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用于可转动部件如车辆的顶篷扶手或遮阳板的缓冲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可转动部件如车辆的顶蓬扶手或遮阳板的缓冲装置,该缓冲装置具有一外转动套管和一内转动部件,它们都被布置成可彼此相对着绕一公共转动轴从第一转动位置转动到第二转动位置,或者内转动部件固定而外转动套管可转动,或者外转动套管固定而内转动部件可转动。
车辆中的顶蓬扶手通常设计成折叠柄。这样的折叠柄被手动地从静止位置即靠在内顶板上的位置折叠到功能位置。当松手时,这些折叠柄就自动地转回到静止位置。
遮阳板也设计成可折叠部件。在一短暂的手动操纵后,所述遮阳板就自动地转到功能位置。当将它们折回时也可进行自动的复位转动运动。
EP-A-0 569 022描述了一种特征在于设有制动弹簧的折叠柄,所述弹簧被布置成抵制复位弹簧并正好在静止位置上平衡复位弹簧,静止位置偏离终点位置有一个安全角度,该角度基本上小于手柄角度,在终点位置上柄托撞在轴承座上或相关的安装壁上,并且制动弹簧仅在制动器使用位置与终点位置之间的制动角区域中起作用。
德国实用新型G 93 14 645.0说明了一种主要用于车辆部件如回转手柄的回转接头,其包括一轴套、一螺栓和一粘度制动器,该轴套被转动固定地连接到一个位置固定的部件例如一个支架或一个可回转的部件上,螺栓被可转动地安装在轴套中并被转动固定地连接到该可回转的部件上或位置固定的部件上,这些部件相对于彼此作的回转运动通过该粘度制动器得到抑制,该运动是由重力或一弹簧元件引起的。作为在该情况下的粘度制动器,一个充满高粘度介质的圆周间隙形成在该螺栓与该轴套之间。
德国实用新型296 04 260.9描述了一种折叠柄,其特征在于,制动装置设计成一个转动阻尼器,并具有一个径向结构,该径向结构具有一个尤其是圆柱形的外壳、一个转动活塞,该转动活塞相对于该外壳被密封,可在一环状主体内转动并至少在一些区域中插入充满粘性介质的环形空间中,该外壳具有一个中心连续凹槽,转动轴被布置在该凹槽的一些区域中,柄托或螺栓被形状相配地连接到制动装置的外壳上,而轴承座被形状相配地连接到制动单元的转动活塞上,反过来也是一样,并且外壳和转动活塞借助于一个环和环状槽被夹在一起,所述外壳和活塞形成一个组件。
本发明的缓冲装置是由独立权利要求1的特征给出的。本发明的另一缓冲装置由独立权利要求2的特征给出。有利的改进和发展之处可从从属权利要求的保护主题中看出。
因此,本发明缓冲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外转动套管在其内型面上具有一个向内指的内止挡,内转动部件在其外型面上具有一个向外指的撞块,该撞块由软材料构成,其中,通过在内止挡之前的区域中外转动套管的内型面的内半径的缩减,在从第一位置转动到第二位置的期间,撞块的外型面渐强地与外转动套管的内壁相接触,因此首先形成了制动作用,而当撞块撞到内止挡上时,缓冲作用基于撞块的软材料而产生。
因此,本发明缓冲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内转动部件在其外型面上具有向外指的撞块,而外转动套管在其内型面上具有一个向内指的内止挡,该内止挡由软材料构成,其中,通过在撞块之前的区域中内转动部件外型面的外半径的增大,在从第一位置转动到第二位置的期间,内止挡的外型面渐强地与内转动部件的外壁相接触,因此产生了制动作用,而当内止挡撞到撞块上时,缓冲作用基于内止挡的软材料而产生。
制动作用和缓冲作用都可由本发明的缓冲装置可靠地产生。止挡的噪音也被可靠地抑制住。止挡前部的制动作用使部件得到保护,这就保证了在提高部件使用寿命的情况下长期可靠地工作。
本发明缓冲装置的另一个优点在于,仅需要两个部件就能产生理想的、有利的效果,也就是带有内止挡的外转动套管和带有撞块的内转动部件。
