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囊和气囊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11367阅读:30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气囊和气囊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在车辆碰撞等紧急情况下对乘员进行保护的气囊和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公知的气囊装置为在汽车碰撞、侧翻等紧急情况下,充气机动作,借助于来自该充气机的气体使气囊主体膨胀,从而对乘员进行保护。例如专利文献1记载了一种具有对驾驶员进行保护的驾驶员气囊的气囊装置。
该气囊装置具有包括外侧气袋和内侧气袋的气囊。由上述外侧气袋隔开的气囊内部,被上述内侧气袋划分为中央的第1室和周围的第2室。气体经由连通口从第1室流入第2室,当充气机动作时,首先第1室膨胀,然后第2室膨胀。
专利文献1特开平1-311930号公报发明内容但是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周围的第2室向径向的膨胀比第1室的膨胀慢,因而第1室和第2室两者有可能无法均等地膨胀展开。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内部划分为第1室和第2室的气囊中,使第1室和第2室均等地展开的技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1发明是一种气囊,其特征在于,具有气囊主体,所述气囊主体包括设置在乘员侧的前片和设置在与乘员相反一侧的后片,并通过将所述前片和后片的周缘部彼此结合而成;和内片,所述内片将该气囊主体的内侧空间划分为第1室和包围该第1室的第2室,其中所述第1室包含设置于所述后片上的充气机用开口;设置该内片,使得在通过从所述充气机流入流体而使所述气囊主体展开结束时,所述第1室的容积V1小于所述第2室的容积V2。
在本申请的第1发明中,在膨胀展开结束时,位于气囊主体的充气机开口侧(中央侧)的第1室的容积V1大于位于其周围侧的第2室的容积V2,在膨胀时,第2室侧从第1室首先沿径向直径扩大地膨胀后,这些第1室和第2室能够向乘员侧膨胀展开地动作。由此,能够在使第1室和第2室均等地膨胀展开的状态下进行保护。
第2发明,在上述第1发明中,其特征在于设置所述内片,使得在所述气囊主体展开结束时、即所述充气机在点火后经过20毫秒以上、40毫秒以下的时间时,所述第1室的容积V1小于所述第2室的容积V2。
由此,能够可靠地实现在标准的膨胀展开结束时间内第2室的容积V2比第1室的容积V1大的结构。
第3发明在上述第1或第2发明中,其特征在于设置所述内片,使得在0.03<V1/V2<0.3的范围内。
由此,通过具体地规定第1室的容积V1和第2室的容积V2的容积比,能够可靠地实现在膨胀展开结束时间内第2室的容积V2比第1室的容积V1大的结构。
第4发明在上述第3发明中,其特征在于设置所述内片,使得在0.05<V1/V2<0.25的范围内。
由此,能够更可靠地实现在膨胀展开结束时间内第2室的容积V2比第1室的容积V1大的结构。
第5发明是一种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用于喷出压力流体的充气机;和气囊,该气囊具有气囊主体,所述气囊主体包括设置在乘员侧的前片和设置在与乘员相反一侧的后片,并通过将所述前片和后片的周缘部彼此结合而成;和内片,所述内片将该气囊主体的内侧空间划分为第1室和包围该第1室的第2室,其中所述第1室包含设置于所述后片上的充气机用开口;设置所述内片,使得在通过从充气机流入流体而使所述气囊主体展开结束时,所述第1室的容积V1小于所述第2室的容积V2。
当从充气机流入压力流体而使气囊主体膨胀展开结束时,位于气囊主体的充气机开口侧(中央侧)的第1室的容积V1大于位于其周围侧的第2室的容积V2,因而在膨胀时,第2室侧从第1室首先在径向直径扩大地膨胀后,这些第1室和第2室能够向乘员侧膨胀展开地动作。由此,能够在使第1室和第2室均等地膨胀展开的状态下进行保护。
