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乘员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碰撞时用于用于保护汽车等车辆座席上的乘员的保护装置,特别涉及在前方碰撞时防止乘员身体前移的乘员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在碰撞时保护汽车乘员的系统,为了防止在前方碰撞时,系上安全带,乘员也会钻出腰带下侧,即所谓的下沉现象,已提出了在车辆碰撞时提高座垫前部的装置。例如特开平10-217818号中记载了通过气囊上推座垫前端部的车辆用座椅。
作为乘员保护装置,公知的有气带装置(膨胀式安全带装置)(例如特开2003-312439号公报)。该公报的气带装置的肩带和腰带两者中任意一者都能够膨胀。由来自设置于带扣上的气体发生器的气体经由舌片导入这种膨胀式肩带和腰带中。该舌片和带扣中设有使来自气体发生器的气体分别供给于肩带和腰带的气体供给通道。
此外,特开平2002-145002号中公开了使座椅靠背前部的座椅气袋、肩带以及腰带等3者膨胀以保护乘员的乘员保护装置。该特开平2002-145002号中公开了将该座椅靠背前部的座椅气袋、肩带以及腰带借助于一个气体发生器膨胀的构成。
在该特开平2002-145002号乘员保护装置中,膨胀式肩带和腰带的一端分别连接于各自的舌片,该肩带和腰带通过各舌片锁扣在各自的带扣装置上。在该带扣装置和舌片中,设有将来自气体发生器的气体分别供给于该肩带和腰带的气体供给通道。
专利文献1特开平10-217818号公报专利文献2特开2003-312439号公报专利文献3特开平2002-145002号公报上述特开2003-312439号和特开平2002-145002号中的乘员保护装置,必须装配具有气体供给通道的舌片、具有气体发生器和从气体发生器的气体导入通道的带扣装置、使舌片侧气体供给通道与带扣侧气体导入通道能够自由装卸连接的管接头等,因而舌片·带扣机构比较复杂。而且,在管接头的非连接状态时,还必须具有防止杂物等异物进入这些气体供给通道和气体导入通道的外罩装置,因而构成很复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简化通过膨胀座垫前部的座椅气袋和腰部气袋而保护乘员的乘员保护装置的机构。此外,本发明的目的是使该乘员保护装置向座席架的安装简易化。
本发明(方案1)的乘员保护装置,包括座椅气袋,配置在座垫前部的内部或下部,并可膨胀;带扣装置;舌片,装配于该带扣装置;吊带,悬挂并通过该舌片;腰部固定器,固定该吊带的一端侧;卷绕设备,用于卷绕该吊带的另一端侧;腰部气袋,设置于该吊带的腰部,并可膨胀;气体发生器,使该座椅气袋和腰部气袋膨胀;和分配流路部件,将来自该气体发生器的气体分配而供给到该座椅气袋和该腰部气袋,其特征在于,该腰部固定器与该气体发生器安装于共同的安装部件上。
方案2的乘员保护装置,如方案1所述,其中,该腰部固定器所插拔的连接器设置于上述安装部件上,该腰部固定器能够插入卡扣于该连接器中。
方案3的乘员保护装置,如方案2所述,其中,通向上述腰部气袋的气体分配流路部件由上游侧部件和下游侧部件构成,该上游侧部件固定于该安装部件上,该下游侧部件固定于该腰部固定器上,在将该腰部固定器插入卡扣于该连接器时,该下游侧部件即被嵌合连接于该上游侧部件上。
方案4的乘员保护装置,如方案1所述,其中,上述腰部固定器以可转动的方式安装在上述安装部件上。
方案5的乘员保护装置,如方案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其中,设置有止回阀,防止从上述座椅气袋和腰部气袋向气体发生器侧的气体逆流。
方案6的乘员保护装置,如方案5所述,其中,该止回阀具有限制顺流方向的气体流量的流量限制功能。
方案7的乘员保护装置,如方案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其中,设置有限制由该气体发生器向座椅气袋和腰部气袋的气体流量的设备。
本发明(方案8)的乘员保护装置,包括座椅气袋,配置于座垫前部的内部或下部,并可膨胀;腰部气袋,设置于安全带的吊带的腰部,并可膨胀;气体发生器,使该座椅气袋和腰部气袋膨胀;和分配流路部件,将来自该气体发生器的气体分配而供给到该座椅气袋和该腰部气袋,其特征在于,通过选定通向该座椅气袋的气体流路直径和通向腰部气袋的气体流路直径,控制供向两者的气体分配量。
方案9的乘员保护装置,如方案8所述,其中,至少一个该流路中设置有流量调节用的节流孔,上述气体流路直径为该节流孔的内径。
方案10的乘员保护装置,如方案8或9所述,其中,至少一个该流路的至少一部分由导管构成,上述气体流路直径为该导管内径。
方案11的乘员保护装置,如方案8至10中的任一项所述,其中,设置有止回阀,防止从上述座椅气袋和腰部气袋向气体发生器侧的气体逆流。
方案12的乘员保护装置,如方案11所述,其中,所述止回阀具有限制顺流方向气体流量的流量限制功能。
本发明的乘员保护装置在车辆碰撞等紧急时刻,通过气体发生器工作使气袋膨胀,将座垫前部上挤,或者受该气袋挤压的部位由于来自下方的挤压而压缩变硬,从而防止乘员的下沉现象,同时腰部气袋膨胀,约束乘员。
