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壳微粒增韧透明聚苯乙烯材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05286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核壳微粒增韧透明聚苯乙烯材料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核壳微粒增韧聚苯乙烯材料,特别是核壳微粒增韧透明聚苯乙烯材料。
聚苯乙烯是透明塑料中最易得到的品种,但由于其自身脆性缺点,应用上受到很大限制,目前只用于低档产品中。迄今,人们已作了大量的工作用于对聚苯乙烯的增韧,如苯乙烯与聚丁二烯的接枝共聚(高抗冲聚苯乙烯)、苯乙烯与丙烯腈、丁二烯的三元共聚(ABS树脂)及聚苯乙烯与其它聚合物的共混等。但这些方法所得的材料一般透明性较差。由于复合乳液聚合技术可以从微观上对高分子乳液微球进行设计,调节共聚物组分,使核壳与基材的折光指数相匹配,同时改变复合乳液聚合条件使核壳微粒尺寸低于0.1μm,经物理混合可以得到不影响透明性的透明聚苯乙烯。随着对微粒共混增韧、增强研究的深入,人们已将多种核壳微粒用于塑料的共混改性。文献Polym.Mater.Sci.Eng.1993,70,13-14中法国的A.Maazouz,H.Sautereau等用美国Rohm and Haas公司提供的以聚丙烯酸丁酯或聚丁二烯为胶核,以交联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壳的核壳微粒(平均粒径300nm)对环氧树脂的增韧改性作了研究报道。用这种核壳微粒可以大大改善环氧树脂的韧性而又不降低其热性能,增韧程度可由核壳微粒结构进行调节。但微粒平均尺寸为300nm显然会影响基材的透明性,该报道中尚未提及材料的透明性问题。
为克服上述文献中存在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核壳微粒增韧聚苯乙烯材料,该材料不但具有纯聚苯乙烯的透明性,而且具有比纯聚苯乙烯更好的抗冲强度。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核壳微粒增韧聚苯乙烯材料,包含核壳微粒和聚苯乙烯,以重量份数计,核壳微粒含量为1~20份,聚苯乙烯含量为80~99份,核壳微粒粒径为60~150纳米,核壳微粒包括核、壳,核含有烯基芳烃链段、丙烯酸酯链段和交联剂,壳为含有烯基芳烃的链段,壳的链段通过交联剂的一端与核相连结。
上述技术方案中,以重量份数计,核壳微粒含量为3~10份,核壳微粒粒径优选范围为80~120纳米,烯基芳烃为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对甲基苯乙烯,优选方案为苯乙烯。所用交联剂是双甲基丙烯酰氧苯基丙烷、聚醚砜双烯大分子单体或其混合物。丙烯酸酯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丙酯、丙烯酸丁酯,优选方案是丙烯酸丁酯。
上述交联核壳共聚微粒的制备方法采用多步乳液聚合方法,在第一阶段形成核时,加入丙烯酸酯及烯基芳烃,以双甲基丙烯酰氧苯基丙烷(BVA)或聚醚砜双烯大分子单体(BVPES)与之交联共聚为核,第二阶段再加入苯乙烯形成壳层,核与壳之间有分子链相关联。所得乳液经破乳、甲醇洗、干燥等即得硬核核壳微粒粉料。
