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晶炉加料小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814439发布日期:2024-11-01 18:45阅读:16来源:国知局
一种单晶炉加料小车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单晶生产设备,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单晶炉加料小车。


背景技术:

1、在光伏直拉单晶硅的生产过程中,拉制一根晶棒所使用的硅原料是有限的,随着晶棒的拉制,硅原料逐渐消耗,为了保持生产的连续性,需要在晶棒拉制完成后进行原料的补充,因此,必须确保炉台中始终存在足够的硅料,以便持续进行晶棒的拉制。

2、在进行二次加料前,需将加料器先挂至挂钩上,再提入副室进行加料,操作人员需要手动将加料器的挂钩部分与炉体上的挂钩相连接,一旦加料器挂在炉体的挂钩上,操作人员需要手动将其提升或滑入副室,确保加料器完全进入,并位于正确的位置。

3、目前,现有的加料小车在操作人员连接挂钩时,需要先在操作区域内准备一个稳固的登高物体,确保其高度足以让操作人员轻松到达两挂钩的连接位置处,这不仅导致了人力的浪费,也降低了生产线的便利性。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单晶炉加料小车,改善了人力浪费、生产线不够便利的问题,不仅达到了人员的合理利用,也使得生产线的运营更加方便。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单晶炉加料小车,所述单晶炉加料小车包括:支撑框架;登高框架,所述登高框架位于所述支撑框架的侧壁上;置物框架,所述置物框架位于所述支撑框架内,所述支撑框架用于支撑,所述登高框架用于操作人员登高,所述置物框架用于放置单晶炉;四个万向轮,四个所述万向轮分别连接在所述支撑框架底部。

4、可选的,所述支撑框架包括:第一支撑框架和第二支撑框架,且两者相对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支撑框架包括: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且两者相对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之间连接有两个连接杆;所述第二支撑框架包括:第三支撑板和第四支撑板,且两者相对平行设置;所述第三支撑板和所述第四支撑板之间连接有两个连接杆;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三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和所述第四支撑板之间分别连接有一个连接杆;四个所述万向轮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二支撑板和所述第四支撑板底部。

5、可选的,所述登高框架包括:第一登高框架,所述第一登高框架的侧壁与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之间的连接杆下部固定,第二登高框架的侧壁与所述第一登高框架的侧壁连接;所述第一登高框架和所述第二登高框架的底部均与所述第二支撑板连接。

6、可选的,所述第一登高框架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登高框架。

7、可选的,所述置物框架包括:固定杆,所述固定杆连接在所述第二支撑板和所述第四支撑板之间;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下部的侧壁连接在所述固定杆上;底板,所述底板与所述支撑架底部连接。

8、可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三支撑板之间的连接杆上设置有扶手。

9、可选的,所述单晶炉加料小车为不锈钢单晶炉加料小车。

1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1、该单晶炉加料小车包括:支撑框架、登高框架和置物框架,支撑框架为加料小车的框架本体,用于辅助支撑安装在其上的登高框架和置物框架;置物框架安装在支撑框架内,用于稳定放置单晶炉;登高框架安装在其支撑框架的一个侧壁上,用于方便操作人员进行登高,并行进至可轻松连接加料器与炉体的挂钩位置处;该登高的结构设计,不仅实现了人员的合理利用,也使得生产线的运营更加方便。



技术特征:

1.一种单晶炉加料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单晶炉加料小车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晶炉加料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登高框架包括:第一登高框架(51),所述第一登高框架(51)的侧壁与所述第一支撑板(21)和所述第二支撑板(22)之间的连接杆(4)下部固定,第二登高框架(52)的侧壁与所述第一登高框架(51)的侧壁连接;所述第一登高框架(51)和所述第二登高框架(52)的底部均与所述第二支撑板(22)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单晶炉加料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登高框架(51)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登高框架(52)。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单晶炉加料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置物框架包括: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单晶炉加料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21)和所述第三支撑板(31)之间的连接杆(4)上设置有扶手(7)。

6.如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单晶炉加料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单晶炉加料小车为不锈钢单晶炉加料小车。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一种单晶炉加料小车,涉及单晶生产设备技术领域。所述单晶炉加料小车包括:支撑框架;登高框架,所述登高框架位于所述支撑框架的侧壁上;置物框架,所述置物框架位于所述支撑框架内,所述支撑框架用于支撑,所述登高框架用于操作人员登高,所述置物框架用于放置单晶炉;四个万向轮,四个所述万向轮连接在所述支撑框架底部;改善了人力浪费、生产线不够便利的问题,不仅达到了人员的合理利用,也使得生产线的运营更加方便。

技术研发人员:王鹏,孙岳,汪沛渊,汪高峰,高贻刚,李一得,何曙光,张林儿,徐明喜,冷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鄂尔多斯市中成榆能源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40110
技术公布日:2024/10/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