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塑性烯烃弹性体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07369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热塑性烯烃弹性体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组合物。更具体说,本发明涉及具有重量轻容易循环使用、而且即使在烧却时也不产生有毒气体等烯烃类材料的优点,熔融性和柔软性优异,而且耐损伤性也优异的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组合物。
背景技术
: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因其重量轻而且容易循环使用而作为节能、省资源型的弹性体在汽车部件、工业机械部件、电器、电子部件、建材等方面得到广泛使用。还有,近年来从保护地球环境出发,已用在烧却时不产生有害气体的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来代替烧却时产生有害气体的氯乙烯树脂。不过,与软质的氯乙烯树脂组合物相比,历来的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存在着成型加工时的熔融流动性差的缺点,即使熔融流动性改善了的其柔软性仍不够,所以希望熔融流动性和柔软性两方面都得到满足的改良。在此状况下,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具有重量轻、容易循环使用、而且即使在烧却时也不产生有毒气体等烯烃类材料的优点,并且熔融性和柔软性优异而且耐损伤性也优异的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组合物。发明的公开即,本发明涉及含有5~93重量%(a)、2~90重量%(b)和5~93重量%(c)[(a)+(b)+(c)=100重量%]的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组合物,其中(a)为聚烯烃类树脂;(b)为(b1)和(b2)中的至少1个,所述(b1)是把由,由至少2个芳香族乙烯系化合物的聚合物嵌段和由至少1个共轭双烯化合物的聚合物嵌段所构成的嵌段共聚物进行加氢得到的加氢芳香族乙烯系化合物-共轭双烯化合物嵌段共聚物,(b2)是乙烯-α-烯烃类共聚物橡胶;(c)为下述(c1)和(c2)中的至少1个,所述(c1)是根据ASTMD2240标准测定的肖氏A硬度在70以下且在温度为70℃的二甲苯中测定的极限粘度[η]在0.3dl/g以上的丙烯-丁烯-1类共聚物橡胶,(c2)是根据ASTMD2240标准测定的肖氏A硬度70以下且在温度为70℃的二甲苯中测定的极限粘度[η]在0.3dl/g以上的、由丙烯、碳原子数4~20的α-烯烃和乙烯所构成的丙烯-α-烯烃-乙烯类共聚物橡胶。实施发明的最佳方案本发明所使用的聚烯烃类树脂(a)是由1种以上烯烃聚合或共聚得到的具有结晶性的聚合物或共聚物(例如,丙烯均聚物、丙烯与乙烯和/或丙烯之外的α-烯烃的共聚物、乙烯均聚物、乙烯与乙烯以外的α-烯烃共聚物等)、用两步以上工序得到的由1种以上烯烃共聚得到的共聚物(例如在第一步实施丙烯的均聚、第二步实施丙烯与乙烯的共聚所得到的丙烯-乙烯嵌段共聚物;第一步、第二步或以后都是实施丙烯与烯烃的共聚而各工序的共聚组成不同的丙烯-烯烃共聚物等)。优选的(a)是丙烯类聚合物,即丙烯均聚物或含以丙烯为主体的丙烯类共聚物。本发明所使用的(b)是(b1)把由由至少2个芳香族乙烯系化合物构成的聚合物嵌段和由至少1个共轭双烯化合物构成的聚合物嵌段所构成的嵌段共聚物加氢所得到的加氢芳香族乙烯系化合物-共轭双烯化合物嵌段共聚物和/或(b2)乙烯-α-烯烃类共聚物橡胶。作为(b1)的芳香族乙烯系化合物的具体例子可列举的有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对甲基苯乙烯、乙烯基二甲苯、一氯苯乙烯、二氯苯乙烯、一溴苯乙烯、乙基苯乙烯、萘乙烯等,从工业化观点出发,其中以苯乙烯为优选。作为(b1)的共轭双烯化合物的具体例子可列举的有丁二烯、异戊二烯、2,3-二甲基丁二烯-1,3、2-新戊基丁二烯-1,3、2-氯丁二烯-1,3、2-氰基丁二烯-1,3等,从工业化观点出发,其中以丁二烯或异戊二烯为优选。还有,对于嵌段共聚物中的芳香族乙烯系化合物所构成的聚合物嵌段的含量并没有特别的限制,不过通常为3-30重量%,以5-20重量%为优选。在含量不足3重量%的场合所得到的成型物有发粘的趋势,而超过30重量%的场合所得到的成型物的手感发硬并有发生其强度不够的问题的情况。还有,达到使共轭双烯嵌段中的80-100%加氢了的加氢率为优选。加氢率不足80%时所得到的成型物有发生所说的耐热·耐光性差的问题的情况。作为(b2),可以列举的有乙烯-α-烯烃共聚物橡胶和乙烯-α-烯烃-非共轭双烯共聚物橡胶。在乙烯-α-烯烃类共聚物橡胶中的α-烯烃可列举的有,例如,丙烯、丁烯-1、戊烯-1、己烯-1、4-甲基戊烯、辛烯-1、癸烯-1等,其中以丙烯为优选。还有,非共轭双烯可列举的有,例如,己二烯-1,4、二氯戊二烯、5-亚乙基-2-降冰片烯等。乙烯-α-烯烃共聚物橡胶或乙烯-α-烯烃-非共轭双烯共聚物橡胶中的乙烯含量通常在50-95重量%范围,以70-90重量%范围为优选。还有,非共轭双烯的碘价在20以下为优选。当碘价超过20时存在有其加工成型性和所得到的成型物耐气候性变差的倾向。从低温冲击性观点出发,优选用乙烯-丙烯共聚物橡胶作为(b2)。在(b1)和(b2)合并使用的场合,(b1)/(b2)的比例随成型方法的不同而异,虽没有特别的限制,但以20/80以上为优选。本发明使用的(c)是根据ASTMD2240标准测定的肖氏A硬度70以下且在温度70℃下的二甲苯溶剂中测定的极限粘度[η]在0.3dl/g以上的丙烯-丁烯-1类共聚物橡胶(c1)和根据ASTMD2240标准测定的肖氏A硬度70以下且在温度70℃下的二甲苯溶剂中测定的极限粘度[η]在0.3dl/g以上的、由丙烯、碳原子数4~20的α-烯烃(例如1-丁烯、4-甲基-1-戊烯、1-己烯、1-辛烯、1-癸烯等)和乙烯所构成的丙烯-α-烯烃-乙烯类共聚物橡胶(c2)中的至少1种。再有,在使用(c1)和(c2)的场合,关于其使用比例并没有特别限制。关于(c1)和(c2),其以按ASTMD2240标准测定的肖氏A硬度在70以下,以60以下为优选。此硬度值过高时所得到的热塑性弹性体组合物的柔软性差。关于(c1)和(c2),其在温度为70℃下的二甲苯中测定的极限粘度[η]在0.3dl/g以上,以0.5dl/g以上为优选。此极限粘度值过低时所得到的热塑性弹性体组合物的拉伸特性差。极限粘度[η]的测定是用乌氏粘度计在70℃的二甲苯中进行的。把300mg试样溶解于100ml二甲苯中并配成3mg/ml浓度的溶液。进而把此溶液稀释成1/2、1/3、1/5的浓度,在70℃(±0.1℃)的恒温槽中分别测定。各个浓度重复测定3次,使用所得到的值平均。这里,把由以还原粘度(即在溶液粘度为η、溶剂粘度为η0、溶液浓度为C时由((η/η0)-1)/C所求出的值)为纵坐标、浓度为横坐标所得的值作图,再从这些点作近似直线,以浓度为0时的还原粘度的外推值作为极限粘度。关于(c1)和(c2),以用示差扫描量热计(DSC)测定时结晶熔解峰和结晶化峰均没有者为优选。不满足该条件的情况下所得到的热塑性弹性体组合物的柔软性差。示差扫描量热计用的是例如精工电子工业公司生产的(セィコ-电子工业社制)的DSC220C型,测定时的升温和降温速度都为10℃/min。对于(c1)和(c2),以用凝胶渗透色谱(GPC)测定的分子量分布(Mw/Mn)在3以下者为优选。在分子量分布过宽的场合,热塑性弹性体组合物发粘的情况增大。GPC测定分子量分布是用例如瓦特斯公司生产(Waters社制)的150C/GPC装置进行的,测定条件是溶出温度140℃,柱为例如昭和电工公司生产的Shodex封装柱A-80M,分子量标准物质是聚苯乙烯(如东宿公司生产(東ソ-社制),分子量68-8,400,000)。由所得聚苯乙烯换算重均分子量(Mw)、数均分子量(Mn)的比例(Mw/Mn)作为分子量分布。测定样品是把约5mg聚合物溶解于5ml邻二氯苯中,配成约1mg/ml的浓度。注入400μl所得到的样品溶液,溶出溶剂流速为1.0ml/min,由折射率检测器来检测。(c1)中的丁烯-1的含量以0.5~90mol%为优选,1~70mo1%为更优选。此含量过少时使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组合物的柔软性差,另一方面,此含量过多时则使共聚物的分子量明显降低而导致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组合物的耐损伤性差。(c2)中的丙烯含量和α-烯烃的含量以满足y/(100-x)≥0.3关系为优选,满足y/(100-x)≥0.4为更优选,满足y/(100-x)≥0.5为最优选。如果在此范围以外,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组合物的柔软性差。还有,在上式中,x是共聚物中的丙烯含量(mol%),y是共聚物中的碳原子数为4~20的α-烯烃的含量(mol%)。(c2)中丙烯的含量,特别是在要求耐低温性的场合,要在90mol%以下,以80mol%以下为较优选,70mol%以下为更优选,60mol%以下为特别优选,而50mol%以下最优选。如果在此范围以外,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组合物存在有低温冲击性差的情况。关于(c1)和(c2)以由1,4-己二烯、1,6-辛二烯、二环戊二烯、2-甲基-2,5-降冰片二烯、5-亚乙基-2-降冰片烯等非共轭双烯单体单元和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2,4-二甲基苯乙烯、对甲基苯乙烯等乙烯系芳香族化合物的共聚为好。(c1)和(c2)中,不溶于沸腾正庚烷中的成分在5重量%以下为优选,3重量%以下更优选。