方案1的乘员保护装置由于将腰部气袋用气体发生器设置在腰部固定器侧,从而不需要在舌片和带扣内设置气体流路,因而也不需要防止异物进入其内的外罩,所以舌片和带扣的构成比较简单。而且,由于腰部固定器和气体发生器安装在同一个安装部件上,因而通过将该安装部件安装在座席架上,使腰部固定器和气体发生器组装在座椅架上。因此,使乘员保护装置向座席架的安装简易化。
方案2的乘员保护装置使腰部固定器能够与连接器分离。因此,将上述安装部件安装于座席架上时,可以将该腰部固定器从连接器上拔下。在这种情况下,当腰带也能从气体发生器上分离时,腰带可以与连接器以及安装部件各自分离,因而可以仅仅将连接器和安装部件安装在座席架上。这种安装作业由于不需要连接腰带,因此操作性良好。
为了使腰带也能从气体发生器分离,优选上述方案3的构成。若按照该方案3的构成,如果将腰部固定器从连接器上拔下,下游侧部件即从上游侧部件上分离下来。若将腰部固定器插入卡扣在连接器中,下游侧部件即与上游侧部件嵌合连接起来,气体可从上游侧部件流通至下游侧部件。
如方案4,当腰部固定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在安装部件上时,可以根据或随着落座于座席上的乘员的身体尺寸以及身体的运动,进行转动。因此,能够缓减施加于腰带的腰部固定器安装部件的应力。
如方案5,当设置防止从座椅气袋和腰部气袋向气体发生器侧的气体逆流的止回阀时,即能够长时间地维持较高的膨胀的座椅气袋和腰部气袋的内压。
此时,通过使该止回阀具有限制顺流方向气体流量的流量限制功能(方案6),能够分别向座椅气袋和腰部气袋供给适量的气体。
该流量限制功能也可以配置在止回阀以外的部位(方案7)。
方案8的乘员保护装置由于是通过选定通向座椅气袋的气体流路直径和通向腰部气袋的气体流路直径来控制供向两者气体分配量,因而能够很容易地对该气体分配量进行调整。
此时,如方案9,通过在至少一个流路中设置流量调整用的节流孔,可以仅仅通过选定该节流孔的口径而极其简单地对通入座椅气袋和腰部气袋的气体分配量进行调整。
此外,如方案10,通过使至少一个流路的至少一部分由导管构成,可以仅仅通过选定该导管的内径而极其简单地对通入座椅气袋和腰部气袋的气体分配量进行调整。此时,当进一步在至少一个流路中设置流量调整用的节流孔时,通过同时对该导管内径和对节流孔口径进行选定,能够更精确地对气体分配量进行调整。
如方案11,通过设置防止从上述座椅气袋和腰部气袋向气体发生器侧的气体逆流的止回阀,能够长时间保持较高的膨胀的座椅气袋和腰部气袋的内压。
此时,如方案12,通过使该止回阀具有限制顺流方向气体流量的流量限制功能,也可以对通入各气袋内的气体分配量进行控制。
图1为实施方式的装有乘员保护装置的座席的框架部分的透视图。
图2为实施方式的装有乘员保护装置的座席的框架部分的透视图。
图3为实施方式的装有乘员保护装置的座席的框架部分的透视图。
图4为乘员保护装置的主要部位的侧视图(部分割视图)。
图5为止回阀阀体的透视图。
图6为说明止回阀工作过程的剖视图。
图7为表示止回阀的另一构成例的剖视图。
图8为作为分配流路部件的排气歧管的另一构成例的说明图。
图9为作为分配流路部件的排气歧管的另一构成例的说明图。
图10为作为分配流路部件的排气歧管的另一构成例的说明图。
图11为表示腰部固定器的另一安装结构的主要部位侧视图。
图12为方案8的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的主要部位侧视图。
图13为另一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的排气歧管(分配供给部件)的剖视图。
图14为又一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的主要部位透视图(部分剖视透视图)。
图15为表示止回阀阀体的另一构成例的透视图。
图16为说明图15的止回阀工作过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图3为具有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的汽车座席的框架的透视图,图1和图2表示了未膨胀时的座椅气袋和腰部气袋,图3表示了膨胀时的座椅气袋和腰部气袋。图4为该乘员保护装置的主要部位侧视图(部分剖视图)。此外,图5(a)、(b)分别为从气体流路下游侧和上游侧看到的该乘员保护装置的止回阀阀体的透视图,图6(a)、(b)分别为表示该止回阀在气体流路关闭时和气体流路开启时的纵向剖视图。
构成汽车的座席的框架由底架1、和通过支撑轴2以及以倾斜装置(图示略)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接到该底架1的靠背架3组成。该靠背架3的上部装有头枕4。
底架1具有左右的侧架1a、1b、架设于该侧架1a、1b前部彼此之间的座椅底板5等。
该座椅底板5的上侧配置有能够膨胀的座椅气袋20。该座椅气袋20沿座席的左右宽度方向延伸。在该座椅气袋20的长度方向(左右方向)的两端部设有耳状固定片21、21,这些固定片21、21分别通过螺栓(标号略)固定在该座椅底板5上。
