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卡车及大客车用子午线轮胎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卡车及大客车用子午线(Radial)轮胎,特别是涉及用 钢丝形成胎体帘线的卡车及大客车用子午线轮胎。
背景技术:
若向轮胎施加空气压力,则胎体(carcass)将支撑该空气压力,起 到该作用的胎体中支撑该空气压力的主要部分为埋入于胎体的帘线。从 而,最终是由胎体帘线支撑空气压力所导致的压力。
在充气轮胎中,在行驶中所施加的空气压力一直在变化,另外,还 有时暂时施加过渡的压力的情况。由纤维构成胎体帘线(Code)的轮胎, 其可伸缩的帘线虽然可吸收这样的压力变化,但是由钢丝(Steel)形成 帘线的轮胎就无法吸收施加于钢丝帘线的张力,因此,存在随着施加于 钢丝帘线的张力发生变化,或随着张力暂时过渡施加,而使钢丝帘线的 强度下降的问题。
为此,以往在日本专利JP1999 - 042909号中,提出了通过波浪形 地形成胎体帘线的一部分,来吸收施加于胎体帘线的变化的张力的轮 胎。但是,如此波浪形地形成胎体帘线的一部分的以往轮胎存在重大缺 点,即当在胎面部的带束层的底部形成该波浪形部后, 一旦胎体在带束 层的底部进行伸缩运动,则使胎体层与带束层的分离现象加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如下的卡车及大客车用子午线轮胎,即虽然是如以往技 术那样波浪形地形成胎体帘线的 一部分的轮胎,但是通过将该波浪形的 设置位置,设定在以伸缩所致的层间分离发生的可能性最小的部位即胎 体巻边部(turn up edge)为中心的上下30cm范围内,而4吏波浪形的胎 体帘线吸收变化的张力,并减少帘线的强度下降,减少发生构成轮胎的 层间分离现象的轮胎。
图l是本发明的轮胎中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
图2是胎体帘线的局部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卡车及大客车用子午线轮胎由胎面1 (Tread)和胎侧2 (Sidewall)以及胎團部3 (bead)构成,在该胎圏部3与另一胎團部 31之间设置胎体4,用金属线构成该胎体4的帘线5,且金属丝所构成 的胎体帘线5的一部分成为波浪形部,其特征在于,上述胎体帘线5的 波浪形部被设定在以胎体巻边部6为中心的上下20 ~ 30mm范围内。
通常,在轮胎中,空气压力所致的伸缩变化最小的部分为胎圏部3。 为此,优选将上述胎体帘线5的波浪形部设置在该胎圏部3的周围,且 即使在胎圏部3的周围中,为了这种波浪形部不会引起胎体巻边部6的 分离现象,而将波浪形部的中心设置在该巻边部6是有效的。
此外,本发明提供波浪形的胎体帘线5的振幅方向与胎体4面呈水 平的轮胎,或与胎体4面呈垂直的轮胎。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以如线圈那样缠绕的方式形成胎体帘线5的波 浪形部的轮胎。
上述胎体帘线5的波浪形部的波形振幅,优选形成为胎体钢丝直径 的2~3倍。但是,如果以胎体帘线5直径的4~8倍来形成振幅的话, 虽然撞击吸收效果优良,但是引起层间分离现象的危险较大。
如上述的本发明具有如下效果,即通过波浪形地形成埋入于胎体4 的胎体帘线5的一部分,使波浪形的胎体帘线5吸收变化的张力,减少 胎体帘线5的强度下降,使这样的波浪形部7形成在空气压力所致变形 最小的部位即胎圏部3的周围,且将其设置部设置在以胎体巻边部6为 中心的上下30cm以下的范围,由此,减少构成轮胎的层间分离现象。
权利要求
1.一种卡车及大客车用子午线轮胎,由胎面(1)和胎侧(2)以及胎圈部(3,31)构成,且在上述胎圈部(3)与胎圈部(31)之间设置胎体(4),由金属丝构成该胎体(4)的胎体帘线(5),金属丝所构成的胎体帘线(5)的一部分形成为波浪形部,该卡车及大客车用子午线轮胎的特征在于,上述胎体帘线(5)的波浪形部设定在以胎体卷边部(6)为中心的上下全长20~30mm范围内。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车及大客车用子午线轮胎,其特征在 于,将形成于上述胎体帘线(5)的波浪形部的波浪振幅方向与胎体面 水平地形成。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卡车及大客车用子午线轮胎,其特征在 于,将形成于上述胎体帘线(5)的波浪形部的波浪振幅方向与胎体面 垂直地形成。
4.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卡车及大客车用子午线轮 胎,其特征在于,上述波浪形部的波浪振幅为胎体帘线直径的2~3倍。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如下的卡车及大客车用子午线轮胎,即通过在以胎体(4)的卷边部(6)为中心的上下30cm范围内,波浪形地形成胎体帘线(5),使波浪形部吸收施加于该胎体帘线(5)的张力,从而可防止帘线的强度下降,且由钢丝形成胎体帘线。
文档编号B60C9/02GK101186166SQ20071019483
公开日2008年5月28日 申请日期2007年11月22日 优先权日2006年11月23日
发明者千允畅 申请人:韩国轮胎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