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能够在使第1室和第2室均等地膨胀展开的状态下进行保护。


图1是包括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汽车驾驶座用气囊的气囊装置展开结束时的剖视图;图2是气囊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前片和内片的细纹方向的说明图;图4是表示充气机点火后所经过的时间与第1室、第2室以及两室总容积的相对值之间关系的曲线图;
图5是以数值表示图4所示关系的比较表;图6是表示充气机点火后尺寸不同的气囊所经过的时间与第1室、第2室容积的相对值之间关系的曲线图;图7是第1变形例的气囊和气囊装置的剖视图;图8是图7的气囊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9是第2变形例的气囊装置的剖视图;图10是第3变形例的气囊装置的剖视图;图11是图10的气囊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12(a)是表示第4变形例的、图11所示第1内片的另一结构示例的俯视图,图12(b)是第1内片和第2内片的分解立体图;图13是第5变形例的第1内片和第2内片的分解立体图;图14是第6变形例的导向部件的一个示例的气囊装置的剖视图;图15是图14所示气囊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图16是表示第7变形例的、图14所示导向部件的另一示例的气囊装置的剖视图;图17(a)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气囊的示意图,图17(b)~(f)是第8变形例~第12变形例的气囊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文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介绍。
图1是包括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汽车驾驶座用气囊的气囊装置展开结束时的剖视图,图2是该气囊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前片和内片的细纹方向的说明图。
在图1~图3中,具有气囊10、用于安装该气囊10的保持器30、向气囊10供给流体而使其膨胀展开的充气机36。
在保持器30的中央形成有充气机安装口32,在其周围贯穿设置了多个(4个)螺栓插通孔34。
在充气机36的外周上形成有凸缘38,在凸缘38上贯穿设置了4个用于将上述充气机36安装到保持器30上的螺栓插通孔40。
气囊10包括气囊主体10A和内片22;其中,气囊主体10A包括设置在乘员侧的前片12和设置在与乘员相反一侧的后片14,并通过将所述前片12和后片14的周缘部彼此缝合而成;内片22将该气囊主体10A的内侧空间划分为第1室和包围该第1室1的第2室2,第1室1包含设置于上述后片14上的充气机用开口16。
前片12、后片14和内片22分别由圆形织布(参照图2)构成,形成相同直径的前片12和后片14将它们的周缘部彼此缝合而形成袋体状。形成袋体状的缝合部成为环绕前片12和后片14的外周的圆环状,在将前片12和后片14平坦展开的状态下,该圆环具有规定的直径b。
将充气机用开口16和通气孔18设置在后片14上。通过充气机用开口16把气体从充气机导入到内部,从而使气囊10膨胀展开。而且,在后片14的充气机用开口16的周围设置了4个螺栓插通孔20(参照图2)。
内片22设置得与前片12和后片14大致同心,其周缘部缝合在前片12的中央部和周缘部之间的中央部上。该缝合部(缝线)22’呈圆环状,圆环直径为a。
而且在内片22的中央,设置有与后片14的充气机用开口16大致同心的充气机用开口24,这些充气机用开口16、24的直径几乎相同,充气机用开口24的周缘部与后片14的充气机用开口16的周缘部叠合,并叠合在保持器30的充气机安装口32的周缘部上。而且,在该内片22的开口24的周围设置了与后片14的螺栓插通孔20重叠的螺栓插通孔26。
