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压力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64618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流体压力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流体压力控制装置,其具有用于打开和关闭流体通道 的电磁阀,并且具有设置电子元件的M。特别地,本发明适用于车辆制 动装置使用的流体压力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图48中所示的传统的流体压力控制装置包括本体1,本体1具有制动 流体流过的流体通道。如图48中所示,用于打开和关闭流体通道的电磁阀 2安M本体1上。壳体3通it^连接部1A处连接电磁线圈收容部32和 连接器收容部33而形成。电磁阀2分别包括电磁线圏21,其位于由电磁 线圈收容部32形成的电磁线圈室2A内。
树脂制封盖3A附连到壳体3并且形成基板室4A。基板室4A和电磁 线圏室2A通过壳体3的隔壁5A彼此分开。基板5位于基板室4A内,并 且由壳体3的M保持构件6A支撑。
电磁阀2的电磁线圈端子22穿过隔壁5A从电磁线圈室2A延伸到基 板室4A。因此,电磁线圈端子22通过焊接与基板5连接。通过嵌件成型 形成的连接器端子4的端部附连到a 5。
壳体3和封盖3A在封盖3A的开口端焊接在一起。密封构件插"&到电 磁线圏端子22所穿过的隔壁部位。从而,实现了m室4A的气密性。本 体1和壳体3之间的接触表面通过密封圏35密封(参见JP 2002-368452A )。
在上述流体压力控制装置中,电磁线圈21通过填嵌固定到本体1。但是,在另一种已知的传统流体压力控制装置中,电磁线圏21不固定到本体 1。在这种流体压力控制装置中,如图49所示,电磁线圈21通过位于电磁 线圏21和本体1之间的弹簧(波形垫圏)7A推压,并且因此抵压在壳体 3处形成的止动件8A上。从而,电磁线圏21通过弹簧7A和止动件8A适 当地定位。因此,当移除将壳体3固定到本体l的螺栓时,电磁线圏21 能够和壳体3—起从本体1移离。
但是,每个传统的流体压力控制装置都包括分开的电磁线圏室2A和 基仗室4A,因此需要隔壁5A和封盖3A。这样导致流体压力控制装置的 制造成本增加。制造成本的增加量随着流体压力控制装置的尺寸的增加 而增加。
另外,大量需要密封的部位增加了流体压力控制装置的密封可靠性的 风险,并且增加了流体压力控制装置的制造成本。
另外,在电磁线圏21通过填嵌固定到本体1的传统流体压力控制装 置中,电磁线圏21通过与用于支撑基&5的构件不同的构件支撑。另夕卜, 基板5通过壳体3支撑,其线性膨胀系数大于支撑电磁线圏21的基体1 的线性膨胀系数。因此,热负荷使得壳体3和本体1之间的膨胀量不同, 这可能产生应力,应力会导致通过焊接连接电磁线圏端子22与基&5的 连接部位产生焊缝断裂。
另一方面,在电磁线圏21由壳体3的止动件8A定位的传统流体压 力控制装置中,在热负荷作用下的141保持部6A、隔壁5A以及止动件 8A的热膨胀增加了从电磁线圈21到g 5的距离。因此,在电磁线圏 端子22和基板5之间的连接部位产生应力,并且因此可能发生焊缝断裂。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减小流体压力控制装置的尺寸和制造成本。本发 明的另一目的是提高流体压力控制装置的密封可靠性。本发明的另一目的 是抑制端子和M之间的连接部位处的断裂。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流体压力控制装置包括本体,流体在所述 本体中流动;允许和阻断所述流体流动的电磁阀,所述电磁阀具有包括绕 线的电磁线圏;其中形成有未分隔的室的壳体,所述壳体安装到本体;位 于室中的基&,所述基板具有设置电子元件的表面;以及与^L连接的连接器端子,所述连接器端子待与壳体外侧的外部连接器连接。
另外,绕线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与J^L连接;电磁线圈以共同移动的方 式固定到本体;!4l以共同移动的方式固定到电磁线圏并通过电磁线圏支 撑;并且电磁线圈和^位于室内。
措词"以共同移动的方式,,定义为,如果X以共同移动的方式与Y相 关(例如固定、连接等),则X受到干扰(例如热负荷)后主要和Y—起移位。
具有上述构型,流体压力控制装置能够以小尺寸、低成本地制造,因 为没有使用传统的隔壁和用于覆盖所述隔壁的传统封盖。
