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突脐孢属真菌及其应用

文档序号:37632051发布日期:2024-04-18 17:46阅读:9来源:国知局
一株突脐孢属真菌及其应用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具体涉及一株突脐孢属真菌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1、入侵植物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是禾本科(gramineae)、米草属(spartina)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有非常强的生存竞争能力,不仅对恶劣环境的适应力强,而且有着非常强的繁殖能力。互花米草的入侵会使沿海滩涂植被的群落结构发生变化,降低植被的丰富度,打破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互花米草对于入侵地区产生的严重危害已经得到全世界高度的注意。目前对于互花米草的防治手段有:1、物理防治,即在退潮时间或者其他时期,组织人员对互花米草的根、茎实施挖掘或水淹等手段,或者覆盖互花米草的叶片,抑制其呼吸和光合作用,以达到除去互花米草的目的。此方法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且物理清除后仍有根系残留,存在二次入侵的风险;2、化学防治,即通过施用适宜浓度的化学除草剂对互花米草进行消除。这种方法对互花米草地上部分的清除效果较好,对地下根系的防治效果不显著。并且大量化学除草剂的使用会对沿海滩涂的环境造成污染,药剂的残留可能会通过食物链的富集进而影响人体健康;3、生物防治,目前我国使用的生物防治法主要为生物替代,即在入侵地人工选育竞争力强的本土植物替代互花米草,以达到降低互花米草的盖度,阻止互花米草向陆深入的目的。此方法对环境要求较高,植物生长所需时间较长,其间需要人为监测和管理,并且随着替代植物生长季的结束,会有互花米草再次入侵的风险。所以迫切需要一种高效、绿色、环保的防治手段来解决互花米草入侵的问题。

2、2005年美国的研究者提出利用麦角菌(ciaviepspurpurea)可以使互花米草感染麦角病,在种子内形成菌核来降低种子的生产量,从而达到治理互花米草的目的。麦角菌寄生在黑麦、小麦、大麦、燕麦等禾本科植物的子房内,将子房变为菌核,抑制互花米草种子形成,从而抑制互花米草的传播。

3、该方法存在很明显的缺点,麦角菌在野外感染互花米草的情况非常罕见,气候条件和传播媒介对麦角病的发生有很大影响;另外麦角菌侵染的部位为互花米草的子房,虽然抑制了互花米草种子的形成,但对于互花米草植株并没有防治能力,不能快速导致互花米草植株的死亡,达到防治效果的时间较长。因为这些缺点,该方法并没有大面积推广。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株突脐孢属真菌及其应用。

2、一株突脐孢属真菌,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脐孢属真菌为mc16.1.3。

3、所述的突脐孢属真菌在防治互花米草中的应用。

4、优选的,将mc16.1.3制备成孢子悬液喷施在互花米草植株上。

5、优选的,所述孢子悬液中菌体的浓度为1×105-1×107个/ml。

6、优选的,所述孢子悬液的施用量为400-600μl/株。

7、优选的,将活化后的mc16.1.3接种在互花米草叶片上。

8、优选的,活化步骤为将mc16.1.3接种于pda培养基,在黑暗条件下培养。

9、优选的,培养温度为25-30℃。

10、优选的,培养时间为4-6天。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2、本发明从互花米草叶部病斑部位分离得到了具有强致病力的菌株mc16.1.3,于2023年11月22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 no.3.25468,分类命名为exserohilum rostratum,保藏单位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嘴突凸脐蠕孢(exserohilum rostratum),研究发现该菌株可以入侵互花米草的叶和茎引发病害,具体表现为:菌株在接种健康互花米草叶片后可导致叶片发生病害。一开始在接种部位出现浅黄色病斑,接种三天时浅黄色病斑颜色加深,面积逐渐变大;接种六天时,病斑变为棕色,叶片呈现出大面积的坏死状病斑;孢子悬液喷洒健康的互花米草植株三天后植株的叶部和茎部出现黄褐色病斑,六天时整个植株失绿枯萎。

13、本发明针对互花米草防治困难的问题提出了使用exserohilum rostratum菌株来进行防治,可以在短时间内达到清除互花米草的目的。该菌株分离自自然生长的互花米草病斑部位,说明该菌株可以在自然环境中侵染互花米草,造成互花米草病害。并且该菌株在自然界普遍存在,对环境友好。



技术特征:

1.一株突脐孢属真菌,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脐孢属真菌为mc16.1.3,于2023年11月22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 no.3.25468。

2.权利要求1所述的突脐孢属真菌在防治互花米草中的应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将mc16.1.3制备成孢子悬液喷施在互花米草植株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孢子悬液中菌体的浓度为1×105-1×107个/ml。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孢子悬液的施用量为400-600μl/株。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将活化后的mc16.1.3接种在互花米草叶片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活化步骤为将mc16.1.3接种于pda培养基,在黑暗条件下培养。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培养温度为25-30℃。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培养时间为4-6天。


技术总结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技术领域,具体为一株突脐孢属真菌及其应用,突脐孢属真菌为MC16.1.3,于2023年11月22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 No.3.25468。菌株在接种健康互花米草叶片后可导致叶片发生病害。一开始在接种部位出现浅黄色病斑,接种三天时浅黄色病斑颜色加深,面积逐渐变大;接种六天时,病斑变为棕色,叶片呈现出大面积的坏死状病斑;孢子悬液喷洒健康的互花米草植株三天后植株的叶部和茎部出现黄褐色病斑,六天时整个植株失绿枯萎。

技术研发人员:周浩,韦优静,高乞,王晗怡,叶红霞,张理广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西民族大学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4/1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