虽然省略了图示,但该座椅气袋20具有细长折叠的气袋主体和包绕该气袋主体折叠体的筒状网带。网带由可沿径向自由地伸长、而长度方向(座席的左右方向)上几乎不能伸长的织物构成。
该座椅气袋20(上述气袋主体)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侧架1a侧)设有气体导入口(标号略),该气体导入口与源自下述的充气机40的气体供给导管22连接。如图1、3所示,该气体供给导管22沿着侧架1a的外侧面设置。
沿上述靠背架3的前面围有气带(膨胀式安全带)30的吊带31。该吊带31由非膨胀式的通常的皮带材料构成。在该吊带31的一端侧装有腰部固定器32。此外,该吊带31的中间部分悬挂并通过舌片33的挂通部(穿过固定器标号略)。该吊带31的另一端侧悬挂并通过设置于车室侧面(车柱部等)上部的肩部固定器6上,同时将其连接起来,使其能够卷绕于安全带收缩器7。
该腰部固定器32固定在作为设置于上述底架1的车室侧面侧(本实施方式中为侧架1a的外侧面)的腰部固定器和充气机安装部件的支持器8上。该支持器8的底座9上设有兼为腰部固定器连接用连接器的预张力器10,腰部固定器32连接在该预张力器10上。该预张力器10在车辆碰撞等紧急时刻通过向下牵拉该腰部固定器32而将吊带31拉紧。此外,该底座9通过安装轴11以能够沿前后方向转动的方式安装在侧架1a上。
在该实施方式中,腰部固定器32对预张力器10的连接结构为锁扣式(插入卡扣式)。即构成方式如下在该腰部固定器32的前端设有可插入该预张力器10的腰部固定器插入口(图示略)的所扣片(图示略),预张力器10通过由锁扣爪(图示略)将插入该腰部固定器插入口的锁扣片销住,从而保持腰部固定器32。
在底架1的车室中央侧(该实施方式中为侧架1b的外侧面)设有可装卸地连接舌片33的带扣装置12。在舌片33连接于该带扣装置12的状态下,吊带31自该舌片33至腰部固定器32侧构成包绕坐在座席上乘员腰部至腹部前面的腰部31a,肩部固定器6侧构成包绕该乘员上半身前面的肩部31b。
沿着该腰部31a设有能够膨胀的腰部气袋34。
虽然未图示,该腰部气袋34由沿着该腰部31a设置的能够膨胀的气袋主体和覆盖该气袋主体和腰部31a的筒状外罩组成。该气袋主体平时为沿腰部31a细长且平整的折叠状态。在该实施方式中,在气袋主体处于非膨胀状态时,该外罩大小合适于该气袋主体折叠体的外周,但在气袋主体处于膨胀的状态时,沿圆周方向伸长,从而允许该气袋主体膨胀。
不过,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外罩由圆周方向上能够自由地伸长、而长度方向(腰部31a的延伸方向)上几乎不能伸长的与上述座椅气袋20的网带同样的织物制成。因此,当气袋主体膨胀时,随着外罩在圆周方向上的伸长,外罩的网孔在圆周方向上扩大,结果使外罩在长度方向的大小变小(缩短)。由此,吊带31被拉紧,紧贴在乘员身体上。
在该腰部气袋34(气袋主体)的腰部固定器32侧的端部设有导入气体用的管道34a。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该管道34a的前端安装有管状管接头35,该管接头嵌合连接在下述的排气歧管50的腰部气袋用气体出口53上。该管接头35通过装在腰部固定器32上的钩状固定部件36固定在该腰部固定器32上。
此外,该管接头35的轴心线方向沿着与上述锁扣片插入腰部固定器插入口的方向相同的方向设置。
如图4所示,在上述支持器8的底座9上,除预张力器10以外,还装有使上述座椅气袋20和腰部气袋34膨胀的充气机(气体发生器)40以及作为将来自该充气机40的气体分配供给到座椅气袋20和腰部气袋34的气体流路部件的排气歧管50。标号9a表示将该排气歧管50固定于底座9的固定部件。充气机40通过该排气歧管50固定在该底座9上。
如图4所示,该排气歧管50,装有与充气机40的气体喷出部41相连的1个气体入口51、座椅气袋用和腰部气袋用的2个气体出口52、53、与该气体入口51和该座椅气袋用以及腰部气袋用的各气体出口52、53连通的气体流路54、55、以及设置在该腰部气袋用气体出口53上游侧而防止腰部气袋34的气体通过该腰部气袋用气体出口53向气体流路55逆流的止回阀60。
如图所示,在实施方式中,气体流路55沿支持器8的底座9的前缘以大致上下方向延伸。在该气体流路55的上端设有腰部气袋用气体出口53。此外,该气体流路55的下端侧沿侧架1a的外侧面向前方弯曲,在其前端设有气体入口51。气体流路54从该气体流路55的中间部分沿侧架1a的外侧面向前方分支,在其前端设有座椅气袋用气体出口52。
在本实施方式中,该腰部气袋用气体出口53朝着与上述预张力器10的腰部固定器插入口相同的方向开放,当把上述锁扣片插入该腰部固定器插入口使腰部固定器32连接于预张力器10时,被该腰部固定器32固定的管接头35内嵌于该腰部固定器用气体出口53。即,在该实施方式中,在腰部固定器32连接于预张力器10的情况下,通过该管接头35使向腰部气袋34的气体导入用的管道34a与气体流路55连接起来使得气体能够流通。
座椅气袋20的气体供给导管22的一端连接于座椅气袋用气体出口52上。该气体供给导管22沿着侧架1a的外测面进行设置,另一端连接于座椅气袋20的上述气体导入口。
