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再循环的聚碳酸酯和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共混物的阻燃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310362发布日期:2023-05-31 20:55阅读:76来源:国知局
包括再循环的聚碳酸酯和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共混物的阻燃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内容涉及热塑性组合物,其包括至少两种得自消费后再循环的(pcr)聚合物的树脂,具有改善的冲击和阻燃性质。


背景技术:

1、包括聚碳酸酯和聚酯共混物的热塑性组合物在消费电子市场中是流行的,因为它们可提供冲击性、耐化学性和流动性性质的平衡。可添加聚碳酸酯共聚物以进一步增强所述组合物的耐化学性并改善延展性。还可掺入阻燃添加剂以改善消费电子应用的阻燃性。不幸的是,已发现这些另外的添加剂且特别是阻燃添加剂对某些性质(如冲击强度和热变形温度(hdt))具有有害影响。识别具有所有这些性质的良好平衡的组合物是一个挑战。

2、此外,对于消费电子产品越来越重要的是由更可持续或“更绿色”的材料形成以减少这些材料对环境的影响。减少用于此类应用中的热塑性组合物的足迹的一种方式是使用消费后再循环的(pcr)聚合物作为所述组合物中的热塑性化合物的原材料。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可由消费后再循环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制成。这种pbt塑料的实例可从sabic获得,并被称为“iq pbt”树脂。进一步地,pcr-聚碳酸酯(pc)可用于此类组合物中。不幸的是,pcr树脂如iq pbt和pcr-pc具有限制,这使得识别具有性质如阻燃性/难燃性、冲击性和热性质的良好平衡的组合物甚至更具挑战性。

3、通过本公开内容的方面解决了这些和其它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公开内容的方面涉及热塑性组合物,其包括:(a)约10重量%至约65重量%的至少一种原始聚碳酸酯;(b)约10重量%至约40重量%的得自消费后再循环的(pcr)聚合物的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组分;(c)约25重量%至约65重量%的至少一种pcr聚碳酸酯;(d)约10重量%至约40重量%的聚碳酸酯-硅氧烷(pc-si)共聚物;(e)0.1重量%至约10重量%的磷腈阻燃剂;和(f)0.1重量%至约2重量%的硅油。

2、本公开内容的方面进一步涉及包括所述热塑性组合物的制品,所述热塑性组合物包括消费电子产品的部件。



技术特征:

1.热塑性组合物,其包含: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塑性组合物,其中所述pbt组分得自pcr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塑性组合物,其中所述pc-si共聚物具有约5重量%至约45重量%的硅氧烷含量。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热塑性组合物,其中所述pc-si共聚物具有约15重量%至约25重量%的硅氧烷含量。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热塑性组合物,其中所述pc-si共聚物具有约20重量%的硅氧烷含量。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热塑性组合物,其中所述组合物进一步包含大于0重量%至约2重量%的防滴剂,其中所述防滴剂包含经苯乙烯丙烯腈(san)包封的聚四氟乙烯(ptfe)。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热塑性组合物,其中所述组合物进一步包含大于0重量%至约2重量%的环氧抗冲改性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塑性组合物,其中所述环氧抗冲改性剂包括包含乙烯、丙烯酸酯和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的三元共聚物。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热塑性组合物,其中所述组合物进一步包含大于0重量%至约5重量%的至少一种稳定剂,其中所述至少一种稳定剂包括uv稳定剂、磷酸锌稳定剂或其组合。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热塑性组合物,其中所述至少一种pcr聚碳酸酯包含至少10摩尔%的-oh端基含量。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热塑性组合物,其中所述至少一种pcr聚碳酸酯包含10摩尔%至约35摩尔%的-oh端基含量。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热塑性组合物,其中当根据ul94测定时,所述组合物在1.5毫米或更低的厚度下具有v0的阻燃性。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任一项所述的热塑性组合物,其中所述组合物具有:(1)当根据ul94测定时,在至少1.5毫米的厚度下v0的阻燃性,和(2)在-10℃或更低的温度下的至少690焦耳/米的缺口悬臂梁冲击强度和100%的延展性,其根据astm d256测定。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任一项所述的热塑性组合物,其中所述组合物具有:(1)在至少1.5毫米的厚度下v0的阻燃性,和(2)至少85℃的热变形温度,其根据astm d648在1.82兆帕下对于具有3.2毫米的厚度的样品测定。

15.制品,其包含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任一项所述的组合物,其中所述制品是消费电子产品的部件。


技术总结
热塑性组合物,其包括:(a)约10重量%至约65重量%的至少一种原始聚碳酸酯;(b)约10重量%至约40重量%的得自消费后再循环的(PCR)聚合物的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组分;(c)约25重量%至约65重量%的至少一种PCR聚碳酸酯;(d)约10重量%至约40重量%的聚碳酸酯‑硅氧烷(PC‑Si)共聚物;(e)0.1重量%至约10重量%的磷腈阻燃剂;和(f)0.1重量%至约2重量%的硅油。

技术研发人员:王芹,国明成,杨剑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高新特殊工程塑料全球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