由于没有使用隔壁,所以不需要向隔壁的穿过绕线(或者用于将绕线 与M电连接的构件)的部位插设密封构件。因此,减少了需要密封的部 位,相应地流体压力控制装置的密封更加可靠。
另外,电磁线圏以共同移动的方式固定到a。因此,与将电磁线圏 固定到本体并将J41固定到壳体的实例相比,当热负荷导致壳体膨胀时, 可以减小在绕线(或者用于将绕线与基板电连接的构件)和差41彼此接触 的连接部位处的应力产生。因此可以抑制连接部位处的断裂。
流体压力控制装置进一步包括比绕线更硬的电子线圈端子,所述电磁
线圈端子的一端与绕线相连,另一端与14M目连。可以使用电磁线圏端子,
使得a以共同移动方式固定到电磁线圏,并由电磁线圈支撑。
使用比绕线更硬的电磁线圉端子使得可以将1^固定到电磁线圏,同 时允许流体压力控制装置具有更简单的结构。
电磁线圈可以包括线轴和第一支杆,所述笫一支杆与线轴一体地形成,
并且第一支杆朝向基板突出;并且使用第一支杆使得电磁线圈与基板连 接。
使用形成于线轴的第一支杆,使得可以将基&固定至电磁线圏,同时 允许流体压力控制装置具有更简单的结构。
绕线可以沿着第一支杆延伸至基板,并且因此与^1连接。
通过上述构型,与使用电磁线圏端子使得基板以共同移动的方式固定 至电磁线圏并由电磁线圈支撑的实例相比,可以降低流体压力控制装置的 制造成本,因为能够不使用电磁线圈端子。绕线可以直接附连至a,并且可以使用绕线,使得a以共同移动 的方式固定至电磁线圏并且通过电磁线圏支撑。
通过上述构型,与使用电磁线圈端子将141以共同移动的方式固定至 电磁线圏并且用电磁线圈支撑基板的实例相比,可以降低流体压力控制装 置的制造成本,因为能够不使用电磁线圏端子。
电磁线圏可以包括与线轴一体地形成的引导部,所述引导部朝向1^1 突出并且支撑绕线。
通过这种构型,引导部加强了绕线的绕线开始朝向基板升起的升起部位。
流体压力控制装置还可以进一步包括固定至本体的支柱,所述支柱与
^i4i接触,并且防止a靠近本体。
当将基板安装到插有电磁线圏的本体过程中^抵压本体时,具有上
于适当位置。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流体压力控制装置包括本体,流体在所述本 体中流动;包括阀单元和电磁线圏的电磁阀,所述阀单元允许和阻断所述 流体流动,所述电磁线圏包括绕线,所述电磁线圏以可拆卸方式从外部安 装至阀单元;其中形成有未分隔的室的壳体,所述壳体安装至所述本体; 位于所述室内的141,所U体具有i殳置电子元件的表面;以及与所述基 板连接的连接器端子,所述连接器端子待与所述壳体外侧的外部连接器连 接。
另外,绕线与^直接或间接连接;电磁线圏以共同移动的方式固定 至基H; g以共同移动的方式固定至壳体;岡单元以共同移动的方式固 定至本体;并且电磁线圏和^SL位于室内。
通过上述构型,能够以小尺寸、低成本地制造流体压力控制装置,因 为能够不使用传统的隔壁和用于覆盖隔壁的传统封盖。
因为不使用隔壁,所以不需要向隔壁的穿过绕线(或者用于将绕线与 基板电连接的构件)的部位插设密封构件。因此,减少了需要密封的部位, 并Jbf目应地流体压力控制装置的密封更加可靠。
另外,电磁线圏以共同移动的方式固定至基&。因此,与通过壳体的止动件定位电磁线圏的实例相比,当热负荷导致壳体膨胀时,可以减小绕 线(或者将绕线与M电连接的构件)和141彼此接触的连接部位处的应 力产生。因此,可以抑制连接部位处的断裂。
流体压力控制装置可以进一步包括与壳体一体形成的第二支杆,所 述第二支杆朝向M突出;以及比绕线更硬的电磁线圏端子,所述电磁线 圏端子的一端与绕线连接,另一端与M连接。可以使用第二支杆使得基 板以共同移动的方式与壳体连接;并且可以使用电磁线圏端子使得电磁线 圏以共同移动的方式固定至M。
使用比绕线更硬的电磁线圏端子使得可以将电磁线圏固定至M,同 时允许流体压力控制装置具有更简单的结构。
电磁线圈可以包括线轴和第一支杆,第一支杆与线轴一体地形成,并 且第一支杆朝向基板突出;壳体可以包括与壳体一体形成的第二支杆,第 二支杆朝向g突出;可以使用第一支杆使得电磁线圏以共同移动的方式 与J41连接;并且可以使用第二支杆使得基tl以共同移动的方式与壳体连 接。
使用形成在线轴处的第 一支杆使得可以将基板和电磁线圏固定至壳 体,同时允许流体压力控制装置具有更简单的结构。
绕线可以沿第 一 支杆延伸至^L并且因此可以与!41连接。
通过上述构型,与使用电磁线圏端子将电磁线圏以共同移动的方式固 定至a并且用基仗支撑电磁线圏的实例相比,可以降低流体压力控制装 置的制造成本,因为能够不使用电磁线闺端子。
绕线可以直接附连至基&,并且可以使用绕线使得电磁线圏以共同移 动的方式固定至基板并且通it^板支撑。
通过上述构型,与使用电磁线圈端子以共同移动的方式将电磁线圏固 定至基板并且用基板支撑电磁线圏的实例相比,可以降低流体压力控制装 置的制造成本,因为能够不使用电磁线圏端子。