上述具有交联核的核壳微粒中,双甲基丙烯酸酯类交联剂可以是双甲基丙烯酰氧苯基丙烷(BVA)或聚醚砜双烯大分子单体(BVPES)用量占核部分单体总重量的0.1~20%,优选范围1~5%。在核中丙烯酸丁酯的含量为核部分单体重量的5~50%,优选范围10~30%。所用引发剂可为过硫酸钾(K2S2O8)、过硫酸铵[(NH4)2S2O8]及上述两种引发剂与硫酸亚铁的氧化还原体系,用量为单体总量的0.1~1%,优选范围为0.2~0.5%。在核壳微粒的聚合反应中乳化剂油酸钠分两部分加入,一部分是成核时,为核中单体重量的0.5~10%,视所要粒径大小而定,一般在1~2%左右较合适;第二部分壳层聚合时补加油酸钠为壳层单体总量的1%左右,与引发剂一齐滴入。在投料配方中水的总量为单体总量的1.5~3倍。
核壳微粒增韧聚苯乙烯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四种(1)溶液共混,(2)机械共混,(3)核壳微粒在位本体聚合,(4)核壳微粒在位悬浮聚合。
溶液共混工艺是以甲苯和氯仿的混合溶剂(甲苯∶氯仿=1~1.7)溶解透明聚苯乙烯粒料和核壳微粒混合物,含固量10~40%,优选范围15~25%。除去溶剂后即得共混增韧材料。取溶液于水银上铺膜经干燥处理测定透光性、抗冲性。
机械共混工艺是在混炼机上进行的,取一定量的透明聚苯乙烯粒料及核壳共聚微粒放入混炼机中共混,混炼温度195~220℃,优选范围200~210℃;混炼时间7~20分钟即可取出,优选范围8~15分钟;螺杆转速为550~700rpm。该共混材料经注射(注射温度210~220℃)或压片(压片温度200~205℃)制成冲击样条,用于性能测试。
在位本体聚合工艺为在新蒸苯乙烯中加入预定量的核壳共聚微粒,加入引发剂过氧化二苯甲酰(BPO)或偶氮二异丁腈(AIBN),其量为单体重量的0.1~1%,优选范围0.2~0.5%,于70~90℃预聚至一定粘度,浇入模具中于45~95℃程序升温即得核壳微粒共混改性透明聚苯乙烯材料。经切削加工为测试样条,测得透光性与抗冲强度。
在位悬浮聚合工艺为在三口瓶中加入去离子水及新蒸单体苯乙烯,单体与去离子水之比为1∶1~1∶3.5,优选范围1∶1.5~1∶2.5,再加入定量的核壳共聚微粒及分散剂聚乙烯醇、羧甲基纤维素、碳酸镁、碳酸钙等和引发剂过氧化二苯甲酰或偶氮二异丁腈。分散剂用量为单体重量的0.5~3%,优选范围1~2%;引发剂用量为单体重量的0.2~2%,优选范围0.3~1%。开启搅拌使之分散均匀于85~90℃聚合4小时经分离、水洗、干燥即得珠状改性透明聚苯乙烯。此料于215℃注射成型或于200℃热压成型为测试样条,测定透光性与抗冲强度。
上述核壳共聚微粒占透明聚苯乙烯或苯乙烯单体重量比例为1~20%,优选范围3~10%。
本发明由于采用60~150纳米的交联核壳微粒增韧透明聚苯乙烯,且合理控制了核壳微粒的加入量以及选择了合适的核壳微粒,从而使得到的增韧材料既保持了纯聚苯乙烯的透明度,同时使聚苯乙烯材料的抗冲强度增加了近1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实施例1将油酸钠1克放入三口瓶中,加入1克碳酸氢钠并通氮除氧。加入140克去离子水溶解并开启搅拌器,待乳化剂油酸钠及碳酸氢钠溶解分散均匀后(约20分钟),加入第一批单体混合物(苯乙烯45克、丙烯酸丁酯5克、双甲基丙烯酰氧苯基丙烷0.82克),继续搅拌20分钟充分分散后,移入95℃水浴中,加入引发剂K2S2O8(用20毫升去离子水溶解0.16克)反应1小时,此时体系呈兰色,降温至80℃。抽滤除去凝聚物,再加入0.1克油酸钠,同时滴加苯乙烯(65克)、丙酮(7.5ml)混合物及油酸钠(0.5克)、K2S2O8(0.2克)、H2O(25克)的混合物,继续反应2~2.5小时,停止即得交联核壳共聚微粒乳液。
