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喷漆模具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71711阅读:12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喷漆模具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喷漆模具架,用于对塑壳物件(如笔记型计算机、个人文书处理器等)的外壳(下称物件)的内壁施以导电漆或对外壁施以表面漆(又称分色漆)涂装的机器。


图1所示的是物件10(此物件不限于图面上揭示的造形)立体分解构造,它可分为上盖11与下座12,二者在组合后就成为如图2所示的立体造形,此造形通常都是电器用品的外壳结构,如果以全剖面来观察则如图3所示。上述图式中可发现上盖11底缘与下座12顶缘的四周具有凸边13、14,且上、下凸边呈错开的设计,所以能相互组合而防止异物进入,为了避免冷缩热涨及便于撬开之故,在上下凸边13、14结合后会预留出一道细缝15(又称美工线),在喷漆时细缝15内的壁面不需沾漆,所以上盖11(如图4A)在喷漆时,只有内壁131与凸边顶面132需要沾漆,而凸边外壁133、凸边下方的平壁134以及上盖外壁135不需要沾漆;而下座12(如图4B)在喷漆时,内壁141与凸边内壁142以及凸边下的平壁143必须沾漆,只有凸边顶面144及下座外壁145不需沾漆,如此才能在上盖11与下座12组合后产生极佳的细缝15(美工线)。
为使前述上盖11(图4A)的凸边外壁133、平壁134不沾漆,会以上模板的可更换式屏蔽21覆盖在前述不沾漆部位,由于凸边外壁133、平壁134是垂角造形,所以屏蔽21与上盖11的接触端211必须紧密接触,理论上这是一种很好的配合方式,但实际上却达不到应有的防漏效果,因为喷漆时的漆液从四面八方喷来(如箭头),接触端211的接触面虽与凸边外壁133接触,但物件大都为塑壳,很容易产生变形或产生极为细小的间隙,特别是面积愈大时变形率就愈大,以致高压喷液很容易渗透进去,使得凸边外壁133或垂直角落沾附轻微漆液粉尘,此虽不致影响上盖11功能,但不美观的凸边13却无法满足业者的要求,特别是要求品质极严的计算机业界。
为使前述下座12(图4B)的凸边顶面144及下座外壁145不沾漆,会以上模板的屏蔽21覆盖在前述不沾漆部位,屏蔽21的前端212设计成斜面,以取代传统式的垂直端面,此能使停留在斜面上的过多喷液往低处流动,纵使是掉落下来,也只落于下座12内壁,不会影响其功能。喷漆时,前端212的底面虽与凸边顶面144密切接触,但仍无法有效阻挡微细的喷液粉尘渗入,所以凸边顶面144常会沾附微细漆液,此虽不致影响功能,却无法符合品质要求极高的业者标准。
此外,在
图1、图3中揭示出上盖11、下座12具有凸框16结构(凸框的形状不限于图面所示),在喷漆时凸框16(如图5)的顶面161及内孔(或内槽)不需沾漆,所以须以附设在上模板支架22下的挡片23来遮盖顶面161,挡片的四周端231是设计成斜面,所以能使斜面上过多的喷液往低处流动,纵使是掉落于下座12内壁,也不会影响下座12的功能。然而喷漆时的喷液仍会由四周端231底面与凸框顶面161间的缝隙穿入,所以仍就无法有效阻挡微细漆液,同样也无法满足业者的要求。
再者,
图1还揭示出下座12的边框具有凹槽17结构(凹槽的形状不限于图面所示),为了避免凹槽17内壁不沾漆,遂在屏蔽21前延伸出一遮片24(如图6),此遮片24的面积略大于凹槽17,喷漆时喷液仍会由缝隙中渗入凹槽17内,使得凹槽左右两侧壁仍会沾到喷漆粉尘,只有底面171不沾漆,所以仍是造成瑕疵,不能符合业者的标准。
图7揭示出凸框18的内孔壁182不沾漆,而顶面181及外壁需沾漆时,须在内孔中塞入硅胶块60,硅胶块是弹性材质,所以他能紧紧地将内孔开口封闭,使漆液无法渗入内孔中;其问题点在于每更换一个物件就需在凸框18内塞入硅胶块60,在喷漆完成后才将硅胶块60取出,所以更换作业非常耗时;又例如每日的生产量为一千个物件,则需准备一千个硅胶块60来塞入凸框内,所以业者至少须购置二千个以上的硅胶块60,其中一千个用在待喷漆的物件中,另一千个则使用在已进行喷漆的物件中,所以业者投入了许多购置硅胶块成本,如果屏蔽上能以挡片取代硅胶块,那么成本将可大大降低。
