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可调降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729阅读:35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节能可调降温装置的制作方法
一种节能可调降温装置。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装备的改进。
目前,客运、货运的火车或汽车,夏天一般都配备电风扇或空调机来降低车厢内的温度。其实,车厢与空气的相对运动能产生风,若利用这种风来达到车厢内的降温目的,就可以节约大量的电能。现在有的汽车顶部有天窗,但风力太集中、太强,使窗下的人受不了,再则对空气没有过滤作用,下雨天雨水就会落入车厢内。有的人打开车窗取凉,因在高速行驶的车辆上,开车窗取凉不安全。这种办法也不可取。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提供一种能利用火车或汽车运动时产生的风。达到降温目的的节能可调降温装置。该装置可节约电能,对空气有过滤作用,并且在一定的范围内调节车厢内的温度。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该装置安装在车厢顶部。呈“
”状,有两个开口,右端开口是风雨窗口,它是由可绕一轴转动的前风板和前网及控制杆组成,控制杆与前风板滑动连接,前网固定控制杆上。温度自动调节系统或人们用手轮可根据车厢内的温度通过控制杆来调节前风板,使风雨窗口开大或关小。风雨窗口朝车头方向。左端开口是透气口,它由后风板及透气网组成,与车厢内只隔一张透气网。窗口内侧斜下方设有一个盛有水的雨水盘,其主要作用是使风不直接吹入车厢内并过滤空气中的灰尘。在后风板与透气网和雨水盘连接处之间设有一道静电吸尘网进一步过滤空气中的尘埃。
当火车或汽车开动后,风或者(若下雨)风和雨就从风雨窗口进入该装置,前网将风中较大的杂物挡在该装置外面。雨水落入雨水盘中,风中的部分灰尘留在水面上,而风则从水面上折射,经过静电吸尘网的再一次过滤到后风板后,经过透气网进入车厢内,和其它窗口形成对流,替换车厢内的热空气,从而达到降低车厢内温度的目的。
雨水盘侧面开有数个排水孔,当雨水积到一定的程度,多余的雨水从排水口经溢水管从园弧车厢顶的较低处排出。
冬天不用时,通过控制杆将前风板扣下来后,几乎和车厢一样平,因而产生的阻力较小。
本实用新型与电风扇、空调机相比,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低廉,节约能源的优点,又由于采用经过前网、水面、静电吸尘网三道过滤的车厢外空气替换车厢内的热空气来达到降温目的的,因此车厢内的空气新鲜;还由于该装置可由温度自动调节系统控制因而使用起来也方便。
和现有的汽车的天窗比较;风力柔和、空气新鲜,不漏雨水。
附图为该装置的示意图。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具体描述该装置装在车厢园弧顶部(8)正中央。当火车或汽车沿(4)所指方向运动时,就产生了(7)所指方向的风。由前风板(3)、前网(5)及控制杆(10)组成的风雨窗口(6)正朝着风的方向(7)。控制杆(10)与前风板(3)滑动连接。前风板(3)可绕轴(2)转动,前网(5)固定在控制杆(10)上。当火车或汽车启动后,风或者风和雨从风雨窗口(6)进入该装置后,雨水就落入风雨窗口(6)斜下方的雨水盘(13)里,风中的部分灰尘就落在雨水(14)水面上,而风则从雨水(14)水面上折射,经过静电吸尘网(15)进一步过滤后到后风板(1),然后通过透气网(16)进入车厢内(9)与其它窗口形成对流,替换车厢内(9)的热空气,以达到降低车厢内(9)温度的目的。
雨水(14)积到一定程度,多余的雨水就会从溢水管(12)排到园弧车厢顶部(8)较低处。
当车厢内(9)的温度升高或降低,与我们所需的温度不符时,温度自动调节系统(11)或手轮(11)通过控制杆(10)调节前风板(3)使风雨窗口(6)开大或关小来控制风量,从而使车厢内(9)的温度降低或升高。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火车或汽车车厢的节能可调降温装置,其特征为该装置安装在车厢的顶部(8),由可绕轴(2)转动的前风板(3),前网(5)及控制杆(10)组成的风雨窗口(6)朝的方向和火车或汽车运动方向(4)一致,在风雨窗口(6)内侧的斜下方设置有雨水盘(13),与车厢(9)之隔的是透气网(16),在后风板(1)与透气网(16)和雨水盘(13)的连接处之间设有一道静电吸尘网(15),在雨水盘(13)一侧开有数个排水孔与通向园弧厢顶(8)的溢水管(12)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节能可调降温装置,其特征是轴(2)的水平高度不超过园弧厢顶(8)的最高点的水平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节能可调降温装置,其特征是前风板(3)与控制杆(10)是滑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节能可调降温装置,其特征是前网(5)固定在控制杆(10)上。
专利摘要
一种用于火车或汽车车厢的节能可调降温装置。该装置安装在车厢的顶部。当火车或汽车运动时产生的风或者风和雨经过前网初步过滤,从风雨窗口进入该装置后,雨水就落入设在风雨窗口斜下方的雨水盘中,风中的部分灰尘留在水面上,而风从水面上折射,经过静电吸尘网进一步过滤到后风板,然后从透气网进入车厢内,和其它窗口形成对流替换车厢内的热空气,从而达到车厢内降温的目的。
文档编号B60H1/24GK87209577SQ87209577
公开日1988年4月13日 申请日期1987年6月25日
发明者殷宝林 申请人:殷宝林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