上述乳液经甲醇稀释至含固量5%左右,用5%盐酸破乳,共加入约580毫升,加热凝化10~20分钟,沉淀经甲醇洗涤离心沉降,先于60℃鼓风干燥,再于40℃真空干燥24小时,即得微粒粉末。实施例2将油酸钠1克放入三口瓶中,加入1克碳酸氢钠并通氮除氧。加入140克去离子水溶解并开启搅拌器,待乳化剂油酸钠及碳酸氢钠溶解分散均匀后(约20分钟),加入第一批单体混合物(苯乙烯30克、丙烯酸丁酯20克、双甲基丙烯酰氧苯基丙烷0.82克),继续搅拌20分钟充分分散后,移入95℃水浴中,加入引发剂(NH4)2S2O8(用20毫升去离子水溶解0.16克)反应1小时,此时体系呈兰色,降温至80℃。抽滤除去凝聚物,再加入0.1克油酸钠,同时滴加苯乙烯(65克)、丙酮(7.5ml)混合物及油酸钠(0.5克)、(NH4)2S2O8(0.2克)、H2O(25克)的混合物,继续反应2~2.5小时,停止即得交联核壳共聚微粒乳液。
上述乳液经乙醇稀释至含固量5%左右,用5%盐酸破乳,共加入约580毫升,加热凝化10~20分钟,沉淀经甲醇洗涤离心沉降,先于60℃鼓风干燥,再于40℃真空干燥24小时,即得微粒粉末。实施例3将油酸钠1.5克放入三口瓶中,加入1克碳酸氢钠并通氮除氧。加入140克去离子水溶解并开启搅拌器,待乳化剂油酸钠及碳酸氢钠溶解分散均匀后(约20分钟),加入第一批单体混合物(苯乙烯40克、丙烯酸甲酯5克、双甲基丙烯酰氧苯基丙烷1.0克),继续搅拌20分钟充分分散后,移入95℃水浴中,加入引发剂K2S2O8(用20毫升去离子水溶解0.16克)反应1小时,此时体系呈兰色,降温至80℃。抽滤除去凝聚物,再加入0.1克油酸钠,同时滴加苯乙烯(70克)、丙酮(7.5ml)混合物及油酸钠(0.5克)、K2S2O8(0.4克)、H2O(20克)的混合物,继续反应2~2.5小时,停止即得交联核壳共聚微粒乳液。
上述乳液经甲醇稀释至含固量5%左右,用5%盐酸破乳,共加入约580毫升,加热凝化10~20分钟,沉淀经甲醇洗涤离心沉降,先于70℃鼓风干燥,再于40℃真空干燥24小时,即得微粒粉末。实施例4将油酸钠1.5克放入三口瓶中,加入1克碳酸氢钠并通氮除氧。加入140克去离子水溶解并开启搅拌器,待乳化剂油酸钠及碳酸氢钠溶解分散均匀后(约20分钟),加入第一批单体混合物(α-甲基苯乙烯40克、丙烯酸甲酯5克、双甲基丙烯酰氧苯基丙烷0.8克),继续搅拌20分钟充分分散后,移入95℃水浴中,加入引发剂K2S2O8(用20毫升去离子水溶解0.16克)反应1小时,此时体系呈兰色,降温至80℃。抽滤除去凝聚物,再加入0.1克油酸钠,同时滴加苯乙烯(70克)、丙酮(7.5ml)混合物及油酸钠(0.5克)、K2S2O8(0.4克)、H2O(20克)的混合物,继续反应2~2.5小时,停止即得交联核壳共聚微粒乳液。
上述乳液经甲醇稀释至含固量5%左右,用5%盐酸破乳,共加入约580毫升,加热凝化10~20分钟,沉淀经甲醇洗涤离心沉降,先于70℃鼓风干燥,再于40℃真空干燥24小时,即得微粒粉末。实施例5将油酸钠1.5克放入三口瓶中,加入1克碳酸氢钠并通氮除氧。加入140克去离子水溶解并开启搅拌器,待乳化剂油酸钠及碳酸氢钠溶解分散均匀后(约20分钟),加入第一批单体混合物(对甲基苯乙烯45克、丙烯酸丁酯7克、双甲基丙烯酰氧苯基丙烷1.0克),继续搅拌20分钟充分分散后,移入95℃水浴中,加入引发剂K2S2O8(用20毫升去离子水溶解0.20克)反应1小时,此时体系呈兰色,降温至80℃。抽滤除去凝聚物,再加入0.1克油酸钠,同时滴加苯乙烯(70克)、丙酮(7.5ml)混合物及油酸钠(0.5克)、K2S2O8(0.4克)、H2O(20克)的混合物,继续反应2~2.5小时,停止即得交联核壳共聚微粒乳液。
上述乳液经甲醇稀释至含固量5%左右,用5%盐酸破乳,共加入约580毫升,加热凝化10~20分钟,沉淀经甲醇洗涤离心沉降,先于70℃鼓风干燥,再于40℃真空干燥24小时,即得微粒粉末。实施例6将油酸钠1.5克放入三口瓶中,加入1克碳酸氢钠并通氮除氧。加入140克去离子水溶解并开启搅拌器,待乳化剂油酸钠及碳酸氢钠溶解分散均匀后(约20分钟),加入第一批单体混合物(α-甲基苯乙烯37克、丙烯酸丁酯3克、双甲基丙烯酰氧苯基丙烷1.0克),继续搅拌20分钟充分分散后,移入95℃水浴中,加入引发剂K2S2O8(用20毫升去离子水溶解0.18克)反应1小时,此时体系呈兰色,降温至80℃。抽滤除去凝聚物,再加入0.1克油酸钠,同时滴加苯乙烯(75克)、丙酮(7.5ml)混合物及油酸钠(0.5克)、K2S2O8(0.4克)、H2O(20克)的混合物,继续反应2~2.5小时,停止即得交联核壳共聚微粒乳液。
