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矢野鞘氨醇菌及其在分解ascr#18中的应用

文档序号:35698864发布日期:2023-10-11 22:24阅读:60来源:国知局
一种矢野鞘氨醇菌及其在分解ascr#18中的应用

本发明属于生物,具体涉及一种矢野鞘氨醇菌及其在分解ascr#18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1、蛔甙(ascarosides),由脂肪酸等侧链连接到双脱氧蛔糖基而成的一类信息素物质,可以通过侧改变侧链的长度及衍生物的差异成不同种类的蛔甙。其在线虫体内普遍存在,可以调控线虫觅食、交配、聚集等多种重要的生物活动。目前,已经在南方根结线虫中检测到多种蛔甙,如:ascr#10、ascr#16、ascr#18、ascr#20、ascr#22、ascr#26等。研究显示ascr#18能够诱导植物的防御反应并增强植物对植物寄生线虫的免疫能力增强。此外,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都能迅速将ascr#18转化为短侧链的ascr#9。而ascr#9对植物线虫有排斥作用,因此当ascr#9在排泄到植物根际时又可充当化学信号来调节植物与线虫的相互作用,从而降低根结线虫对植物的侵染率。

2、矢野鞘氨醇菌sphingobium yanoikuyae,为革兰氏阴性菌,能够降解多种多环芳香杂环污染物,如咔唑carbazole、二苯并呋喃dibenzofuran和二苯并噻吩dibenzothiophene等。但其未有降解蛔甙方面未见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0、
技术实现要素:

1、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分解ascr#18的作用矢野鞘氨醇菌(sphingobium yanoikuyae)25d。

2、矢野鞘氨醇菌(sphingobium yanoikuyae)25d,其于2023年5月10日保藏于广东省微生物菌株保藏中心(gdmcc),地址: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大院59号楼5楼,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邮编:510070,保藏编号是:gdmcc no:63454。

3、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菌剂,其含有上述矢野鞘氨醇菌25d作为活性成分。

4、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是提供上述矢野鞘氨醇菌25d在分解蛔甙中的作用。

5、优选,所述的蛔甙为ascr#18,其结构式如下:

6、

7、本发明的第四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分解蛔甙的方法,其是利用上述矢野鞘氨醇菌25d分解蛔甙。

8、本发明首次发现矢野鞘氨醇菌(sphingobium yanoikuyae)25d为南方根结线虫伴随菌,并且具有分解ascr#18的作用。

9、矢野鞘氨醇菌(sphingobium yanoikuyae)25d,其于2023年5月10日保藏于广东省微生物菌株保藏中心(gdmcc),地址: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大院59号楼5楼,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邮编:510070,保藏编号是:gdmcc no:63454。



技术特征:

1.矢野鞘氨醇菌(sphingobium yanoikuyae)25d,保藏编号是:gdmcc no:63454。

2.一种菌剂,其特征在于,含有权利要求1所述的矢野鞘氨醇菌25d作为活性成分。

3.权利要求1所述的矢野鞘氨醇菌25d在分解蛔甙中的作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蛔甙为ascr#18。

5.一种分解蛔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是利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矢野鞘氨醇菌25d分解蛔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蛔甙为ascr#18。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矢野鞘氨醇菌及其在分解ascr#18中的应用。矢野鞘氨醇菌(Sphingobium yanoikuyae)25D,其于2023年5月10日保藏于广东省微生物菌株保藏中心(GDMCC),地址: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大院59号楼5楼,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邮编:510070,保藏编号是:GDMCC No:63454。本发明首次发现矢野鞘氨醇菌(Sphingobium yanoikuyae)25D为南方根结线虫伴随菌,并且具有分解ascr#18的作用。

技术研发人员:屈玲,周熙,戴康,曹莉,韩日畴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