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补料罐结构,尤其涉及自动化补料罐结构。
背景技术:
1、补料发酵是指在分批发酵过程中,间歇或连续地补加含有限制性营养成分的新鲜培养基。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发酵精准控制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发酵工艺采用补料的方式进行发酵生产。补料发酵的方式有连续补料、不连续补料和多周期补料。发酵染菌控制一直是发酵生产控制的头等大事,随着补料系统在发酵过程控制的应用,补料系统设备及管线、阀门的众多接口也成为发酵染菌的高发地带,尤其是补料操作的复杂繁琐,更增加了发酵生产的染菌机率。
2、目前发酵补料系统普遍采用的是在补料罐上安装液位计和在补料管道上面安装流量计进行计量,这种补料方式存在可控性低且补料量无法调节的弊端;
3、为此我们提出自动化补料罐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自动化补料罐结构,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旨在解决现有发酵补料时补料量存在可控性低且补料量无法调节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自动化补料罐结构,包括通过撑架支撑固定的罐体,所述罐体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有补料阀和补料口,并通过补料口法兰连接的液位管;
3、所述液位管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套筒,所述套筒的端部活动连接有补料调节杆,所述补料调节杆的外部螺纹连接有延伸至液位管内的伸缩杆,并通过伸缩杆固定安装有第一触点,所述液位管的内部设置有浮球,所述浮球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第二触点。
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套筒的内壁焊接有限位板,所述伸缩杆的端部外侧开设有与限位板对应的导槽;
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这使得伸缩杆在随补料调节杆转动进行伸缩的过程中,伸缩杆不随补料调节杆的转动而转动。
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套筒的端部内壁设置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与伸缩杆的外部抵触;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防止培养基渗入到套筒的内部。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套筒呈弧形设置,且套筒的端部与罐体同高;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替代液位计更好的辅助判断罐体内部液位。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均设有两个凸出部,且两突出部为相互嵌套的圆环形,所述第二触点的两凸出部之间通过导线连接;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方便第二触点的两个凸出部与第一触点的两个凸出部接触,并让电流信号形成回路。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触点的一侧以及液位管的外部均设置有相互吸附的磁吸块,且第一触点一侧的磁吸块与伸缩杆的端部固定连接;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通过液位管一侧的磁吸块判断第一触点的高度,以便实现调节所需补料的量。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5、1、当罐体中的液位下降,由于压差的原因,浮球也会同步下沉,当浮球底部的第二触点下沉至与第一触点接触时,第一触点内的电信号形成回路向外部plc发送指令,利用plc驱动补料阀打开并向其内部进行补料,直至浮球随液位上升的过程中,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脱离,补料阀被关闭,以此实现自动补料的功能;
16、2、转动补料调节杆即可带动其外部螺纹连接的伸缩杆调节第一触点位于液位管中的高度,以此实现调节罐体内液位降低至什么程度时需要补液的功能,并可通过随伸缩杆位置而升降的磁吸块实时反馈给操作者,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1.自动化补料罐结构,包括通过撑架(1)支撑固定的罐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罐体(2)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有补料阀(3)和补料口(4),并通过补料口(4)法兰连接的液位管(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化补料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6)的内壁焊接有限位板(9),所述伸缩杆(8)的端部外侧开设有与限位板(9)对应的导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化补料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6)的端部内壁设置有密封圈(10),所述密封圈(10)与伸缩杆(8)的外部抵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化补料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6)呈弧形设置,且套筒(6)的端部与罐体(2)同高。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化补料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点(11)和第二触点(14)均设有两个凸出部,且两突出部为相互嵌套的圆环形,所述第二触点(14)的两凸出部之间通过导线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化补料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点(11)的一侧以及液位管(5)的外部均设置有相互吸附的磁吸块(12),且第一触点(11)一侧的磁吸块(12)与伸缩杆(8)的端部固定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