此不溶成分过多时,使所得热塑性弹性体组合物的柔软性差。还有,(c1)和(c2)中,溶于沸腾乙酸甲酯的成分在2重量%以下者为优选。此可溶成分过多时,使所得热塑性弹性体组合物的发粘变大。(c1)中的丙烯和/或丁烯-1侧链的排布和(c2)中的丙烯和/或α-烯烃侧链的排布以是无规立构者为优选。此无规立构排布表示共聚物中的丙烯链段侧链排布为无规立构的场合、共聚物中的丁烯-1或α-烯烃链段侧链排布为无规立构的场合、共聚物中的丙烯/丁烯-1复合链段或共聚物中丙烯/α-烯烃复合链段侧链的排布为无规立构的场合。所述无规立构是,例如用过渡金属络合物为(c1)和(c2)聚合用的催化剂成分来进行均聚聚丙烯的聚合时,所得均聚聚丙烯的结构可以由13CNMR谱来确定的、丙烯的甲基碳归属于mm、mr和rr各信号的强度以[mm]、[mr]和[rr]表示,则其以下述公式定义的F(1)值在40以上60以下,43以上57以下为优选,45以上55以下为更优选。F(1)=100×[mr]/([mm]+[mr]+[rr])同样,关于(c1)和(c2)中,用归属于丙烯甲基碳、丁烯-1的支化亚甲基碳、丁烯-1的支化末端甲基碳等的mm、mr及rr的各信号的强度所求出的与F(1)相当的值在上述范围者就可确认为无规立构。(c1)和(c2)不是无规立构的场合,其硬度高,所得热塑性弹性体组合物的柔软性差。再是,丙烯甲基碳、1-丁烯或α-烯烃的分支亚甲基碳、丁烯-1或α-烯烃的分支末端甲基碳等的mm、mr及rr各信号的归属可以参考,例如,T.Asakura发表在Macromolecules,第24卷2334页(1991年)或由纪伊国屋书店发行的新版高分子分析手册(1995)。(c1)和(c2)最好是由,在聚合用催化剂存在下对丙烯聚合得到的聚丙烯,当用示差扫描量热计(DSC)测定时全无结晶熔解峰和结晶化峰的聚丙烯的聚合用催化剂,使丙烯和丁烯-1或丙烯、α-烯烃和乙烯进行共聚而合适制备的。为制备(c1)和(c2),可以列举的最适合的聚合用催化剂是由下述(A)、下述(B)和/或下述(C)构成的。(A)是以下述通式[Ⅰ]表示的过渡金属络合物(式中,M1表示元素周期表第4族的过渡金属原子,A表示元素周期表第16族的原子,J表示元素周期表第14族的原子。Cp1表示具有环戊二烯型阴离子骨架的基团。X1、X2、R1、R2、R3、R4、R5或R6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卤原子、烷基、芳烷基、芳基、取代甲硅烷基、烷氧基、芳烷氧基、芳氧基或二取代氨基。R1、R2、R3、R4、R5或R6任意结合成环也可以。)(B)是由下述(B1)~(B3)中选出的至少1种铝化合物(B1)以通式E1dAlZ3-d表示的有机铝化合物(B2)具有以通式{-Al(E2)-O-}e表示的结构的环状铝氧烷(B3)具有以通式E3{-Al(E3)-O-}fAlE32表示的结构的线性铝氧烷(其中,E1、E2和E3各自为烃基,全部E1、全部E2和全部E3相同或不同都行。Z表示氢原子或卤原子,全部的Z可以相同或也可以不同。d为0~3的数,e是2以上的整数,f是1以上的整数。)(C)是下述(C1)~(C3)中的任一种硼化合物(C1)以通式BQ1Q2Q3表示的硼化合物(C2)以通式G+(BQ1Q2Q3Q4)-表示的硼化合物(C3)以通式(L-H)+(BQ1Q2Q3Q4)-表示的硼化合物(其中,B是原子价态为3价的硼原子,Q1~Q4表示卤原子、烃基、卤代烃基、取代甲硅烷基、烷氧基或二取代氨基,它们相同或不同都行。G+是无机或有机阳离子,L是中性路易斯碱,(L-H)+是布朗斯台德酸。)(A)过渡金属络合物在通式[Ⅰ]中,M1表示的过渡金属原子是元素周期表(IUPAC无机化学命名法改订版,1989)第4族的过渡金属元素,例如钛原子、锆原子、铪原子等,以钛原子或锆原子为优选。通式[Ⅰ]中A所表示的元素周期表第16族的原子是,例如氧原子、硫原子、硒原子等,以氧原子为优选。通式[Ⅰ]中J所表示的元素周期表第14族的原子是,例如碳原子、硅原子、锗原子等,以碳原子或硅原子为优选。取代基Cp1表示的具有环戊二烯型阴离子骨架的基团,例如η5(取代)-环戊二烯基、η5(取代)-茚基、η5(取代)-芴基等。具体的例子有,例如,η5-环戊二烯基、η5-甲基环戊二烯基、η5-二甲基环戊二烯基、η5-三甲基环戊二烯基、η5-四甲基环戊二烯基、η5-乙基环戊二烯基、η5-正丙基环戊二烯基、η5-异丙基环戊二烯基、η5-正丁基环戊二烯基、η5-仲丁基环戊二烯基、η5-叔丁基环戊二烯基、η5-正戊基环戊二烯基、μ5-新戊基环戊二烯基、η5-正己基环戊二烯基、η5-正辛基环戊二烯基、η5-苯基环戊二烯基、η5-萘基环戊二烯基、η5-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η5-三乙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η5-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η5-茚基、η5-甲基茚基、η5-二甲基茚基、η5-乙基茚基、η5-正丙基茚基、η5-异丙基茚基、η5-正丁基茚基、η5-仲丁基茚基、η5-叔丁基茚基、η5-正戊基茚基、η5-新戊基茚基、η5-正己基茚基、η5-正辛基茚基、η5-正癸基茚基、η5-苯基茚基、η5-甲基苯基茚基、η5-萘基茚基、η5-三甲基甲硅烷基茚基、η5-三乙基甲硅烷基茚基、η5-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茚基、η5-四氢茚基、η5-芴基、η5-甲基芴基、η5-二甲基芴基、η5-乙基芴基、η5-二乙基芴基、η5-正丙基芴基、η5-二正丙基芴基、η5-异丙基芴基、η5-二异丙基芴基、η5-正丁基芴基、η5-仲丁基芴基、η5-叔丁基芴基、η5-二正丁基芴基、η5-二仲丁基芴基、η5-二叔丁基芴基、η5-正戊基芴基、η5-新戊基芴基、η5-正己基芴基、η5-正辛基芴基、η5-正癸基芴基、η5-正十二碳烷基芴基、η5-苯基芴基、η5-二苯基芴基、η5-甲基苯基芴基、η5-萘基芴基、η5-三甲基甲硅烷基芴基、η5-双三甲基甲硅烷基芴基、η5-三乙基甲硅烷基芴基、η5-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芴基等,优选的是η5-环戊二烯基、η5-甲基环戊二烯基、η5-叔丁基环戊二烯基、η5-四甲基环戊二烯基、η5-茚基或η5-芴基。取代基X1、X2、R1、R2、R3、R4、R5或R6中的卤原子的例子是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碘原子,以氯原子或溴原子为优选,氯原子更优选。取代基X1、X2、R1、R2、R3、R4、R5或R6中的烷基以碳原子数1~20的烷基为优选,例如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仲丁基、叔丁基、正戊基、新戊基、戊基(amyl)、正己基、正辛基、正癸基、正十二碳烷基、正十五碳烷基、正二十碳烷基等,以甲基、乙基、异丙基、叔丁基或戊基(amyl)为优选。所有这些烷基都可以被卤原子(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或碘原子)取代。作为卤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1~20的烷基可列举的有,例如,氟甲基、二氟甲基、三氟甲基、氯甲基、二氯甲基、三氯甲基、溴甲基、二溴甲基、三溴甲基、碘甲基、二碘甲基、三碘甲基、氟乙基、二氟乙基、三氟乙基、四氟乙基、五氟乙基、氯乙基、二氯乙基、三氯乙基、四氯乙基、五氯乙基、溴乙基、二溴乙基、三溴乙基、四溴乙基、五溴乙基、全氟丙基、全氟丁基、全氟戊基、全氟己基、全氟辛基、全氟十二碳烷基、全氟十五碳烷基、全氟二十碳烷基、全氯丙基、全氯丁基、全氯戊基、全氯己基、全氯辛基、全氯十二碳烷基、全氟十五碳烷基、全氯二十碳烷基、全溴丙基、全溴丁基、全溴戊基、全溴己基、全溴辛基、全溴十二碳烷基、全溴十五碳烷基、全溴二十碳烷基等。还有,在所有这些烷基中,都可以部分地被甲氧基、乙氧基等烷氧基、苯氧基等芳氧基或苄氧基等芳烷氧基等取代。取代基X1、X2、R1、R2、R3、R4、R5或R6中的芳烷基以碳原子数7~20的芳烷基为优选,可列举的有,例如,苄基、(2-甲苯基)甲基、(3-甲苯基)甲基、(4-甲苯基)甲基、(2,3-二甲苯基)甲基、(2,4-二甲苯基)甲基、(2,5-二甲苯基)甲基、(2,6-二甲苯基)甲基、(3,4-二甲苯基)甲基、(4,6-二甲苯基)甲基、(2,3,4-三甲苯基)甲基、(2,3,5-三甲苯基)甲基、(2,3,6-三甲苯基)甲基、(3,4,5-三甲苯基)甲基、(2,4,6-三甲苯基)甲基、(2,3,4,5-四甲苯基)甲基、(2,3,4,6-四甲苯基)甲基、(2,3,5,6-四甲苯基)甲基、(五甲苯基)甲基、(乙苯基)甲基、(正丙苯基)甲基、(异丙苯基)甲基、(正丁苯基)甲基、(仲丁苯基)甲基、(叔丁苯基)甲基、(正戊苯基)甲基、(新戊苯基)甲基、(正己苯基)甲基、(正辛苯基)甲基、(正癸苯基)甲基、(正癸苯基)甲基、(正十四碳烷基苯基)甲基、萘甲基、蒽甲基等,以苄基为优选。所有这些芳烷基都可以被卤原子(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碘原子)、甲氧基、乙氧基等烷氧基、苯氧基等芳氧基或苄氧基等芳烷氧基等部分取代。取代基X1、X2、R1、R2、R3、R4、R5或R6中的芳基以碳原子数6~20的芳基为优选,可列举的有,例如,苯基、2-甲苯基、3-甲苯基、4-甲苯基、2,3-二甲苯基、2,4-二甲苯基、2,5-二甲苯基、2,6-二甲苯基、3,4-二甲苯基、3,5-二甲苯基、2,3,4-三甲苯基、2,3,5-三甲苯基、2,3,6-三甲苯基、2,4,6-三甲苯基、3,4,5-三甲苯基、2,3,4,5-四甲苯基、2,3,4,6-四甲苯基、2,3,5,6-四甲苯基、五甲苯基、乙苯基、正丙苯基、异丙苯基、正丁苯基、仲丁苯基、叔丁苯基、正戊苯基、新戊苯基、正己苯基、正辛苯基、正癸苯基、正十二碳烷苯基、正十四烷苯基、萘基、蒽基等,以苯基为优选。所有这些芳基都可以被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碘原子之类的卤原子、甲氧基、乙氧基等烷氧基、苯氧基等芳氧基或苄氧基等芳烷氧基等部分取代。