电磁线圏可以包括与线轴一体形成的引导部,引导部朝向a突出并 且支撑绕线。
通过这种构型,引导部加强了绕线的绕线开始朝向基板升起的升起部位。
壳体可以包括主单元和盖部,其中主单元附连至本体并且包括形成在 主单元的远离本体的一端处的开口端,并且盖部覆盖开口端。
通过上述构型,如果在141、连接器端子等连接在一起之后4吏盖部与 主单元集成在一起,则能够更筒单地执行连接过程。
流体压力控制装置可以整合至车辆并且用于所述车辆的制动装置。


从下面的描述、所附的权利要求和附图能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及其附加
的目的、特征和优点。图中
图l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流体压力控制装置的前视图2是沿图1中的线II-II剖取的截面图3是沿图2中的线III-III剖取的截面图4是沿图3中的线IV-IV剖取的截面图5是沿图3中的线V-V剖取的截面图6是示出图2中所示连接器端子和14SL连接部位的截面图7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流体压力控制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截
面图8是沿图7中的线VIII-VIII剖取的截面图; 图9是沿图8中的线IX-IX剖取的截面困10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流体压力控制装置的主要部分的 截面图11是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流体压力控制装置的主要部分的 截面图12是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流体压力控制装置的主要部分的 截面图13是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流体压力控制装置的主要部分的 截面图14是根据本发明第七实施方式的流体压力控制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15是根据本发明第八实施方式的流体压力控制装置的主要部分的 截面图16是沿图15中的线XVI-XVI剖取的截面图17是沿图16中的线XVII-XVII剖取的截面图18是沿图16中的线XVIII-XVIII剖取的截面图19是根据本发明第九实施方式的流体压力控制装置的主要部分的
截面图20是沿图19中的线XX-XX剖取的截面图21是沿图20中的线XXI-XXI剖取的截面图22是根据本发明第十实施方式的流体压力控制装置的主要部分的 截面图23是沿图22中的线XXIII-XXIII剖取的截面图24是沿图23中的线XXIV-XXIV剖取的截面图25是图22中所示电磁线圏的俯视图26是图25中所示N部位的放大图27是沿图25中的线XXVII-XXVII剖取的截面图28是沿图25中的线XXVIII-XXVIII剖取的截面图29是用于根据本发明第十一实施方式的流体压力控制装置的电磁 阀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30是沿图29中线XXX-XXX剖取的截面图31是用于根据本发明第十二实施方式的流体压力控制装置的电磁 阀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32是图31中的线XXXII-XXXII剖取的截面图33是用于根据本发明第十三实施方式的流体压力控制装置的电磁 阀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34是沿图33中的线XXXIV-XXXIV剖取的截面图;图35是根据本发明第十四实施方式的流体压力控制装置的主要部分
的截面图36是沿图35中的线XXXVI-XXXVI剖取的截面图37是沿图36中的线XXXVII-XXXVII剖取的截面图38是图35中所示的电磁线圏的俯视图39是沿图38中的线XXXIX-XXXIX剖取的截面图40是用于根据本发明第十五实施方式的流体压力控制装置的电磁 阀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41是用于根据本发明第十六实施方式的流体压力控制装置的电磁 阀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42是用于根据本发明第十七实施方式的流体压力控制装置的电磁 阀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43是用于根据本发明第十八实施方式的流体压力控制装置的电磁 