充气机40具有大致圆筒形的套管,在其长度方向的一端侧设置有气体喷出部41。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所示,充气机40沿着侧架1a的外侧面以长度方向作为前后方向进行设置,该气体喷出部41与排气歧管50的气体入口51相连。
如图6所示,在腰部气袋用气体出口53的上游侧,设有止回阀容纳部56。该止回阀容纳部56是使气体流路55的中间部位沿直径方向扩大而形成的腔室。该止回阀容纳部56的上游侧与气体流路55的级差面构成止回阀60的阀体61座落的阀座部57。
止回阀60具有该止回阀容纳部56中容纳的阀体61以及使该阀体61朝阀座部57方向回复的螺旋弹簧62。
该阀体61,包括座落于阀座部57而关闭气体流路55的阀盖部61a、从该阀盖部61a的外周边缘向下游侧立设的大致圆筒形的围壁部61b、从该围壁部61b根部侧(上游侧)的侧周面上以与该阀盖部61a呈同一平面状朝着放射方向突出设置的凸缘部61c、从该凸缘部61c的外周边缘至围壁部61b的根部开槽而形成的缺口状部61d、以及形成于该围壁部61b的侧周面上的透口61e。该透口61e与围壁部61b根部中的缺口状部61d连通。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围壁部61b(以及凸缘部61c)的圆周方向上等间隔地设置了4个该缺口状部61d和透口61e。
螺旋弹簧62卷绕该围壁部61b而进行配置,在蓄势状态下,一端对接在该凸缘部61c上,另一端连接在该止回阀容纳部56的下游侧与腰部气袋用气体出口53的级差面上。
如图6所示,该气体出口53中内嵌的管接头35的前端面与该级差面大致呈同一平面状。而且,围壁部61b的直径(内径)与该管接头35的前端面的直径(内径)大致为同等大小,当阀体61自阀座部57向下游侧移动时,如图6(b)所示,该围壁部61b与管接头35的前端面彼此沿全周范围对接,两者内部空间连通起来。
该止回阀60在充气机40不进行气体喷出工作时,通过螺旋弹簧62的回复力使阀体61座落在阀座部57上,该阀体的阀盖部61a将气体流路55关闭。另外,当充气机40进行气体喷出工作时,在自该充气机40流入气体流路55的气体压力作用下,阀体61(阀盖部61a)对抗螺旋弹簧62的回复力而远离阀座部57,使该气体流路55开放。由此,气体自气体流路55经由止回阀容纳部56流入管接头35,向腰部气袋34供给气体。
此时,随着自充气机40流入气体流路55的气压的增大,阀体61向下游侧移动,该阀体61的围壁部61b的前端接近管接头35的前端面,从而限制流入该管接头35中的气体量。而且,当该气压超过规定的压力时,该围壁部61b与管接头35的前端面彼此对接,从而只有通过阀体61的凸缘部61c中设置的缺口状部61d与围壁部61b中设置的头口61e向该围壁部61b内部空间流入的气体被导入该管接头35中。由此,防止过度向腰部气袋34中供给气体。
对于如此构成的乘员保护装置的设置,首先,将预张力器10、排气歧管50以及连接于该排气歧管50的气体入口51的充气机40组装在支持器8的底座9上,再将该底座9通过安装轴11安装在侧架1a的外侧面上。另外,在座椅底板5的上侧配置座椅气袋20,同时,将气体供给导管22的一端侧连接于该座椅气袋20的气体导入口,另一端侧连接于排气歧管50的座椅气袋用气体出口52。
另外,除此以外,将气带30组装在车体(车室内)上,吊带31悬挂并通过舌片33和肩部固定器6上,同时,将该吊带31的肩部31b侧的端部以能够转绕在安全带收缩器7的状态连接起来。
然后,将该吊带31的腰部31a侧的端部的腰部固定器32连接于支持器8的预张力器10上。此时,固定于该腰部固定器32中的管接头35嵌合连接于排气歧管50的腰部气袋用气体出口53,通过该管接头35将向腰部气袋34导入气体用的管道34a与气体流路55连通起来。
就这样,本乘员保护装置由于腰部固定器32向预张力器10的连接结构为锁扣式(插入卡扣式),同时,当该腰部固定器32连接于预张力器10时,通过该管接头35将排气歧管50的气体流路55与向腰部气袋34导入气体用的管道34a连通起来,因而该腰部固定器32与预张力器10的连接以及气体流路55与该管道34a的接续工作很容易。此外,通过将支持器8与腰部固定器32分离,使气带30向车体的组装操作以及支持器8等向侧架1a的安装操作各自都能以良好操作性进行。
特别地,本乘员保护装置由于支持器8的底座9上装有作为腰部固定器32连接用连接器的预张力器10、充气机40以及排气歧管50,因此通过将该底座9安装在侧架1a上,使该预张力器10、充气机40以及排气歧管50也组装在侧架1a上。因此,这些设置工作能够以极高的效率进行。
接着,对本乘员保护装置的工作过程进行说明。
在车辆碰撞等紧急时刻,充气机40进行气体喷出工作,同时,预张力器10将腰部固定器向下牵引。来自该充气机40的气体自气体入口51分流入气体流路54、55,通过座椅气袋用和腰部气袋用的各气体出口52、53,分别供给到座椅气袋20和腰部气袋34。由此,座椅气袋20和腰部气袋34通过来自共同的充气机40的气体分别膨胀。
而且,由于该座椅气袋20在座垫的下侧膨胀而将该座垫向上挤压,因而该座垫的前部向上挤压而升高,或者变硬,从而阻止乘员腰部向前移动。
