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机械采(灭)蝗与蝗虫资源利用技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提供一种蝗虫发生地区灭蝗用的机械采(灭)蝗与蝗虫资源利用技术。
背景技术:
目前蝗虫灾害在各国都有发生,特别是在非洲国家,蝗虫灾害比较严重,我国内蒙、新疆、河北等省区都大面积发生过蝗灾,尤其是在干旱的草原、沙漠化的边缘地区经常发生蝗灾,蝗虫灾害已经成为困扰有关国家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自然灾害,蝗虫繁殖快、变异多,世代历期短,成灾迅速,当前有关国家以及我国消灭蝗虫的办法主要是采取化学(药剂)防治,它的缺点是化学药剂残留会造成土壤、空气和水源的环境污染,防治成本高,不利于益鸟、益虫的生长生活,不利于环境保护,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安全,蝗虫灾害严重的甚至会造成绝产绝收。蝗虫灾害的防治已经引起我国有关部门的重视,正在积极开展研究与环保防治。辽宁兆福治蝗科技开发公司已经研制成了“高速灭蝗、采蝗汽车等机械”。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灭蝗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机械采(灭)蝗与蝗虫资源利用技术”。本发明的特点是根据地域条件利用多种机械灭蝗。灭蝗迅速,防灾抓早抓小,对蝗虫深加工变害为利,保护生态环境,增加经济收入。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加强灭蝗信息反馈以机械采(灭)蝗为主,利用综合扑灭蝗虫技术措施,对蝗虫进行深加工,变害为利,保护生态环境,开发生物资源,增加经济效益。在蝗虫发生地区有关部门要设立蝗虫信息反馈跟踪网络,该网络可以对灾区进行蝗虫予警予报,第一时间做好扑灭计划、组织实施灭蝗。
设立灭蝗指挥机构、信息反馈跟踪网络在蝗虫发生地区以省、市、县农业部门为主设立灭蝗指挥机构和信息反馈跟踪网络对蝗灾区进行蝗虫发生发展予警予报,组织民间资本和公众自觉参与进行灭蝗、救灾工作。
机械采(灭)蝗虫以机械采(灭)蝗虫为主辅以人工扑蝗。首先用“高速灭蝗、采蝗汽车”(专利号012323403)进行大规模采蝗,在汽车达不到的边缘或沟洼地带辅以人工扑灭蝗虫。利用采蝗汽车灭蝗是针对大面积飞翔状态的蝗虫利用汽车上的微气流驱赶器和汽车的行进噪声将蝗虫哄起,利用采蝗车的电网及风障发生器将超高飞起的蝗虫压扰在宽幅高压电网的有效区内予以击落,落入斜面漏斗状承接盘内;再利用该车的副发动机驱动高压风机工作,产生高速负压气流,通过特设物流管道将承接盘内的蝗虫送至重力沉降仓,经过减压、杂质分离后取得净蝗虫资源,再进行深加工。其次是采集未羽化的蝗虫,利用汽车上配有的蝗蝻采集系统并带有分体式的高低调节承接分配器,根据地面障碍状况进行局部高低的自动调节,在作业时采蝻系统贴近地面,置于草禾根部以上进行梳理采集。将跳跃状态的小蝗蝻进行吸附、承接,再通过负压分流系统吸至重力沉降室,通过风选、筛选、分离取得蝗蝻资源;为了适应灭蝗的需要正在研制一种分体式小型蝗蝻采集车和背负式手持蝗蝻采集器。