阀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44是用于根据本发明第十九实施方式的流体压力控制装置的电磁 阀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45是用于根据本发明第二十实施方式的流体压力控制装置的电磁 阀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46是沿图45中的线XLVI-XLVI剖取的截面图47是沿图46中的线XLVII-XLVII剖取的截面图48是根据现有技术的流体压力控制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49是根据另一现有技术的流体压力控制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图l至6描述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流体压力控制装置用于车辆制动装置,车辆制动装置控 制制动流体压力以控制车辆的制动力。图1中向上的方向和向下的方向分别对应于当流体压力控制装置安装到车辆时关于车辆向上的方向和向下 的方向。
如图1至4中所示,流体压力控制装置包括金属本体1,金属本体1 具有制动流体流过的流体通道(未图示)。多个用于打开和关闭流体通道 以允许和阻断流体流动的电磁阀2、用于抽吸和排放制动流体的泵(未图 示)以及用于驱动泵的电动马达(未图示)安装到本体l。
每个电磁阀2都包括具有用于打开和关闭流体通道的阀体(未图示) 的阀单元23,并且还包括在收到电流时吸引阀体的电磁线圏21。
树脂壳体3附连到本体l的侧面,因此壳体3覆盖电磁线圏21和下面 描述的M。四个金属衬套34和多个连接器端子4通过嵌件成型形成在壳 体3内。壳体3包括电磁线圏收容部32和连接器收容部33,每个都具有 类似于长方体的形状。电磁线圏收容部32形成未分隔的室31,用于容纳 电磁线圏21和板状1415。连接器收容部33形成空间331,用于容纳每个 连接器端子4的端部。当外部连接器(未图示)附连到连接器收容部33 时,外部连接器的连接器端子与流体压力控制装置的连接器端子4连接。
壳体3通过四个螺钉6在衬套34处固定到本体1。壳体3和本体1互 相接触的表面用密封圏35密封。
连通孔36形成在壳体3处。由电磁线圏收容部32形成的室31通过连 通孔36与壳体3的外侧连通。连通孔36防止室31受负压。连通孔36覆 盖有滤器37,气体能够通过该滤器,而流体不能通过该滤器。
电子元件(未图示)设置在基板5的表面54上,并且与每个连接器端 子4的另一端连接。如图6中所示,每个连接器端子4包括通过压配合固 定到基板5的压配合销。插设在基仗5的插孔51中的插设部41产生膨胀 力F,因为插i殳部41制成为直径大于插孔51的直径。
如图4中所示,电磁阀2的电磁线圏端子22和电动马达的端子7通过 焊接或压配合的方式与M 5连接。
接下来,参照图5描述电磁阀2的电磁线圏21。阀单元23的多数部 件位于本体l内。每个阀单元23包括套管23a,其由非磁性材料制成并且 从本体1突出。每个阀单元23通过填嵌固定到本体1。
每个电磁线圏21还包括绕线24、树脂线轴25、由磁性材料制成的柱形磁辄26、磁性金属制成的环27。每个电磁线圏21通过如下步骤构造 将绕线24附连到线轴25;通过塑模形成线轴25的外周;将线轴25安装 在磁辄26内,将环27附连到磁轭26端部的开口 ;以及通过焊接连接绕线 24和对应的电磁线圏端子22。每个电磁线圈21通过将电磁线圏21掩^到 对应的套管23a并且填嵌本体1而固定到本体1。
在所有(此例中数量为八个)电磁阀2的每一个中,用于保持相应的 电磁线圏端子22的端子导块251与线轴25 —体地形成,并且保持电磁线 圏端子22。在一些(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电磁阀2中,第一支杆252 与线轴25—体地形成,朝向基板5突出,并且因此支撑基板5。
第一支杆252包括朝向基敗5突出的大直径柱部252a和从朝向基板5 的大直径柱部252a的端部突出的小直径柱部252b。大直径柱部252a的直 径充分地大于插有第一支杆252的支杆插孔52的直径。相反,小直径柱部 252b的直径小于大直径柱部252a的直径,并且稍大于支杆插孔52的直径。 小直径柱部252b压配合进支杆插孔52中,使得电磁线圏21以直接接触 和共同移动的方式与M5连接成一体。
如图4中所示,支柱8的一端压配合进本体1中,并且支柱8朝向基 板5延伸。支柱8的另一端插设到形成在基板5处的孔(未图示)。借助于 支柱8实现了基板5相对于本体1沿电磁阀2的直径方向的正确定位。另 外,支柱8具有阶梯形状用于防止基仗5不必要的向本体1移近。
