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提高反射膜表面粗糙度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器等使用的背光源的反射膜,特别是涉及一种提高反射膜表面粗糙度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液晶显示器广泛应用于手机、GPS导航仪、电脑、电视等中作为显示装置。而液晶显示器本身不发光,需要通过背光源来提供照射光。一般情况下,背光源中会装配反射膜,以减少光从侧面和背面泄漏而造成的光损耗,从而提高显示器的亮度,同时反射膜产生的反射光要求很均勻,从而提供亮且均勻的高质量画面。通常所用反射膜为添加白色无机微粒或有机粒子等达到反射的目的,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出通过产生微孔、增加表面涂层等方式来提高反射率的方法。但在背光源的装配使用过程中,通常会由于反射膜表面粗糙度太低,导致反射膜局部与导光板贴合太紧,而出现正面局部明暗不一,亮度不够较均勻,反映到液晶显示器中则是画面明暗不均,视觉效果不佳等问题。上述反射膜的一般制造方法如下1.将聚酯A层原料(聚酯、无机粒子和有机粒子以及抗氧剂、热稳定剂、光稳定剂等助剂)、聚酯B层原料(聚酯、无机粒子、有机粒子或/和不相容聚合物以及抗氧剂、热稳定剂等助剂)在180°C左右的温度下预结晶-干燥后,混合均勻输送至挤出机,其中无机粒子为Ti02、BaSO4或其混合物,有机粒子为聚甲基丙烯酸、聚苯乙烯等,不相容聚合物选自聚乙烯、聚丙烯、聚丁烯、聚环戊二烯、聚甲基戊烯等聚烯烃系树脂等;2.在上述挤出机中,原料在285°C左右的温度下熔融挤出,并经过滤器过滤后从多层模头中挤出,得到片状熔体;3.将上述片状熔体一面通过静电吸附装置贴附在表面温度为25°C左右的激冷辊上冷却固化,同时所述片状熔体另一面(聚酯A层表面)经背冷风冷却固化得到厚片;4.将上述厚片经一组表面温度为85°C左右的辊预热,然后在温度为90°C左右的快慢辊组进行纵向拉伸,拉伸倍率为3. 3左右,得到单轴拉伸聚酯膜片;5.用夹子夹持上述聚酯膜片两边,同时导入横拉机内,先经过温度为95°C左右的预热区,接着在温度为120°C左右的拉伸区内横向拉伸3. 0倍左右,然后经过温度为200°C 左右的热定型区进行热处理,之后经过温度为50°C左右的冷却区冷却,然后经牵引、切边、 收卷后得到双向拉伸膜片即反射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提高反射膜表面粗糙度的方法。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提高反射膜表面粗糙度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将制得的片状熔体经背冷风冷却固化的同时,在背冷风中添加第一次诱导溶液对所述片状熔体的表面进行诱导结晶,得到厚片;(2)上述厚片经风吹干表面第一次诱导溶液后,将该厚片经一组辊预热,然后再在快慢辊组中进行纵向拉伸,同时向厚片的表面喷第二次诱导溶液对厚片的表面进行第二次诱导结晶,然后经横向拉伸工序制得反射膜。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次诱导溶液为以水和乙二醇的混合物为溶剂,水和乙二醇的质量比为4 1 1 1,以浓度为lwt% 的苯甲酸钠、浓度为lwt% 14wt% 的对氯苯甲酸钠为溶质的溶液,以诱导厚片的表面迅速产生粗大球晶。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二次诱导溶液为丙酮与乙二醇的混合溶剂,质量比为1 4 1 1,以诱导厚片的表面迅速产生粗大球晶。上述方案中,所述反射膜的表面平均粗糙度> 0. 5 μ m,这样,避免了因表面光滑而局部与导光板紧密贴合而造成明暗不一、亮度不均的现象,从而提高了背光源的亮度均勻性和使用该背光源的液晶显示器的画面质量。上述方案中,在对厚片的表面进行第二次诱导结晶的同时,采用抽风系统将挥发的溶剂回收再次利用,节能环保。本发明中的反射膜可以按照实际需要添加各种添加剂,例如抗氧化剂、热稳定剂、 光稳定剂、紫外吸收剂、抗静电剂、有机微粒、无机微粒、成核剂、塑化剂等。本发明中的反射膜,可以是一种未经拉伸或单轴拉伸或双轴拉伸膜片。为提高反射膜的耐热性和机械性能,优选经过拉伸的膜片。