而且在内片22上,在其周缘部和中央部之间的区域内,沿着周向等间距地设置有多个(在该实施方式中为4个)内通气孔28。气囊主体10A内的第1室1和第2室2通过这些内通气孔28连通。这些内通气孔28的面积总和是内片22面向第1室1的表面的面积(也就是比上述缝合部22’靠内侧的面积)的1.4~10%。
而且,这些内通气孔28设置在与设置于后片14上的通气孔18在气囊主体10A的周向上相位错开的位置上,在气囊膨胀时,各个内通气孔28和后片14的通气孔18不相对。由此,能够防止从气囊主体10A的第1室1内通过所述内通气孔28流入第22室2内的气体,继续直接进入而通过所述通气孔18无阻力地流出到气囊主体10A的外部。
而且,内通气孔28和通气孔18也可以设置成彼此不相对,各自从气囊主体10A中央的放射方向位置不同。不言而喻,内通气孔28和通气孔18在气囊主体10A的周向上的相位和放射方向位置也可以都错开。
通过螺栓插通孔26、20,将后片14和内片22的充气机用开口24、16的周缘部固定到保持器30上。由此,内片22的充气机用开口24的周缘部与后片14的充气机用开口16的周缘部相连,内片22的外周缘部由缝合部22’连接在前片12上。
该内片22的外周缘部和前片12的缝合部22’的直径(下文称作缝合直径)a、与前片12和后片14的外周缘部的缝合直径b的百分比a/b×100(%)虽然在下文详述,但是在气囊主体10A展开结束时,第1室1的容积V1与第2室2的容积V2的容积比V1/V2相当于缝合直径的3~30%。
此时,作为上述那样构成的前片12和后片14的基布,最好使用重量比较轻,在折叠时体积变小的基布。例如前片12和后片14的基布最好使用细度235~400dtex(分特)的基布。而且内片22的基布最好使用细度大于前片12和后片14的基布的强度较高的基布。由此,内片22在单体膨胀时,能够充分地对抗来自气囊主体10A的应力。但是,这种内片22的基布也可以使用细度与前片12和后片14的基布相同的基布。此时,通过将加固用补片等设置在开口24和内通气孔28的周缘部上,能够给予内片22充分的强度。该内片22所使用的基布的细度最好是235~470dtex。
而且,分别由织布构成的前片12和内片22的细纹方向交叉角度θ(=该示例中前片12的经纱D1和内片22的经纱D2的交叉角度)例如可以是20~45°(参照图3)。由此,该内片22和前片12的结合力可以非常牢固。
上述结构的气囊10例如能够按照下述顺序制作。
首先,预先将内片22以同心状叠合在前片12的内侧面上(设置在完成后的气囊主体10A内侧的面),在前片12的周缘部和中间部之间,以缝合直径a环状地缝合该内片22的外周缘部(通过这样缝合而形成缝合部22’)。
接着,该前片12和后片14,使外侧面(设置在完成后的气囊主体10A外侧的面)彼此相对地相互叠合,以缝合直径b呈环状地将它们的外周缘部彼此缝合,构成袋状体。
然后,内片22,穿过后片14的充气机用开口16,使内片22处于袋状体内侧地翻折前片12和后片14,从而制成相互之间的缝合部(接缝)位于内侧的气囊10。
而且,根据气囊10的方法以及前片12和后片14的结合方法等,可以在对前片12和后片14进行缝合时,将内片22夹持在前片12与后片14之间,在使这些内侧面彼此相对的状态下,将前片12和后片14的外周缘部彼此缝合。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省略翻折前片12和后片14的工序,气囊10的制作变得容易。
能够按照下述顺序将如上所述制成的气囊10安装到保持器30上,构成气囊装置。
首先,将充气机36插入充气机安装口32,直到上述凸缘38与保持器30的里面抵接,之后,后片14和内片22的充气机用开口16、24的周缘部夹在压环42和保持器30的充气机用安装口32周缘部上表面之间。然后,将4个双头螺栓44插入压环42的螺栓插通孔26、20、34、40内,并在这些螺栓的前端拧紧螺母46,从而可以将内片22、气囊10和充气机36固定到保持器30上。然后,对气囊10进行折叠,覆盖该气囊10折叠体地将组件盖48安装到上述保持器30上,从而构成图1所示的气囊装置。该气囊装置设置在汽车的方向盘(图中未示)的内侧。
下文对如上所述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动作和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在上述气囊装置中,在车辆碰撞时等紧急情况下,通过使充气机36动作,将气体(流体)瞬时地喷出到气囊10内。该气囊10利用喷出气体的膨胀力将组件盖48推开,在车室内展开,对乘员进行保护。另外,此时,该气囊10借助于从充气机36喷出的气体,首先使第1室1快速膨胀后,第1室1内的气体通过内通气孔28流入到第2室2内,第2室2继第1室1之后稍微迟些膨胀,从而展开结束。