按如下步骤构造具有上述结构的流体压力控制装置。首先,将电磁阀 2、泵和马达等安装到本体l。此时,本体1被填嵌,因此电磁线圏21固 定到本体1,以共同移动的方式与本体1直揍接触成为一体。
其次,将一些电磁线圏21的每个第一支杆252都压配合进具有电子元 件的基fcl 5的支杆插孔52内,使得基敗5固定到这些电磁线圏21,以共 同移动的方式与这些电磁线圏21直接接触成一体。此时,支柱8、电磁线 圏端子22以及马达端子7都插设至基板5的对应孔。
其次,将壳体3放在本体1上,然后固定到带有电磁线圏21和位于室 31内的i^L5的本体l。此时,连接器端子4插至Jjfe!5的对应孔。
在基板5附连到电磁线圏21的情况下,换言之,在1415附连到插有 电磁线圏21的本体1的情况下,以及在连接器端子4插设至J4! 5上的对 应孔的情况下,^S415压向本体1 (即在图4中向右)。此时,根据本实施方式,基板5与支柱8的末梢部接触,因此抑制了基板5的变形。另外, 实现了J415相对于本体1正确的定位。
根据本实施方式,电磁线圏21和^415位于室31内。因此,能够不 用传统的隔壁和用于覆盖隔壁的传统的封盖。因此,能够以小尺寸、低成 本地制造流体压力控制装置。
因此,由于需要密封的部位减少了,所以流体压力控制装置的密封更 加可靠。
另外, 一些电磁线圏21固定到基tl5,以共同移动的方式与基板5直 接接触成一体。因此,与将电磁线圏固定到本体并且将基板固定到壳体的 实例相比,当热负荷导致壳体3膨胀时,可以减小电磁线圏端子22和M 5彼此接触的每个连接部位处的应力产生。因此,可以抑制连接部位的断 裂。
(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7至9描述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如果本实施方式中示 出的部件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部件使用了相同的参考标记,则这两个部件
相同或相当。此实施方式中略去了这种部件的描述。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电磁线圏21通过填嵌固定到本体1。相反,根据 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线圏21不固定到本体1。更具体地,电磁线圏21在套 管23a的外周处以可拆卸的方式在外部配合到阀单元23的套管23a。另外, 此实施方式中也不使用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流体压力控制装置中使用的 支柱8。
如图7至9中所示,在所有(此例中为八个)电磁岡2的每一个中, 第一支杆252与对应的线轴25 —体地形成。第一支杆252分别压配合ii^ 板5的支杆插孔52 (参见图5 )内,使得所有电磁线圏21中的每一个都与 !415连接,以共同移动的方式与g5直^^触成一体。
第二支杆39与壳体3 —体地形成并ibte对于电磁阀2从基板5的相对 侧朝向基板5突出。每个第二支杆39都包括朝向基板5突出的大直径柱部 39a和从朝向基H 5的大直径柱部39a的端部突出的小直径柱部39b。每 个大直径柱部39a的直径充分地大于插"&对应的第二支杆39的 一个支杆插 孔53的直径。相反,每个小直径支柱39b的直径都小于对应的大直径柱部39a的直径,并且稍大于对应的支杆插孔53的直径。每个小直径柱部 39b都压配合进对应的支杆插孔53,使得壳体3与基板5连接,以共同移 动的方式与M 5直揍接触成一体。
按照如下步骤构造具有上述结构的流体压力控制装置。首先,将间2 的阀单元23、泵和马达等附连到本体l。此时,填嵌本体l,使得阀单元 23以直接接触本体1的方式固定到本体1。
另外,将电磁线圈21的第一支杆252分别压配合进设置有电子元件的 M5的支杆插孔52中。因此形成了M集合体,其中电磁线圏21固定 到基板5,以共同移动的方式与J415直接连接成一体。此外,壳体3的 第二支杆39分别压配合ili^ 5的支杆插孔53内。从而,M 5固定到 壳体3,以共同移动的方式与壳体3直接接触成一体,其中a集合体位 于室31内。
然后,通过螺钉6将容纳有J41集合体的壳体3固室至本体l。此时, 电磁线圏21在套管23a的外周处分别外部配合到阀单元23的套管23a。
在马达端子7通过压配合与J4! 5连接的情况下,止动件38可以定位 在壳体3处,其在靠近用于马达端子7的插孔的位置处支承M5,从而 在将马达端子7压配合到基板5时防止ljfeL 5弯曲。
