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和气流搅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09923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中和气流搅拌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搅拌装置,具体是一种用于骨素中和处理的搅拌装置。
背景技术
明胶产品是牲骨粒经过浸酸、浸灰、中和、提胶等多工序生产所得的一种高分子化合物,中和工序在明胶整个生产过程中起到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中和骨素处理是对前工序骨粒在物理化学反应时产生的各种杂质进行去除,中和骨素处理好坏直接影响到下道工序提胶速度和质量。骨素在中和池内要经历退灰水洗、预处理、中和反应、水洗合格等操作处理过程,中和搅拌就是为加速骨素进行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主要设备。[0003] 现有的搅拌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中和池1、机械搅拌浆2、池底排水孔板3、过滤网罩4、侧排水孔板5及机械传动系统6等。骨素在中和处理时要经过20遍左右水洗,水洗时骨素不断被搅拌,已到达使骨素内外杂质充分脱离到水里。然而,经过浸灰后的骨素体积已膨胀变大,密度疏松,感官柔软,强度变弱,在中和退灰水洗时强烈的机械搅拌,使敷在骨素表面和内部的大量灰杂进入水中去除,但同时激烈的碰撞力使骨素与搅拌浆和池壁之间,以及骨素与骨素之间产生摩擦产成许多细小骨粒,细小骨粒穿过孔板随水排放,不断流失。并且,中和机械搅拌,因其是恒定动力,至始至终骨素在中和处理时受到的是同样的外力作用。实际上在退灰水洗时需要较大外力作用,以彻底清理骨素表面和内部杂质,但在预处理、中和反应阶段只需要较小的外力搅拌就能将骨素内盐类溶解到水里。速度恒定的机械搅拌一方面造成更多骨素流失,另一方面也浪费能源。据统计每批骨素(14吨)在中和处理过程中约有350公斤细小骨素流失。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降低骨素与骨素之间、骨素与池壁之间的强烈碰撞和摩擦的中和气流搅拌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采用一种中和气流搅拌装置,包括中和池、设在中和池底壁上的池底排水孔板和设在中和池侧壁上的侧排水孔板,所述中和池内还设有平行于所述底壁的空气分布器,所述空气分布器通过连接管与气泵相连。[0006] 其中,所述空气分布器包括 由多根管道首尾相连而成的正多边形管道,所述正多边形管道与所述中和池的底壁平行,且靠近所述中和池底壁的一侧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排气孔; 所述正多边形管道的顶点上设有气流管,所述气流管的朝向与所述正多边形管道的外接圆的切线方向一致。 其中,所述排气孔设为内外两排,内排排气孔和外排排气孔相对过管道中心点的竖直线对称,且内排排气孔的中心线与外排排气孔的中心线所成夹角为锐角。[0010] 其中,所述正多边形为正六边形或正八边形。[0011] 其中,所述空气分布器包括[0012] 首尾相连的圆环管道,所述圆环管道与所述中和池的底壁平行,且靠近所述中和池底壁的一侧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排气孔; 气流管,设有若干个,所述若干个气流管沿着所述圆环管道的切线方向均匀分布。 其中,所述排气孔设为内外两排,内排排气孔和外排排气孔相对过管道中心点的
竖直线对称,且内排排气孔的中心线与外排排气孔的中心线所成夹角为锐角。 其中,所述锐角为55° 80° 。 其中,所述连接管上设有气流调节阀。 本发明采用气流搅拌技术,降低了骨素与骨素之间、骨素与池壁之间的强烈碰撞和摩擦,从而消除了细小骨素的流失。并且,通过气流调节阀满足了中和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对搅拌力的各种要求,达到了节能降耗的效果。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中和机械搅拌装置的结构图;[0019]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中和气流搅拌装置的结构图;[0020]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分布器的一种结构示意图;[0021]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分布器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0022]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分布器管道的横截面图。 图中11、中和池;12、正六边形管道;13、池底排水孔板;14、过滤网罩;15、侧排水孔板;16、气流调节阀;17、气流管;18、排气孔;20、空气分布器;22、圆环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0025] 实施例1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中和气流搅拌装置包括中和池11、池底排水孔板13、过滤网罩14、侧排水孔板15及空气分布器20。池底排水孔板13设在中和池11的底部,侧排水孔板15设在中和池11的侧壁上。过滤网罩14设在池底部的中心位置。空气分布器20通过固定杆固定在中和池11的中心位置,且与中和池11的底部平行。[0027] 空气分布器20包括首尾相连的管道和气流管。在空气调节器的管道上连接与气泵相连的连接管,用于向管道提供压縮空气。连接管上设有气流调节阀16,通过气流调节阀16的气流调节,满足中和过程中不同阶段对搅拌力的各种要求,从而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0028]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空气分布器20的管道为呈正六边形形状的正六边形管道12。正六边形管道12与中和池11的底壁平行,在正六边形管道12的顶点上分别设置一个气流管17,该气流管17的朝向与所述正六边形管道12的外接圆的切线方向一致。[0029] 如图5所示,在正六边形管道12的靠近中和池11底壁的一侧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排气孔18,排气孔18设为内外两排,内排排气孔和外排排气孔相对过管道中心点的竖直线对称,且内排排气孔的中心线18a与外排排气孔的中心线18b所成夹角为锐角。所述锐角优选为55° 80°的范围,更为优选的是60。。这种夹角设置能够避免池底部因气流不足造成死角,从而影响中和质量。 从气流管17喷射的气流克服骨素的液体重力,沿着中和池的池壁切线方向形成