下面参照图4和图5说明在充气机点火后,第1室容积V1、第2室容积V2以及两室总容积(V1+V2)随着时间经过而发生时序变化,对测量该时序变化而得到的具体示例。图4是表示充气机点火后所经过的时间与第1室、第2室以及第1室和第2室总容积的相对值之间关系的曲线图,图5是以数值表示图4所示关系的比较表。
如图4和图5所示,气囊主体10A的第1室1,在膨胀开始之后的7.5~15毫秒展开结束,容积V1达到其最大值16(相对值),同时第2室2在膨胀开始之后的22.5~30毫秒展开结束,容积V2达到其最大值100(相对值)。因而,两室1、2的总容积V1+V2在膨胀开始后的15~30毫秒时达到最大值90~110(相对值)。特别是,在该示例中表示了在充气机点火后经过20毫秒以上、40毫秒以下的时间时,第1室容积V1(=10)变得远远小于第2室容积V2(=100)的动作,可知能够可靠地实现在标准膨胀展开结束时间内第2室容积V2大于第1室容积V1的结构。如果用第1室和第2室容积比进行表示,则优选0.03<V1/V2<0.3的范围,更为优选0.05<V1/V2<0.25的范围。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下述构造,即被内片22划分成,在膨胀展开结束时,位于第1室周围侧(径向)的第2室2的容积V2先于位于气囊主体10A的充气机用开口16侧(中央侧)的第1室1的容积V1变大。因而能够进行第2室2首先沿径方向直径扩大地膨胀,然后,具有时间延迟地使这些第1室1和第2室2朝向乘员侧膨胀展开的动作。由此,可以在使气囊10的第1室和第2室双方均等地膨胀展开的状态下进行保护。
图6是具体表示使上述效果与普通气囊(未划分为2个室的气囊)进行对比的曲线图。
在图6中,单点划线所示曲线(标准气囊)是普通气囊。粗实线所示曲线(2室气囊内室大)表示包括第1室1和第2室2的本实施方式的气囊10中的大型气囊的第1室1的示例。粗虚线所示曲线(2室气囊外室大)表示本实施方式气囊10中的大型气囊的第2室2的示例。此外,细实线所示曲线(2室气囊内室小)表示本实施方式气囊10中的小型气囊的第1室1的示例。细虚线所示曲线(2室气囊外室小)表示本实施方式气囊10中的小型气囊第2室2的示例。
如图所示,普通气囊(=标准气囊)的容积在充气机点火后的30~45毫秒时达到最大值。相对于此,本实施方式的小型和大型气囊10(=小气囊和大气囊),各自第1室的容积V1(分别比各自第2室的容积V2小)在充气机点火后的20~30毫秒时达到最大值,之后,各自第2室2的容积V2(分别是各自第1室1容积V1的6倍)稍微延迟增大,在充气机点火后的40~50毫秒时容积达到最大值。在分别超过最大值之后,小型和大型气囊10各自的第1室的容积V1随着时间的经过而逐渐减小,在110毫秒时接近初始容积,同样地,各自第2室2的容积V2开始急剧减小,在90毫秒时减小到接近最大值的一半。通过这样进行动作,气囊10在直径未在径向上充分扩大期间,不会向乘员侧膨胀展开,因而可以在第1室和第2室双方均等地膨胀展开的状态下可靠地进行保护。
如上所述,虽然气囊10利用内片22对该气囊主体10A的内部进行划分,形成使第2室的容积V2比第1室的容积V1大的2室结构,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种结构,可以采用各种结构。
例如本发明的气囊除了用作汽车驾驶座用气囊之外,例如也可以用作汽车副驾驶座用气囊或其它各种形态的人体保护用气囊(例如汽车后部座椅用气囊、头部保护用气囊、侧部保护用气囊、火车或飞机等乘员乘客保护用气囊等)。
而且,本发明可以在不脱离其实质精神和技术范围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下文对其变形例进行说明。而且,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部件,并省略了对其的说明。
