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前悬架横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34664阅读:100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汽车前悬架横梁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前悬架横梁,特别是涉及一种中空盒状前悬挂横梁。
背景技术
现代安全法规对汽车的安全性能要求日趋严格,用户对汽车的经济性要求日趋严格,为迎合用户的这一要求,就势必要在尽量不降低车辆性能及安全性的同时,压缩生产成本,所以汽车制造商纷纷在保证零件强度的前提下实施车辆的轻量化设计,而要实现材料的轻量化又势必投入相当的科研资金且颇费时间,很难在短期内找到物美价廉的新材料替换现有的材料。
另外,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寻求更高的成品率无疑也是另一种实现降低生产成本的手段,所以各生产厂家寻找改善工艺、提高成品率等的新手段,以使零件成本不断下降,但始终难有突破。
因此,面对这种形式,实有必要设计一种新型汽车前悬架横梁以在不降低其结构刚度条件下,减轻自身重量,提高生产成品率。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前悬架横梁,以在不降低其结构刚度条件下,减轻自身重量,提高制造成品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前悬架横梁是这样设计的一种汽车前悬架横梁包括梁体和与其固定连接的连接单元,所述连接单元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梁体上的二侧臂总成,所述梁体还与汽车后悬置支架、二转向机支架以及排气管吊耳固定连接,所述梁体由相互固定连接的上板部和下板部组成,所述上板部边缘向下突出,所述下板部边缘向上突出,上、下板部边缘相互扣合固定连接以形成边缘封闭的内部中空的盒状结构。
优选地,所述板部由两端大概呈耳形的宽部和中间略细的窄部组成,所述宽部与窄部之间过渡连接,所述宽部包括左侧宽部和右侧宽部。
优选地,所述二侧臂总成固定连接于所述宽部上,所述后悬置支架固定连接于所述过渡部分和右侧宽部上,所述过渡部分为所述窄部和右侧宽部的连接部分,所述二转向机支架固定连接于所述窄部两侧上,排气管吊耳固定连接于所述窄部中间部分上。
优选地,所述侧臂总成为横断面大概呈马蹄形的壳体,其底缘设有与所述宽部上表面贴合以固定连接的横向弯曲的加强面,所述侧臂总成的空缺侧设置有连接板。
优选地,所述臂总成的背部底缘上设有加强板。
优选地,所述加强板的末端向下弯曲形成用以插入在所述宽部上的匹配位置开设的一加强缝的加强钩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前悬架横梁,能在不降低其结构刚度条件下,减轻自身重量,提高生产成品率。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前悬架横梁进行详细说明,其中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前悬架横梁的立体图;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前悬架横梁的梁体的立体图;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前悬架横梁的正面视图;图4是图3中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前悬架横梁的B-B截面的截面图;图5是图3中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前悬架横梁的C-C截面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前悬架横梁1包括梁体10和与其固定连接的连接单元20,所述梁体10还与汽车后悬置支架24、二转向机支架26以及排气管吊耳28固定连接。所述梁体10由相互固定连接的上板部12和下板部14组成,所述上板部12边缘向下突出,所述下板部14边缘向上突出,上板部12和下板部14边缘相互扣合固定连接以形成边缘封闭的内部中空的盒状结构。
如图1至3所示,所述梁体10包括上板部12和下板部14,所述板部12和所述板部14由两端大概呈耳形的宽部120、宽部140和中间略细的窄部122、窄部142组成,所述宽部120、宽部140与窄部122、窄部142之间过渡连接。所述宽部120分别包括左侧宽部120a和右侧宽部120b。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了解,所述板部12、板部14的形状并不限于本实施例所公开的形状,根据具体车型的具体应用所需,所述板部12、板部14的形状可作适应性变化以达实际使用的要求。
参阅图4至6,所述上板部12边缘向下突出,所述下板部14边缘向上突出,并且板部12、板部14边缘相互贴合,通过焊接固定连接,以形成边缘封闭的内部中空的盒状结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了解,所述固定连接的方式并不限于焊接,其它利于形成边缘封闭的固定连接方式也适用于本实用新型。
在所述板部12、板部14的边缘内侧设有若干安装螺孔101,以配合安装螺丝(未示出)辅助所述板部12、板部14的固定连接以及辅助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前悬架横梁1与车身(未示出)及其它部件的连接。
所述连接单元20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宽部120上的侧臂总成22,另外所述梁体10还与汽车后悬置支架24、二转向机支架26以及排气管吊耳28固定连接,所述后悬置支架24固定连接于所述过渡部分和右侧宽部120b上,所述过渡部分为所述窄部122和右侧宽部120b的连接部分,所述二转向机支架26固定连接于所述窄部122两侧上,所述排气管吊耳28固定连接于所述窄部122中间部分上。
