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溅流雾化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3790979阅读:289来源:国知局
双向溅流雾化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向溅流雾化器,主要有主入水管,异径直通,平面圆板,固定拉杆组成。在主入水管端点两侧上布置异径直通,异径直通的底端面上布置平面圆板,固定拉杆布置于异径直通上。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势:装置材质选择范围广,不需要磨具,一般都可以按图加工制作;根据不同的实用条件选择相应的材质,显著降低装置造价;性能可控性强、可靠性高;安装、维护简便、使用寿命长;可根据喷射流量和喷流覆盖范围、雾化液滴大小等要求,调整装置相应规格型号等。
【专利说明】双向溅流雾化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布水雾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用于烟气脱硫、除尘、洗涤、冷却、漂淋等布水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现有市场上有的多种雾化器(喷嘴)在喷雾形状、喷射流量、喷流角度、液滴大小等方面基本上可以满足用户需求,但是一般都存在雾化喷嘴的防堵塞能力差、特定的雾化效果不理想、使用寿命短等缺陷,无法全方位满足用户需求。本实用新型在高压水枪撞击平面物体可使水注得到高效的雾化、雾化的液滴在气流作用下可加速雾化的物理原理下,设计一种性价比较高的双向溅流雾化器。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向溅流雾化器,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雾化喷嘴防堵能力不强、喷射范围不广、使用寿命有限、造价太高、超大流量难找等缺陷。
[0004]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利用高压水经异径直通加速后,撞击平面圆板而雾化的机理制成。本实用新型主要有主入水管1,异径直通2,平面圆板3,固定拉杆组成4。在主入水管I端点两侧上布置异径直通2,异径直通2的底端面上布置平面圆板3,固定拉杆4布置于异径直通2上。根据液体温度、腐蚀度,双向溅流雾化器可选用Q235钢管、普通不锈钢管、SUS316L不锈钢管,以上相同材质的异径直通管件,圆形不锈钢板,不锈钢拉杆加工焊接而成;入水管一端封闭,在靠近封闭端入水管表面正反对应开孔,孔径与异径直通大头相同,均需机械切割并倒坡去毛刺;将两只异径直通大头焊接在入水管开孔处;用不锈钢丝将不锈钢小圆板与异径直通出口(小头)对正连接,圆板与出口间隔距离可根据要求相应调节,可用固定拉杆,也可用拉丝活动连接;小圆板的直径大小、圆板与出口距离都是控制雾化效果、喷射范围的主要因素。实际应用中,雾化器一般按气流顺、逆向布置,外连接方式可丝扣式和法兰式。
[0005]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势:装置材质选择范围广,不需要磨具,一般都可以按图加工制作;根据不同的实用条件选择相应的材质,显著降低装置造价;性能可控性强、可靠性高;安装、维护简便、使用寿命长;可根据喷射流量和喷流覆盖范围、雾化液滴大小等要求,调整装置相应规格型号等。
[0006]本实用新型可应用在脱硫、除尘系统、废气洗涤、气体冷却、漂淋等行业,尤其可应用在液体含杂质较多腐蚀性较强的印染厂、纸厂、雾化效果要求高、循环用水量大的布水项目。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7]图1为本实用新型双向溅流雾化器示意图。
[0008]附图标记说明:主入水管I,异径直通2,平面圆板3,固定拉杆4。【具体实施方式】
[0009]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0]实施例:
[0011]请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依据的是物理学物体相互撞击的原理,在外作用力下,液、固撞击的直观效应。液体在压力作用下,在物体上撞击雾化,液滴在气力作用下,力口
速撞击,进一步雾化。
[0012]本实用新型主要有主入水管1,异径直通2,平面圆板3,固定拉杆4组成。在主入水管I端点两侧上布置异径直通2,异径直通2的底端面上布置平面圆板3,固定拉杆4布置于异径直通2上。本实用新型双向溅流雾化器按气流顺、逆向安装在需液滴覆盖区的正中心点上,主入水管I 一端连接至喷淋设备的外水管上,连接方式可丝扣式和法兰连接式。中心点必要时可增加支撑连接。本实用新型一般选择的组合管件是:异径直通2大头与小头直径比最佳为1.3-1.5,主供水管I与异径直通2大头的直径比最佳为1.35-1.6 ;平面圆板3与异径直通2小头出口的距离一般与主供水管I直径相当(根据翻盖面积调节)。由于高压水的冲击摩擦力,平面圆板3选择耐磨、耐腐蚀的不锈钢板制成,机械倒坡去毛刺。连接拉杆4选择较细的、耐腐蚀、耐摩擦的不锈钢丝。
【权利要求】
1.一种双向溅流雾化器,主要有主入水管(I),异径直通(2),平面圆板(3),固定拉杆(4)组成,其特征在于:在主入水管(I)端点两侧上布置异径直通(2),异径直通(2)的底端面上布置平面圆板(3),固定拉杆(4)布置于异径直通(2)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向溅流雾化器,其特征在于:异径直通(2)大头与小头直径比最佳为1.3-1.5,主供水管(I)与异径直通(2)大头的直径比最佳为1.35-1.6 ;平面圆板⑶与异径直通⑵小头出口的距离与主供水管⑴直径相当。
【文档编号】B05B17/04GK203695296SQ201320318938
【公开日】2014年7月9日 申请日期:2013年6月4日 优先权日:2013年6月4日
【发明者】王义新 申请人:王义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