第1变形例图7是第1变形例的气囊和气囊装置的剖视图,图8是图7的气囊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在图7和图8中,第1变形例的气囊10B1在其内部设置了第1内片22A和第2内片22B。该第1内片22A和第2内片22B设置成与前片12和后片14大致呈同心状,其外周缘部之间通过由线等构成的接缝23B相互缝合。前片12侧的第1内片22A的内周缘部(在气囊10B 1膨胀展开结束时,内片22A前端侧的周缘部),通过由线等构成的接缝23A缝合在该前片12的中央部和周缘部的中间部上。
在后片14侧的第2内片22B的中央部(在气囊10B1膨胀展开结束时,处于第2内片22B后端侧的部分)上设置了与该后片14的充气机用开口16大致同心地配置的充气机用开口24(参照图8)。所述开口16、24的直径大致相同。而且,在该内片22B的开口24的周围,设置了与后片14的螺栓插通孔20重叠的螺栓插通孔26。
将内通气孔28比较接近第2内片22B的外周缘地设置在第2内片22B上,同时在其内周侧设置了作为将第1室1和第2室2连通的连通部的连通口27。而且,该内连通孔28也可以设置在第1内片22A上。
该第2内片22B的该充气机用开口24的周缘部与后片14的充气机用开口16的周缘部叠合,并叠合在保持器30的充气机安装口32的周缘部上。穿过螺栓插通孔26、20,将该充气机用开口24、16的周缘部固定到保持器30上。由此,第2内片22B的充气机用开口24的周缘部与后片14的充气机用开口16的周缘部相连,第1和第2内片22A、22B的外周缘部彼此相连,第1内片22A的内周缘部与前片12相连。
气囊10B1的内部由第1、第2内片22A、22B划分为中央的第1室1和包围该第1室1的第2室2。
连通口27形成在通过充气机用开口24、16而设置在该第1室1内的下述充气机36的气体喷出方向的延长线上,也就是形成在与该充气机36的气体喷出口36a对峙的位置上。
在该第1变形例中,如图8所示,分别在气囊周向上等间距地设置了4个连通口27和内通气孔28。而且,这些连通口27和内通气孔28相对于气囊中心在周向上的相位错开。
而且也可以在充气机用开口24、16和连通口27、连通孔18、28的周缘部上设置加固用补片等。
充气机36是大致呈圆柱形的部件,在其轴向前端侧的侧周面上设置了气体喷出口36a。在该第1变形例中,在充气机36的周向上等间距地设置了4个该气体喷出口36a。充气机36从这些气体喷出口36a沿放射方向喷出气体而构成。从充气机36的轴向中部(该气体喷出口36a的后端侧)的侧周面突出设置有用于固定充气机的凸缘38,在该凸缘38上设置了螺栓插通孔40。该充气机36的前端侧插入保持器30的充气机安装口32内。
当将气囊10B1安装到保持器30上时,由压环42将后片14的充气机用开口16的周缘部和第2内片22B的充气机用开口24的周缘部压在保持器30的充气机安装口32的周缘部上。插入充气机安装口32内的充气机36的前端侧,通过该充气机用开口16、24插入到第1室1内。设置在充气机36前端侧的气体喷出口36a分别与第2内片22B的各个连通口27对峙。
此时,将压环42的双头螺栓44穿过螺栓插通孔26、20、34、40,并在双头螺栓44的前端拧紧螺母46,从而将第2内片22B、气囊10B1和充气机36固定到保持器30上。然后,覆盖该气囊10B1的折叠体地将组件盖48安装到保持器30上,构成气囊装置。
由于在气囊10B1中,在设置于该第1室1内的下述充气机36的气体喷出方向的延长线上也就是在与充气机36的气体喷出口36a对峙的位置上,形成将第1室1和第2室2连通的连通口27,因而在充气机36进行动作时,气体从该气体喷出口36a向连通口27喷出。因而,来自该充气机36的气体如图7所示通过该连通口27直接供给到第2室2内。由此,第2室2提前膨胀。
第2变形例图9是第2变形例气囊装置的剖视图。图9所示气囊10B2在第1内片22A和第2内片22B上都设置了内通气孔28,其它结构与上述图7和图8所示的气囊10B1相同。
第3变形例图10是第3变形例的气囊装置的剖视图,图11是图10的气囊装置的分解立体图。与图7和图8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部分。