所述侧臂总成22为横断面大概呈马蹄形的壳体,其用于连接车身(未示出)并起到主要的承重作用,所述侧臂总成22的底缘220进一步设有与所述宽部120上表面贴合的横向弯曲的加强面226,通过例如焊接手段固定连接于其上。所述侧臂总成22的空缺侧优选地设置连接板228,且所述连接板228可通过例如焊接手段与所述侧臂总成22以及所述宽部120固定连接,以加固所述侧臂总成22及所述侧臂总成22与所述宽部120的固定连接。在所述侧臂总成22的背部底缘上优选地设有加强板222,所述加强板222的下表面通过例如焊接手段,固定附于所述宽部的上表面,以加强所述侧臂总成22与所述宽部120的固定连接。优选地,所述加强板222的末端优选地向下弯曲形成加强钩板(未示出),以插入在所述宽部120上的匹配位置开设的加强缝(未示出),进一步加强所述侧臂总成22与所述宽部120的固定连接。所述侧臂总成22的上缘横向向外延伸,在所述侧臂总成22的上缘内侧设有通孔224,配合例如安装螺丝,安装杆等部件(未示出)实现所述侧臂总成22与车身的固定连接。
所述后悬置支架24用于连接发动机悬置系统,通过设置于后悬置支架24上的安装螺孔101,配合安装螺丝(未示出)实现所述连接。
所述转向机支架26用于连接转向机(未示出),转向机支架26为横断面大概呈马蹄形的壳体,其底缘进一步设有与所述窄部122上表面贴合的横向弯曲的加强面260,通过例如焊接手段与所述窄部122固定连接。在所述转向机支架26的空缺侧可选择地设置带有安装螺孔101的连接板262,以加固所述转向机支架26,并且辅助所述转向机支架26固定连接转向机。
所述排气管吊耳28用于连接排气减震系统,通过例如焊接手段,实现所述排气管吊耳28与所述窄部122的上表面的中部固定连接。
综上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前悬架横梁1由边缘密封的中空壳体结构的梁体10和连接单元20构成,其中所述侧臂总成22和转向机支架26的底缘大概呈马蹄形,加之所述梁体10的上板体12、下板体14只有边缘密封固定连接,所以在采取类似焊接固定连接方式的生产过程中,焊接的热变性总体影响大大降低,使各部件整体尺寸链易于控制,从而提高了整个汽车前悬架横梁1的焊接精度,大大提高成品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另一方面,上述结构具有理想的结构刚度,使得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前悬架横梁1在不降低结构刚度的同时,减轻了自身重量,从而减轻了车重。
权利要求1.一种汽车前悬架横梁包括梁体(10)和与其固定连接的连接单元(20),所述连接单元(20)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梁体(10)上的二侧臂总成(22),所述梁体还与汽车后悬置支架(24)、二转向机支架(26)以及排气管吊耳(28)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梁体由相互固定连接的上板部(12)和下板部(14)组成,所述上板部边缘向下突出,所述下板部边缘向上突出,形成边缘封闭的内部中空的盒状结构的上、下板部(12,14)边缘相互扣合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悬架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板部(12,14)由两端大概呈耳形的宽部(120,140)和中间略细的窄部(122,142)组成,所述宽部(120,140)与窄部(122,142)之间过渡连接,所述宽部(120)包括左侧宽部(120a)和右侧宽部(120b)。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前悬架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二侧臂总成(22)固定连接于所述宽部(120)上,所述后悬置支架(24)固定连接于所述过渡部分和右侧宽部(120b)上,所述过渡部分为所述窄部(122)和右侧宽部的连接部分,所述二转向机支架(26)固定连接于所述窄部(122)两侧上,排气管吊耳(28)固定连接于所述窄部(122)中间部分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悬架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侧臂总成(22)为横断面大概呈马蹄形的壳体,其底缘(220)设有与所述宽部(120)上表面贴合以固定连接的横向弯曲的加强面(226),所述侧臂总成(22)的空缺侧设置有连接板(228)。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前悬架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臂总成(22)的背部底缘上设有加强板(22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前悬架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222)的末端向下弯曲形成用以插入在所述宽部(120)上的匹配位置开设的一加强缝的加强钩板。
专利摘要一种汽车前悬架横梁包括梁体和与其固定连接的连接单元,所述连接单元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梁体上的二侧臂总成,所述梁体还与汽车后悬置支架、二转向机支架以及排气管吊耳固定连接,所述梁体由相互固定连接的上板部和下板部组成,所述上板部边缘向下突出,所述下板部边缘向上突出,上、下板部边缘相互扣合固定连接以形成边缘封闭的内部中空的盒状结构。所述汽车前悬架横梁能在不降低其结构刚度条件下,减轻自身重量,提高制造成品率。
文档编号B60G11/00GK2913124SQ20062011778
公开日2007年6月20日 申请日期2006年6月23日 优先权日2006年6月23日
发明者徐旭初 申请人:一汽海马汽车有限公司, 上海海马汽车研发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