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耐高温双层PET纤维复合胶带的加工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697404发布日期:2022-12-27 21:28阅读:40来源:国知局
一种耐高温双层PET纤维复合胶带的加工工艺的制作方法
一种耐高温双层pet纤维复合胶带的加工工艺
技术领域
1.本发明涉及胶带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耐高温双层pet纤维复合胶带的加工工艺。


背景技术:

2.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5g时代,各种3c产品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电子产品的不断更新和进步,对其结构和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需要对电子产品中的各个部件不断进行改进。电子产品中的各个元器件需要进行一定的粘贴固定工序,在此工艺中需要使用导电粘贴。因此,胶带也是促进电子产品整体性能提高的影响因素之一。
3.但是现有的胶带耐高温效果较差,当长时间处于高温的环境下,黏着效果减弱,从而不能稳固的进行粘贴固定,影响电子产品零部件之间的贴合固定,影响生产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高温双层pet纤维复合胶带的加工工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胶带耐高温效果较差,当长时间处于高温的环境下,黏着效果减弱,从而不能稳固的进行粘贴固定,影响电子产品零部件之间的贴合固定,影响生产质量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耐高温双层pet纤维复合胶带的加工工艺,所述耐高温双层pet纤维复合胶带包括耐高温胶带基体和耐高温胶层,所述耐高温胶带基体的原料成分包括聚脂薄膜70-80份、热稳定剂3-4份、增塑剂3-5份和耐冲击改制剂1-2份;所述耐高温胶层的原料成分包括丙烯酸丁酯20-30份、甲基丙烯酰胺10-15份、改性聚四氟乙烯纤维5-10份、六偏磷酸钙3-5份和引发剂3-5份;
6.该耐高温双层pet纤维复合胶带的加工工艺具体步骤流程如下:
7.步骤一、制备耐高温胶带基体:将热稳定剂3-4份、增塑剂3-5份和耐冲击改制剂1-2份倒入混合装置的内部,通过搅拌装置对其进行不断混合搅拌10-20分钟,直至完全混合均匀,得到混合物,取一层聚脂薄膜放置在桌面上,使用毛刷将热稳定剂、增塑剂和耐冲击改制剂的混合物均匀的涂抹在聚脂薄膜的上端,然后在上端,再次贴附一层聚脂薄膜,并将贴附后的两层聚脂薄膜放置在压延机中进行挤压,使其制备成胶带基体;
8.步骤二、制备耐高温胶层:取丙烯酸丁酯20-30份、甲基丙烯酰胺10-15份、六偏磷酸钙3-5份和引发剂3-5份倒入容器的内部,使用搅拌装置对其进行不断混合搅拌5-10分钟,然后通过20-30摄氏度的小火对其进行加热,在加热的同时,再继续倒入改性聚四氟乙烯纤维5-10份,不断混合,直至完全混合均匀,停止加热,放置在常温下冷却至室温,得到耐高温胶层;
9.步骤三、制备复合胶带:取胶带基体,并将胶带基体切割成宽度为5-10厘米的条状,通过高压电晕,使其两面加工成粗糙表面,并将乙醇和去离子水均匀的涂抹在两侧的粗糙表面上,然后将其放置在50-60摄氏度的环境下对其进行软化,软化后,将制备的耐高温
2份倒入混合装置的内部,通过搅拌装置对其进行不断混合搅拌10-20分钟,直至完全混合均匀,得到混合物,取一层聚脂薄膜放置在桌面上,使用毛刷将热稳定剂、增塑剂和耐冲击改制剂的混合物均匀的涂抹在聚脂薄膜的上端,然后在上端,再次贴附一层聚脂薄膜,并将贴附后的两层聚脂薄膜放置在压延机中进行挤压,使其制备成胶带基体;
22.步骤二、制备耐高温胶层:取丙烯酸丁酯20-30份、甲基丙烯酰胺10-15份、六偏磷酸钙3-5份和引发剂3-5份倒入容器的内部,使用搅拌装置对其进行不断混合搅拌5-10分钟,然后通过20-30摄氏度的小火对其进行加热,在加热的同时,再继续倒入改性聚四氟乙烯纤维5-10份,不断混合,直至完全混合均匀,停止加热,放置在常温下冷却至室温,得到耐高温胶层;
23.步骤三、制备复合胶带:取胶带基体,并将胶带基体切割成宽度为5-10厘米的条状,通过高压电晕,使其两面加工成粗糙表面,并将乙醇和去离子水均匀的涂抹在两侧的粗糙表面上,然后将其放置在50-60摄氏度的环境下对其进行软化,软化后,将制备的耐高温胶涂抹在两侧,并对其中一侧使用油纸粘贴在表面,使用卷绕装置对制备好的胶带进行卷绕,包装,制备得到耐高温胶带。
24.所述耐高温双层pet纤维复合胶带包括耐高温胶带基体和耐高温胶层,所述耐高温胶带基体的原料成分包括聚脂薄膜70份、热稳定剂3份、增塑剂3份和耐冲击改制剂1份;所述耐高温胶层的原料成分包括丙烯酸丁酯20份、甲基丙烯酰胺10份、改性聚四氟乙烯纤维5份、六偏磷酸钙3份和引发剂3份。