本发明通过在加工制造过程中,前后两次分别诱导反射膜表面迅速产生粗大球晶,从而避免了因表面光滑而局部与导光板紧密贴合而造成明暗不一、亮度不均的现象,从而提高了背光源的亮度均勻性和使用该背光源的液晶显示器的画面质量。本发明与现有技术对比,充分显示其优越性在于避免了因表面光滑而局部与导光板紧密贴合而造成明暗不一、亮度不均的现象,从而提高了背光源的亮度均勻性和使用该背光源的液晶显示器的画面质量。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但该实施例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提高反射膜表面粗糙度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在将制得的片状熔体经背冷风冷却固化的同时,在背冷风中添加第一次诱导溶液对所述片状熔体的表面进行诱导结晶,得到厚片;(2)上述厚片经风吹干表面第一次诱导溶液后,将该厚片经一组辊预热,然后再在快慢辊组中进行纵向拉伸,同时向厚片的表面喷第二次诱导溶液对厚片的表面进行第二次诱导结晶,然后经横向拉伸工序制得反射膜。上述第一次诱导溶液为以水和乙二醇(质量比4 1 1 1)的混合物为溶剂, 以lwt% 苯甲酸钠、lwt% 氯苯甲酸钠为溶质的溶液。所述第二次诱导溶液为丙酮与乙二醇的混合溶剂,质量比为1 4 1 1。上述反射膜的表面平均粗糙度> 0. 5 μ m。在对厚片的表面进行第二次诱导结晶的同时,采用抽风系统将挥发的溶剂回收再次利用。实施例中所示的测定值和评价如下所述进行。(1)表面粗糙度按照GB/T 10610-1998,采用触针法测试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2)反射膜应用于背光源中的效果制取M英寸的反射膜样品,将反射膜样品与相配套的光源、导光板、下扩散膜、增亮膜、上扩散膜以及相应的边框依次组装成背光源,通电后,观察其正面是否有明暗不一的现象,并采用亮度计检测9点的平均亮度。实施例1将聚酯A层原料、聚酯B层原料在180°C左右的温度下预结晶-干燥后,混合均勻输送至挤出机;其中,A层原料为100份聚酯和2wt% TiO2(平均粒径3 μ m)和抗氧剂、 热稳定剂、光稳定剂等助剂;B层原料为100份聚酯和12wt% BaSO4(平均粒径为0. 7 μ m, 表面经聚乙二醇处理),8wt%聚甲基丙烯酸粒子(平均粒径1. 2 μ m),IOwt%聚甲基戊烯, 0. 01wt% 2,4- 二羟基二苯甲酮和0. 01wt% 4-苯甲酰氧基-2,2,6,6-四甲基哌啶,以及抗氧剂、热稳定剂等助剂。在上述挤出机中,所述原料在观51左右的温度下熔融挤出,并经过滤器过滤后从多层模头中挤出,得到片状熔体。将上述片状熔体一面通过静电吸附装置贴附在激冷辊上冷却固化,另一面经背冷风冷却固化,同时在背冷风中添加第一次诱导溶液(水-乙二醇(质量比为4 1)的混合溶剂中含有7wt%对氯苯酸钠和8wt%苯甲酸钠的溶液)形成小液滴对所述片状熔体的聚酯A层表面进行诱导结晶,得到厚片。上述厚片经风吹干表面第一次诱导溶液后,将该厚片经一组表面温度为85°C左右的辊预热,然后在温度为90°C左右的快慢辊组进行纵向拉伸,拉伸倍率为3. 3,同时向厚片的聚酯A层表面喷第二次诱导溶液(丙酮与乙二醇的混合溶剂,质量比1 4)对厚片的聚酯A层表面进行第二次诱导结晶,并采用抽风系统将挥发的溶剂回收利用,得到单轴拉伸聚酯膜片;用夹子夹持上述聚酯膜片两边,同时导入横拉机内,先经过温度为95°C左右的预热区,接着在温度为120°C左右的拉伸区内横向拉伸3.0倍,然后经过温度为200°C左右的热定型区进行热处理,之后经过温度为50°C左右的冷却区冷却,然后经牵引、切边、收卷后得到双向拉伸膜片即反射膜。实施例2除第二次诱导溶液改为丙酮与乙二醇质量比2 3的混合溶剂外,并采用抽风系统将挥发的丙酮回收利用,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条件制得反射膜。实施例3除第二次诱导溶液改为丙酮与乙二醇的质量比为1 1的混合溶剂外,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条件制得反射膜。实施例4除第一次诱导溶液改为水-乙二醇(质量比为4 1)的混合溶剂中含有10wt% 对氯苯酸钠和5wt%苯甲酸钠的溶液,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条件制得反射膜。