在此实施方式中,所有电磁线圏21和基板5都彼此固定,以共同移动 的方式直接接触成一体。因此,与电磁线圏通过壳体的止动件定位的实例 相比,当热负荷导致壳体3膨胀时,可以减小在电磁线圈端子22和Jj^5 彼此接触的每个连接位置处的应力产生。因此,可以抑制连接部位处的断 裂。
(第三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IO描述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在此实施方式中,壳体3 固定到本体l的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不同。如果此实施方 式中示出的部件与第一或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部件使用了相同的参考标记, 则这两个部件相同或相当。在此实施方式中略去了这种部件的描述。
如图10中所示,具有内螺紋101a的垫块101通过嵌件成型形成在壳 体3处。在本体1处形成有插设螺栓102的通孔11。壳体3通过首先将螺 栓102插进本体1然后将螺栓102旋进垫块101的内螺紋101a而被固定到本体l。
螺栓102的头部处有密封环103以防止水通过通孔11渗进室31内。
在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中,使用四个螺钉6将壳体3固定到本体l。 相反,在此不使用螺钉6,螺栓102用作将壳体3固定到本体的唯一装置。 因此,可以减少流体压力控制装置的部件数量,并且减小本体l的尺寸。
(第四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图ll描述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在此实施方式中,壳体3 固定到本体l的方式与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不同。如果在此实施方式中示 出的部件与前述实施方式中任何一个中的部件使用了相同的参考标记,则 这两个部件相同或相当。在此实施方式中略去了这种部件的描述。
如图11中所示,形成有通孔101b的垫块101通过嵌件成型形成在壳 体3处。在本体1处形成有与螺栓102螺紋连接的内螺紋12。通过首先将 螺栓102插进壳体3的通孔101b然后将螺栓102旋进本体1的内螺紋12, 将壳体3固定到本体l。
螺栓102的头部处置有密封环103以防止水通过通孔11渗进室31内。
在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中,使用四个螺钉6将壳体3固定到本体1。 相反,在此不使用螺钉6,并且螺栓102是将壳体3固定到本体的唯一装 置。因此,可以减小流体压力控制装置的部件数量,并且减小本体l的尺 寸。
与第三实施方式的本体1相比,本实施方式的本体1能够以更筒单的 方式制造。因此,可以减小本体l的制造成本并且本体l的内部结构布局 更加灵活。
(第五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2描述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在此实施方式中,壳体3 的连接器收容部33和基昧5的位置之间的关系与第一到第四实施方式不 同。如果本实施方式所示的部件与前述实施方式中任何一个中的部件都^吏 用了相同的参考标记,则这两个部件相同或相当。在此实施方式中略去了 这种部件的描述。
如图12中所示,连接器收容部33处于面对^ 5的^ijfe^面54的位 置。连接器收容部33在连接器收容部33相对于1415的相对侧具有开口 。因此,连接器端子4能够为直线状,从而设置起来更容易。因此,能 够减少流体压力控制装置的制造成本。
(第六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3描述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在此实施方式中,电磁线 圏21和基板5彼此连接的方式与第一至第五实施方式不同。如果此实施方 式中示出的部件与前述实施方式任意一个中的部件使用了相同的参考标 记,则这两个部件相同或相当。在此实施方式中略去了这种部件的描述。
如图13中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电磁线圏21的每个第一支杆252 都仅具有大直径柱部252a,而不具有前述实施方式中所迷的小直径柱部 252b。电磁线圈21通过将第一支杆252的末梢粘接到基板5而与基板5 连接。