取代基X1、X2、R1、R2、R3、R4、R5或R6中的取代甲硅烷基是用烃基取代的甲硅烷基,这里的烃基列举的有,例如,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仲丁基、叔丁基、异丁基、正戊基、正己基、环己基等碳原子数1~10的烷基、苯基等芳基等。所述碳原子数1~20的取代甲硅烷基可列举的是,例如,甲基甲硅烷基、乙基甲硅烷基、苯基甲硅烷基等碳原子数1~20的单取代甲硅烷基、二甲基甲硅烷基、二乙基甲硅烷基、二苯基甲硅烷基等碳原子数2~20的二取代甲硅烷基、三甲基甲硅烷基、三乙基甲硅烷基、三正丙基甲硅烷基、三异丙基甲硅烷基、三正丁基甲硅烷基、三仲丁基甲硅烷基、三叔丁基甲硅烷基、三异丁基甲硅烷基、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三正戊基甲硅烷基、三正己基甲硅烷基、三环己基甲硅烷基、三苯基甲硅烷基等碳原子数3~20的三取代甲硅烷基等,以三甲基甲硅烷基、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或三苯基甲硅烷基为优选。所有这些取代甲硅烷基的烃基都可以被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碘原子之类的卤原子、甲氧基、乙氧基等烷氧基、苯氧基等芳氧基或苄氧基等芳烷氧基等部分取代。取代基X1、X2、R1、R2、R3、R4、R5或R6中的烷氧基以碳原子数为1~20的烷氧基为优选,列举的有,例如,甲氧基、乙氧基、正丙氧基、异丙氧基、正丁氧基、仲丁氧基、叔丁氧基、正戊氧基、新戊氧基、正己氧基、正辛氧基、正十二碳烷氧基、正十五碳烷氧基、正二十碳烷氧基等,以甲氧基、乙氧基或叔丁氧基为优选。所有这些烷氧基都可以被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碘原子之类的卤原子、甲氧基、乙氧基等烷氧基、苯氧基等芳氧基或苄氧基等芳烷氧基等部分取代。取代基X1、X2、R1、R2、R3、R4、R5或R6中的芳烷氧基以碳原子数为7~20的芳烷氧基为优选,可列举的有,例如,苄氧基、(2-甲苯基)甲氧基、(3-甲苯基)甲氧基、(4-甲苯基)甲氧基、(2,3-二甲苯基)甲氧基、(2,4-二甲苯基)甲氧基、(2,5-二甲苯基)甲氧基、(2,6-二甲苯基)甲氧基、(3,4-二甲苯基)甲氧基、(3,5-二甲苯基)甲氧基、(2,3,4-三甲苯基)甲氧基、(2,3,5-三甲苯基)甲氧基、(2,3,6-三甲苯基)甲氧基、(2,4,5-三甲苯基)甲氧基、(2,4,6-三甲苯基)甲氧基、(3,4,5-三甲苯基)甲氧基、(2,3,4,5-四甲苯基)甲氧基、(2,3,4,6-四甲苯基)甲氧基、(2,3,5,6-四甲苯基)甲氧基、(五甲苯基)甲氧基、(乙苯基)甲氧基、(正丙苯基)甲氧基、(异丙苯基)甲氧基、(正丁苯基)甲氧基、(仲丁苯基)甲氧基、(叔丁苯基)甲氧基、(正己苯基)甲氧基、(正辛苯基)甲氧基、(正癸苯基)甲氧基、(正十四碳烷基苯基)甲氧基、萘甲氧基、蒽甲氧基等,以苄氧基为优选。所有这些芳烷氧基都可以被氟原子、氯原子或溴原子、碘原子之类的卤原子、甲氧基、乙氧基等烷氧基、苯氧基等芳氧基或苄氧基等芳烷氧基等部分取代。取代基X1、X2、R1、R2、R3、R4、R5或R6中的芳氧基以碳原子数6~20的芳氧基为优选,可列举的有,例如,苯氧基、2-甲苯氧基、3-甲苯氧基、4-甲苯氧基、2,3-二甲苯氧基、2,4-二甲苯氧基、2,5-二甲苯氧基、2,6-二甲苯氧基、3,4-二甲苯氧基、3,5-二甲苯氧基、2,3,4-三甲苯氧基、2,3,5-三甲苯氧基、2,3,6-三甲苯氧基、2,4,5-三甲苯氧基、2,4,6-三甲苯氧基、3,4,5-三甲苯氧基、2,3,4,5-四甲苯氧基、2,3,4,6-四甲苯氧基、2,3,5,6-四甲苯氧基、五甲苯氧基、乙苯氧基、正丙苯氧基、异丙苯氧基、正丁苯氧基、仲丁苯氧基、叔丁苯氧基、正己苯氧基、正辛苯氧基、正癸苯氧基、正十四碳烷基苯氧基、萘氧基、蒽氧基等。所有这些芳氧基都可以被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碘原子之类的卤原子、甲氧基、乙氧基等烷氧基、苯氧基等芳氧基或苄氧基等芳烷氧基等部分取代。取代基X1、X2、R1、R2、R3、R4、R5或R6中的二取代氨基是指被二个烃基取代的氨基,这里的烃基可列举的有,例如,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仲丁基、叔丁基、异丁基、正戊基、正己基、环己基等碳原子数为1~10的烷基、苯基等碳原子数为6~10的芳基、碳原子数为7~10的芳烷基等。所述被碳原子数在1~10的烃基取代的二取代氨基列举的有,例如,二甲氨基、二乙氨基、二正丙氨基、二异丙氨基、二正丁氨基、二仲丁氨基、二叔丁氨基、二异丁氨基、叔丁基异丙基氨基、二正己氨基、二正辛氨基、二正癸氨基、二苯氨基、二(三甲基甲硅烷基)氨基、二(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氨基等,以二甲氨基或二乙氨基为优选。取代基X1、X2、R1、R2、R3、R4、R5或R6可以任意结合而成环者为优选。优选的R1是烷基、芳烷基、芳基或取代甲硅烷基、优选的X1和X2是各自独立的卤原子、烷基、芳烷基、烷氧基、芳氧基或二取代氨基,以卤原子为更优选。所述过渡金属络合物(A)列举的有,例如,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5-二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氧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氯-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5-二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氧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氯-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5-二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氧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氯-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5-二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氧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氯-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5-二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氧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氯-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芴基)(3,5-二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芴基)(3-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芴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芴基)(3-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芴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芴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芴基)(3-叔丁基-5-甲氧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甲基(芴基)(3-叔丁基-5-氯-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异丙基(环戊二烯基)(3,5-二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异丙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异丙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异丙基(环戊二烯基)(3-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异丙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异丙基(环戊二烯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异丙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氧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异丙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氯-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异丙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5-二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异丙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异丙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