实施例5除第一次诱导溶液改为水-乙二醇(质量比为4 1)的混合溶剂中含有10wt% 对氯苯酸钠和5wt%苯甲酸钠的溶液,第二次诱导溶液改为丙酮与乙二醇的质量比为2 3 的混合溶剂外,,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条件制得反射膜。实施例6除第一次诱导溶液改为水-乙二醇(质量比为4 1)的混合溶剂中含有10wt% 对氯苯酸钠和5wt%苯甲酸钠的溶液,第二次诱导溶液改为丙酮与乙二醇的质量比为1 1 的混合溶剂外,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条件制得反射膜。实施例7除第一次诱导溶液改为水-乙二醇(质量比为4 1)的混合溶剂中含有12wt% 对氯苯酸钠和3wt%苯甲酸钠的溶液,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条件制得反射膜。实施例8除第一次诱导溶液改为水-乙二醇(质量比为4 1)的混合溶剂中含有12wt% 对氯苯酸钠和3wt%苯甲酸钠的溶液,第二次诱导溶液改为丙酮与乙二醇的质量比为2 3 的混合溶剂外,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条件制得反射膜。实施例9除第一次诱导溶液改为水-乙二醇(质量比为4 1)的混合溶剂中含有12wt% 对氯苯酸钠和3wt%苯甲酸钠的溶液,第二次诱导溶液改为丙酮与乙二醇的质量比为1 1 的混合溶剂外,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条件制得反射膜。实施例10除第一次诱导溶液改为水-乙二醇(质量比为4 1)的混合溶剂中含有对氯苯酸钠和苯甲酸钠的溶液外,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条件制得反射膜。实施例11除第一次诱导溶液改为水-乙二醇(质量比为4 1)的混合溶剂中含有对氯苯酸钠和苯甲酸钠的溶液,第二次诱导溶液改为丙酮与乙二醇的质量比为2 3 的混合溶剂外,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条件制得反射膜。实施例12除第一次诱导溶液改为水-乙二醇(质量比为4 1)的混合溶剂中含有对氯苯酸钠和苯甲酸钠的溶液,第二次诱导溶液改为丙酮与乙二醇的质量比为1 1 的混合溶剂外,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条件制得反射膜。实施例1-12的评价结果见表1。实施例13除第一次诱导溶液改为水-乙二醇(质量比为3 2)的混合溶剂中含有7wt%对氯苯酸钠和苯甲酸钠的溶液,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条件制得反射膜。实施例14除第一次诱导溶液改为水-乙二醇(质量比为3 2)的混合溶剂中含有7wt% 对氯苯酸钠和苯甲酸钠的溶液,第二次诱导溶液改为丙酮与乙二醇的质量比为2 3 的混合溶剂外,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条件制得反射膜。实施例15
除第一次诱导溶液改为水-乙二醇(质量比为3 2)的混合溶剂中含有7wt% 对氯苯酸钠和苯甲酸钠的溶液,第二次诱导溶液改为丙酮与乙二醇的质量比为1 1 的混合溶剂外,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条件制得反射膜。实施例16除第一次诱导溶液改为水-乙二醇(质量比为3 2)的混合溶剂中含有10wt% 对氯苯酸钠和5wt%苯甲酸钠的溶液外,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条件制得反射膜。实施例17除第一次诱导溶液改为水-乙二醇(质量比为3 2)的混合溶剂中含有10wt% 对氯苯酸钠和5wt%苯甲酸钠的溶液,第二次诱导溶液改为丙酮与乙二醇的质量比为2 3 的混合溶剂外,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条件制得反射膜。实施例18除第一次诱导溶液改为水-乙二醇(质量比为3 2)的混合溶剂中含有10wt% 对氯苯酸钠和5wt%苯甲酸钠的溶液,第二次诱导溶液改为丙酮与乙二醇的质量比为1 1 的混合溶剂外,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条件制得反射膜。实施例19除第一次诱导溶液改为水-乙二醇(质量比为3 2)的混合溶剂中含有12wt% 对氯苯酸钠和3wt%苯甲酸钠的溶液外,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条件制得反射膜。