此外,预张力器10向下牵引腰部固定器32,同时,通过腰部气袋34随着其膨胀而缩短,气带30(吊带31)被整体拉紧而紧贴在乘员的身体上。结果,通过该气带30与由座椅气袋20挤压升高或变硬的座垫的前部的钳入效应,乘员的大腿部至腰部被紧紧地限制在座席上。此时,通过膨胀的腰部气袋34吸收施加在乘员腰部至腹部的冲击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排气歧管50中设有止回阀60,因此能够防止膨胀的腰部气袋34向排气歧管50的气体流路55的气体逆流,使腰部气袋34能够长时间保持高内压。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该止回阀60具有限制自气体流路55向腰部气袋34供给的气体流量的流量限制功能,因而能够向腰部气袋34中供给适量的气体。
如上所述,本乘员保护装置由于通过同一个充气机40使座椅气袋20和腰部气袋34膨胀,因此1个充气机即足够,使构造简化。
此外,该乘员保护装置由于充气机40和自该充气机40至腰部气袋34的气体供给通路设置在腰部固定器32侧,因此在舌片33和带扣装置12中不需要设置气体流路,从而也不需要防止异物进入其中的外罩中,因此舌片33和带扣装置12的构造也简单。
在本发明中,止回阀的构成并不局限于上述构成。
图7(a)、(b)分别为止回阀的另一构成例的剖视图。
图7(a)的止回阀60A具有球形阀体61A,该阀体61A座落的阀座部57A为自气体流路55向下游侧扩展的锥形面。标号62表示对该阀体61A向阀座部57A方向回复的螺旋弹簧。
该止回阀60A在充气机40(图7中图示略)不进行气体喷出工作时,阀体61A通过螺旋弹簧62的回复力贴合在阀座部57A整个圆周的锥形面上,使气体流路55关闭。另外,当充气机40进行气体喷出工作时,阀体61A通过来自充气机40的气压对抗螺旋弹簧62的回复力而远离阀座部57A,使气体流路55开放。
图7(b)的止回阀60B包括具有向上游侧逐渐变细的锥形面的大致圆锥台形状的阀体61B。在本实施方式中,阀座部57B也为自气体流路55向下游侧扩展的锥形面,当充气机40不进行气体喷出工作时,螺旋弹簧62的回复力使阀体61B与阀座部57B的锥形面彼此经整周范围进行贴合,将气体流路55关闭。当充气机40进行气体喷出工作时,通过来自充气机40的气压对抗螺旋弹簧62的回复力而使该阀体61B与阀座部57B的锥形面彼此相互远离,使气体流路55开放。
上述图7(a)、(b)的实施方式的其它构成与上述图1~6的实施方式相同,在图7中与图1~6相同的标号表示同一个部分。
在本发明中,将来自充气机的气体分配而供给到座椅气袋和腰部气袋的分配流路部件(排气歧管)也不局限于上述图1~6的构成。
图8(a)为表示分配流路部件(排气歧管)另一构成例的主要部位侧视图,图8(b)为图8(a)沿B-B线的剖视图。
在本图8的实施方式中,将作为分配流路部件的排气歧管50A安装在作为腰部固定器和充气机安装部件的支持器8A的底座9A上,通过该排气歧管50A将来自充气机40的气体分配并供给于座椅气袋20(图8中图示略)和腰部气袋34。
该排气歧管50A与上述图1~图6的排气歧管50一样,具有与充气机40的气体喷出部相连的1个气体入口51、座椅气袋用和腰部气袋用的2个气体出口52、53、与该气体入口51和该座椅气袋用以及腰部气袋用的各气体出口52、53连通的气体流路54A、55A。
在该实施方式中,气体流路55A沿着支持器8A的底座9A的前边缘以上下方向延伸,下端侧则如图8(b)所示,向侧架1a侧呈大致直角弯曲。该向侧架1a侧弯曲部分的前端设有气体入口51,向侧架1a开放。充气机40以长度方向朝向座席中央侧(左右宽度方向的中央侧)的方向连接于该气体入口51上。
在该实施方式中,侧架1a上设有收入该充气机40的充气机收入口1c,与该气体入口51相连的充气机40通过该充气机收入口1c而设置在侧架1a、1b彼此之间的空间内(座垫下侧)。
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腰部气袋用气体出口53也设在气体流路55A的上端。并且,气体流路54A自该气体流路55A的中间部分(沿着底座9A的前边缘以上下方向延伸部分的中间部分)沿着侧架1a外侧面向前分叉,该气体流路54A的前端设有座椅气袋用气体出口52。
作为分配流路部件的排气歧管的气体流路的构成并不局限于上述各构成。
图9和图10分别为表示气体流路的另一构成例的主要部位侧视图。
图9的作为分配流路部件的排气歧管50B中,沿着作为腰部固定器和充气机安装部件的支持器8B的底座9B的前边缘,以大致上下方向延伸设置气体流路54B,自该气体流路54B的中间部分沿着侧架1a(图9中图示略)的外侧面向前分叉出气体流路55B。在该实施方式中,在该气体流路55B的上端设有腰部气袋用气体出口53,同时在下端设有座椅气袋用气体出口52。此外,在气体流路55B的前端设有与充气机40的气体喷出部相连的气体入口(图示略)。
如图所示,该气体流路54B的下端侧沿着侧架1a的外侧面向前弯曲,其前端的座椅气袋用气体出口52向前方开放。在该实施方式中,该座椅气袋用出口52上也连接向座椅气袋20(图9中图示略)的气体供给导管22。
