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自吸气脉冲水射流喷射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水压较低的情况下也能喷射出冲蚀效果较好的水射流的喷射装置,这种自吸气脉冲水射流喷射装置可应用于清洗、冲刷、喷洒等领域。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清洗、冲刷、喷洒等喷射装置所喷射的水需要有较高的压力。现在大量的清洗、冲刷、喷洒作业利用自来水管网压力较低的自来水直接喷射,由于水压受到管网压力的限制,经喷嘴喷出的水射流的冲蚀效果或者喷射距离就受到限制。采用其他压水设备来提高喷射装置的水压,又会增加投资及使用中的其他问题。在实际应用中需要一种在现使用水压不提高的条件下,能喷出冲蚀效果较好或者喷射距离更远的喷射装置。因此本发明设计的自吸气脉冲水射流喷射装置很有实用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水射流技术在清洗、冲刷、喷洒等方面的应用,设计了一种在水压较低的情况也能使用的自吸气脉冲水射流喷射装置。本发明是利用流进喷射装置的水射流的能量自行吸气和震荡,将进入喷射装置的连续水射流变成掺气脉冲水射流后从喷射装置喷出。这种水射流喷射性能的改善,使这种喷射装置在清洗、冲刷、喷洒等应用时,与普通水射流喷嘴相比具有突出的优势。本发明的目的可按以下技术方案实现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适用于低压小流量的自吸气脉冲水射流喷射装置,有进水喷嘴,还有吸气孔、吸气腔、喉管、振荡腔、反射锥体和混流管。所述的喷嘴、吸气腔、喉管、振荡腔与混流管按喷嘴为上游方向,混流管为下游方向顺序设置。所述的喷嘴伸到吸气腔下游端,喷嘴正对喉管上游端;混流管设置在反射锥体中心,混流管正对喉管下游端;喉管将吸气腔和振荡腔连通。在吸气腔的上游端设置吸气孔,吸气孔将吸气腔与外部空气连通。喷嘴、喉管和混流管的直径按从上游方向到下游方向逐个加大,设置完整后,喷嘴、喉管和混流管的中心线在一条直线上,喷嘴、喉管和混流管上、下游端面都垂直于所述的中心线。构成所述的自吸气脉冲水射流喷射装置的部件在与所述的中心线垂直方向的截面都为圆环形。所述的自吸气脉冲水射流喷射装置的喉管的直径是喷嘴直径的1. 2倍到1. 5倍;混流管的直径是喉管直径的1. 2倍到1. 5倍,混流管的长度最短为混流管直径尺寸的3倍。所述的自吸气脉冲水射流喷射装置的喷嘴端面到喉管上游端面的距离是喷嘴的直径尺寸的O. 5倍到I倍,喉管下游端面到混流管上游端面的距离是喉管直径尺寸的2倍到3倍。所述的自吸气脉冲水射流喷射装置的吸气腔直径是喷嘴直径的4倍到5倍,振荡腔直径是喷嘴直径的4倍到6倍。所述的自吸气脉冲水射流喷射装置的吸气孔是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园形或异形孔,当孔的数量是一个以上时,各个孔的直径或形状可以不相同,在吸气腔的上游端沿圆周设置,全部孔总的过流面积不小于喉管的过流面积。所述的自吸气脉冲水射流喷射装置的吸气孔是一个园孔,并可连接一根吸气管,吸气管的过流面积不小于喉管的过流面积。所述的自吸气脉冲水射流喷射装置的混流管下游端出口连接喷射尾管,喷射尾管内壁设置螺旋形导流槽或螺旋形导流片。本发明提出的自吸气脉冲水射流喷射装置有如下有益效果这种自吸气脉冲水射流喷射装置不需要外加动力,利用流进喷射装置的水射流的能量,让进入喷射装置的水射流自己吸气、自激震荡,将低压连续水射流变成掺气脉冲水射流,在水压不提高的情况下这种掺气脉冲水射流冲蚀性能提高,喷射距离更远,提高了清洗、冲刷、喷洒设备的性能,扩展了清洗、冲刷、喷洒设备的使用范围。在喷射尾管作用下,自 吸气脉冲水射流喷射装置将喷射螺旋形水射流,在近距离喷射时将对冲刷目标的垂直冲击变成斜向冲击,冲刷效果更好。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剖视图。图1附图标记喷嘴⑴、吸气孔⑵、吸气腔(3)、喉管⑷、振荡腔(5)、反射锥体
(6)、混流管(7)。图2是本发明连接吸气管(8)和喷射尾管(9)示意图。图2附图标记喷嘴⑴、吸气孔⑵、吸气腔(3)、喉管⑷、振荡腔(5)、反射锥体
(6)、混流管(7)、吸气管(8)、喷射尾管(9)。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结合实例(附图)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一种自吸气脉冲水射流喷射装置,有进水喷嘴(I),还有吸气孔(2)、吸气腔(3)、喉管(4)、振荡腔(5)、反射锥体(6)和混流管(7)。所述的喷嘴(I)、吸气腔(3)、喉管(4)、振荡腔(5)与混流管(7)按喷嘴(I)为上游方向,混流管(7)为下游方向顺序设置。所述的喷嘴(I)伸到吸气腔(3)下游端,喷嘴(I)正对喉管(4)上游端;混流管(7)设置在反射锥体(6)中心,混流管(7)正对喉管⑷下游端;喉管⑷将吸气腔(3)和振荡腔(5)连通。在吸气腔(3)的上游端设置吸气孔(2),吸气孔(2)将吸气腔(3)与外部空气连通。喷嘴(I)、喉管(4)和混流管(7)的直径按从上游方向到下游方向逐个加大,设置完整后,喷嘴(I)、喉管(4)和混流管(7)的中心线在一条直线上,喷嘴(I)、喉管(4)和混流管(7)上、下游端面都垂直于所述的中心线。构成所述的自吸气脉冲水射流喷射装置的部件在与所述的中心线垂直方向的截面都为圆环形。如图1,所述的自吸气脉冲水射流喷射装置的喉管⑷的直径是喷嘴⑴直径的1.2倍到1. 5倍;混流管(7)的直径是喉管⑷直径的1. 2倍到1. 5倍,混流管(7)的长度最短为混流管(7)直径尺寸的3倍。如图1,所述的自吸气脉冲水射流喷射装置的喷嘴(I)端面到喉管(4)上游端面的距离是喷嘴(I)的直径尺寸的O. 5倍到I倍,喉管(4)下游端面到混流管(7)上游端面的距离是喉管⑷直径尺寸的2倍到3倍。如图1,所述的自吸气脉冲水射流喷射装置的吸气腔(3)直径是喷嘴⑴直径的4倍到5倍,振荡腔(5)直径是喷嘴(I)直径的4倍到6倍。