图8所示上盖11的立体图,在上盖11的表面上需喷涂表面漆,但当上盖11有两色以上的表面漆时,会在两漆之间形成一分色沟19,其分色处理方式为先在上盖11的整个表面喷涂第一道色漆(如图9的粗黑线条所示),然后在分色沟19以上或以下的范围喷涂第二道色漆(如点状线条所示),如此即能使上盖11表面具有两色。然而,当喷涂第二道色漆时,须以屏蔽21覆盖分色沟19以下的范围,屏蔽的遮口缘为下斜端部213,它能使多余的色漆下流至分色沟19内而不影响其功能,惟上盖11是射出成型的塑壳,所以易产生微量的变形,当与屏蔽21配合后极易产生缝隙,所以喷漆时微量的粉尘极易渗入上盖11被覆盖的范围内。
前述的喷漆粉尘系微量渗入不沾漆部位,其虽可通过高压喷嘴吹除或药水洗除,但每个物件完成喷漆后就需高压喷气或洗除的模式,不但会增加一道作业工时,更增加吹气及药洗成本。
因此,如何设计出一种在物件喷漆时使不需沾漆的部位或范围避免沾漆的屏蔽构造,才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喷漆模具架,其特征是,模具架上方具有上模板,上模板下设有下模座,上模板具有一屏蔽和形框架,屏蔽与形框架结合,屏蔽具有凸出的挡框,挡片挂在支架上。
其特征是,屏蔽的挡框前具有一个下斜的端部。
其特征是,屏蔽的挡框的端部下斜角度θ=15-45°。
其特征是,屏蔽上设有支架,支架上分支多个小支架,每一个小支架下连接挡片,挡片的外围具有一个下斜的端部。
其特征是,挡片外围下斜的端部的下斜角度θ=15-45°。
其特征是,屏蔽上具有支架,支架下连挡片,挡片底面具有凸出的榫块,挡片外围具有上斜的端部,其末端具有倾斜的突角。
其特征是,突角的下斜角度θ=30-70°。
其特征是,遮片背面具有凸决,其具有下斜的端部。
其特征是,屏蔽的开口槽的外围为倾斜的端部,端部的最前端为倾斜突角,端部倾斜长度为4-6mm,下斜角度为θ=30-70°,突角末端是细小的导角面,其宽度为0.1-0.2mm。
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实施方案物件与屏蔽的接触中,以“线接触”的效果较“面接触”为优,原因在于物件是模塑射出成型,所以容易产生变形,这些变形在物件组装后透过螺丝等固定组件的固定而消除,但在喷漆时反而与屏蔽间产生极微细小的缝隙,如为“面接触”则造成的缝隙较大,如为“线接触”则几乎没有任何缝隙产生。
针对前述问题点(1)、(3),当物件凸边或凸框的顶面需要喷漆时,屏蔽的挡框或挡片不可以覆盖住顶面,其前缘高度H及长度L必须要超过物件本身;例如屏蔽或挡片的前端高度H必须超过凸边或凸框的顶面,而长度L也需超过凸边的外壁或凸框的内孔壁;不可与凸边外壁或凸框内孔壁等齐,或与其顶面等高,这样可避免喷漆粉尘渗入,此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特征。
针对前述问题点(2)、(4),当物件凸边或凸框的顶面不需要喷漆时,屏蔽的挡框或挡片必须覆盖顶面,更需在前缘设有倾斜的突角,突角的高度H低于凸边或凸框的顶面,而长度L需超过凸边内壁或凸框外壁;绝对不可与物件的凸边内壁或凸框外壁产生等齐,或与其顶面等高,这样可避免喷漆粉尘渗入,此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特征。
针对前述问题点(5),在物件具有凹槽时,用来遮盖凹槽的遮片面积必须略大于凹槽,还需在背面结合一略小于凹槽面积的凸块,以俾于封阻凹槽而防止喷漆粉尘渗入;绝对不能使遮片与凹槽的面积相同,也绝对不能没有凸块的设置,此为本实用新型第三特征。
针对前述问题点(6),屏蔽须与物件表面保持适当间距,且在屏蔽前缘设置倾斜的突角,此突角的高度H须低于分色沟的沟面,而长度L需超过分色沟的侧壁;绝对不可与分色沟的侧壁产生等齐,或与沟面等高,这样可避免喷漆粉尘渗入,此为本实用新型第四特征。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1、在第一特征中,屏蔽的挡框或挡片前形成的下斜端部会阻挡大部份的喷漆液,而与凸边或凸框顶面的线接触处可防止粉尘渗入,遂能彻底根除习式凸边外壁或凸框内孔壁沾附喷液粉尘的缺点。