蝗虫资源的综合利用在我国发生的蝗虫多为东亚飞蝗,这种蝗虫经过有关部门测定干品含量蛋白质含量高达74.88%,脂肪含量5.25%,碳水化合物含量4.77%,18种氨基酸和多种活性物质含量1.18%。将所采(灭)的蝗虫资源和蝗蝻经过深加工可制成高蛋白饲料;减肥、降血脂食品;聚能保健品;营养小食品;还可提取具有止咳平喘、解毒等药物用原料。
建立后继产业生产基地在蝗灾区,蝗虫发生时期比较短,自然采集时间集中。为蝗虫深加工建立后续资源保障生产基地,即建立蝗蝻养殖基地,为蝗虫加工厂提供持续原料。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灭蝗速度快,可实现控制蝗虫不起飞、蝗灾面积不扩大,扑蝗抓早抓小效果好,对蝗虫资源深加工和灭蝗实现循环经济发展,变害为利,不污染环境,不伤害益虫、益鸟有利于生态环境可持续治理。
图1是本发明机械采(灭)蝗与蝗虫资源利用技术流程示意图。
图2是高速灭蝗、采蝗汽车与车前面电网及风障发生器,二次复采蝗蝻采集系统照片图。
图3是蝗虫资源产业化冬春室内繁养柜示意图。
图4是夏秋季野外蝗虫卵资源与成品蝗虫繁育棚示意图。
图中1、灭蝗指挥机构及信息反馈跟踪网络,2、灭蝗发生予警予报,3、对蝗虫发生地区危害程度进行分析采取灭蝗措施,4、组织协调灭蝗有关部门实施灭蝗,5、起动救灾程序落实救灾资金,6、采取机械采(灭)蝗,7、对蝗虫蝗蝻进行初品处理保质,8、建立蝗虫繁养生产基地,8.1、拉练式棚门,8.2、尼龙纱网与防雨膜,8.3、弧形棚支架,9、商品虫扩繁基地,9.1、束袋式喂食口,9.2、纱网式组合箱体,9.3、抽拉式粪便盘,10、生物产品深加工产业化,11、市场销售,12、资金再分配。
具体实施例方式在图1中,以蝗灾区的省、市、县农业部门为主设立灭蝗指挥机构和信息反馈跟踪网络1,通过信息反馈跟踪网络及时发出蝗灾区的蝗虫发生予警予报2,根据蝗灾的予警予报对蝗灾区的灾情危害程度进行分析采取灭蝗措施3,组织协调灭蝗有关部门实施灭蝗4,起动救灾程序落实救灾资金5,采取机械灭蝗6,对蝗虫蝗蝻进行保质处理7,建立蝗虫繁养基地8,设立商品蝗虫扩繁基地9,生物制品加工产业化10,产品进入市场销售11,资金再分配12。
在图2中,采用“高速灭蝗、采蝗汽车”进行采(灭)蝗虫,该汽车的前部为宽幅高压杀蝗电网及微气流驱赶器,当汽车开动时由汽车行进噪声将蝗虫哄起并压拢在宽幅高压电网有效区内,蝗虫被击落后落入漏斗状承接盘内。再利用副发动机输出的动力,驱动高压风机工作,产生高速负压气流,通过特设物流管道,将承接盘内的蝗虫送至重力沉降仓,经过减压,螺旋分离器杂质分离后取得净蝗虫资源;其次是采集未羽化的蝗虫,利用汽车上配有的蝗蝻采集系统并带有分体式的高低调节承接分配器,根据地面障碍状况进行局部高低的自动调节,在作业时将蝗蝻采集系统贴近地面置于草禾根部以上进行梳理采集将跳跃状态的小蝗蝻进行吸附、承接,再通过负压分流系统吸至重力沉降室,通过风选、筛选、分离取得蝗蝻资源。为了适应灭蝗的需要在研制配套机械设计一种专用小型蝗蝻采集车和背负式手持蝗蝻采集器;将蝗虫、蝗蝻进行资源分配后进行深加工。为了对蝗虫、蝗蝻进行深加工的连续生产,必须建立商品蝗虫扩繁基地和蝗虫繁养基地,以使蝗虫深加工不断实现产业化的资源保障,根据需要可制作成多个蝗虫资源产业化冬春室内繁养柜和多个夏秋季野外蝗虫卵资源与成品蝗虫繁育棚。
在图3中,蝗虫资源产业化冬春室内繁养柜是用木材或塑料和尼龙纱网制成组合式繁养箱,在箱的前部设有束袋式喂食口9.1,每个繁养箱为纱网式箱体9.2,在组合式箱体前下部设有抽拉式粪便盘9.3。