保证生产经济的一项有利改进的特征在于,内转动部件/外转动套管设计成两部件的塑料件,其具有由软材料制成的注射成型的撞块/内止挡。
根据有利的改进之处,制动和缓冲作用不仅在从第一位置回转到第二位置的期间中产生,还在从第二位置回转到第一位置时产生。这一有利改进的特征在于,在外转动套管的内型面上还有一个内止挡,外转动套管的内半径在该止挡的区域中同样缩减,这样就在从第二位置转动到第一位置的期间产生制动和缓冲作用。
本发明缓冲装置的一项特别有利的改进的特征在于,在面对着与外转动套管的内壁或内转动部件的外壁接触的区域的外侧上,撞块/内止挡具有突出的型面,其在与对置壁第一次接触期间,如横剖面所示,从一开始产生点状接触,这种接触在进一步的转动期间变成面接触。由于所选择的突出型面能使撞块或内止挡仅在初始以点状的方式与对置壁接触并仅在进一步的转动期间广泛接触,所以制动力就或多或少地连续形成了。
本发明缓冲装置的一项特别优选的改进之处的特征在于,固定突起一体形成在内转动部件/外转动套管上,该突起在纵向上移动并在纵向上具有网格形式的凹槽,该撞块/内止挡被注射成型到该固定突起上。由于具有一个额外的固定突起,其具有网格形式的凹槽,从而因形状接合而保证与注射成型的撞块或由软材料制成的注射成型的内止挡长期可靠的连接。
作为用于软撞块或软内止挡的材料,例如可使用热塑聚乙烯(PE)或热塑聚氨脂(PU)。内转动部件和外转动套管都可设计成塑料注射成型件。
特别有利的改进之处的特征在于,外转动套管或内转动部件的内径(R-R1)的减少或外径(R2-R3)的增加为线性走向。
本发明进一步的实施例和优点由权利要求中引用的特征和下面列举的实施例产生。权利要求的特征在不是明显相互排斥的范围内可以以任意方式进行组合。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1-3表示了一个缓冲装置10,其被用在车辆内顶板上的折叠柄上。该缓冲装置10具有一个基本上为圆柱体的外转动套管14,其可绕转动轴16转动。外转动套管14内具有一个内转动部件12,其同样设计成一个基本上为圆柱体的套管。内转动部件12被推到一个安装在轴承座36上的螺栓18上。同时,内转动部件12与轴承座36紧紧相连。轴承座36仅在图1中勾画示出。
外转动套管14通过一个外突起22被转动固定地连接到折叠柄的柄托24上。柄托24仅在图1中示意性地表示。通过与外转动套管14连接,折叠柄的柄托24就可绕轴16转动。
一个向内指的内止挡20一体成型在外转动套管14上。外转动套管14设计成一个塑料注射成型件,聚酰胺(PA)被选为该示例中的原料。
内转动部件12具有一个一体成型在外型面上的撞块26。该撞块26由软塑料材料制成,例如为热塑聚乙烯(PE)或热塑聚氨脂(PU)。原则上来说,可选择一种具有弹性的材料。在撞块26的区域中,一个具有凹槽32的固定突起30一体成型在内转动部件12上,凹槽32以网格形式位于纵向上,撞块26被注射成型在所述固定突起四周。这就额外地使注射成型的撞块26与固定突起30形状相配地接合,从而保证长期可靠地工作。
此外,撞块26外侧上有一个突出型面28,该外侧与外转动套管14的内壁相对。
外转动套管14的内壁在宽部的半径为R。在内止挡20前部的区域中,如逆时针方向所示(见图2和3),半径R直接在内止挡20的前部直线减小到值R1。半径R的尺寸被这样设定,即,撞块26在该区域中不与外转动套管14的内壁接触。
图2表示了第一位置上的缓冲装置,其中撞块26不与外转动套管14的内壁接触。如果外转动套管14因折叠柄的柄托24受一未示出的弹簧的作用反向而逆时针回转(箭头D)的话,在外转动套管14内壁减径的区域B的开端,如横剖面所示,突出型面28从一开始就以点状的方式与外转动套管14的内壁相接触。此时便产生了第一制动作用。随着进一步的转动,内转动部件12的撞块26与外转动套管14的内壁之间的接触面就变得更加广了,因此进一步增加了制动力。最后,撞块26和内止挡20相互撞击,此时撞块26的软材料和早已发生的制动作用能抑制撞击声,且从整体看来,撞击期间没有大的作用力要被吸收,这就提高了部件的使用寿命。