上述乳液经甲醇稀释至含固量5%左右,用5%盐酸破乳,共加入约580毫升,加热凝化10~20分钟,沉淀经甲醇洗涤离心沉降,先于70℃鼓风干燥,再于40℃真空干燥24小时,即得微粒粉末。实施例7将油酸钠1.5克放入三口瓶中,加入1克碳酸氢钠并通氮除氧。加入140克去离子水溶解并开启搅拌器,待乳化剂油酸钠及碳酸氢钠溶解分散均匀后(约20分钟),加入第一批单体混合物(苯乙烯36克、丙烯酸丁酯4克、双甲基丙烯酰氧苯基丙烷1.5克),继续搅拌20分钟充分分散后,移入95℃水浴中,加入引发剂K2S2O8(用20毫升去离子水溶解0.2克)反应1小时,此时体系呈兰色,降温至80℃。抽滤除去凝聚物,再加入0.1克油酸钠,同时滴加苯乙烯(70克)、丙酮(7.5ml)混合物及油酸钠(0.5克)、K2S2O8(0.4克)、H2O(20克)的混合物,继续反应2~2.5小时,停止即得交联核壳共聚微粒乳液。
上述乳液经甲醇稀释至含固量5%左右,用5%盐酸破乳,共加入约580毫升,加热凝化10~20分钟,沉淀经甲醇洗涤离心沉降,先于70℃鼓风干燥,再于40℃真空干燥24小时,即得微粒粉末。实施例8取甲苯50毫升,氯仿50毫升混合于烧杯中,加入透明聚苯乙烯粒料20克、实施例1制得的核壳共聚微粒1克,微粒尺寸129mn。微热至40~50℃,待固体完全溶解混合均匀后,除去溶剂即得改性透明聚苯乙烯材料。取溶液于水银上铺膜经干燥处理测得透光性为87.5%(波长700nm),抗冲强度为6.05KJ/m2,为纯聚苯乙烯抗冲强度3.14KJ/m2的1.9倍。实施例9取甲苯60毫升,氯仿40毫升混合于烧杯中,加入透明聚苯乙烯粒料20克、实施例2制得的核壳共聚微粒1克,微粒尺寸105nm。微热至40~50℃,待固体完全溶解混合均匀后,除去溶剂即得改性透明聚苯乙烯材料。透光性为88%(波长700nm),抗冲强度为6.38KJ/m2,为纯聚苯乙烯抗冲强度3.14KJ/m2的2.03倍。实施例10取新蒸苯乙烯90克加入10克实施例3制得的核壳共聚微粒,微粒尺寸129nm。加入BPO0.3克于水浴加热溶解,通氮除氧,80℃预聚至一定粘度,冷却至40℃浇入模具,于45℃ 5小时,50℃ 4小时,60℃ 3小时,70℃ 2小时,80℃ 1小时加热固化,再于95℃ 0.5小时,100℃ 1小时进一步热处理。冷却脱模即得改性透明聚苯乙烯材料。经切削加工为测试样条,测得透光性87.5%(波长700nm),抗冲强度为6.05KJ/m2,为纯聚苯乙烯抗冲强度3.14KJ/m2的1.9倍。实施例11取新蒸苯乙烯95克加入5克实施例4制得的核壳共聚微粒,微粒尺寸129nm。加入BPO0.5克于水浴加热溶解,通氮除氧,80℃预聚至一定粘度,冷却至40℃浇入模具,于45℃ 5小时,50℃ 4小时,60℃ 3小时,70℃ 2小时,80℃ 1小时加热固化,再于95℃ 0.5小时,100℃ 1小时进一步热处理。冷却脱模即得改性透明聚苯乙烯材料。经加工样条测试透光性88%(波长700nm),抗冲强度为6.03KJ/m2,为纯聚苯乙烯抗冲强度3.14KJ/m2的1.92倍。实施例12取新蒸苯乙烯97克加入3克实施例5制得的核壳共聚微粒,微粒尺寸105nm。加入AIBN0.5克于水浴加热溶解,通氮除氧,80℃预聚至一定粘度,冷却至40℃浇入模具,于45℃ 5小时,50℃ 4小时,60℃ 3小时,70℃ 2小时,80℃ 1小时加热固化,再于95℃ 0.5小时,100℃ 1小时进一步热处理。