异丙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异丙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异丙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异丙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氧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异丙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氯-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异丙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5-二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异丙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异丙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异丙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异丙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异丙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异丙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氧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异丙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氯-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异丙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5-二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异丙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异丙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异丙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异丙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异丙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异丙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氧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异丙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氯-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异丙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5-二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异丙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异丙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异丙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异丙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异丙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异丙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氧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异丙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氯-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异丙基(芴基)(3,5-二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异丙基(芴基)(3-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异丙基(芴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异丙基(芴基)(3-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异丙基(芴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异丙基(芴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异丙基(芴基)(3-叔丁基-5-甲氧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亚异丙基(芴基)(3-叔丁基-5-氯-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5-二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氧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亚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氯-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亚甲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5-二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亚甲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亚甲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亚甲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亚甲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亚甲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亚甲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氧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亚甲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氯-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亚甲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5-二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亚甲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亚甲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亚甲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亚甲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亚甲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亚甲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氧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亚甲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氯-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亚甲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5-二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亚甲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亚甲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亚甲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亚甲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亚甲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亚甲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氧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亚甲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氯-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亚甲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5-二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亚甲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亚甲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亚甲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亚甲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亚甲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亚甲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氧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亚甲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氯-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亚甲基(芴基)(3,5-二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亚甲基(芴基)(3-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亚甲基(芴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亚甲基(芴基)(3-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亚甲基(芴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亚甲基(芴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亚甲基(芴基)(3-叔丁基-5-甲氧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苯亚甲基(芴基)(3-叔丁基-5-氯-2-苯氧基)二氯化钛等,和将这些化合物的钛变更为锆或铪的化合物、将二氯化物变为二溴化物、二碘化物、双(二甲酰氨基)化物、双(二乙酰氨基)化物、二正丁氧化物或二异丙氧化物的化合物、将(环戊二烯基)变更为(二甲基环戊二烯基)、(三甲基环戊二烯基)、(正丁基环戊二烯基)、(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或(茚基)的化合物、将(3,5-二甲基-2-苯氧基)变更为(2-苯氧基)、(3-甲基-2-苯氧基)、(3,5-二叔丁基-2-苯氧基)、(3-苯基-5-甲基-2-苯氧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2-苯氧基)或(3-三甲基甲硅烷基-2-苯氧基)的化合物等以所述通式[Ⅰ]中的J为碳原子的过渡金属络合物,以及二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5-二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5-二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5-甲基-3-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5-甲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氧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氯-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5-二戊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甲基环戊二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5-二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5-二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甲基环戊二烯基)(5-甲基-3-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甲基环戊二烯基)(5-甲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氧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氯-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甲基环戊二烯基)(3,5-二戊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正丁基环戊二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正丁基环戊二烯基)(3-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正丁基环戊二烯基)(3,5-二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正丁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正丁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硅烷基(正丁基环戊二烯基)(3,5-二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正丁基环戊二烯基)(5-甲基-3-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正丁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正丁基环戊二烯基)(5-甲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正丁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氧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正丁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氯-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正丁基环戊二烯基)(3,5-二戊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5-二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5-二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5-甲基-3-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5-甲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氧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氯-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叔丁基环戊二烯基)(3,5-二戊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5-二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5-二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5-甲基-3-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5-甲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氧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氯-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5-二戊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5-二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5-二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5-甲基-3-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5-甲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氧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