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气囊块、其形成方法以及气囊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汽车等的保护乘员用的气囊形成小块状的方法,特别涉及气囊的折叠方法的替代方法。并且,本发明还涉及通过该方法形成的气囊块以及具有该气囊块的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上设有驾驶员座用气囊装置、辅助司机座用气囊装置、侧面气囊装置以及保护头部用的帘式气囊装置等各种气囊装置。
以往,该气囊装置的气囊通过人力或机械规则地进行折叠。例如,在特开2003-260998号公报上公开记载了一种用于展开帘式气囊并依次折叠而形成细长的折叠体的装置。
专利文件1特开2003-260998号公报如上所述规则地折叠气囊时,存在需要人力或者折叠装置的结构复杂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是规则地折叠气囊而仅是通过压缩使其形成规定的块状的方法,并提供一种通过该方法形成的气囊块以及具有该气囊块的气囊装置。
技术方案1的气囊块的形成方法,在折叠用外壳内收容气囊,所述折叠用外壳包括内底面、与该内底面相反一侧的开放口以及从该内底面的周围向该开放口延伸的围壁,将抵接体贴靠在该气囊上并向内底面压缩而形成气囊块,其特征在于,收容在该外壳内的气囊,预先形成内部进入空气的膨胀状态;当利用所述抵接体压缩气囊时,空气从该气囊内流出。
技术方案2的气囊块的形成方法,在技术方案1中,其特征在于,气囊具有充气机用开口;将该气囊收容到该外壳内,使得该开口为所述外壳的内底面侧;并且通过该开口向该气囊内供给空气,以使该气囊膨胀。
技术方案3的气囊块的形成方法,在技术方案1或2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围壁的内底面侧设有气囊块取出用开口,从该气囊块取出用开口将气囊块取出到外壳之外。
技术方案4的气囊块的形成方法,在技术方案1至3的任一项中,其特征在于,从上述外壳取出气囊块后用保形部件保持气囊块的形状。
技术方案5的气囊块的形成方法,在技术方案1至4的任一项中,其特征在于,该气囊是上边侧安装在车室侧面上部并向下方展开的帘式气囊,该上边侧配置在上述外壳的内底面上,下边侧配置在该外壳的开放口一侧而将该气囊收容到该外壳内。
技术方案6的气囊块,其中,通过上述发明方法形成。
技术方案7的气囊装置,其中,包括上述气囊块和用于使其膨胀的充气机。
发明效果本发明的气囊块的形成方法,压缩气囊而形成块状,与规则地折叠气囊的现有例相比,不需要人力,并且设备也极其简易。
另外,压缩前的气囊内充入空气而处于膨胀的状态,并且空气沿着外壳内表面扩展。因此,能够均匀地压缩气囊。
通过该方法形成的气囊块,向与压缩方向相反的方向顺利地展开。因此,具有该气囊块的气囊装置,气囊能够顺利地膨胀展开。
在技术方案2的气囊块的形成方法中,由于将抽出空气的气囊装入外壳内,然后向气囊内供给空气而膨胀,因而能够容易地将气囊装入外壳内。而且,由于气囊从外壳的内底面侧向开放口侧膨胀,因而能够观察到膨胀状况。
根据技术方案3的方法,通过使压缩后的气囊沿着外壳内底面滑动并向侧方拉出,能够容易地取出气囊。
根据技术方案4的方法,由于可以保持压缩后的气囊的块状,因而能够容易地组装到气囊装置中。
另外优选的是,该保形部件在气囊膨胀展开时破裂或被断开。
如技术方案5所示,本发明适用于形成帘式气囊的块状体。在内部充入空气的状态下,向帘式气囊的上边侧压缩而形成的气囊块,在膨胀展开时向与压缩方向相反的方向展开,因而能够非常顺利地膨胀展开。
图1是实施方式中的气囊块的形成方法所使用的气囊折叠用外壳与抵接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1的外壳内部的水平剖视图。
图3是气囊折叠顺序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实施方式中的气囊块形成方法所使用的气囊折叠用外壳与抵接体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表示该外壳内部的水平剖视图;图3(a)至图3(c)是气囊折叠顺序的说明图。另外,在图3(a)至(c)中,以沿着图2的III-III线的剖面表示外壳。
本实施方式的外壳10是其上边侧安装在车室侧面的上部并向下方展开的帘式气囊1的折叠用外壳。
帘式气囊1是重叠两块基布2a、2b(图3),并通过由线等形成的接缝3(图2)进行缝合而形成的。另外,该基布2a、2b可以分体构成,也可以连成一体地构成(例如两个折叠状或筒状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该接缝3在该基布2a、2b彼此之间形成多个腔室4。并且,沿着帘式气囊1的上边部(车辆设置时的上边部。以下,关于帘式气囊1,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指的是车辆设置时的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形成有用于将这些腔室4彼此连通的通气路5。该通气路5的后端成为充气机(省略图示)用开口6,从该开口6经由通气路5向各腔室4供给气体。该充气机用开口6配置在帘式气囊1的上边部后端,并向气囊后方开口。
