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绛红色小单孢菌自然分离过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917194发布日期:2023-07-28 00:25阅读:33来源:国知局
一种绛红色小单孢菌自然分离过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具体涉及一种绛红色小单孢菌自然分离过滤装置,属于绛红色小单孢菌分离。


背景技术:

1、在实验室中,经常需要对菌种自然分离,很难在采购到合适的过滤膜,滤膜孔径过小,特别容易堵塞,使试验无法进行;如果膜孔径过于大,无法有效除去杂质,对后期操作不利;如对绛红色小单孢菌的分离过滤,需要在培养液内将绛红色小单孢菌分离出来,由于绛红色小单孢菌的菌丝直径0.4~0.6um;孢子直径 0.8~1.2um,这种绛红色小单孢菌自然分离难度比较大,现有的过滤装置对该类菌种分离操作过程繁琐,且耗材比较多。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绛红色小单孢菌自然分离过滤装置,操作简单,装置可以反复使用,减少耗材,节约成本。

2、本实用新型的绛红色小单孢菌自然分离过滤装置,培养皿盖,

3、漏斗,所述培养皿盖盖合于漏斗上口,

4、滤纸体,所述滤纸体由多层擦镜纸叠合构成;所述滤纸体放置于漏斗内侧,并与漏斗内壁贴合;

5、离心管,所述漏斗插入到离心管,所述漏斗下部包覆有纱布层;所述纱布层活动嵌入到离心管内侧上部;

6、组装后的所述培养皿盖、漏斗和离心管,外部包覆双层纱布,并通过绑扎绳或皮筋扎紧,所述离心管下部凸出双层纱布;

7、灭菌袋,所述双层纱布外部套接有两层灭菌袋。

8、进一步地,所述培养皿盖内侧设置有与漏斗顶面贴合的滤纸,漏斗上口用一层滤纸盖住,便于培养皿盖与漏斗口更好吻合,同时能够防止操作杂菌污染。

9、进一步地,所述培养皿盖内径直径80mm,漏斗上口直径75mm,滤纸直径为78mm,所述滤纸体直径为60mm;滤纸体采用四层擦镜纸,擦镜纸剪成直径60mm,对折,再折成锥形腔,嵌入到漏斗内侧,且紧贴漏斗内侧下口处。

10、进一步地,所述滤纸体外边为等尺寸的花边或棱边结构;通过花边或棱边使滤纸体更好地与漏斗内壁贴合。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绛红色小单孢菌自然分离过滤装置,能够用于绛红色小单孢菌自然分离过程中,对于培养基等大颗粒杂质的过滤,通过多层擦镜纸过滤,不易堵塞,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以反复利用,减少耗材,节约经济成本,并且也可以用作与绛红色小单孢菌相似特点的菌种过滤使用,使用范围广。



技术特征:

1.一种绛红色小单孢菌自然分离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绛红色小单孢菌自然分离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皿盖内侧设置有与漏斗顶面贴合的滤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绛红色小单孢菌自然分离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皿盖内径直径80mm,漏斗上口直径75mm,滤纸直径为78mm,所述滤纸体直径为6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绛红色小单孢菌自然分离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滤纸体外边为等尺寸的花边或棱边结构。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绛红色小单孢菌自然分离过滤装置,培养皿盖、漏斗、滤纸体、离心管和灭菌袋,所述培养皿盖盖合于漏斗上口,所述滤纸体由多层擦镜纸叠合构成;所述滤纸体放置于漏斗内侧,并与漏斗内壁贴合;所述漏斗插入到离心管,所述漏斗下部包覆有纱布层;所述纱布层活动嵌入到离心管内侧上部;组装后的所述培养皿盖、漏斗和离心管,外部包覆双层纱布,并通过绑扎绳或皮筋扎紧,所述离心管下部凸出双层纱布;所述双层纱布外部套接有两层灭菌袋。本技术的绛红色小单孢菌自然分离过滤装置,能够对于培养基等大颗粒杂质的过滤,通过多层擦镜纸过滤,不易堵塞,可以反复利用。

技术研发人员:时圣凤,叶晖,毛宁,刘洪鹏,孟晓妍,林雪峰,曲晏永,张文浩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福安药业集团烟台只楚药业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330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