氯-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三甲基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3,5-二戊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茚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茚基)(3-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茚基)(3,5-二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茚基)(3-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茚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茚基)(3,5-二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茚基)(5-甲基-3-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茚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茚基)(5-甲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茚基)(3-叔丁基-5-甲氧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茚基)(3-叔丁基-5-氯-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茚基)(3,5-二戊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芴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芴基)(3-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芴基)(3,5-二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芴基)(3-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芴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芴基)(3,5-二叔丁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芴基)(5-甲基-3-苯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芴基)(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芴基)(5-甲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芴基)(3-叔丁基-5-甲氧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芴基)(3-叔丁基-5-氯-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芴基)(3,5-二戊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二甲基甲硅烷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1-萘氧-2-基)二氯化钛等,和将这些化合物的(环戊二烯基)变更为(二甲基环戊二烯基)、(三甲基环戊二烯基)、(乙基环戊二烯基)、(正丙基环戊二烯基)、(异丙基环戊二烯基)、(仲丁基环戊二烯基)、(异丁基环戊二烯基)、(叔丁基二甲硅烷基环戊二烯基)、(苯基环戊二烯基)、(甲茚基)或(苯基茚基)的化合物、将(2-苯氧基)变更为(3-苯基-2-苯氧基)、(3-三甲基甲硅烷基-2-苯氧基)或(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2-苯氧基)的化合物、将二甲基甲硅烷基变更为二乙基甲硅烷基、二苯基甲硅烷基或二甲氧基甲硅烷基的化合物、将钛变更为锆或铪的化合物、将二氯化物变更为二溴化物、二碘化物、双(二甲酰氨基)化物、双(二乙酰氨基)化物、二正丁氧化物或二异丙氧化物的化合物的所述通式[Ⅰ]中的J是碳原子以外的元素周期表第14族原子的过渡金属络合物。上述通式[Ⅰ]表示的过渡金属络合物可以由,例如,下述方法来合成。即,首先,把邻位卤代的烷氧基苯化合物与卤代的第14族原子取代的环戊二烯化合物在有机碱金属或金属镁存在下反应,得到了具有环戊二烯骨架的基团和具有烷氧基苯骨架的基团用第14族原子连结的结构的化合物。接着,用碱处理此化合物后,与过渡金属的卤化物、碳氢化物、烃氧化物等反应,就可合成用上述[Ⅰ]表示的过渡金属络合物。(B)铝化合物作为铝化合物(B)是大家熟知的有机铝化合物类,它是从以通式E1dAlZ3-d表示的有机铝化合物(B1)、具有以通式{-Al(E2)-O-}e表示的结构的环状铝氧烷(B2)以及具有以通式E3{-Al(E3)-O-}fAlE32表示的结构的线性铝氧烷(B3)(其中E1、E2和E3各自为烃基,全部E1、全部E2和全部E3可以相同或不同。Z表示氢原子或卤原子,所有的Z可以相同或不同。d是0~3的数、e表示2以上的整数、f表示1以上的整数。)中选出的1种以上的铝化合物。作为E1、E2和E3中的烃基以碳原子数1~8的烃基为优选,烷基为更优选。以通式E1dAlZ3-a表示的有机铝化合物(B1)的具体例子可以列举的有三甲基铝、三乙基铝、三丙基铝、三异丁基铝、三己基铝等三烷基铝;二甲基氯化铝、二乙基氯化铝、二丙基氯化铝、二异丁基氯化铝、二己基氯化铝等二烷基氯化铝;甲基二氯化铝、乙基二氯化铝、丙基二氯化铝、异丁基二氯化铝、己基二氯化铝等烷基二氯化铝;二甲基氢化铝、二乙基氢化铝、二丙基氢化铝、二异丁基氢化铝、二己基氢化铝等二烷基氢化铝等。优选的是三烷基铝,更优选的是三乙基铝或三异丁基铝。具有以通式{-Al(E2)-O-}e表示的结构的环状铝氧烷(B2)和以通式E3{-Al(E3)-0-}fAlE32表示的结构的线性铝氧烷(B3)中的E2和E3的具体例子可以列举的是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异丁基、正戊基、新戊基等烷基。e是2以上的整数,f是1以上整数。优选的是E2和E3为甲基或异丁基,e为2~40,f为1~40。上述铝氧烷可用各种方法制成的。对方法并没有特别的限制,按大家熟知的方法来制就行。例如,把三烷基铝(例如三甲基铝等)溶解在适当的有机溶剂(苯、脂肪烃等)中的溶液与水接触而制成。还有,可以示例的有把三烷基铝(例如,三甲基铝等)与含结晶水的金属盐(例如,硫酸铜水合物等)接触而制成的方法。(C)硼化合物作为硼化合物(C)可以使用以通式BQ1Q2Q3表示的硼化合物(C1)、以通式G+(BQ1Q2Q3Q4)-表示的硼化合物(C2)和以通式(L-H)+(BQ1Q2Q3Q4)-表示的硼化合物(C3)中的任一种。以通式BQ1Q2Q3表示的硼化合物(C1)中的B是原子价态为3价的硼原子,Q1~Q3是卤原子、烃基、卤代烃基、取代甲硅烷基、烷氧基或二取代氨基,它们可以相同或不同。优选的Q1~Q3是卤原子、含1~20个碳原子的烃基、含1~20个碳原子的卤代烃基、含1~20个碳原子的取代甲硅烷基、含1~20个碳原子的烷氧基或含2~20个碳原子的氨基,更优选的Q1~Q3是卤原子、含1~20个碳原子的烃基或含1~20个碳原子的卤代烃基。化合物(C1)的具体例子可列举的是,三(五氟苯基)甲硼烷、三(2,3,5,6-四氟苯基)甲硼烷、三(2,3,4,5-四氟苯基)甲硼烷、三(3,4,5-三氟苯基)甲硼烷、三(2,3,4-三氟苯基)甲硼烷、苯基二(五氟苯基)甲硼烷等,最优选的是三(五氟苯基)甲硼烷。通式G+(BQ1Q2Q3Q4)-表示的硼化合物(C2)中的G+是无机或有机阳离子,B是原子价态为3价的硼原子,Q1~Q4与上述(C1)中的Q1~Q3相同。以通式G+(BQ1Q2Q3Q4)-表示的硼化合物中的无机阳离子G+的例子有,二茂铁阳离子、烷基取代二茂铁阳离子、银阳离子等,有机阳离子G+的例子有,三苯甲基阳离子等。优选的G+是碳正离子,特别优选的是三苯甲基阳离子。可以列举的(BQ1Q2Q3Q4)-有四(五氟苯基)硼酸根、四(2,3,5,6-四氟苯基)硼酸根、四(2,3,4,5-四氟苯基)硼酸根、四(3,4,5-三氟苯基)硼酸根、四(2,2,4-三氟苯基)硼酸根、苯基二(五氟苯基)硼酸根、四[3,5-二(三氟甲基)苯基]硼酸根等。作为这些的具体组合可以列举的有,二茂铁四(五氟苯基)硼酸盐、1,1′-二甲基二茂铁四(五氟苯基)硼酸盐、四(五氟苯基)硼酸银盐、三苯甲基四(五氟苯基)硼酸盐、三苯甲基四[3,5-二(三氟甲基)苯基]硼酸盐等,最优选的是三苯甲基四(五氟苯基)硼酸盐。还有,以通式(L-H)+(BQ1Q2Q3Q4)-表示的硼化合物(C3)中,L是中性路易斯碱,(L-H)+是布朗斯台德酸,B是原子价态为3价的硼原子,Q1~Q4与上述(C1)中的Q1~Q3同样。以通式(L-H)+(BQ1Q2Q3Q4)-表示的化合物中的布朗斯台德酸(L-H)+的具体例子列举的有三烷基取代铵、N,N-二烷基铵、二烷基铵、三芳基鏻,(BQ1Q2Q3Q4)-是与前面讲的一样。作为这些的具体组合可以列举的有,三乙铵四(五氟苯基)硼酸盐、三丙铵四(五氟苯基)硼酸盐、三正丁铵四(五氟苯基)硼酸盐、三正丁铵四[3,5-二(三氟甲基)苯基]硼酸盐、N,N-二甲铵四(五氟苯基)硼酸盐、N,N-二乙铵四(五氟苯基)硼酸盐、N,N-2,4,6-五甲铵四(五氟苯基)硼酸盐、N,N-二甲铵四[3,5-二(三氟甲基)苯基]硼酸盐、二异丙铵四(五氟苯基)硼酸盐、二环己铵四(五氟苯基)硼酸盐、三苯鏻四(五氟苯基)硼酸盐、三(甲苯基)鏻四(五氟苯基)硼酸盐、三(二甲苯基)鏻四(五氟苯基)硼酸盐等,最优选的是三正丁铵四(五氟苯基)硼酸盐或N,N-二甲铵四(五氟苯基)硼酸盐。