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真空热管式供热空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09453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真空热管式供热空调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室内供热装置,具体为一种采用热管式结构的供热空调。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空调多数采用压縮机制热/冷,因此其结构复杂,热效率低,使用成本 较高,热管技术是通过热管两端温度变化使真空管内换热介质发生相变,从而实现快速传 递热能的效果。该方法可提高换热效率,节省能源。中国专利96243333. 0公开的一种"热 管式空调器",有一个循环水箱及一端插入水箱内,另一端置于水箱外的一组热管装置,通 过水泵将地下水抽入水箱,通过热管将地下水温度(高温或低温)传导至室内,实现调节室 内温度的目的。这种装置结构较为复杂,且抽用地下水需要较大功率的水泵,能量消耗较 大。此外,由于水资源的严重短缺,抽取地下水受到严格控制,因此这种方式难以实现大规 模推广。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设计了一种真空热管式供热空调。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真空热管式供热空调,包括散热管,在散热管外部有散热翅片,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散热管由纵向散热管及与纵向散热管相连的横向散热管组成,所述散热 管为真空管,在散热管内有工质,在散热管下部有一个插孔,插孔内有电热装置。 —种真空热管式供热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管内真空度为-0. 1至-0. 3Mp,所
述的电热装置为电热管。 —种真空热管式供热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横向散热管倾斜设置,倾斜角度为 2-5度。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真空热管式供热空调,采用热管原理,将电能直接转变为热能,
使室内温度升高,其结构简单,散热效果好,热效率高。减去了现有空调压縮机等主要部件,
制作成本大幅度降低。
图1是图2的A-A剖示图 图2是真空热管式供热空调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B-B剖示图 图中l-纵向散热管2-横向散热管3-散热翅片4-工质5-电热器 6-灌注孔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真空热管式供热空调作详细说明。 参照图l-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真空热管式供热空调包括有两侧纵向散热管1与中
间横向散热管2构成的散热装置,该纵向散热管与横向散热管通过焊接连接或直接铸造成
型,其中横向散热管为两排缺位设置,并且该两排横向散热管可以略呈倾斜状设置,倾斜角度为2-5度,在外部通过冷压方式固定若干个合金铝材料的散热翅片3,焊接完成后在右上 角留一个灌注孔6,经无缝打压检验合格(打压压力为3Kg,保压30分钟)后从灌注孔内注 入工质4。其中工质4采用甲醇或丙酮,注入量为100-500ml ;或者采用甲醇与丙酮的混合 液,混合比为甲醇50-60% ;丙酮40-50% ;注入量为200-500ml,然后将管内抽真空至-0. 1 到-O. 3Mp并封闭。在管体下部制有一个圆形插孔,孔内放置一个电热管5,电热管与插孔内 部相匹配,电热管功率为1000-2000W之间。将上述散热装置置于一个空调外壳内,散热装 置的内侧设置有风扇,当散热管温度达40°C时,风扇启动,吹出热风。 实施例1纵向散热管长200mm,宽40mm,横向管为直径8mm的圆铜管;散热器长度 750mm ;工质为甲醇与丙酮混合液200ml,其中甲醇120ml ;丙酮80ml,电热管功率IOOOW。供 热面积20-30M2 ;室内温度保持18-20°C。 工作时,电热管通电,热能通过散热管底部传递给管内工质,管内导热介质受热迅 速气化并通过纵向管逸散至横向管内,在逸散过程中将管壁加热,管壁温度达4(TC以上时, 空调罩内的离心风扇启动,将管体周围的热空气吹出,使管壁降温,丙酮冷凝回流至管体底 部,复被加热气化…,如此循环,将电热管的热能传递至室内并保持室内温度在2(TC左右。 实施例2管体由合金铝直接铸造成型,工质为甲醇,电热管功率1200W。其它与实 施例1相同。
权利要求一种真空热管式供热空调,包括散热管,在散热管外部有散热翅片(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散热管由纵向散热管(1)及与纵向散热管相连的横向散热管(3)组成,所述散热管(1、3)为真空管,在散热管内有工质(4),在散热管下部有一个插孔,插孔内有电热装置(5)。
2. 按照权利要求l的一种真空热管式供热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管内真空度 为-0. 1至-0. 3Mp,所述的电热装置为电热管。
3. 按照权利要求1或2的一种真空热管式供热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横向散热管倾 斜设置,倾斜角度为2-5度。
专利摘要一种真空热管式供热空调,包括散热管,在散热管外部有散热翅片,所述的散热管由纵向散热管及与纵向散热管相连的横向散热管组成,所述散热管为真空管,在散热管内有工质,在散热管下部有一个插孔,插孔内有电热装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真空热管式供热空调,采用热管原理,将电能直接转变为热能,使室内温度升高,其结构简单,散热效果好,热效率高。减去了现有空调压缩机等主要部件,制作成本大幅度降低。
文档编号C09K5/04GK201513970SQ20092010315
公开日2010年6月23日 申请日期2009年6月5日 优先权日2009年6月5日
发明者杨云潮 申请人:杨云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