冷却脱模即得改性透明聚苯乙烯材料。经加工样条测试透光性88.5%(波长700nm),抗冲强度为5.85KJ/m2,为纯聚苯乙烯抗冲强度3.14KJ/m2的1.8倍。实施例13取新蒸苯乙烯98克加入2克实施例6制得的核壳共聚微粒,微粒尺寸90nm。加入AIBN0.6克于水浴加热溶解,通氮除氧,80℃预聚至一定粘度,冷却至40℃浇入模具,于45℃ 5小时,50℃ 4小时,60℃ 3小时,70℃ 2小时,80℃ 1小时加热固化,再于100℃ 1.5小时进一步热处理。冷却脱模即得改性透明聚苯乙烯材料。经加工样条测试透光性88.3%(波长700nm),抗冲强度为6.45KJ/m2,为纯聚苯乙烯抗冲强度3.14KJ/m2的2.05倍。实施例14取新蒸苯乙烯92克加入8克实施例7制得的核壳共聚微粒,微粒尺寸129nm。加入BPO0.4克于水浴加热溶解,通氮除氧,80℃预聚至一定粘度,冷却至40℃浇入模具,于45℃ 5小时,50℃ 4小时,60℃ 3小时,70℃ 2小时,80℃ 1小时加热固化100℃ 2小时进一步热处理。冷却脱模即得改性透明聚苯乙烯材料。经加工样条测试透光性88.7%(波长700nm),抗冲强度为6.42KJ/m2,为纯聚苯乙烯抗冲强度3.14KJ/m2的2.05倍。实施例15于500毫升三口烧瓶中加入去离子水200毫升、分散剂聚乙烯醇2克、新蒸单体苯乙烯90克、实施例1制得的核壳共聚微粒10克(微粒尺寸129nm)及引发剂BPO0.5克,搅拌溶解分散均匀,通氮除氧,升温至85~90℃聚合4小时,聚合过程中控制搅拌速度以期得到合适的颗粒尺寸。产物经分离干燥即得珠状改性透明聚苯乙烯。此料于215℃注射成型或于200℃热压成型为测试样条,经测透光性为90%(波长700nm),抗冲强度为6.38KJ/m2,为纯聚苯乙烯抗冲强度3.14KJ/m2的2.03倍。实施例16于500毫升三口烧瓶中加入去离子水200毫升、分散剂羧甲基纤维素2克、新蒸单体苯乙烯95克、实施例3制得的核壳共聚微粒5克(微粒尺寸129nm)及引发剂BPO1克,搅拌溶解分散均匀,通氮除氧,升温至85~90℃聚合4小时,聚合过程中控制搅拌速度以期得到合适的颗粒尺寸。产物经分离干燥即得珠状改性透明聚苯乙烯。经加工样条后,透光性为90%(波长700nm),抗冲强度为6.30KJ/m2,为纯聚苯乙烯抗冲强度3.14KJ/m2的2.03倍。实施例17于500毫升三口烧瓶中加入去离子水250毫升、分散剂碳酸镁3克、新蒸单体苯乙烯95克、实施例4制得的核壳共聚微粒5克(微粒尺寸105nm)及引发剂AIBN1克,搅拌溶解分散均匀,通氮除氧,升温至85~90℃聚合4小时,聚合过程中控制搅拌速度以期得到合适的颗粒尺寸。产物经分离干燥即得珠状改性透明聚苯乙烯。经加工样条后,透光性为89%(波长700nm),抗冲强度为6.27KJ/m2,为纯聚苯乙烯抗冲强度3.14KJ/m2的2.0倍。实施例18于500毫升三口烧瓶中加入去离子水150毫升、分散剂碳酸钙4克、新蒸单体苯乙烯97克、实施例5制得的核壳共聚微粒3克(微粒尺寸90nm)及引发剂AIBN2克,搅拌溶解分散均匀,通氮除氧,升温至85~90℃聚合4小时,聚合过程中控制搅拌速度以期得到合适的颗粒尺寸。产物经分离干燥即得珠状改性透明聚苯乙烯。经加工样条后,透光性为88%(波长700nm),抗冲强度为6.0KJ/m2,为纯聚苯乙烯抗冲强度3.14KJ/m2的1.9倍。实施例19于500毫升三口烧瓶中加入去离子水200毫升、分散剂聚乙烯醇2克、新蒸单体苯乙烯92克、实施例6制得的核壳共聚微粒8克(微粒尺寸105nm)及引发剂BPO1克,搅拌溶解分散均匀,通氮除氧,升温至85~90℃聚合4小时,聚合过程中控制搅拌速度以期得到合适的颗粒尺寸。产物经分离干燥即得珠状改性透明聚苯乙烯。经加工样条后,透光性为88.1%(波长700nm),抗冲强度为6.04KJ/m2,为纯聚苯乙烯抗冲强度3.14KJ/m2的1.92倍。