在帘式气囊1的上边部,突出设置有用于将帘式气囊1安装到车辆的上边梁(省略图示)上的突片7。并且,在帘式气囊1的前端部突出设置有用于将该帘式气囊1安装到A柱(省略图示)上的突片7f。
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壳10包括分别与配置在该外壳10内的帘式气囊1的基布2a、2b相对的一对导向盘11、12,和介于该导向盘11、12之间的规定厚度的衬垫13、14、15。
如图1及图2所示,该导向盘11、12,从俯视看分别具有长方形的形状,并通过衬垫13~15彼此相对,使得其板面彼此平行。衬垫13沿着各导向盘11、12的一个长边设置,衬垫14、15分别沿着各导向盘11、12两侧的短边设置。这些衬垫14、15彼此之间的间隔,比帘式气囊1的前后宽度大一些。该衬垫14、15彼此沿着互相平行的方向延伸,衬垫13与这些衬垫14、15分别沿着正交方向延伸。
各导向盘11、12的另一个长边彼此之间形成开放口16。
各衬垫13~15的厚度(导向盘11、12之间的间隔)的大小为,向帘式气囊1内充入空气而使其以规定压力膨胀时,可以使基布2a、2b分别与导向盘11、12轻轻地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中,衬垫13构成外壳10的内底面17,导向盘11、12以及衬垫14、15构成该外壳10的围壁(省略标号)。内底面17是衬垫13中面对外壳10内侧的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各衬垫14、15的内底面17一侧的端部与该内底面17之间分别空出间隙(开口18、19),内底面17通过这些开口18、19与外壳10的两侧连通。衬垫14一侧的开口18,用于向配置在外壳10内的帘式气囊1供给空气,衬垫15一侧的开口19用于从该外壳10内取出气囊块1′(图3(c))。另外,该空气供给用开口18和气囊块取出用开口19也可以与此相反地进行设置。
此外,在导向盘11、12和各衬垫13~15上,分别以互相重叠的位置关系设置有多个螺栓等的固定件插通孔20,通过这些插通孔20连接螺栓等固定件21(图2),从而使导向盘11、12与各衬垫13~15成为一体。
虽然没有特别限制这些导向盘11、12以及衬垫13~15的材料,但是作为导向盘11、12的材料,例如有下述的抵接体30的滑动性良好的丙烯板等。并且作为衬垫13~15的材料,例如有易于加工且价格低廉的木材等。
用于压缩设置在该外壳10内的帘式气囊1的抵接体30,包括装入该外壳10内并与帘式气囊1抵接的推片31和推压该推片31的推杆32。
该推片31,沿着外壳10的宽度方向延伸,其长度大小为,可以相对于帘式气囊1,从该帘式气囊1的前后宽度方向的一端侧到另一端侧地跨越整体而与之抵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该推片31的前端面(与帘式气囊1的抵接面)在其上下方向的中间附近凹陷,而成为最内部。
该推片31的厚度小于各衬垫13~15的厚度。在该推片31的前端面上安装有软片31a,该软片31a的上边缘及下边缘分别从该前端面的上边缘及下表面伸出一些。当推片31进入外壳10内时,该软片31a的上边缘以及下边缘分别与导向盘11、12的盘面轻轻地接触而滑进行动。作为该软片31a的材料,例如有软质的合成树脂或橡胶等,但并不限定于此。
在本实施方式中,推杆32的前端侧分叉成两部分,并分别连接在推片31的长度方向的一半侧和另一半侧。因此,该推杆32的夹压力,在该推片31的长度方向上大致均匀地施加在推片31上。
虽然没有特别限制该推杆32的驱动动力源,但是例如有采用油压或气缸机构或电机等的齿轮齿条机构,或者通过手动进行推压等。
下面说明采用该外壳10及抵接体30的帘式气囊1的块状体的形成顺序。
如图2所示,首先,将帘式气囊1的其上边侧设置在内底面17一侧,并将其下边侧设置在开放口16一侧,从而收容到外壳10内。此时,帘式气囊1的上边部后端的充气机用开口6面对外壳10的空气供给用开口18,前端的突片7f面对气囊块取出用开口19。
接着,通过该开口18将泵(省略图示)的供气管40插入到该充气机用开口6内,通过该泵向帘式气囊1内送入空气而使该帘式气囊1膨胀。
然后,从开放口16向该外壳10内塞入抵接体30的推片31,由此向内底面17压缩该膨胀状态的帘式气囊1。此时,通过充气机用开口6排出该帘式气囊1内的空气。
另外,此时,可以随着推片31压缩帘式气囊1而从开口6自然地排出该帘式气囊1内的空气,也可以使用上述泵从帘式气囊1内进行强制排气。