2、在第二特征中,屏蔽的挡框或挡片前形成的上斜端部覆盖着凸边或凸框顶面,而且倾斜突角可阻挡大部份喷漆液,且突角折线与凸边或凸框顶面的线接触处可防止粉尘渗入,遂能彻底根除习式凸边或凸框顶面沾附喷液粉尘的缺点。
3、在第三特征中,遮片的面积略大于物件边框的凹槽,所以可阻挡大部份喷漆液,而遮片背面的凸块因嵌入凹槽内,所以与折角产生线接触以封阻粉尘渗入,遂能彻底根除习式凹槽两侧壁沾附喷漆液粉尘的缺点。
4、在第四特征中,屏蔽与物件表面保持适当间距,且屏蔽前缘的倾斜突角有如前述第二特征,所以突角与分色沟的垂角形成线接触,遂能彻底根除习式被覆盖的上盖表面仍沾附喷液粉尘的缺点。
为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及功效,现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图2为
图1组合成物件的立体图。
图3为图2的物件3~3剖面图。
图4A为习式屏蔽与上盖配合后的喷漆示意图。
图4B为习式屏蔽与下座配合后的喷漆示意图。
图5为习式挡片与物件凸框配合后的喷漆示意图图6为习式遮片与物件凹槽配合后的喷漆示意图。
图7为习式硅胶块与物件凸框配合后的喷漆示意图。
图8为传统物件上盖的表面构造图。
图9为习式屏蔽与上盖配合后的喷漆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喷漆模具架的立体全貌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屏蔽与上盖配合的立体断面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屏蔽与上盖配合的全剖面图。
图13为
图11、
图13中的A部放大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屏蔽与下座配合的立体断面图。
图15为
图14中的B部放大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的屏蔽与下座配合的立体断面图。
图17为
图16的全剖面视图。
图18为
图16、
图17中的C部放大图。
图19为
图12、
图17中的D部放大图。
图20为
图17中的E部放大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的屏蔽与上盖物件配合的喷漆示意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的挡片与下座凸框配合后的立体图。
图23为图22的剖视示意图。

图10所示为本创作涂装模具架立体图,图中揭示的涂装模具架30上方有上模板40,而上模板40下设有下模座50(虚线所示),由于本实用新型针对上模板40的屏蔽41进一步改良,所以下列叙述中将不会讨论下模座50的构造。
前述上模板40是由一屏蔽41与形框架42结合而成,其中屏蔽41可视物件的不同而自由抽换,并能与形框架42定位结合,在屏蔽41上具有凸出的挡框43及用来挂设挡片45的支架44。
(第一实施例)以下进一步讨论上模板40与上盖11及下座12的配合关系,在
图11中揭示出屏蔽41与上盖11配合后的构造图,并以立体剖面揭示,而
图12是其全剖面视图,也是
图11的断面构造图,图中的A部放大图则如
图13所示;在屏蔽41的挡框43前形成一下斜的端部431,此端部431并不覆盖凸边13的顶面,但高度H须高于凸边13顶面,而且长度L必须超过凸边13的外壁,此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特征。在实际的应用例中,端部431的下斜角度θ=15~45°,超出顶面的高度H=0.1~0.3mm,超过外壁的长度L=0.1~0.3mm。在喷漆时,凸边13的顶面及内壁会沾附喷漆液,但外壁却不沾附,这是因端部431的阻挡使喷液无法由线接触的缝隙中渗入,因为端部431有如凸檐一样,除了可以阻挡大部份的喷液,更能以线接触而阻止微量喷液渗入,纵使微量粉尘渗入也不会沾附在凸边的外壁133,仅会沾附于端部431下斜面,所以能彻底根除习式上盖凸边外壁133沾附喷液粉尘的缺点。