25.所述耐高温双层pet纤维复合胶带包括耐高温胶带基体和耐高温胶层,所述耐高温胶带基体的原料成分包括聚脂薄膜75份、热稳定剂3.5份、增塑剂4份和耐冲击改制剂1.5份;所述耐高温胶层的原料成分包括丙烯酸丁酯25份、甲基丙烯酰胺12.5份、改性聚四氟乙烯纤维7.5份、六偏磷酸钙4份和引发剂4份。
26.所述耐高温双层pet纤维复合胶带包括耐高温胶带基体和耐高温胶层,所述耐高温胶带基体的原料成分包括聚脂薄膜80份、热稳定剂4份、增塑剂5份和耐冲击改制剂2份;所述耐高温胶层的原料成分包括丙烯酸丁酯30份、甲基丙烯酰胺15份、改性聚四氟乙烯纤维10份、六偏磷酸钙5份和引发剂5份。
27.所述引发剂包括硫酸铵、过氧化苯甲酰。
28.实施例1:
29.该耐高温双层pet纤维复合胶带的加工工艺具体步骤流程如下:
30.步骤一、制备耐高温胶带基体:将热稳定剂3份、增塑剂3份和耐冲击改制剂1份倒入混合装置的内部,通过搅拌装置对其进行不断混合搅拌10分钟,直至完全混合均匀,得到混合物,取一层聚脂薄膜放置在桌面上,使用毛刷将热稳定剂、增塑剂和耐冲击改制剂的混合物均匀的涂抹在聚脂薄膜的上端,然后在上端,再次贴附一层聚脂薄膜,并将贴附后的两层聚脂薄膜放置在压延机中进行挤压,使其制备成胶带基体;
31.步骤二、制备耐高温胶层:取丙烯酸丁酯20份、甲基丙烯酰胺10份、六偏磷酸钙3份和引发剂3份倒入容器的内部,使用搅拌装置对其进行不断混合搅拌5分钟,然后通过20摄氏度的小火对其进行加热,在加热的同时,再继续倒入改性聚四氟乙烯纤维5份,不断混合,直至完全混合均匀,停止加热,放置在常温下冷却至室温,得到耐高温胶层;
32.步骤三、制备复合胶带:取胶带基体,并将胶带基体切割成宽度为5厘米的条状,通
过高压电晕,使其两面加工成粗糙表面,并将乙醇和去离子水均匀的涂抹在两侧的粗糙表面上,然后将其放置在50摄氏度的环境下对其进行软化,软化后,将制备的耐高温胶涂抹在两侧,并对其中一侧使用油纸粘贴在表面,使用卷绕装置对制备好的胶带进行卷绕,包装,制备得到耐高温胶带;
33.实施例2:
34.该耐高温双层pet纤维复合胶带的加工工艺具体步骤流程如下:
35.步骤一、制备耐高温胶带基体:将热稳定剂3.5份、增塑剂4份和耐冲击改制剂1.5份倒入混合装置的内部,通过搅拌装置对其进行不断混合搅拌15分钟,直至完全混合均匀,得到混合物,取一层聚脂薄膜放置在桌面上,使用毛刷将热稳定剂、增塑剂和耐冲击改制剂的混合物均匀的涂抹在聚脂薄膜的上端,然后在上端,再次贴附一层聚脂薄膜,并将贴附后的两层聚脂薄膜放置在压延机中进行挤压,使其制备成胶带基体;
36.步骤二、制备耐高温胶层:取丙烯酸丁酯25份、甲基丙烯酰胺12.5份、六偏磷酸钙4份和引发剂4份倒入容器的内部,使用搅拌装置对其进行不断混合搅拌7.5分钟,然后通过25摄氏度的小火对其进行加热,在加热的同时,再继续倒入改性聚四氟乙烯纤维7.5份,不断混合,直至完全混合均匀,停止加热,放置在常温下冷却至室温,得到耐高温胶层;
37.步骤三、制备复合胶带:取胶带基体,并将胶带基体切割成宽度为7.5厘米的条状,通过高压电晕,使其两面加工成粗糙表面,并将乙醇和去离子水均匀的涂抹在两侧的粗糙表面上,然后将其放置在55摄氏度的环境下对其进行软化,软化后,将制备的耐高温胶涂抹在两侧,并对其中一侧使用油纸粘贴在表面,使用卷绕装置对制备好的胶带进行卷绕,包装,制备得到耐高温胶带;
38.实施例3:
39.该耐高温双层pet纤维复合胶带的加工工艺具体步骤流程如下:
40.步骤一、制备耐高温胶带基体:将热稳定剂4份、增塑剂5份和耐冲击改制剂2份倒入混合装置的内部,通过搅拌装置对其进行不断混合搅拌20分钟,直至完全混合均匀,得到混合物,取一层聚脂薄膜放置在桌面上,使用毛刷将热稳定剂、增塑剂和耐冲击改制剂的混合物均匀的涂抹在聚脂薄膜的上端,然后在上端,再次贴附一层聚脂薄膜,并将贴附后的两层聚脂薄膜放置在压延机中进行挤压,使其制备成胶带基体;
41.步骤二、制备耐高温胶层:取丙烯酸丁酯30份、甲基丙烯酰胺15份、六偏磷酸钙5份和引发剂5份倒入容器的内部,使用搅拌装置对其进行不断混合搅拌10分钟,然后通过30摄氏度的小火对其进行加热,在加热的同时,再继续倒入改性聚四氟乙烯纤维10份,不断混合,直至完全混合均匀,停止加热,放置在常温下冷却至室温,得到耐高温胶层;
42.步骤三、制备复合胶带:取胶带基体,并将胶带基体切割成宽度为10厘米的条状,通过高压电晕,使其两面加工成粗糙表面,并将乙醇和去离子水均匀的涂抹在两侧的粗糙表面上,然后将其放置在60摄氏度的环境下对其进行软化,软化后,将制备的耐高温胶涂抹在两侧,并对其中一侧使用油纸粘贴在表面,使用卷绕装置对制备好的胶带进行卷绕,包装,制备得到耐高温胶带。
43.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
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44.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