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气体流路55B也自中间向侧架1a侧弯曲,其前端设置的气体入口朝着该侧架1a侧开放。充气机40以长度方向朝着座席中央侧的方向连接于该气体入口,通过设在该侧架1a中的充气机收入口(图示略)配置在座垫的下侧。
图10的作为分配流路部件的排气歧管50C中,气体流路55C的上端侧沿着作为腰部固定器和充气机安装部件的支持器8C的底座9C的前边缘,以大致上下方向延伸,同时,其延续的下端侧自中间沿着侧架1a(图10中图示略)的外侧面将延伸朝向变为向后,延伸至靠背架3(图10中图示略)的下侧。此外,该气体流路55C的下端侧在该靠背架3的下侧朝着该靠背架3的下侧空间呈大致直角弯曲。
充气机40以长度方向朝向该靠背架3的下侧空间的方向连接于朝向该靠背架3下部空间弯曲部分的前端。即,在该实施方式中,该充气机40配置在该靠背架3的下侧空间内。
此外,在该气体流路55的上端设有腰部气袋用出口53。并且,气体流路54C自该气体流路55C的中间部分(上下方向延伸部分的中间部分)沿着侧架1a的外侧面向前分叉,在该气体流路54C的前端设有座椅气袋用气体出口52。
就这样,在本发明中,充气机可以设置在侧架的外侧或内侧(座垫下侧)、或者靠背架的下侧等任意部位。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将作为分配流路部件的排气歧管和作为腰部固定器及充气机安装部件的支持器的底座分开设置,该排气歧管由固定部件组装在该底座上,但在本发明中,也可例如由拉模铸件等预先使该排气歧管和底座构成一体。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腰部固定器通过预张力器(连接器)固定在该底座上,但是本发明中,也可以不通过预张力器(连接器),而将腰部固定器借助于螺栓直接固定在底座上。
在本发明中,腰部固定器还可以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在该底座上。
图11为如此构成的腰部固定器向支持器(底座)的安装结构的主要部位侧视图。
在该图11的实施方式中,作为腰部固定器和充气机安装部件的支持器8D的底座9D上没有安装作为连接腰部固定器用连接器的预张力器10,而设在吊带31的腰部侧的端部的腰部固定器32A通过安装轴13直接安装在该底座9D上,且其以该安装轴13为转动中心可以沿前后方向自由转动。此外,底座9D通过固定螺栓14以不能转动的方式固定在侧架1a(图11中图示略)上。
在该实施方式中,在向配置于该吊带31的腰部的腰部气袋34导入气体用的管道34a上,连有挠性软管形成的能够自由弯曲的接续导管70,该管道34a通过该接续导管70连接在安装于底座9D上的作为分配流路部件的排气歧管50的腰部气袋用气体出口53上。因此,即使腰部固定器32A以安装轴13为转动中心转动时,也可适应于腰部气袋34随着这种转动向前后方向的移动,接续导管70自由地弯曲,从而排气歧管50的气体流路55和向腰部气袋34导入气体用的管道34a总是维持着连通的状态。
该实施方式的其他构成与图1~图6的实施方式相同,在图11中与图1~图6相同的标号表示同一部分。
这种腰部固定器32A以能够沿前后方向转动的方式安装在支持器8D的底座9D上,由此固定器32A适应或者随着座席上坐着的乘员身体大小和移动而转动。因此,能够缓解施加在吊带31和腰部固定器32A的连接部位的应力。
图12为方案8的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的主要部位侧视图(部分剖视图)。
在该乘员保护装置中,也是通过作为气体分配流路部件的排气歧管50D将来自1个充气机40的气体分配并供给到座垫(图示略)前部下侧的座椅底板5上配置的座椅气袋20和沿着安全带吊带31的腰部配置的腰部气袋34中。
在该实施方式中,排气歧管50装有连接有充气机40的气体喷出部41的气体入口51、座椅气袋用和腰部气袋用的各气体出口52、53、和连通该气体入口51及各气体出口52、53的气体流路54、55。在该气体出口52连有供向座椅气袋20的气体供给导管22,在气体出口53连有导管(管接头)35,该导管35连接在向腰部气袋34导入气体用的管道34a。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虽然该排气歧管50D上没有设置防止气体逆流的止回阀,但也可以如上述图6和图7(a)、(b)排气歧管50设置止回阀。
在该乘员保护装置中,通过对该导管22的内径(流路直径)φ1和导管35的内径φ2进行选定,可以对座椅气袋20与腰部气袋34的气体分配量进行控制。例如,在该实施方式中,导管22的内径φ1比导管35的内径φ2大。由此,当充气机40进行气体喷出工作时,较多部分气体供给至座椅气袋20中,当座椅气袋20和腰部气袋34分别膨胀时,座椅气袋20的内压较高,且腰部气袋34的内压较低。
该乘员保护装置的其它构成与上述图1~图6的乘员保护装置相同,图12中,与图1~图6相同的标号表示同一部分。