在制备本发明的(C1)和(C2)时,使用由通式[Ⅰ]表示的过渡金属络合物(A)、上述(B)和/或上述(C)所构成的烯烃聚合用催化剂为最适用。使用在由(A)、(B)两成分构成的烯烃聚合用催化剂时,(B)优选用上述环状铝氧烷(B2)和/或线性铝氧烷(B3)。还有,其它的优选烯烃聚合用催化剂的形态是用上述(A)、(B)和(C)构成的烯烃聚合用催化剂,此时的(B)以上述(B1)为更易使用。各成分的使用量,通常希望,(B)/(A)的mol比是0.1~10000,以5~2000为优选,(C)/(A)的mol比是0.01~100,以0.5~10为优选,的范围内使用。在各成分以溶液状态或在溶剂中悬浮状态使用时的浓度应随聚合反应器中供给各成分的装置的性能等条件来作合适的选择,一般希望各成分的用量范围是,(A)通常为0.01~500μmol/g,较优选为0.05~100μmol/g,更优选为0.05~50μmol/g;(B)按Al原子换算,通常为0.01~10000μmol/g,较优选为0.1~5000μmol/g,更优选为0.1~2000μmol/g;(C)通常为0.01~500μmol/g,较优选为0.05~200μmol/g,更优选为0.05~100μmol/g。聚合反应可以采取,例如,用丁烷、戊烷、己烷、辛烷等脂肪族烃、苯、甲苯等芳香族烃或二氯甲烷等卤代烃为溶剂的溶液聚合、或淤浆聚合、在气态单体中的气相聚合等,还有,也可采用连续聚合、间断聚合中的任一种。聚合温度在-50℃~200℃范围内,特别是以在-20℃~100℃范围为优选。聚合压力以常压~60kg/cm2G为优选。聚合时间一般由所使用的催化剂的种类、反应装置来合适的确定,但是一般可以取1min~20h的范围。还有,为调节聚合物的分子量,也可以加入氢等链转移剂。把上述(A)、(B)和/或(C)预先混合再注入反应器为好,或各自分别单独由注入管注入再在反应器内混合的方法也行。还有,在多反应带区方式中,可以一起注入第一反应带区,或在其它反应带区分割注入也行。本发明的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组合物是含5~93重量%的(a)、2~90重量%的(b)和5~93重量%的(c)[其中(a)+(b)+(c)=100重量%]的组合物,以含10~80重量%的(a)、10~80重量%的(b)和10~80重量%的(c)的组合物为优选。(a)过少时熔融流动性不够,另一方面,(a)过多时则柔软性不够。(b)过少时使低温冲击性下降,另一方面,(b)过多时其熔融流动性不够。(c)过少时柔软性不够,另一方面,(c)过多时其熔融流动性不够。本发明的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组合物中,除了加入必须成分(a)~(c)外,还可根据需要加入其它的橡胶成分,比如丁二烯类共聚物、异戊二烯类共聚物及它们的加氢物、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等。还有,根据需要也可以通过加入过氧化物来进行交联反应。再是,根据需要还可以配合进抗氧化剂、热稳定剂、紫外线吸收剂、润滑剂、抗静电剂、颜料、填充剂、阻燃剂。作为得到本发明的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组合物的方法可以举出的有,把各成分用双轴挤出机、班伯里密炼机等进行熔融混炼的方法。本发明的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组合物可以由挤出成型法、注射成型法、压缩成型法、吹塑成型法、真空成型法、压延成型法等大家熟知的方法进行成型。本发明的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组合物最适合于在利用其优异特性的汽车部件、工业机械部件、电器.电子部件、建材、杂品等中使用。在汽车部件中适合于在内壁、门、柱等的内装表皮、气囊罩等中使用。下面用实施例来更详细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仅限制于下面的实施例。[Ⅰ]原料实施例和比较例的各组合物是用下面所示原料来得到的。230℃和2.16kg负荷下的熔融指数(MI)为65(g/10min)的含17重量%的其中乙烯含量为40重量%的乙烯-丙烯无规共聚物的嵌段聚丙烯[a②]230℃和2.16kg负荷下MI为12(g/10min)的丙烯均聚物[a③]230℃和2.16kg负荷下MI为228(g/10min)的其中乙烯含量为5重量%的乙烯-丙烯无规共聚物[b1①]加氢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EBS),壳化学公司制,クレィトン(Clayton,克来伊顿)G1600057(分子量8万,苯乙烯含量13%)[b2①]门尼粘度(ML1+4121℃)为33、丙烯含量为27重量%的乙烯-丙烯共聚物橡胶[b2②]门尼粘度(ML1+4100℃)为35、丙烯含量为22重量%的乙烯-丙烯共聚物橡胶[cl①]按ASTMD2240标准测定的肖氏A硬度为44且在70℃的二甲苯中测定的极限粘度[η]为1.01dl/g的丙烯-丁烯-1共聚物(丙烯含量为35mol%,丁烯-1含量为9mol%)[c2①]按ASTMD2240标准测定的肖氏A硬度为29且在70℃的二甲苯中测定的极限粘度[η]为0.92dl/g的丙烯-丁烯-1-乙烯共聚物(丙烯含量为35mol%,丁烯-1含量为42mol%,乙烯为23mol%)[Ⅱ]评价·测定方法实施例和比较例所记述的各特性是由下述方法测定的。MIJISK7112(温度230℃、负荷2.16kg)弯曲试验JISK7203表1<tablesid="table1"num="001"><table>实施例1实施例2比较例1实施例3比较例2配合组成重量份[a①]5050505050[b1①]0002550[b2①]25255000[c1①]2500250[c2①]025000MI(g/10min)15.819.99.932.723.6弯曲弹性模量(kg/cm2)18561603270015191688</table></tables>表2<tablesid="table2"num="002"><table>实施例4比较例3实施例5实施例6比较例4配合组成重量份[a②]2424000[a③]00404040[b2①]020202060[b2②]5656000[c1①]004000[c2①]2000400MI(g/10min)1.50.830.744.722.3弯曲弹性模量(kg/cm2)371439422388911</table></tables>[c1①]和[c2①]按下述方法来制备。过渡金属络合物二甲基甲硅烷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的合成(1)1-溴-3-叔丁基-5-甲基-2-苯酚的合成在氮气氛下,于带有搅拌器的500ml四口烧瓶中,使20.1g(123mmol)2-叔丁基-4-甲基苯酚溶于150ml甲苯中,接着加入25.9ml(18.0g,246mmol)叔丁胺。把此溶液冷却至-70℃,向其中加入10.5ml(32.6g,204mmol)溴。把此溶液保持在-70℃搅拌2h,然后,使其升温至室温,每次加入100ml的10%稀盐酸洗3次。洗涤后得到的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钠干燥,在用蒸发器除去溶剂后,用硅胶柱精制,得到18.4g(75.7mmol)无色油状的1-溴-3-叔丁基-5-甲基-2-苯酚。得率为62%。(2)1-溴-3-叔丁基-2-甲氧基-5-甲基苯的合成在氮气氛下,于带有搅拌器的100ml四口烧瓶中,使13.9g(57.2mmol)的上述(1)合成的1-溴-3-叔丁基-5-甲基-2-苯酚溶解于40ml乙腈中,接着加入3.8g(67.9mmol)氢氧化钾。进而,加入17.8ml(40.6g,286mmol)碘甲烷,继续搅拌12h。其后,用蒸发器除去溶剂,残液中加入40ml己烷,萃取出己烷可溶部分。萃取操作重复3次。除去萃取成分中的溶剂,得到13.8g(53.7mmol)淡黄色油状的1-溴-3-叔丁基-2-甲氧基-5-甲基苯,得率为94%。(3)(3-叔丁基-2-甲氧基-5-甲基苯基)氯二甲基硅烷的合成在-40℃下,把115ml浓度为1.6mol/升的正丁基锂的己烷溶液以20min的时间滴入由31.5ml四氢呋喃、139ml己烷和45g上述(2)合成的1-溴-3-叔丁基-2-甲氧基-5-甲基苯形成的溶液中。把所得到的混合物在-40℃保温1h后再滴入31.5ml四氢呋喃。在-40℃下,把上述得到的混合物滴入131g二氯二甲基硅烷和306ml己烷形成的溶液中。用2h时间使所得的混合物升温至室温,再在室温下搅拌12h。在减压下把反应混合物中的溶剂及多余的二氯二甲基硅烷蒸去,用己烷萃取残留液而抽提出可溶于己烷的部分,再把所得的己烷溶液蒸去溶剂,得到41.9g淡黄色油状的(3-叔丁基-2-甲氧基-5-甲基苯基)氯二甲基硅烷,得率为84%。(4)(3-叔丁基-2-甲氧基-5-甲基苯基)二甲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硅烷的合成在-35℃下,把2.73g四甲基环戊二烯基锂加入到由5.24g上述(3)合成的(3-叔丁基-2-甲氧基-5-甲基苯基)氯二甲基硅烷和50ml四氢呋喃形成的溶液中,用2h使其升温至室温,再在室温下搅拌10h。用减压蒸去所得混合物中的溶剂,用己烷抽提出残留液中可溶于己烷的部分,再蒸去所得己烷溶液中的溶剂,得到6.69g淡黄色油状的(3-叔丁基-2-甲氧基-5-甲基苯基)二甲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硅烷,得率为97%。(5)二甲基甲硅烷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的合成在-70℃下,把19.0ml浓度为1.63mol/升的正丁基锂的己烷溶液滴入由10.04g上述(4)合成的(3-叔丁基-2-甲氧基-5-甲基苯基)二甲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硅烷、100ml甲苯和6.30g三乙胺形成的溶液中,然后用2h使其升温至室温,再在室温下保温12h。