在图10和图11中,该气囊10B3由构成外壳的前片12和后片14以及将内部划分为中央的第1室1和其周围的第2室的第1内片22A和第2内片22C构成。在该第3变形例中,该第2内片22C具有叠合在后片14的充气机用开口16周缘部上的圆环状的中央部70、从中央部70的外周向放射方向突出设置的4个带状部71。该带状部71在中央部70的周向上等间距地设置,在中央部70的中心开口(充气机用开口)72的周围设置了可以使压环42的双头螺栓44穿过的螺栓插通孔73。
而且,其它前片12、后片14和第1内片22A在该第3变形例中也是圆形片,前片12和后片14的周缘部之间由接缝15相互缝合。第1内片22A的内周缘部由接缝23A缝在前片12的中央部和周缘部的中间部上。在该第3变形例中,将通气孔28设置在该第1内片22A上。
第2内片22C的中央部70与第1内片22A同心地设置,各个带状部71的前端侧由接缝23C缝在第1内片22A的外周缘部上。各个带状部71的前端侧等间距地设置在第1内片22A的周向上。在该气囊10B3中,这些带状部71彼此之间的空隙成为将第1室1和第2室2连通的连通部74。
该第2内片22C的中央部70叠合在后片14的充气机用开口16的周缘部上,由压环42固定在保持器30的充气机安装32的周缘部上。插入充气机安装口32内的充气机36前端侧(气体喷出部)通过各个充气机用开口16、72插入到第1室1内。在该第3变形例中,在充气机36前端侧的侧周面上等间距地设置有4个气体喷出口36a,这些气体喷出口36a分别与各个连通部74对峙。
由于该气囊10B3和包括该气囊10B3的气囊装置的其它结构与上述图7和图8所示结构相同,因而省略对它们的详细说明。
第4变形例图12(a)是表示第4变形例中的、图11所示第1内片的另一结构示例的俯视图,图12(b)是第1内片和第2内片的分解立体图。
在图12(a)和图12(b)中,在该第4变形例中,第1内片22D由十字形织布制成,其中该十字形织布具有与前片(图中未示)结合的中央部80和从中央部80向四方延伸的4个带状部81。将各个带状部81从根部向后片(图中未示)一侧折起,并将相邻带状部81的侧边部彼此缝合,从而使该织布形成图12(b)所示的无底袋状部件。而且,标号82表示该缝合缝。该袋状的第1内片22D的内侧空间成为第1室。
在该第4变形例中,如图12(b)所示,将第2内片22C的各个带状部71的前端侧缝在各个带状部81的前端侧缘部上,该第2内片22C与上述图10和图11所示的第3变形例具有相同的结构。
由于该第1内片22D由具有中央部80和从中央部80向四方延伸的4个带状部81的十字形织布制成,因而与由圆形织布制成的第1内片相比,总面积变小。因而,在制作片时,可以抑制织布的用量,可以降低材料成本和节约资源。
第5变形例图13是第5变形例中的第1内片和第2内片的分解立体图。
在图13中,在该第5变形例中,将第1室1和第2室2连通的连通部横跨第1内片和第2内片地形成,第1内片22E具有中央部结合在前片(图中未示)上的圆形主体部83和从圆形主体部83的外周向放射方向突出设置的4个带状部84,带状部84在主体部83的周向上等间距地设置。环绕主体部83的中央部的双点划线表示将该主体部83的中央部和前片结合时的缝合预定线。在主体部83的中央部和外周的中间附近设置了内通气孔28。
在该第5变形例中,第2内片22C’也具有叠合在后片(图中未示)的充气机用开口周缘部上的圆环状中央部70和从该中央部70的外周向放射方向突出设置的4个带状部71’。该带状部71’在中央部70的周向上等间距地设置。而且在该第5变形例中,该带状部71’的长度比图10~图12的第3变形例中的带状部71的长度短。
在该第5变形例中,第1内片22E的各个带状部84和第2内片22C’各个带状部71’通过缝合等方式结合,带状部71’、84的连接体彼此之间的空隙形成将第1室和第2室连通的连通部。
第6变形例图14是第6变形例中的导向部件的一个示例的气囊装置的剖视图,图15是该气囊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14和图15所示,在该第6变形例中,在气囊10B3的第1室1内设置了用于把来自充气机36A的气体导入到该第1室1和第2室2的连通口27内地进行引导的导向部件60。而且,气囊10B3与上述图7和图8的气囊10的结构相同。
在该第6变形例中,充气机36A在前端侧的侧周面上也具有气体喷出口36a,该前端侧通过充气机用开口16、24(图15)设置在第1室1内。充气机36A从气体喷出口36a沿放射方向喷出气体。但是,在该第6变形例中,气体喷出口36a和连通口27的相位相对于气囊中心相互错开,连通口27不处于来自上述气体喷出口36a的气体喷出方向的延长线上。充气机36A的其它结构与图7和图8的气囊装置的充气机36的结构相同。