通过推片31将帘式气囊1压缩至规定的小块状,然后通过开口19拉动突片7f,使该气囊块1′沿着内底面17滑动并拉出到外壳10外。另外,在将气囊块1′拉出到外壳10外之前,可以根据需要通过上述泵抽出该气囊块1′内的残留空气。由此使气囊块1′紧缩而不易变形。
从外壳10内拉出气囊块1′后,通过带子或袋状体等保形部件(省略图示)保持该气囊块1′的形状。该保形部件,在帘式气囊1膨胀展开时破裂或断裂而解除约束。
然后,从车辆的A柱沿着上边梁设置该帘式气囊块1′,并通过螺栓或铆钉等固定件将各个突片7f、7安装到该A柱及上边梁上,同时在充气机用开口6上连接充气机等,从而构成帘式气囊装置。
在该帘式气囊块的形成方法中,用抵接体30压缩帘式气囊1而形成块状,因而与规则地折叠帘式气囊相比,不费人力,设备也极其简易。
在本方法中,压缩前的帘式气囊1,内部充入空气而成为膨胀状态,并且空气沿着外壳10的内表面(导向盘11、12)扩展,因而能够均匀地压缩该帘式气囊1。
此外,如上所述使帘式气囊1成为膨胀状态,从开口6排出该帘式气囊1内的空气而进行压缩,在确保从开口6至各腔室4之间的空气通道的状态下使帘式气囊1形成小块状。其结果是,当从充气机向帘式气囊1供给气体时,气体从开口6顺利地流入各腔室4,由此使帘式气囊1的膨胀展开提前。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向帘式气囊1的上边侧压缩该帘式气囊1而形成气囊块,所以帘式气囊1膨胀展开时向与该压缩方向相反的方向展开。由此可以使帘式气囊1非常顺利地膨胀展开。
上述实施方式只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例子,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本发明也能够适用于使除帘式气囊以外的各种气囊装置的气囊形成块状体的情况。
权利要求
1.一种气囊块的形成方法,在折叠用外壳内收容气囊,所述折叠用外壳包括内底面、与该内底面相反一侧的开放口以及从该内底面的周围向该开放口延伸的围壁,将抵接体贴靠在该气囊上并向内底面压缩而形成气囊块,其特征在于,收容在该外壳内的气囊,预先形成内部进入空气的膨胀状态;当利用所述抵接体压缩气囊时,空气从该气囊内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块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气囊具有充气机用开口;将该气囊收容到该外壳内,使得该开口为所述外壳的内底面侧;并且通过该开口向该气囊内供给空气,以使该气囊膨胀。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囊块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围壁的内底面侧设有气囊块取出用开口,从该气囊块取出用开口将气囊块取出到外壳之外。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块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气囊块从所述外壳取出后,利用保形部件保持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块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气囊是上边侧安装在车室侧面上部并向下方展开的帘式气囊;以该上边侧配置在所述外壳的内底面上、下边侧配置在该外壳的开放口侧的方式将该气囊收容到该外壳内。
6.一种气囊块,是通过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的方法而形成的。
7.一种气囊装置,包括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囊块和用于使该气囊膨胀的充气机。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不是规则地折叠气囊,而仅是通过压缩使气囊形成规定的块状的方法。帘式气囊(1),其上边侧配置在内底面(17)一侧,下边侧配置在开放口(16)一侧,从而收容到外壳(10)内。向帘式气囊(1)内送入空气而使该帘式气囊(1)膨胀。从开放口(16)一侧通过抵接体(30)向内底面(17)压缩帘式气囊(1)。此时,通过充气机用开口(6)排出该帘式气囊(1)内的空气。在将帘式气囊(1)压缩至规定的小块状之后,然后使该气囊块(1′)沿着内底面(17)滑动的同时将其取出到外壳(10)外。从外壳(10)内取出气囊块(1′)后,通过保形部件保持该气囊块(1′)的形状。
文档编号B60R21/23GK1792679SQ20051013628
公开日2006年6月28日 申请日期2005年12月26日 优先权日2004年12月24日
发明者中村健儿, 寺本裕 申请人:高田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