在氮气氛下,于0℃把上面得到的混合物滴入50ml的4.82g四氯化钛的甲苯溶液中,然后用1h使其升温至室温,再加热回流10h。把反应混合物过滤,从滤液中蒸去溶剂,残留物用甲苯-己烷混合溶剂重结晶,得到3.46g(以下面结构式表示的)二甲基甲硅烷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的橙色柱状结晶,得率为27%。光谱数据如下1H-NMR(CDCl3)δ0.57(s,6H)、1.41(s,9H)、2.15(s,6H)、2.34(s,6H)、2.38(s,3H)、7.15(s,1H)、7.18(s,1H)13C-NMR(CDCl3)δ1.25、14.48、16.28、22.47、31.25、36.29、120.23、130.62、131.47、133.86、135.50、137.37、140.82、142.28、167.74质谱(CI,m/e)458[c2①]丙烯-丁烯-1共聚物的制备用带搅拌浆的100LSUS制造的聚合釜进行丙烯、丁烯-1的连续共聚。即,从聚合釜下部以83L/h的速度连续供应作为聚合溶剂的己烷,另一方面,从聚合釜上部以使聚合釜中的聚合液保持为100L那样连续地取出聚合液。分别以12.00kg/h和1.33kg/h的速度从聚合釜下部向聚合釜连续供应单体丙烯、丁烯-1。从聚合釜下部分别以0.046g/h、1.328g/h、2.640g/h的速度向聚合釜连续供应作为催化剂用的二甲基甲硅烷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三苯甲基四(五氟苯基)硼酸盐、三异丁基铝(以下简称TIBA)。另外,用氢来调节分子量。共聚反应是通过在聚合釜外部设置的夹套中的冷却水循环使温度控制在50℃下进行的。向从聚合釜中取出的聚合液中加入少量的乙醇来使聚合反应终止,经脱单体、水洗之后,在大量水中由蒸汽来除去溶剂而使共聚物析出,在80℃下减压干燥一昼夜。通过以上的操作以4.4kg/h的速度得到乙烯-丙烯-丁烯-1-二环戊二烯共聚物。[c2②]丙烯-丁烯-1-乙烯共聚物的制备用带搅拌浆的100LSUS制造的聚合釜进行乙烯、丙烯、丁烯-1、二环戊二烯的连续共聚。即,从聚合釜下部以83L/h的速度连续供应作为聚合溶剂的己烷,另一方面,从聚合釜上部以使聚合釜中的聚合液保持为100L那样连续的取出聚合液。分别以2.00kg/h、8.30kg/h和12.70kg/h的速度从聚合釜下部向聚合釜中连续供应单体乙烯、丙烯、丁烯-1。从聚合釜下部分别以0.045g/h、1.378g/h、2.640g/h的速度向聚合釜中连续供应作为催化剂用的二甲基甲硅烷基(四甲基环戊二烯基)(3-叔丁基-5-甲基-2-苯氧基)二氯化钛、三苯甲基四(五氟苯基)硼酸盐、三异丁基铝(以下简称TIBA)。另外,用氢调节分子量。共聚反应是通过设置在聚合釜外部夹套中的冷却水的循环控制温度在50℃下进行的。向从聚合釜中取出的聚合液中加入少量的乙醇使聚合反应终止,经脱单体、水洗之后,在大量水中由蒸汽来除去溶剂而使共聚物析出,在80℃下减压干燥一昼夜。通过以上的操作以5.0kg/h的速度得到乙烯-丙烯-丁烯-1-二环戊二烯共聚物。丙烯-丁烯-1共聚物和丙烯-丁烯-1-乙烯共聚物的有关测定丙烯-丁烯-1共聚物和丙烯-丁烯-1-乙烯共聚物中的丙烯和丁烯-1的含量的测定是用红外光谱(IR)方法进行的。(1)丙烯-丁烯-1共聚物[定量检测线的制作]把丙烯和丁烯-1的均聚物按各式各样比例混合的混合物分别热压成型为0.05mm厚的膜状物。用红外分光光度计求出来自于丙烯单元的峰(波数1150cm-1)和来自丁烯-1单元的峰(波数770cm-1)的吸光度比,进行此混合物中的丁烯-1单元的含量对此吸光度比作图。把从这些图求出的回归直线作为定量检测线。再是,丙烯和丁烯-1的均聚物的混合物是把两者溶解于甲苯后加入甲醇所得到的沉淀物经干燥后使用。[丁烯-1含量的测定]把丙烯-丁烯-1共聚物热压成型为厚度0.05mm的膜,用红外分光光度计求出来自丙烯单元的峰和丁烯-1单元的峰的吸光度比,从按上面的方法得到的定量检测线,算出丙烯-丁烯-1共聚物中的丁烯-1单元的含量。(2)丙烯-丁烯-1-乙烯共聚物[定量检测线的制作]把丙烯均聚物和乙烯-丁烯-1共聚物的按各式各样比例混合的混合物分别热压成型为0.05mm厚的膜状物。用红外分光光度计求出来自丙烯单元的峰(波数1150cm-1)和来自丁烯-1单元的峰(波数770cm-1)的吸光度,进行此混合物中的丙烯和丁烯-1单元的含量对此吸光度作图。把从这些图求出的回归直线作为定量检测线。再是,丙烯均聚物和乙烯-丁烯-1共聚物的混合物是把两者溶解于甲苯后加入甲醇所得到的沉淀物经干燥后使用。[丙烯/丁烯-1含量的测定]把烯烃共聚物热压成型为厚度0.05mm的膜,用红外分光光度计求出来自丙烯单元的峰和来自丁烯-1单元的峰的吸光度,从按上面的方法得到的定量检测线,算出烯烃共聚物中的丙烯和丁烯-1单元的含量。丙烯-丁烯-1共聚物的硬度是按照ASTMD2240标准测定的。示差扫描量热计(DSC)测定是用精工电子工业公司制造的DSC220C型示差扫描量热计进行的,升温与降温过程的速度都是10℃/min。极限粘度[η]的测定是按照前面所述方法进行的。分子量分布是用瓦特斯公司制造的150C/GPC型凝胶渗透色谱(GPC)装置进行的。溶出温度为140℃,使用的柱是昭和电工公司制造的Shodex封装柱A-80M,分子量标准物质是东宿公司制造(東ソ-社制)的聚苯乙烯(分子量68-8,400,000)。把所得到的聚苯乙烯换算重均分子量(Mw)、数均分子量(Mn)以及其比值(Mw/Mn)作为分子量分布。测定的样品是把约5mg的聚合物溶解于5ml的邻二氯苯中,使其浓度为约1mg/ml。注入400μl所得到的样品溶液。溶出溶剂的流速为1.0ml/min,用折射率探测器来检测。在配合后,用东洋精机制造的双轴间歇式混炼机搅拌磨在200℃温度下以螺杆转速100rpm混炼3min。把此组合物在200℃热压而作成2mm厚的片。把压片打孔进行物性试验测定。产业应用可能性由以上说明,本发明可以提供具有重量轻、容易循环使用、在烧却时也不产生有毒气体等烯烃类材料的优点之熔融性和柔软性优异而且耐损伤性也优异的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组合物。权利要求1.一种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组合物,该组合物含有下述(a)5~93重量%、(b)2~90重量%和(c)5~93重量%[(a)+(b)+(c)=100重量%],其(a)为聚烯烃类树脂;其(b)为下述(b1)和(b2)中的至少1个,其中(b1)是把由至少由2个芳香族乙烯基化合物构成的聚合物嵌段和由至少1个共轭双烯化合物构成的聚合物嵌段构成的嵌段共聚物加氢得到的加氢芳香族乙烯系化合物-共轭双烯化合物的嵌段共聚物,(b2)是乙烯-α-烯烃类共聚物橡胶;(c)为下述(c1)和(c2)中的至少1个,其中(c1)是根据ASTMD2240标准测定的肖氏A硬度为70以下且在温度为70℃的二甲苯中测定的极限粘度[η]为0.3dl/g以上的丙烯-丁烯-1类共聚物橡胶,(c2)是根据ASTMD2240标准测定的肖氏A硬度为70以下且在温度为70℃的二甲苯中测定的极限粘度[η]为0.3dl/g以上的由丙烯、碳原子数4~20的α-烯烃和乙烯形成的丙烯-α-烯烃-乙烯类共聚物橡胶。2.权利要求1所述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组合物,其特征在于,(a)是丙烯类聚合物。3.权利要求1所述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组合物,其特征在于,(b1)的芳香族乙烯系化合物是苯乙烯。4.权利要求1所述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组合物,其特征在于,(b1)的共轭双烯化合物是丁二烯和/或异戊二烯。5.权利要求1所述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组合物,其特征在于,(b2)是乙烯-丙烯共聚物橡胶。6.权利要求1所述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组合物,其特征在于,(c1)在用示差扫描量热计测定时既没有结晶融解峰也没有结晶峰。7.权利要求1所述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组合物,其特征在于,(c1)用凝胶渗透色谱测定的分子量分布Mw/Mn在3以下。8.权利要求1所述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组合物,其特征在于,(c2)在用示差扫描量热计测定时既没有结晶融解峰也没有结晶峰。9.权利要求1所述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组合物,其特征在于,(c2)用凝胶渗透色谱测定的分子量分布Mw/Mn在3以下。全文摘要本发明涉及含有5-93重量%(a)、2-90重量%(b)和5-93重量%(c)[(a)+(b)+(c)=100重量%]的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组合物,其中(a)为聚烯烃类树脂;(b)为下述(b1)和(b2)中的至少1个,所述(b1)是把由由至少2个芳香族乙烯系化合物构成的聚合物嵌段和由至少1个共轭双烯化合物构成的聚合物嵌段所构成的嵌段共聚物加氢所得到的加氢芳香族乙烯基-共轭双烯化合物嵌段共聚物,(b2)是乙烯-α-烯烃类共聚物橡胶;(c)为下述(c1)和(c2)中的至少1个,所述(c1)是肖氏A硬度70以下且极限粘度[η]0.3dl/g以上的丙烯-丁烯-1类共聚物橡胶,(c2)是肖氏A硬度70以下且极限粘度[η]0.3dl/g以上的由丙烯、碳原子数4-20的α-烯烃和乙烯构成的丙烯-α-烯烃-乙烯类共聚物橡胶。文档编号C08L23/10GK1281485SQ98811997公开日2001年1月24日申请日期1998年12月9日优先权日1997年12月11日发明者中辻淑裕,杉本博之,大谷幸介申请人:住友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