该乘员保护装置由于可以通过选定各个导管22、35的内径φ1、φ1来控制座椅气袋20和腰部气袋34的气体分配量,因此构成比较简单,可以达到简化装置的组装和降低制作成本的目的。此外,在不改变对充气机40和排气歧管50D以及各气袋20、34等的设计的条件下,仅仅通过用具有各种不同内径的导管替换各导管22、35,即可容易且低成本地对装置的规格(各气袋20、34膨胀时的内压和膨胀速度等)进行改变。
图13为另一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的排气歧管(分配流路部件)的剖视图。
在该实施方式中,在排气歧管50D的座椅气袋用气体出口52与腰部气袋用气体出口53分别装有气体流量调整用的节流孔72、74,通过这些节流孔72、74的气体流通用开口72a、74a,将气体分别导入向座椅气袋20和腰部气袋34供给气体用的导管22、35中。
在该乘员保护装置中,通过分别对各节流孔72、74的开口72a、74a的直径进行选定,可以控制供向座椅气袋(图示略)和腰部气袋(图示略)的气体分配量。例如,在该实施方式中,节流孔72的开口72a的直径比节流孔74的开口74a的直径大。由此,当充气机(图示略)进行气体喷出工作时,通过该节流孔72的开口72a向通向座椅气袋的导管22供给的气体较多。结果,当座椅气袋和腰部气袋分别膨胀时,座椅气袋的内压较高,且腰部气袋的内压较低。
该乘员保护装置的其它构成与上述图12的乘员保护装置相同。
该乘员保护装置仅仅通过对各节流孔72、74的口径进行适当的选定即可极其简单地对座椅气袋和腰部气袋的气体分配量进行调整。
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虽然仅仅通过对节流孔72、74的口径进行适当选定即可对各气袋的气体分配量进行调整,但也可以通过对各节流孔72、74的口径和各导管22、35的内径同时进行选定,对各气袋的气体分配量进行调整。
图14为又一个气体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的主要部位透视图(部分剖视透视图)。
在该实施方式中,排气歧管(气体分配流路部件)50E的座椅气袋用气体出口52设有止回阀60,该止回阀60不但能够阻止自该座椅气袋至排气歧管50E的气体逆流,同时具有限制自该排气歧管50E至座椅气袋的顺流方向气体流量的流量限制功能。该止回阀60除了设置座椅气袋用气体出口52不同于设置腰部气袋用气体出口53以外,与上述图6的止回阀相同。此外,该排气歧管50E的腰部气袋用气体出口53设有与图13相同的气体流量调整用的节流孔74。
在该乘员保护装置中,通过选定该止回阀60的顺流方向的气体流通允许容量(上述阀体61的通孔61e(参见图6)的口径)和节流孔74的开口74a的直径,对座椅气袋和腰部气袋的气体分配量进行控制。
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固定排气歧管50E的底座9E安装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底座9A~9D的相反侧的座椅侧架(图示略)上。排气歧管50E通过铆钉(标号略)固定在该底座9E上。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腰部固定器32B不通过预张力器10,而通过螺栓(32a)固定在该底座9E上。该乘员保护装置的其它构成实质上与上述图12的乘员保护装置相同。
这种构成的乘员保护装置通过节流孔74的流量调整功能和止回阀60的顺流方向流量限制功能,能够分别向座椅气袋和腰部气袋分配供给适量的气体。此外,由于通过该止回阀可以阻止向排气歧管50E的气体逆流,因此能够长时间较高地保持膨胀的座椅气袋和腰部气袋的内压。
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还可以结合对各导管22、35内径的选定,对各气袋的气体分配量进行调整。
图15和图16表示止回阀的其它构成例。图15(a)、(b)分别为自气体流路下游侧和上游侧观察止回阀阀体的透视图,图16(a)、(b)分别为该止回阀的气体流路关闭时和气体流路开放时的纵向剖视图。
在该实施方式中,气体流路55的下游侧也设有止回阀容纳部56,在该止回阀容纳部56内,容纳有止回阀60C的阀体61C和螺旋弹簧62。此外,与上述图5、6的实施方式同样,该止回阀容纳部56为气体流路55沿直径方向上扩大而形成的腔室,该止回阀容纳部56与其上游侧气体流路55的级差面61C为该阀体61C所座落的阀座部57。
在该实施方式中,阀体61C包括座落在阀座部57的关闭气体流路55的阀盖部61a,从该阀盖部61a的外周边缘向下游侧立设的大致圆筒形的围壁部61b、以及该围壁部61b的侧周面上形成的通口61e。即,该阀体61C是按照将上述图5、6的止回阀60的阀体61省去凸缘部61c而构成的。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该通口61e在围壁部61b的圆周方向上等间隔地设置了4个。
在该实施方式中,螺旋弹簧62设置在围壁部61b的内侧,在蓄力状态下,一端对接于阀盖部61a,另一端对接于止回阀容纳部56与其下游侧管接头连接部(标号略)的级差面(以下,将该级差面称为止回阀容纳部56的下游侧级差面)上。
该止回阀60C的工作状态与图5、6的止回阀60相同。