实施例20除第一次诱导溶液改为水-乙二醇(质量比为3 2)的混合溶剂中含有12wt% 对氯苯酸钠和3wt%苯甲酸钠的溶液,第二次诱导溶液改为丙酮与乙二醇的质量比为2 3 的混合溶剂外,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条件制得反射膜。实施例21除第一次诱导溶液改为水-乙二醇(质量比为3 2)的混合溶剂中含有12wt% 对氯苯酸钠和3wt%苯甲酸钠的溶液,第二次诱导溶液改为丙酮与乙二醇的质量比为1 1 的混合溶剂外,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条件制得反射膜。实施例22除第一次诱导溶液改为水-乙二醇(质量比为3 2)的混合溶剂中含有对氯苯酸钠和苯甲酸钠的溶液外,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条件制得反射膜。实施例23除第一次诱导溶液改为水-乙二醇(质量比为3 2)的混合溶剂中含有对氯苯酸钠和苯甲酸钠的溶液,第二次诱导溶液改为丙酮与乙二醇的质量比为2 3 的混合溶剂外,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条件制得反射膜。实施例M除第一次诱导溶液改为水-乙二醇(质量比为3 2)的混合溶剂中含有对氯苯酸钠和苯甲酸钠的溶液,第二次诱导溶液改为丙酮与乙二醇的质量比为1 1 的混合溶剂外,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条件制得反射膜。实施例13-24的评价结果见表2。实施例25除第一次诱导溶液改为水-乙二醇(质量比为1 1)的混合溶剂中含有7wt%对氯苯酸钠和8wt%苯甲酸钠的溶液外,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条件制得反射膜。实施例26除第一次诱导溶液改为水-乙二醇(质量比为1 1)的混合溶剂中含有7wt% 对氯苯酸钠和苯甲酸钠的溶液,第二次诱导溶液改为丙酮与乙二醇的质量比为2 3 的混合溶剂外,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条件制得反射膜。实施例27除第一次诱导溶液改为水-乙二醇(质量比为1 1)的混合溶剂中含有7wt% 对氯苯酸钠和苯甲酸钠的溶液,第二次诱导溶液改为丙酮与乙二醇的质量比为1 1 的混合溶剂外,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条件制得反射膜。实施例28除第一次诱导溶液改为水-乙二醇(质量比为1 1)的混合溶剂中含有10wt% 对氯苯酸钠和5wt%苯甲酸钠的溶液外,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条件制得反射膜。实施例四除第一次诱导溶液改为水-乙二醇(质量比为1 1)的混合溶剂中含有10wt% 对氯苯酸钠和5wt%苯甲酸钠的溶液,第二次诱导溶液改为丙酮与乙二醇的质量比为2 3 的混合溶剂外,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条件制得反射膜。实施例30除第一次诱导溶液改为水-乙二醇(质量比为1 1)的混合溶剂中含有10wt% 对氯苯酸钠和5wt%苯甲酸钠的溶液,第二次诱导溶液改为丙酮与乙二醇的质量比为1 1 的混合溶剂外,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条件制得反射膜。实施例31除第一次诱导溶液改为水-乙二醇(质量比为1 1)的混合溶剂中含有12wt% 对氯苯酸钠和3wt%苯甲酸钠的溶液外,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条件制得反射膜。实施例32除第一次诱导溶液改为水-乙二醇(质量比为1 1)的混合溶剂中含有12wt% 对氯苯酸钠和3wt%苯甲酸钠的溶液,第二次诱导溶液改为丙酮与乙二醇的质量比为2 3 的混合溶剂外,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条件制得反射膜。实施例33除第一次诱导溶液改为水-乙二醇(质量比为1 1)的混合溶剂中含有12wt% 对氯苯酸钠和3wt%苯甲酸钠的溶液,第二次诱导溶液改为丙酮与乙二醇的质量比为1 1 的混合溶剂外,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条件制得反射膜。实施例34除第一次诱导溶液改为水-乙二醇(质量比为1 1)的混合溶剂中含有对氯苯酸钠和苯甲酸钠的溶液外,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条件制得反射膜。实施例35除第一次诱导溶液改为水-乙二醇(质量比为1 1)的混合溶剂中含有对氯苯酸钠和苯甲酸钠的溶液,第二次诱导溶液改为丙酮与乙二醇的质量比为2 3 的混合溶剂外,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条件制得反射膜。实施例36
