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3,3-二氯代氧化吲哚及其衍生物的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35243968发布日期:2023-08-25 09:20阅读:45来源:国知局
一种3,3-二氯代氧化吲哚及其衍生物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涉及化学合成,具体是一种3,3-二氯代氧化吲哚及其衍生物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1、生物碱是一类主要存在于植物中的含氮且多呈碱性的有机化合物,是一些中药的重要有效成分之一。其中吲哚类生物碱是迄今为止发现最多的一种类型,包括4100多种已知化合物。氧化吲哚及其衍生物广泛地存在于天然产物、药品和农用化学品中。其中,3,3-二氯代氧化吲哚衍生物可作为构建螺旋辛吲哚的重要合成中间体,并且一些3,3-二氯代氧化吲哚衍生物已经表现出良好的抗癌活性以及治疗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的作业,应用前景良好。对于3,3-二氯-2-氧化吲哚的合成,人们已经发现了许多以靛红为原料,与各种氯化试剂反应的方法。然而,制备3,3-二氯-2-氧化吲哚需要功能化的吲哚衍生物或n-保护的吲哚,由简单吲哚直接氯化氧化即可获得3,3-二氯-2-氧化吲哚的技术仍然有待解决。

2、目前国内外关于吲哚的二氯代氧化文献中合成3,3-二氯代氧化吲哚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大多以n上连有保护基的吲哚出发来合成,底物适用性不广泛;2.氯化和氧化涉及多步转化,底物拓展受限,产率低;3.有些方法的合成条件较为苛刻。

3、因此开发底物适用广泛、原料简单易得、高收率、高选择性的得到3,3-二氯代氧化吲哚类化合物的方法是非常有意义的。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3,3-二氯代氧化吲哚及其衍生物的制备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3,3-二氯代氧化吲哚及其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4、向预先干燥的瓶中依次加入吲哚类化合物、水、四氢呋喃,然后加入氯氟磺酰,以300~600rpm在室温下搅拌,待反应结束后,旋蒸浓缩反应液,再经柱层析分离得到目标产物。

5、优选地,所述吲哚类化合物与水的摩尔比为1:1,吲哚类化合物与氯氟磺酰的摩尔比为1:4,溶剂为四氢呋喃,反应温度为室温,反应时间为1.5-14h h。

6、优选地,旋蒸温度可在36-40℃之间选择,真空度可在0.08-0.12mpa之间选择,层析采用200-300目柱层析硅胶,展开剂为石油醚:乙酸乙酯,极性可在4:1至20:1之间选择。

7、优选地,所述吲哚类化合物的结构如式ⅰ所示:

8、式ⅰ:

9、其中式ⅰ中r1基团为卤素、烷基、烷氧基、氰基、硝基,r2基团为烷基、苄基、对甲苯磺酰基、酯基。

10、优选地,所述3,3-二氯代氧化吲哚及其衍生物的结构如式ⅱ所示:

11、式ⅱ:

12、优选地,所述氯氟磺酰的结构如式ⅲ所示:

13、式ⅲ: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5、(1)本发明公开了一种3,3-二氯代氧化吲哚及其衍生物的制备方法。

16、(2)该方法底物适用广泛,反应所需原料廉价,反应条件比较温和,操作简单。

17、(3)产品可用作合成各种天然产物骨架分子的进一步合成,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特征:

1.一种3,3-二氯代氧化吲哚及其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3,3-二氯代氧化吲哚及其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吲哚类化合物与水的摩尔比为1:1,吲哚类化合物与氯氟磺酰的摩尔比为1:4,溶剂为四氢呋喃,反应温度为室温,反应时间为1.5-14h。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3,3-二氯代氧化吲哚及其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旋蒸温度可在36-40℃之间选择,真空度可在0.08-0.12mpa之间选择,层析采用200-300目柱层析硅胶,展开剂为石油醚:乙酸乙酯,极性可在4:1至20:1之间选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3,3-二氯代氧化吲哚及其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吲哚类化合物的结构如式ⅰ所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3,3-二氯代氧化吲哚及其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3,3-二氯代氧化吲哚及其衍生物的结构如式ⅱ所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3,3-二氯代氧化吲哚及其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氯氟磺酰的结构如式ⅲ所示: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3,3‑二氯代氧化吲哚及其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属于化学合成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向预先干燥的瓶中依次加入吲哚类化合物、水、四氢呋喃,然后加入氯氟磺酰,以300~600 rpm在室温下搅拌,待反应结束后,旋蒸浓缩反应液,再经柱层析分离得到目标产物;本发明公开了一种3,3‑二氯代氧化吲哚及其衍生物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底物适用广泛,反应所需原料廉价,反应条件比较温和,操作简单;产品可用作合成各种天然产物骨架分子的进一步合成,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研发人员:黄申林,刘冰聪,郑煜,马天庭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南京林业大学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