所示的缓冲装置的一个大的优点在于,仅有两个部件,即内转动部件12和外转动套管14必须进行装配,以便提供一个具有可靠的制动和缓冲作用的缓冲装置。
图4和5表示了缓冲装置10.1的另一个实施例。该缓冲装置10.1在很大程度上与缓冲装置10相同。相同的部件用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在此不再加以说明。与缓冲装置10的区别点在于,在该所选的实施例中,内转动部件12可转动,而外转动套管14以转动固定的方式存在。另一区别点在于,实际上还有一个内止挡34与内止挡20相对,在该内止挡34之后存在有另一个区域B1,如顺时针方向所示,外转动套管14内壁的半径缩减。在该实施例中,在从第一位置回转到第二位置且从第二位置回转到第一位置时就都产生制动作用和缓冲作用。
图6表示了缓冲装置40的又一个实施例。该缓冲装置40具有一个基本上为圆柱体的外转动套管44,其内具有一个基本上为圆柱体的内转动部件42。该两部件都围绕着公共的转动轴16。内转动部件42被布置于一个螺栓18上。
外转动套管44还具有一个向外指的外突起22,用来形状相配地固定到一个未详细示出的转动部件上。例如,内转动部件42被紧紧地连接到该转动部件未示出的轴承座上。
撞块48一体成型在内转动部件42的外型面上。内转动部件42基本上具有相同的外径R2。在撞块48前部的区域中,如顺时针方向所示,外径连续地从R2扩大到R3。内转动部件42设计成一个塑料注射成型件。
由软塑料材料制成的内止挡46被注射成型在外转动套管44的内壁上。外转动套管44也设计成一个注射成型塑料部件。内止挡46从其形式上基本上对应于缓冲装置10的撞块26。内止挡46是这样形成的,即,它不与半径区域R2中的内转动部件42的外型面相接触。在具有扩大外径(参考符号C)的区域中,内止挡46渐强地接触内转动部件42的外壁,因此在转动运动D期间产生制动作用。在终点位置上,内止挡46与撞块48相接触,由于内止挡46由软材料制成,所以能在发生撞击时产生缓冲作用。
区域B或C可存在于小于45°(度)的圆周区域中。
实施例示出了用于可回转的顶蓬扶手的缓冲装置。不过,该缓冲装置也可毫无问题地用于其它可回转的部件比如遮阳板、用于眼镜盒的盖等。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可转动部件如车辆的顶蓬扶手或遮阳板的缓冲装置(10,10.1),该缓冲装置具有—一个外转动套管(14),—一个内转动部件(12),—两者被布置成可彼此相对转动地绕着一公共转动轴(16)从第一转动位置转动到第二转动位置,—其中,或者该内转动部件(12)固定而该外转动套管(14)可转动,或者该外转动套管固定而该内转动部件可转动,其特征在于,—该外转动套管(14)在其内型面上具有一个向内指的内止挡(20),—该内转动部件(12)在其外型面上具有一个向外指的撞块(26),该撞块由软材料构成,—其中,通过在该内止挡(20)之前的区域中外转动套管(14)的内型面的内半径(RR1)的缩减,在从第一位置转动到第二位置期间,撞块(26)的外型面渐强地与外转动套管(14)的内壁相接触,因此首先产生制动作用,而当撞块(26)撞到内止挡(20)上时,缓冲作用基于撞块(26)的软材料而产生。