上述导向部件60具有包围充气机36A前端侧周围的大致环状围壁部61、封闭该围壁部61的前端侧(乘员侧)的顶板部62、设置在上述围壁部61上的气体流出口63、环绕设置在围壁部61后端部上的压环64以及从压环64向后方突出设置的双头螺栓65。上述围壁部61和顶板部62所包围的空间是接收来自充气机36A的气体的气体接收室66。在围壁部61的周向上等间距地设置了多个气体流出口63,气体接收室66内的气体从这些气体流出口63向放射方向流出。
从第1室1的内侧将压环64叠合在第2内片22B的充气机用开口24的周缘部上,并且将双头螺栓65穿过该第2内片22B、后片14、保持器30和充气机36A的凸缘38的各个螺栓插通孔,且在前端拧紧螺母46,从而将上述导向部件60与第2内片22B、后片14和充气机36A一起固定倒保持器30上。此时,充气机36A的前端侧通过保持器30、后片14和第2内片22B的各个充气机用开口,设置在气体接收室(图中未示)内。
在该第6变形例中,将导向部件60设置成,在气囊10B膨胀状态下,各个连通口27位于来自一部分气体流出口63的气体流出方向的延长线上,第2内片22B的片部分位于来自剩余气体流出口63的气体流出方向的延长线上。
该导向部件60由金属或耐热性合成树脂构成,但是并不局限于此。该气囊装置的其它结构与上述图7和图8中的气囊装置相同。
在如上所述构成的气囊装置中,在车辆发生碰撞时等充气机36A进行动作的情况下,由于来自充气机36A的气体喷出到导向部件60的气体接收室66内,然后气体从气体接收室66通过各个气体流出口63向各个连通口27流出,因而所述气体通过各个连通口27直接供给到第2室内。由此,第2室提前膨胀。而且,由于从剩余的气体流出口63流出的气体碰到第2内片22B的片部分,所以主要留在第1室1内。由此,第1室1也提前膨胀。
在该气囊装置中,即使无法将用于连通第1室1和第2室2的连通口27设置在从充气机36A的气体喷出口36a的气体喷出方向延长线上,也可以由导向部件60把气体从充气机36A引导到连通口27,从而将气体直接供给到第2室内。
第7变形例图16是表示第7变形例中的、图14所示导向部件的另一个示例的气囊装置的剖视图。
如图16所示,在该第7变形例中,气囊10C的第1室1内由作为导向部件的划分用内片90划分为充气机36侧的小室91和前片12侧的大室92。除了设置了该划分用内片90之外,该气囊10C与图1和图2中的气囊10的结构相同。
在该第7变形例中,划分用内片90由圆形织布制成,与第2内片22B同心地设置在第2内片22B的内侧(第1室1的内部侧)上,周缘部由接缝93缝合在第2内片22B的内周侧(充气机用开口24侧)和外周侧的中间附近。而且如图所示,在该第7变形例中,内通气孔28设置得比较接近第2内片22B的外周缘,并且在其内周侧设置了通向第2室2的连通口27。划分用内片90的周缘部缝合在该内片28和连通口27之间的部分上。
小室91位于第1室1中的该划分用内片90和充气机36之间,大室92位于划分用内片90和前片12之间。连通口27面向小室91,内通气孔28面向大室92。
在上述划分用内片90上,设置用于使气体从小室91流向大室92的气体流出口94,该气体流出口94的形状或配置、开口面积等对应于大室92的容积等选定,没有特殊限制。
在设有上述结构的气囊10C的气囊装置中,在车辆发生碰撞时等充气机3A进行喷出气体进行动作的情况下,来自充气机36的气体首先被引导到小室91内,从该小室91通过气体流出口94和连通口27,分别被分配供给到大室92和第2室2。由此,大室92和第2室2都提前膨胀。
第8~第12变形例图17(a)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气囊的示意图,图17(b)~(f)是与图17(a)对比表示第8~第12变形例的气囊的示意图。
首先,图17(a)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气囊的示意图,如上所述,气囊10由内片22划分为设置在其中央的第1室1和设置在其周围的第2室2,内片22的充气机36的固定端或固定在该充气机36的周边部上的另一侧固定在与乘员接触的前侧。