(第七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4描述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在此实施方式中,电磁线 圏21与基板5彼此连接的方式与第一至第六实施方式不同。如果此实施方 式中所示的部件与前述实施方式任意一个中的部件使用了相同的参考标 记,则这两个部件相同或相当。在此实施方式中略去了这种部件的描述。
如图14中所示,在此实施方式中,电磁线團21的每个第一支杆252 都包括大直径柱部252a和两个锁定部件252d。锁定部件252d从大直径柱 部252a的端部突出并朝向a5延伸,并且通过狹槽252c彼此分开。当 锁定部件252d分别插i^目应的支杆插孔52时,电磁线圏21与基敗5连 接。更具体地,当锁定部件252d配合进支杆插孔52并且被围绕支杆插孔 52的基板5的内表面挤压时,产生了用于连接基板5和第一支杆252的力。
(第八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5至18描述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
在此实施方式中,电磁线圏21与M5彼此连接的方式不同于第一实 施方式。如果本实施方式示出中的部件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部件使用了相 同的参考标记,则这两个部件相同或相当。在此实施方式中略去了这种部 件的描述。
如图15至18中所示,在此实施方式中不使用第一支杆252,但是在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流体压力控制装置中使用有第一支杆252。取代第一
支杆252,使用了电磁线圏端子22,使得^i^L5固定到电磁线圏21,并且 由电磁线圈21支撑,以共同移动的方式成为一体。由于不使用第一支杆 252,基板5能够固定到电磁线圏21,同时允许流体压力控制装置具有简 单的结构。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每个电磁线圏端子22都具有折曲部,以便于电磁 线圏端子的弹性变形。相反,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线圏端子22不使用折曲部。 换言之,本实施方式的每个电磁线圏端子22为直线形。电磁线圏端子22 比绕线24粗,因此比绕线24更硬。
更具体地,本实施方式中的支柱8由某种材料(例如铜)制成,当支 柱8受热时,该材料使得支柱8膨胀和收缩到与电磁线圏21和电磁线圏端 子22膨胀和收缩的程度相当的程度。从而,受热时电磁线圏端子22和基 板5之间的相对运动受到抑制使得不必制造有折曲部。
通过不再使用折曲部,能够减小电磁阀2和M5之间的距离。因此, 此距离的减小与不使用传统隔壁和用于覆盖隔壁的传统封盖结^来,有 助于减小流体压力控制装置的尺寸。
另外,支柱8松配合至基板5的对应孔(未图示)。在电磁线圏端子 22受热时的膨胀量大于支柱8的膨胀量时,支柱8和基tSL 5能够相对于彼 此移动,因为它们松动地连接在一起。因此,可以抑制电磁线圏端子22 与1415接触的接触部位处的应力产生。
在此实施方式中,接触部位处在受振动时产生应力。但是,由振动产 生的应力不如由于热膨胀率不同在接触部位处产生的应力连续,并且小于 由于热膨胀率不同在接触部位处产生的应力。
(第九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9至21描述本发明的第九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电磁线圏21和基fc!5彼此连接的方式与第二实施方 式不同。如果此实施方式中示出的部件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部件使用了相 同的参考标记,则这两个部件相同或相当。在此实施方式中略去了这种部 件的描述。
如图19至21中所示,在此实施方式中,不再使用第一支杆252,但 是在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流体压力控制装置中使用了第一支杆252。取代第一支杆252,使用了电磁线圈端子22,使得J415固定到电磁线圏21, 并且由电磁线圏21支撑,以共同移动的方式成为一体。通过不再使用第一 支杆252, M能够固定到电磁线圈21,同时允许流体压力控制装置具有 简单的结构。电磁线圏端子22比绕线24粗,并且因此比绕线24更硬。