即,该止回阀60在充气机(图示略)不进行气体喷出工作时,如图16(a)所示,通过螺旋弹簧62的回复力使阀体61C座落在阀座部57上,阀盖部61a将气体流路55关闭。另外,当充气机进行气体喷出工作时,在由该充气机流至气体流路55的气体压力下,阀盖部61a对抗螺旋弹簧62的回复力而远离阀座部57,使该气体流路55开放。由此,气体自气体流路55经由止回阀容纳部56流入管接头35,将气体供给至腰部气袋(图示略)中。
此时,随着自充气机流入气体流路55的气压的增大,阀体61C向下游侧移动,围壁部61b的前端接近止回阀容纳部56的下游侧级差面,从而限制流入管接头35中的气体量。而且,当该气压超过规定的压力时,如图16(b)所示,围壁部61b的前端面与止回阀容纳部56的下游侧级差面对接。因此,仅有通过透口61e向围壁部61b内部空间流入的气体被导入管接头35中。由此,防止向腰部气袋34中过度供给气体。
这种止回阀60C与图5、6的止回阀60相比,结构更简单,能够以更低成本制得具有气体流量限制功能的止回阀。
上述各实施方式均表示本发明的实例之一,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
权利要求
1.一种乘员保护装置,包括座椅气袋,配置于座垫前部的内部或下部,并可膨胀;带扣装置;舌片,装配于该带扣装置;吊带,悬挂并通过该舌片;腰部固定器,固定该吊带的一端侧;卷绕设备,用于卷绕该吊带的另一端侧;腰部气袋,设置于该吊带的腰部,并可膨胀;气体发生器,使该座椅气袋和该腰部气袋膨胀;和分配流路部件,将来自该气体发生器的气体分配而供给到该座椅气袋和该腰部气袋,其特征在于,该腰部固定器与该气体发生器安装于共同的安装部件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其中,所述腰部固定器所插拔的连接器设置于所述安装部件上,该腰部固定器可插入卡扣于该连接器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其中,通向所述腰部气袋的气体的分配流路部件由上游侧部件和下游侧部件构成,该上游侧部件固定于该安装部件上,该下游侧部件固定于该腰部固定器上,在将该腰部固定器插入卡扣于该连接器中时,该下游侧部件被嵌合连接于该上游侧部件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其中,所述腰部固定器以可转动的方式安装在所述安装部件上。
5.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其中,设置有止回阀,防止从所述座椅气袋和腰部气袋向气体发生器侧的气体逆流。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其中,该止回阀具有限制顺流方向的气体流量的流量限制功能。
7.如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其中,设置有限制由该气体发生器向座椅气袋和腰部气袋的气体流量的设备。
8.一种乘员保护装置,包括座椅气袋,配置于座垫前部的内部或下部,并可膨胀;腰部气袋,设置于安全带的吊带的腰部,并可膨胀;气体发生器,使该座椅气袋和该腰部气袋膨胀;和分配流路部件,将来自该气体发生器的气体分配而供给到该座椅气袋和该腰部气袋,其特征在于,通过选定通向该座椅气袋的气体流路直径和通向腰部气袋的气体流路直径,控制供向两者的气体分配量。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其中,至少一个该流路中设置有流量调节用的节流孔,所述气体流路直径为该节流孔的内径。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其中,至少一个该流路的至少一部分由导管构成,所述气体流路直径为该导管的内径。
11.如权利要求8至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其中,设置有止回阀,防止从所述座椅气袋和腰部气袋向气体发生器侧的气体逆流。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其中,所述止回阀具有限制顺流方向的气体流量的流量限制功能。
全文摘要
本发明简化通过使座垫前部的座椅气袋和腰部气袋膨胀而保护乘员的乘员保护装置的机构,同时,使该乘员保护装置向座席架的安装简易化。在座席的侧架(1a)上,连接了腰部固定器(32)的预张力器(10)、使座座气袋(20)和腰部气袋(34)膨胀的充气机(40)、以及组装了将来自该充气机(40)的气体分配并供给到该座椅气袋(20)和腰部气袋(34)的排气歧管(50)的支持器(8)。腰部固定器(32)与预张力器(10)的连接结构为锁扣式(插入卡扣式)。
文档编号B60R21/26GK1657348SQ20051000953
公开日2005年8月24日 申请日期2005年2月21日 优先权日2004年2月20日
发明者丝贺康雄 申请人:高田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