2.一种用于可转动部件如车辆的顶蓬扶手或遮阳板的缓冲装置(40),该缓冲装置具有—一个外转动套管(44),—一个内转动部件(42),01),—两者被布置成可彼此相对转动地绕着一公共转动轴(16)从第一转动位置转动到第二转动位置,—其中,或者该内转动部件(42)固定而该外转动套管(44)可转动,或者该外转动套管固定而该内转动部件可转动,其特征在于,—该内转动部件(42)在其外型面上具有一个向外指的撞块(48),—该外转动套管(44)在其内型面上具有一个向内指的内止挡(46),该内止挡由软材料构成,—其中,通过在该撞块(48)之前的区域中内转动部件(42)的外型面的外半径(R2R3)的扩大,在从第一位置转动到第二位置期间,内止挡(46)的外型面渐强地与内转动部件(42)的外壁相接触,因此产生制动作用,而当内止挡(46)撞到撞块(48)上时,缓冲作用基于内止挡(46)的软材料而产生。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内转动部件(12)/外转动套管(44)设计成一两部件塑料件,其具有由软材料制成的注射成型的撞块(26)/内止挡(46)。
4.如权利要求1-3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缓冲装置(10.1),其特征在于,—在该外转动套管(14)的内型面上还有一个内止挡(34),在该内止挡的区域中,该外转动套管(14)的内半径同样缩减,以致在从第二位置转动到第一位置期间产生制动和缓冲作用。
5.如权利要求1-3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朝向与该外转动套管(14)的内壁或该内转动部件(42)的外壁接触的区域的外侧上,该撞块(26)/内止挡(46)具有一个突出型面(28),该型面在与对置壁第一次接触期间从横剖面看产生点状接触,该点状接触在进一步的转动期间变成面接触。
6.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一个在纵向上移动的固定突起(30)一体成型在该内转动部件(12)/该外转动套管(44)上,该突起具有在纵向上为网格形式的凹槽(32),该撞块(26)/内止挡(46)被注射成型到该固定突起(30)上。
7.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内转动部件(12)/该外转动套管(44)由聚酰胺(PA)构成,而该撞块(26)/内止挡(46)由热塑聚乙烯(PE)或热塑聚氨脂(PU)构成。
8.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一该内转动部件(12)设计成一个内转动套,其被推到螺栓(18)上并被紧固在一可转动部件(24)尤其是顶蓬扶手的轴承座(36)上,而该外转动套管(14)被紧固在该可转动部件(24)上。
9.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外转动套管(14)内径(R-R1)的缩减或内转动部件(42)外径(R2-R3)的增加为线性走向。
全文摘要
一种用于可转动部件如车辆的顶篷扶手或遮阳板的缓冲装置(10,10.1),该缓冲装置具有一个外转动套管(14)和一个内转动部件(12),两者被布置成可彼此相对转动地绕着一公共转动轴(16)从第一转动位置转动到第二转动位置,其中,或者该内转动部件(12)固定而该外转动套管(14)可转动,或者该外转动套管固定而该内转动部件可转动,其特征在于,该外转动套管(14)在其内型面上具有一个向内指的内止挡(20),该内转动部件(12)在其外型面上具有一个向外指的撞块(26),该撞块由软材料构成,其中,通过在内止挡(20)之前的区域中外转动套管(14)的内型面的内半径(R:R1)的缩减,在从第一位置转动到第二位置期间,撞块(26)的外型面渐强地与外转动套管(14)的内壁相接触,因此首先产生制动作用,而当撞块(26)撞到内止挡(20)上时,缓冲作用基于撞块(26)的软材料而产生。
文档编号B60N3/02GK1423600SQ01808014
公开日2003年6月11日 申请日期2001年4月11日 优先权日2000年4月15日
发明者维雷纳·克林克, 乌韦·卢克什 申请人:乌特申尼股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