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密度微藻培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027750发布日期:2024-02-20 20:13阅读:15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密度微藻培养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微藻培养领域,具体为一种高密度微藻培养装置。


背景技术:

1、微藻是一类具有叶绿素的单细胞生物,具有可自养、种类多、分布广、生长快的优点,在繁殖过程中可利用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丰富的有机物,释放氧气。微藻作为水产动物苗种的开口饵料和次级饵料生物的营养强化食物,在水产育苗中的地位无可替代,其核心地位表现在是贝类、对虾幼体和部分鱼类幼体的直接开口饵料,其次还是轮虫、卤虫、桡足类和枝角类等水产养殖次级饵料生物所必需的食物。

2、大部分水产育苗场在育苗生产中都有自备的微藻养殖设施,自行生产各类饵料用微藻。微藻的培养过程一般分为三级培养,一级培养主要用于保种,主要用的仪器是锥形瓶,其能够完全消毒;二级培养主要是将一级锥形瓶中的微藻引至几根培养管内进行培养,三级培养主要是将二级培养几根培养管内的微藻一同接种至培养池内进行培养。在二级培养采用培养管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育苗场通常在室内设有多根培养管,并且在室内设置有灯管进行照射以及往培养管内输送微藻进行光合作用所需的二氧化碳。

3、目前的育苗场在往培养管内通入二氧化碳时,是直接单独往每根培养管内通空气,微藻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但是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少,直接往培养管内输送空气时二氧化碳的浓度不够,微藻在进行光合作用时受到一定的限制,不利于有机物的生成,影响微藻的生长,

4、从而将造成培养管内微藻的密度降低,导致后期在全部接入至培养池内进行培养时微藻的含量有所减少。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高密度微藻培养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微藻在进行二级培养时,直接往培养管内输送空气时二氧化碳的浓度不够,微藻在进行光合作用时受到一定的限制,不利于有机物的生成,影响微藻的生长,从而将造成培养管内微藻的密度降低,导致后期在全部接入至培养池内进行培养时微藻的含量有所减少的技术问题。

2、为了完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3、一种高密度微藻培养装置,包括支撑立架、培养管以及混合桶,所述支撑立架包括水平布置的上层安装板和下层安装板,所述上层安装板和下层安装板分别由上至下间隔布置;培养管,为多根,多根所述培养管分别由左至右间隔穿设固定在所述上层安装板上,且所述培养管的底端与所述下层安装板之间具有设定间距;混合桶,所述混合桶通过气体输送管与二氧化碳气瓶连通,所述混合桶内设有抽送单元,适于将所述混合桶内与二氧化碳混合好的溶液输送至各根所述培养管内;所述抽送单元包括抽送泵以及输送管,所述抽送泵置于所述混合桶内,所述输送管与所述抽送泵的出水口连接并延伸至多根所述培养管的上方分别通过输送支管与所述培养管连通;所述混合桶的底端还连通有回流管,所述回流管上安装有控制阀门,所述回流管上分别通过回流支管与各根所述培养管的底端连通,所述培养管与所述回流支管的连通处安装有拦截隔网。

4、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灯光组件,所述灯光组件围绕所述培养管设置。

5、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灯光组件竖向固定在所述下层安装板上并与所述培养管的外侧壁之间形成设定间距。

6、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灯光组件通过固定组件与所述下层安装板拆卸式连接。

7、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固定座、固定块以及凸部,所述固定座环绕所述培养管间隔固定在所述下层安装板上,所述固定座的端面凹设有与所述固定块匹配的安装口,所述安装口的侧壁由上至下竖向开设有多个卡接口,所述固定块连接在所述灯光组件的底部,所述凸部设置在所述固定块的侧壁上并与所述卡接口相适配,适于将所述固定块卡在所述安装口内以对所述灯光组件进行固定。

8、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灯光组件包括多组第一灯光组件和第二灯光组件,多组所述第一灯光组件分别间隔设置在所述培养管的外侧,多组所述第二灯光组件分别设置在位于相邻两组所述第一灯光组件之间的所述培养管的外侧,所述第一灯光组件包括四根led灯管,所述第二灯光组件包括两根led灯管,四根所述led灯管分别围绕所述培养管间隔设置,两根所述led灯管围绕在所述培养管的外侧并与相邻所述led灯管之间错开设置。

9、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扰动单元,所述扰动单元包括气体输送管,所述气体输送管的进气口与鼓风机的出气口连通,所述气体输送管分别对应多根所述培养管以及所述混合桶连通有气体输送支管,所述气体输送支管延伸至所述培养管以及所述混合桶的底部,适于将从所述鼓风机内吹出来的空气往外输送以对溶液进行扰动。