除第一次诱导溶液改为水-乙二醇(质量比为1 1)的混合溶剂中含有对氯苯酸钠和苯甲酸钠的溶液,第二次诱导溶液改为丙酮与乙二醇的质量比为1 1 的混合溶剂外,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条件制得反射膜。实施例25-36的评价结果见表3。比较例1除不采用第一次诱导溶液对膜片进行诱导结晶外,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条件制得反射膜。比较例2除不采用第一次诱导溶液和第二次诱导溶液对膜片诱导结晶外,采用与实施例1 相同的条件制得反射膜。比较例1和2的评价结果见表4。表权利要求
1.一种提高反射膜表面粗糙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在将制得的片状熔体经背冷风冷却固化的同时,在背冷风中添加第一次诱导溶液对所述片状熔体的表面进行诱导结晶,得到厚片;(2)上述厚片经风吹干表面第一次诱导溶液后,将该厚片经一组辊预热,然后再在快慢辊组中进行纵向拉伸,同时向厚片的表面喷第二次诱导溶液对厚片的表面进行第二次诱导结晶,然后经横向拉伸工序制得反射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反射率的反射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次诱导溶液为以水和乙二醇的混合物为溶剂,水和乙二醇的质量比为4 1 1 1,以浓度为 Hwt^的苯甲酸钠、浓度为 Hwt^的对氯苯甲酸钠为溶质的溶液。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反射率的反射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次诱导溶液为丙酮与乙二醇的混合溶剂,质量比为1 4 1 1。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反射率的反射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膜的表面平均粗糙度彡0. 5ym0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反射率的反射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对厚片的表面进行第二次诱导结晶的同时,采用抽风系统将挥发的溶剂回收再次利用。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反射膜表面粗糙度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在将制得的片状熔体经背冷风冷却固化的同时,在背冷风中添加第一次诱导溶液对所述片状熔体的表面进行诱导结晶,得到厚片;(2)上述厚片经风吹干表面第一次诱导溶液后,将该厚片经一组辊预热,然后再在快慢辊组中进行纵向拉伸,同时向厚片的表面喷第二次诱导溶液对厚片的表面进行第二次诱导结晶,然后经横向拉伸工序制得反射膜。本发明通过在加工制造过程中,前后两次分别诱导反射膜表面迅速产生粗大球晶,从而避免了因表面光滑而局部与导光板紧密贴合而造成明暗不一、亮度不均的现象,从而提高了背光源的亮度均匀性和使用该背光源的液晶显示器的画面质量。适用于反射膜。
文档编号C08J7/02GK102304232SQ20111016316
公开日2012年1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17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17日
发明者陈厚忠 申请人:武汉金牛经济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