(第二实施例)如
图14所示,为屏蔽的支架挡片47与下座凸框18的配合图,图中的B部放大图如
图15所示,在图中揭示出支架44上可分歧出多根小支架441,每一小支架下连接一挡片45、47;其中,挡片47的四外围形成一下斜的端部471,此端部471并不覆盖凸框18的顶面,但高度H必须高于凸框18顶面,而且长度L必须超过凸框18的内槽壁182,此特征与前述第一特征相同。在实际的应用例中,端部471的下斜角度θ=15~45°,超出顶面的高度H=0.1~0.3mm,超过内槽壁的长度L=0.1~0.3mm。同理,其作用功能与前述第一特征相同,于此即不再多加阐述,惟其能彻底根除习式凸框18内槽壁沾附喷液粉尘的缺点。
(第三实施例)如
图16所示,屏蔽41与下座12配合后的构造图,并以立体剖面揭示,而
图17是全剖面视图,也是
图16的断面构造图,图中的C部放大图如
图18所示;在屏蔽41的挡框43前形成一上斜的端部432,此端部432将凸边14的顶面144覆盖住,而且最前端有一个倾斜的突角433,此突角必须低于凸边14的顶面,而且长度必须超过凸边14的内壁,此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特征;在实际的应用例中,突角433的下斜角度0=30~70°,低于顶面的高度H=0.2~0.5mm,超过内壁的延伸长度L=0.2~0.5mm,且突角的末端并不是锐角,而是细小的导角面,其宽度W=0.1~0.2mm。在喷漆时,只有凸边14的内壁会沾附喷液,顶面及外壁却不沾附,这是因突角433有如凸檐可阻挡喷液,更因突角433下的折线与凸边14垂角形成线接触,而使得粉尘无法渗入进去,所以能彻底根除习式下座12凸边顶面144沾附喷液粉尘的缺点。
(第四实施例)在
图11、
图16中,尚揭示出支架下的挡片45与上盖、下座的凸框16的配合关系,而在
图12及
图17中也揭示出其剖面结构,图中的D部放大图如
图19所示;其中,挡片45的底面具有凸出榫块453以与凸框16内孔嵌合,挡片45的四外围设计成上斜的端部451,端部451更覆盖住凸框16的顶面,而端部451的最前端更设有倾斜突角452,此突角必须低于凸框16的顶面,而且长度必须超过凸框16外壁,此特征与前述第二特征相同。在实际的应用例中,突角452的下斜角度θ=30~70°,低于顶面的高度H=0.2~0.5mm,超出外壁的延伸长度L=0.2~0.5mm,且突角的末端之细小的导角面宽度W=0.1~0.2mm。同理,其作用功能与前述第二特征相同,于此即不再多加阐述,惟其能彻底根除习式凸框顶面沾附喷液粉尘的缺点。
(第五实施例)其次,在
图16尚揭示出下座12的边框凹槽17与屏蔽41的遮片46的配合关系,其剖面构造如
图17所示,而图中的E部放大图则如图20所示,该遮片46的特征是在背面增设一片与凹槽17面积略小的凸块461,此凸块461会嵌入凹槽17内,且遮片46的面积大于凹槽17面积,而且外围是下斜的端部462,端部462延伸出于凹槽17外围的距离L=0.2~0.5mm。由于遮片46与凸块461之间的折角与凹槽17的垂角产生如线接触的效果,所以能防堵喷液粉尘渗入凹槽17内,使凹槽17两侧壁不会沾附漆液粉尘。
(第六实施例)如图21所示,是上盖11与屏蔽41的配合关系图,其中,屏蔽41与上盖11之间保持一间距D,所以屏蔽41不会受到变形上盖11的影响;屏蔽41开口槽的外围为倾斜的端部48,此端部长度为X,在端部的最前端为倾斜突角481,此突角481低于外盖11表面,且延伸入于分色沟19内,其特点与前述第二特征相同,而且突角下的折角与分色沟19上的垂角呈线接触;在实际的应用例中,间距D=0.3~0.7mm,端部48倾斜长度X=4~6mm,突角481下斜角度θ=30~70°,低于表面的高度H=0.2~0.5mm,超过侧壁的延伸长度L=0.2~0.5mm,突角的末端并不是锐角,而是细小的导角面,其宽度W=0.1~0.2mm。同理,其作用功能与前述第二特征相同,于此即不再多加阐述,惟其能彻底根除习式上盖之被覆盖面沾附第二道色漆粉尘的缺点。