如图1,所述的自吸气脉冲水射流喷射装置的吸气孔(2)是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园形或异形孔,当孔的数量是一个以上时,各个孔的直径或形状可以不相同,在吸气腔(3)的上游端沿圆周设置,全部孔总的过流面积不小于喉管(4)的过流面积。如图2,所述的自吸气脉冲水射流喷射装置的吸气孔(2)是一个园孔,并可连接一根吸气管(8),吸气管(8)的过流面积不小于喉管(4)的过流面积。如图2,所述的自吸气脉冲水射流喷射装置的混流管(7)下游端出口连接喷射尾管(9),喷射尾管(9)内壁设置螺旋形导流槽或螺旋形导流片。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作的实施方式只是对本发明的解释而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未脱离本发明精神的改动或变型,也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自吸气脉冲水射流喷射装置,有进水喷嘴(I),其特征在于还有吸气孔(2)、吸气腔(3)、喉管(4)、振荡腔(5)、反射锥体(6)和混流管(7)。所述的喷嘴(I)、吸气腔(3)、喉管(4)、振荡腔(5)与混流管(7)按喷嘴(I)为上游方向,混流管(7)为下游方向顺序设置。所述的喷嘴⑴伸到吸气腔⑶下游端,喷嘴⑴正对喉管⑷上游端;混流管(7)设置在反射锥体(6)中心,混流管(7)正对喉管(4)下游端;喉管(4)将吸气腔(3)和振荡腔(5)连通。在吸气腔(3)的上游端设置吸气孔(2),吸气孔(2)将吸气腔(3)与外部空气连通。喷嘴(I)、喉管(4)和混流管(7)的直径按从上游方向到下游方向逐个加大,设置完整后,喷嘴(I)、喉管(4)和混流管(7)的中心线在一条直线上,喷嘴(I)、喉管(4)和混流管(7)上、下游端面都垂直于所述的中心线。构成所述的自吸气脉冲水射流喷射装置的部件在与所述的中心线垂直方向的截面都为圆环形。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吸气脉冲水射流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喉管(4)的直径是喷嘴⑴直径的1. 2倍到1. 5倍;混流管(7)的直径是喉管⑷直径的1. 2倍到1.5倍,长度最短为混流管(7)直径尺寸的3倍。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吸气脉冲水射流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喷嘴(I)端面到喉管(4)上游端面的距离是喷嘴(I)的直径尺寸的O. 5倍到I倍,喉管(4)下游端面到混流管(7)上游端面的距离是喉管(4)直径尺寸的2倍到3倍。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吸气脉冲水射流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气腔(3)直径是喷嘴(I)直径的4倍到5倍,振荡腔(5)直径是喷嘴(I)直径的4倍到6倍。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吸气脉冲水射流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气孔(2)是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园形或异形孔,当孔的数量是一个以上时,各个孔的直径或形状可以不相同,在吸气腔(3)的上游端沿圆周设置,全部孔总的过流面积不小于喉管(4)的过流面积。
6.按照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自吸气脉冲水射流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气孔(2)是一个园孔,并可连接一根吸气管(8),吸气管(8)的过流面积不小于喉管(4)的过流面积。
7.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吸气脉冲水射流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混流管(7)下游端出口连接喷射尾管(9),喷射尾管(9)内壁设置螺旋形导流槽或螺旋形导流片。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水压较低的情况下也能喷射出冲蚀效果较好的水射流的喷射装置,这种自吸气脉冲水射流喷射装置可应用于清洗、冲刷、喷洒等领域。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清洗、冲刷、喷洒等喷射装置所喷射的水需要有较高的压力。现在大量的清洗、冲刷、喷洒作业利用自来水管网压力较低的自来水直接喷射,由于水压受到管网压力的限制,经喷嘴喷出的水射流的冲蚀效果或者喷射距离就受到限制。采用其他压水设备来提高喷射装置的水压,又会增加投资及使用中的其他问题。这种自吸气脉冲水射流喷射装置不需要外加动力,利用流进喷射装置的水射流的能量,让进入喷射装置的水射流自己吸气、自激震荡,将低压连续水射流变成掺气脉冲水射流,在水压不提高的情况下这种掺气脉冲水射流冲蚀性能提高,喷射距离更远,提高了清洗、冲刷、喷洒设备的性能,扩展了清洗、冲刷、喷洒设备的使用范围。
文档编号B05B7/04GK102989612SQ20111027168
公开日2013年3月27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14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14日
发明者李远明 申请人:李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