在图4中,夏秋季野外蝗虫卵资源与成品蝗虫繁育棚是用带网眼的尼龙纱网和防雨塑料布作成尼龙纱网与防雨膜8.3,用竹板条或塑料板条作成弧形棚支架8.2,将尼龙纱网与防雨膜8.3铺盖在弧形棚支架8.2上后在繁育棚的两侧用板条或泥土压住,在棚的一端设有一拉链式棚门8.1便于喂养管理,这种棚适用于夏秋季,在饲养中以青草、叶、青苗、麸糖为食料。当蝗卵羽化后10~15天进入性成熟期,开始交尾,在棚内向阳处留1.5m2的产卵区,其它区地面封闭。每棚饲养蝗虫成品虫1万只,得商品虫20kg,虫卵原种30万只。
权利要求
1.一种机械采(灭)蝗与蝗虫资源利用技术,其特征在于以蝗灾区的省、市、县农业部门为主设立灭蝗指挥机构和信息反馈跟踪网络(1),通过信息反馈跟踪网络及时发出蝗灾区的蝗虫发生予警予报(2),根据蝗灾的予警予报对蝗灾区的灾情危害程度进行分析采取灭蝗措施(3),组织协调灭蝗有关部门实施灭蝗(4),起动救灾程序落实救灾资金(5),采取机械灭蝗(6),对蝗虫蝗蝻进行保质处理(7),建立蝗虫繁养基地(8),设立商品蝗虫扩繁基地(9),生物制品加工产业化(10),产品进入市场销售(11),资金再分配(12);采用“高速灭蝗、采蝗汽车”进行采(灭)蝗虫,该汽车的前部为宽幅高压杀蝗电网及微气流驱赶器,当汽车开动时由汽车行进噪声将蝗虫哄起并压拢在宽幅高压电网有效区内,蝗虫被击落后落入漏斗状承接盘内;再利用副发动机输出的动力,驱动高压风机工作,产生高速负压气流,通过特设物流管道,将承接盘内的蝗虫送至重力沉降仓,经过减压,螺旋分离器杂质分离后取得的净蝗虫资源进行保质处理;其次是采集未羽化的蝗虫,利用汽车上配有的蝗蝻采集系统并带有分体式的高低调节承接分配器,根据地面障碍状况进行局部高低的自动调节,在作业时将蝗蝻采集系统贴近地面置于草禾根部以上进行梳理采集,将跳跃状态的小蝗蝻进行吸附、承接,再通过负压分流系统吸至重力沉降室,通过风选、筛选、分离取得蝗蝻资源;将蝗虫、蝗蝻资源进行深加工;为了适应灭蝗的需要已经研制一种专用小型蝗蝻采集车和背负式手持蝗蝻采集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械采(灭)蝗与蝗虫资源利用技术,其特征在于蝗虫资源产业化冬春室内繁养柜是用木材或塑料和尼龙纱网制成组合式繁养箱在箱的前部设有束袋式喂食口(9.1),每个繁养箱为纱网式箱体(9.2),在组合式箱体前下部设有抽拉式粪便盘(9.3);夏秋季野外蝗虫卵资源与成品蝗虫繁育棚是用带网眼的尼龙纱网和防雨塑料布作成尼龙纱网与防雨膜(8.3)用竹板条或塑料板条作成弧形棚支架(8.2),将尼龙纱网与防雨膜(8.3)铺盖在弧形棚支架(8.2)上后在繁育棚的两侧用板条或泥土压住,在繁育棚的一端设有拉链式棚门(8.1);饲养中以青草、叶、青苗、麸糖为食料。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蝗虫发生地区灭蝗用的机械采(灭)蝗与蝗虫资源利用技术,该技术是用加强灭蝗信息反馈跟踪以机械采(灭)蝗为主,利用系列机械综合扑灭蝗虫的技术措施,对蝗虫资源进行深加工,变害为利保护生态环境,开发生物昆虫资源,增加经济和社会效益,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利用化学药剂灭蝗会污染土壤、空气和水源,不利于益鸟、益虫的生长破坏生态环境,不利于环境保护的问题。本发明在蝗灾区可广泛应用。
文档编号B60P1/48GK1644045SQ20051004566
公开日2005年7月27日 申请日期2005年1月10日 优先权日2005年1月10日
发明者姚福祥, 赵恒金 申请人:姚福祥, 赵恒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