用于固定在地面上或其他设备机构上,气缸为旋转气缸,通过与外部压缩空气相连来控制转轴8的转动,其中,气缸与转轴8之间可以设置齿轮减速组件,通过齿轮减速组件进行调速,保证转轴8的转动角度,吸尘管1与转轴8之间可以直接连接,亦可以间接连接,本实施例通过设置连接臂9,连接臂9一端与转轴8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安装板3固定连接以使吸尘管1与转轴8间接连接,连接臂9与转轴8相连的一端包括上块和下块,上块和下块上均设有与转轴8匹配的定位槽,上块与下块之间采用螺纹连接以将转轴8夹紧在二者之间,使得连接臂9与转轴8相对固定,连接臂9与安装板3的上板301之间采用螺纹连接,以使转轴8转动时,可以带动吸尘管1转动,使得能够通过翻转机构来控制吸尘管1的翻转,便于吸尘管1在使用时能够翻转到加料装置上进行除尘,不使用时可以翻转回去便于收纳以及便于加料装置的移动,此外,除了采用气缸之外,本实施例还可以采用电机等驱动装置。
49.其中,本实施例中的框架5由铝型件拼接而成,铝型件采用规格为100*50的铝型管,每两个铝型管之间均设置有挤压角铝,以提高两个铝型管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框架5包括底座、支撑杆、横梁、斜杆和安装座,底座由四个铝型管组成的矩形座,底座上设置与地面螺纹连接的地脚螺栓,支撑杆有两个且竖直设置在矩形座的两侧,横梁两端分别与两个支撑杆相连,以固定安装座并且提高框架5的稳定性,斜杆有两个且两个斜杆的一端分别与两个支撑杆相连,另一端分别与矩形座的两侧相连,以通过斜向支撑的作用提高框架5的稳定性,安装座用于安装支撑转轴8,安装座为u型安装座,有两个侧杆和一个顶杆组成,两个侧杆一端分别与顶杆的两端相连,另一端均与横梁相连,顶杆上可以设置轴承座,轴承座内设置有穿插转轴8的轴承,通过轴承座和轴承来支撑转轴8并保证转轴8能够进行良好的转动,气缸固定于支撑杆上,以便于与转轴8相连进行传动。
50.在一些实施例中,气缸包括第一气缸6和第二气缸7,第一气缸6和第二气缸7均与转轴8相连,以共同控制转轴8的转动,由于吸尘管1的较重,采用一个气缸驱动时比较费力,通过第一气缸6和第二气缸7共同驱动吸尘管1翻转时,能够更加容易方便的驱动吸尘管1翻转,保证机构运行的稳定性和机构的使用寿命,当采用两个气缸驱动时,连接臂9也设置有两个且对称设置在吸尘管1的两侧,以提高翻转的稳定性。
51.为了使翻转机构的控制更加简单,本实施例优选翻转机构还包括电磁阀,电磁阀同时与第一气缸6和第二气缸7相连,以同时控制第一气缸6和第二气缸7的运动,电磁阀是指一种用电磁控制的工业设备,是用于控制流体的自动化基础元件,属于执行器,并不限于液压、气动领域,用于在工业控制系统中调整介质的方向、流量、速度和其他的参数。采用电磁阀可以通过控制外部压缩气体进入气缸的气体流量来控制气缸的启动、停止以及保持,采用这种结构,可以通过控制一个电磁阀同时控制两个气缸的运动,使得翻转机构的控制
更加简单方便。
52.在一种可选方式中,翻转机构还包括用于检测吸尘管1是否翻转到达指定位置的检测设备,检测设备用于与外部控制系统通信连接,气缸和抽吸装置均与外部控制系统电连接,外部控制系统是指用于程序控制的系统,本实施例中外部控制系统为plc控制系统,检测设备是指一种用于检测物体是否到达指定位置的检测装置,包括但不限于光电开关、红外检测传感器、角度传感器、磁性开关等设备,磁性开关是一种利用磁场信号来控制的线路开关器件,也叫磁控开关,本实施例优选检测设备为磁性开关,通过磁性开关来检测吸尘管1是否翻转到位,当检测到吸尘管1翻转到指定位置时,检测设备将检测数据传输给外部控制系统,外部控制系统进而控制气缸的启动、停止以及保持,控制抽吸装置的启动或停止,从而保证除尘组件能够实现自动控制。
53.具体实施时,以单晶炉的加料装置为例,当需要加料时,通过agv小车将加料装置运输到指定的加料工位上,在机器人朝单晶炉内添加单晶硅料之前,外部控制系统通过电磁阀控制外部压缩空气的进气量来控制翻转机构中的第一气缸6和第二气缸7启动,第一气缸6和第二气缸7启动时带动转轴8转动,转轴8通过连接臂9带动吸尘管1转动,当吸尘管1转动90
°
到达水平状态时,检测设备检测吸尘管1转动到达指定位置,并将检测信息传输给外部控制系统,外部控制系统通过电磁阀控制外部压缩空气的进气量来控制气缸停止运动,以使吸尘管1停在水平状态,并通过控制电磁阀来控制外部压缩空气继续供给,但供给的气流量小于控制气缸运动时的气流量,以使气缸不会继续转动且使气缸不会在扭力的作用下反转,保证吸尘管1保持在水平状态。
54.此时,吸尘管1位于加料装置的加料口位置,即本实施例中的桶状加料装置的上端开口位置,然后控制机器人开始加料操作,同时外部控制系统控制抽吸装置启动,抽吸装置启动后,吸尘管1内形成负压,气流在气压的作用下朝吸尘口11流去,加料装置内部的硅粉通过气流带动从吸尘口11流入吸尘管1中,然后经过吸尘管1到达通风口10,穿过通风口10流向抽吸装置,以对加料装置内部进行除尘。
55.当机器人朝加料装置内添加了五次硅料后,停止加料操作,外部控制系统控制抽吸装置停止运动,并通过电磁阀控制外部压缩空气的进气量来控制翻转机构中的第一气缸6和第二气缸7启动,第一气缸6和第二气缸7启动时带动转轴8转动,转轴8通过连接臂9带动吸尘管1转动,当吸尘管1转动90
°
到达竖直状态时,检测设备检测吸尘管1转动到达指定位置,并将检测信息传输给外部控制系统,外部控制系统通过电磁阀控制外部压缩空气的进气量来控制气缸停止运动,以使吸尘管1停在竖直状态,使得吸尘管1远离加料装置,然后通过agv小车将加完料的加料装置运输到单晶炉进行上料,agv(automated guided vehicle)小车是指装备有电磁或光学等自动导航装置,能够沿规定的导航路径行驶,具有安全保护以及各种移载功能的运输车。
5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加料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除尘组件。
5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料装置的有益效果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除尘组件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58.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加料装置包括送料装置和储存装置2,送料装置上设置有送料口,储存装置2上设置有与送料口相对应的加料口,加料过程中,除尘组件环绕送料
装置设置,并与送料装置共同覆盖储存装置2的加料口,除尘组件的吸尘口伸向储存装置2的加料口。采用这种结构,可以保证储存装置2的密封性,防止外部空气中的粉尘进入到加料装置中,同时使下料时更加方便。
59.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6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