图17(b)与图17(a)相同,是第8变形例的气囊的示意图。图17(b)所示气囊的10D1被气囊状的分体的内片22F划分为设置在其中央的第1室1A和设置在其周围的第2室2A,内片22F固定在充气机36的固定端或该充气机36周边部上,内片22F仅在上述充气机36侧的固定端固定。
图17(c)是第9变形例中的气囊的示意图,图17(c)所示气囊10D2被气囊状的分体的内片22G划分为设置在中央的第1室1A和设置在周围的第2室2A,内片22G固定在充气机36的固定端或该充气机36周边部上,内片22G和上述固定端与乘员接触的前侧。
图17(d)是第10变形例中的气囊的示意图,图17(d)所示气囊10D3由内片22H划分为设置在充气机36侧的第1室1C和设置在其周围的第2室2C。第2室2C比第1室1C靠近乘员侧,充气机36的固定端设置在第1室1C内。
图17(e)是第11变形例中的气囊的示意图,图17(e)所示气囊10D4与图17(b)所示气囊10D的结构大致相同,由吊绳H1将气囊10D4的第2室2D内壁的乘员侧和用于划分第2室2D及第1室1D的内片22I的乘员侧外壁纵向结合。
图17(f)是第12变形例中的气囊的示意图,图17(f)所示气囊10D5与图17(a)所示的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气囊10的结构大致相同。由吊绳H2将用于划分气囊10D5的第2室2F和第1室1E的内片22J的相对内侧壁横向结合。
本发明也适用于上述第8~第12变形例的结构,在上述任一情况下都可以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权利要求
1.一种气囊,其特征在于,具有气囊主体,所述气囊主体包括设置在乘员侧的前片和设置在与乘员相反一侧的后片,并通过将所述前片和后片的周缘部彼此结合而成;和内片,所述内片将该气囊主体的内侧空间划分为第1室和包围该第1室的第2室,其中所述第1室包含设置于所述后片上的充气机用开口;设置该内片,使得在通过从所述充气机流入流体而使所述气囊主体展开结束时,所述第1室的容积(V1)小于所述第2室的容积(V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设置所述内片,使得在所述气囊主体展开结束时、即所述充气机在点火后经过20毫秒以上、40毫秒以下的时间时,所述第1室的容积(V1)小于所述第2室的容积(V2)。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设置所述内片,使得在0.03<V1/V2<0.3的范围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设置所述内片,使得在0.05<V1/V2<0.25的范围内。
5.一种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用于喷出压力流体的充气机;和气囊,该气囊具有气囊主体,所述气囊主体包括设置在乘员侧的前片和设置在与乘员相反一侧的后片,并通过将所述前片和后片的周缘部彼此结合而成;和内片,所述内片将该气囊主体的内侧空间划分为第1室和包围该第1室的第2室,其中所述第1室包含设置于所述后片上的充气机用开口;设置所述内片,使得在通过从充气机流入流体而使所述气囊主体展开结束时,所述第1室的容积(V1)小于所述第2室的容积(V2)。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气囊和气囊装置,可以在使第1室和第2室均等地膨胀展开状态下进行保护。其具有将设置在乘员侧的前片(12)和设置在与乘员相反一侧的后片(14)的周缘部彼此缝合而成的气囊主体(10A)、将该气囊主体(10A)的内侧空间划分为第1室(1)和包围该第1室(1)的第2室(2)的内片,其中所述第1室(1)包含设置在所述后片(14)上的充气机用开口(16)。该内片(22)被设置成,在借助于从充气机(36)流入的流体使气囊主体(10A)展开结束时,所述第1室的容积(V1)变得比所述第2室的容积(V2)小。
文档编号B60R21/233GK1847059SQ20061007522
公开日2006年10月18日 申请日期2006年4月17日 优先权日2005年4月15日
发明者安部和宏 申请人:高田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