前述中的凸边、凸框、凹槽等会随着物件10的改变而改变,所以上模板的屏蔽41会需随着物件10的不同而重新设计,然而不论如何改变,对于前述构造的防漏及封止喷漆液的技术是不会改变的,如举一实施例来说明,在图22中揭示出下座12的凸框18具有一凹框181,凸框18的顶面及凹框181顶面及两侧壁都需要喷漆,所以遮掩的技术可采前述
图15所示,其中,凸框18可由挡片49(如图23)封闭,而凹框181也需以同形的挡片来封闭,其中包括左右两侧挡片491、底面挡片492及背面挡片等,惟挡片49、491、492的各端部与凸框18、凹框181的接触点(即A部)构造即如同前述第一特征,此特征的优点在前已详述过,所以不再说明。唯由此例可知,以上所述的附图,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专利请求所述一切等效修饰下的均等改变,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畴内。
权利要求1.一种喷漆模具架,其特征是模具架(30)上方具有上模板(40),上模板(40)下设有下模座(50),上模板(40)具有一屏蔽(41)和形框架(42),屏蔽(41)与形框架(42)结合,屏蔽(41)具有凸出的挡框(43),挡片(45)挂在支架(44)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喷漆模具架,其特征是,屏蔽(41)的挡框(43)前具有一个下斜的端部(43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喷漆模具架,其特征是,屏蔽的挡框的端部(431)下斜角度θ=15-4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喷漆模具架,其特征是,屏蔽上设有支架(44),支架(44)上分支多个小支架(441),每一个小支架下连接挡片(45、47),挡片的外围具有一个下斜的端部(47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喷漆模具架,其特征是,挡片外围下斜的端部(471)的下斜角度θ=15-4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喷漆模具架,其特征是,屏蔽上具有支架,支架下连挡片(45),挡片底面具有凸出的榫块,挡片外围具有上斜的端部(451),其末端具有倾斜的突角(45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喷漆模具架,其特征是,突角(452)的下斜角度θ=30-7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喷漆模具架,其特征是,遮片(46)背面具有凸决(461),其具有下斜的端部(462)。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喷漆模具架,其特征是,屏蔽(41)的开口槽的外围为倾斜的端部(48),端部的最前端为倾斜突角(481),端部倾斜长度为4-6mm,下斜角度为θ=30-70°,突角末端是细小的导角面,其宽度为0.1-0.2mm。
专利摘要一种喷漆模具架,模具架上方具有上模板,上模板下设有下模座,上模板具有一屏蔽和ㄇ形框架,屏蔽与ㄇ形框架结合,屏蔽具有凸出的挡框,挡片挂在支架上。通过前述构造能彻底消除漆液渗入,达到封阻效果。
文档编号B05B15/04GK2548720SQ0223314
公开日2003年5月7日 申请日期2002年4月25日 优先权日2002年4月25日
发明者郑桂真 申请人:郑桂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