实施例20于500毫升三口烧瓶中加入去离子水200毫升、分散剂聚乙烯醇3克、新蒸单体苯乙烯95克、实施例7制得的核壳共聚微粒5克(微粒尺寸129nm)及引发剂BPO0.8克,搅拌溶解分散均匀,通氮除氧,升温至85~90℃聚合4小时,聚合过程中控制搅拌速度以期得到合适的颗粒尺寸。产物经分离干燥即得珠状改性透明聚苯乙烯。经加工样条后,透光性为89.3%(波长700nm),抗冲强度为6.38KJ/m2,为纯聚苯乙烯抗冲强度3.14KJ/m2的2.03倍。比较例将纯聚苯乙烯加工样条后,测定其透光性为88~89%(波长700nm),抗冲强度为3.14KJ/m2。
权利要求
1.一种核壳微粒增韧透明聚苯乙烯材料,包含核壳微粒和聚苯乙烯,以重量份数计,核壳微粒含量为1~20份,聚苯乙烯含量为80~99份,核壳微粒包括核、壳,核含有烯基芳烃链段、丙烯酸酯链段和交联剂,壳为含有烯基芳烃的链段,壳的链段通过交联剂的一端与核相连结,核壳微粒粒径为60~150纳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核壳微粒增韧透明聚苯乙烯材料,其特征在于以重量份数计,核壳微粒含量为3~10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核壳微粒增韧透明聚苯乙烯材料,其特征在于烯基芳烃为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对甲基苯乙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核壳微粒增韧透明聚苯乙烯材料,其特征在于烯基芳烃为苯乙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核壳微粒增韧透明聚苯乙烯材料,其特征在于交联剂是双甲基丙烯酰氧苯基丙烷、聚醚砜双烯大分子单体或其混合物。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核壳微粒增韧透明聚苯乙烯材料,其特征在于丙烯酸酯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丙酯、丙烯酸丁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核壳微粒增韧透明聚苯乙烯材料,其特征在于丙烯酸酯为丙烯酸丁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核壳微粒增韧透明聚苯乙烯材料,其特征在于核壳微粒粒径为80~120纳米。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核壳微粒增韧透明聚苯乙烯材料,以重量份数计,该材料包含核壳微粒1~20份,聚苯乙烯80~99份。核壳微粒包括核、壳,核含有烯基芳烃链段、丙烯酸酯链段和交联剂,壳为含有烯基芳烃的链段,壳的链段通过交联剂的一端与核相连结,核壳微粒粒径为60~150纳米。该材料既具有纯聚苯乙烯的透光性,同时具有纯聚苯乙烯近2倍的抗冲强度,可用于塑料工业中。
文档编号C08F2/12GK1194994SQ9710635
公开日1998年10月7日 申请日期1997年4月3日 优先权日1997年4月3日
发明者杨柏, 沈家骢, 黄金满, 卢文奎 申请人: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 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吉林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