10、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包括ph值检测器和控制器,所述ph值检测器设置在所述混合桶内,所述ph值检测器与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器与所述二氧化碳气瓶的开关阀电性连接,被配置为通过所述ph值检测器检测所述混合桶内溶液的ph值以控制所述二氧化碳气瓶往所述混合桶内输入二氧化碳气体的量。

11、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2、1.本实用新型通过支撑立架、培养管以及混合桶的作用,通过支撑立架可将多根培养管进行固定安装,通过二氧化碳气瓶和混合桶的作用可将纯的二氧化碳先全部溶解至溶液中后再分配输送至各根培养管内,减少输气装置的数量,便于使用和管理,还能进一步提高输送至各根培养管内二氧化碳的浓度,由此提高微藻进行光合作用的强度,能促进有机物的生成量,利于微藻的生长,进一步提高微藻培养的密度,使得后期在接入至培养池内进行培养时微藻的含量有所增加。

13、2.本实用新型通过抽送单元的作用将混合桶内溶解有二氧化碳的溶液均匀的输送至各根培养管内,使得各根培养管内二氧化碳的浓度较为均匀,由此使得各根培养管内微藻的生长速度大致相同,后期接种至培养池内时各根培养管内微藻的密度较均匀。

14、3.本实用新型通过回流管和控制阀门的作用,可将培养管内的水循环回流至混合桶内溶解二氧化碳后再重新输送至培养管内,保证培养管溶液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避免培养管溶液中的二氧化碳被消耗后没有及时得到补充从而影响微藻进行光合作用。

15、4.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多根灯管间隔围绕在培养管的四周,可全面给培养管提供光照,使得培养管内各个角落的光照较为均匀充足,进一步提高微藻的产量。



技术特征:

1.一种高密度微藻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密度微藻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灯光组件,所述灯光组件围绕所述培养管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密度微藻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灯光组件竖向固定在所述下层安装板上并与所述培养管的外侧壁之间形成设定间距。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密度微藻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灯光组件通过固定组件与所述下层安装板拆卸式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密度微藻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固定座、固定块以及凸部,所述固定座环绕所述培养管间隔固定在所述下层安装板上,所述固定座的端面凹设有与所述固定块匹配的安装口,所述安装口的侧壁由上至下竖向开设有多个卡接口,所述固定块连接在所述灯光组件的底部,所述凸部设置在所述固定块的侧壁上并与所述卡接口相适配,适于将所述固定块卡在所述安装口内以对所述灯光组件进行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密度微藻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灯光组件包括多组第一灯光组件和第二灯光组件,多组所述第一灯光组件分别间隔设置在所述培养管的外侧,多组所述第二灯光组件分别设置在位于相邻两组所述第一灯光组件之间的所述培养管的外侧,所述第一灯光组件包括四根led灯管,所述第二灯光组件包括两根led灯管,四根所述led灯管分别围绕所述培养管间隔设置,两根所述led灯管围绕在所述培养管的外侧并与相邻所述led灯管之间错开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密度微藻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扰动单元,所述扰动单元包括气体输送管,所述气体输送管的进气口与鼓风机的出气口连通,所述气体输送管分别对应多根所述培养管以及所述混合桶连通有气体输送支管,所述气体输送支管延伸至所述培养管以及所述混合桶的底部,适于将从所述鼓风机内吹出来的空气往外输送以对溶液进行扰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密度微藻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包括ph值检测器和控制器,所述ph值检测器设置在所述混合桶内,所述ph值检测器与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器与所述二氧化碳气瓶的开关阀电性连接,被配置为通过所述ph值检测器检测所述混合桶内溶液的ph值以控制所述二氧化碳气瓶往所述混合桶内输入二氧化碳气体的量。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高密度微藻培养装置,包括支撑立架、培养管以及混合桶;支撑立架包括水平布置的上层安装板和下层安装板;培养管为多根,多根所述培养管分别由左至右间隔穿设固定在所述上层安装板上,且所述培养管的底端与所述下层安装板之间具有设定间距;所述混合桶通过气体输送管与二氧化碳气瓶连通,所述混合桶内设有抽送单元,适于将所述混合桶内与二氧化碳混合好的溶液输送至各根所述培养管内。本技术可提高输送至各根培养管内二氧化碳的浓度,由此提高微藻进行光合作用的强度,能促进有机物的生成量,利于微藻的生长,进一步提高微藻培养的密度,使得后期在接入至培养池内进行培养时微藻的含量有所增加。

技术研发人员:张存来,李婷,覃晶,王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海南中合佳源科技管理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40110
技术公布日:2024/2/1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