4一定切向力,从而推动骨素和液体一起旋转。同时设在正六边形管道12下方的排气孔18产生的气流也推动池底骨素往上运动。因此,正六边形管道12的距离池底的设置位置要满足池底气流的压力要求,又要便于中和结束后合格骨素出池。[0031] 实施例2 在本实施例中,除空气分布器20的结构与实施例l不同之外,其他部件的结构均与实施例1相同,因此省略对其作详细说明。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空气分布器20的管道为外形呈圆环形状的圆环管道22。其中,圆环管道22与中和池11的底壁平行,圆环管道22的靠近中和池11底壁的一侧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排气孔18,圆环管道22上设有若干个气流管17,若干个气流管17沿着所述圆环管道22的切线方向均匀分布。 如图5所示,排气孔18设为内外两排,内排排气孔和外排排气孔相对过管道中心点的竖直线对称,且内排排气孔的中心线18a与外排排气孔的中心线18b所成夹角为锐角。所述锐角优选为55。 80°的范围,更为优选的是60。。这种夹角设置能够避免池底部因气流不足造成死角,从而影响中和质量。 在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对管道呈正六边形和圆环形的空气分布器进行了说明,
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所述管道还可以呈包括正八边形在内的正多边形形状。 以上为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方式,依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本领域的普通
技术人员能够显而易见地想到一些雷同、替代方案,但这些方案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保护
的范围。
权利要求一种中和气流搅拌装置,包括中和池(11)、设在中和池(11)底壁上的池底排水孔板(13)和设在中和池(11)侧壁上的侧排水孔板(15),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和池(11)内还设有平行于所述底壁的空气分布器(20),所述空气分布器(20)通过连接管与气泵相连。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和气流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分布器(20)包括由多根管道首尾相连而成的正多边形管道,所述正多边形管道与所述中和池(11)的底壁平行,且靠近所述中和池(11)底壁的一侧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排气孔(18);所述正多边形管道的顶点上设有气流管(17),所述气流管(17)的朝向与所述正多边形管道的外接圆的切线方向一致。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和气流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孔(18)设为内外两排,内排排气孔和外排排气孔相对过管道中心点的竖直线对称,且内排排气孔的中心线与外排排气孔的中心线所成夹角为锐角。
4. 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中和气流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正多边形为正六边形或正八边形。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和气流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分布器(20)包括首尾相连的圆环管道(22),所述圆环管道(22)与所述中和池(11)的底壁平行,且靠近所述中和池(11)底壁的一侧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排气孔(18);气流管(17),设有若干个,所述若干个气流管(17)沿着所述圆环管道(22)的切线方向均匀分布。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中和气流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孔(18)设为内外两排,内排排气孔和外排排气孔相对过管道中心点的竖直线对称,且内排排气孔的中心线与外排排气孔的中心线所成夹角为锐角。
7. 如权利要求3或6所述的中和气流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锐角为55。 80° 。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中和气流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上设有气流调节阀(16)。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中和气流搅拌装置,包括中和池、设在中和池底壁上的池底排水孔板和设在中和池侧壁上的侧排水孔板,所述中和池内还设有平行于所述底壁的空气分布器,所述空气分布器通过连接管与气泵相连。本实用新型采用气流搅拌技术,降低了骨素与骨素之间、骨素与池壁之间的强烈碰撞和摩擦,从而消除了细小骨素的流失。
文档编号C09H1/02GK201470349SQ20092017300
公开日2010年5月19日 申请日期2009年8月19日 优先权日2009年8月19日
发明者徐善龙, 魏连波 申请人:蚌埠丰原明胶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