电磁线圈21不固定到本体1,而是仅通过电磁线圏端子22 ^S4! 5 悬置。因此,电磁线圏22和J415受热时不相对于彼此移动。因此,本实 施方式中不再需要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电磁线圈端子22的折曲部。因此,能 够减小电磁阀2和g5之间的距离。此距离的减小和不使用传统隔壁和 用于覆盖隔壁的传统封盖结合起来,有助于减小流体压力控制装置的尺 寸。
在此实施方式中,接触部位在受振动时产生应力。但是,由振动引起 的应力不如由于热膨胀系数不同在接触部位处引起的应力连续,也小于由 于膨胀系数不同在接触部位处引起的应力。
(第十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22至28描述本发明的第十实施方式。
在此实施方式中,电磁线圏21和基fcl 5彼此连接的方式与第二实施方 式不同。另外,不再使用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电磁线圏端子22。如果此实施 方式中示出的部件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部件使用相同的参考标记,则这两 个部件相同或相当。在此实施方式中略去了这种部件的描述。
如图22至28中所示,所有电磁阀2的所有线轴25的每一个上都形成 有一对第一支杆253。属于同一对的第一支杆253关于对应的电磁阀2的 轴线位于相对的位置。每个第一支杆253朝向基tl 5突出并且通过狭槽 253a分成第一柱部254和第二柱部255。第一柱部254和第二柱部255中 的每一个都具有半圆形的截面。第一柱部254的顶部(接i^i415的端部) 形成有一对^MP 254a,第二柱部255的顶部形成有一对^^部255a。接 合部254a和255a能够与对应的支杆插孔52掩^。
在对应的线轴25处为每个第一支杆253形成第一引导部256和第二引 导部257。第一引导部256形成与同第一柱部254的顶端相对的第一柱部 254的端部连通的狭槽。第二引导部257形成与同第一柱部255的顶端相 对的第一柱部255的端部连通的狭槽。相应的其中一个绕线24穿过第一引导部256内侧,并且沿着第一柱部 254的外周表面导向到第一柱部254的顶部。绕线24在第一柱部254和第 二柱部255每个的顶部处弯曲以形成折曲部241。绕线24进一步从折曲部 241沿着第二柱部255的外周表面导向到与第二柱部255的顶部相对的第 二柱部255的端部。此外,绕线24的端部242插i殳进第二引导部257。沿 着第一柱部254和第二柱部255行进的绕线24的部分经过电镀,以增加该 部分的强度并提高该部分的导电性能。
经过上述方式布置绕线24后,将受热的流体状塑料倒入第一柱部254 的一对#^部254a之间的部位以及倒入第二柱部255的一对#^部255a 之间的部位,使得当流体状塑料冷却固化后将绕线24固定到相应的第一支 杆253。另外,受热的流体状塑料还倒进第一引导部256、第二引导部257 和线轴25的外周258内。
如图25和28中所示,在所有电磁阀2的每个线轴25处, 一对柱杆 259与线轴25 —体地形成。属于同一对的柱杆259关于对应的电磁阀2的 轴线位于相对的位置,并且关于对应的第一支杆253位于绕轴线旋转卯 度的位置。每个柱杆259都朝向基^L 5突出,并且柱杆259的末梢能够与 !415接触。在每个柱杆259的面对相应的线轴25的底侧形成有变向空间 260。柱杆259能够以底侧为支点弯曲。
在此实施方式中,当第 一支杆253其中的 一个插至对应的支杆插孔52 , 到达M部254a和255a穿过支杆插孔52的程度时,对应的柱杆259与基 板5接触并弯曲。因此,基仗5通过接合部254a、 255a和柱杆259支撑在 ^^部254a、 255a和柱杆259之间。因此,14l5和电磁阀2固定在一起, 以共同移动的方式成为一体。
每个狭槽253a的宽度大于第一流口 ( run-off)长度和第二流口长度之 和。第一流口长度是第一柱部254的对应接合部254a的流口部位的长度, 其中此流口部位是位于对应的支杆插孔52外侧的部位。第二流口长度是第 二支杆255的对应#部255a的流口部位的长度,其中该流口部位是位于 对应的支杆插孔52外侧的部位。因此,第一柱部254和第二柱部255能够 变形以使狭槽253a变窄,并且因此当对应的第 一支杆253插设到支杆插孔 52时,穿过支杆插孔52。
在M5和电磁线圈21不以共同移动的方式彼此固定成为一体的情况下,沿着第一柱部254和第二柱部255延伸的绕线24部分处的外部尺寸d 稍大于支杆插孔52的直径。因此,在基板5和电磁线圏21彼此固定成一 体的情况下,绕线24部分与基板5紧密接触。因此,保证了绕线24和基 板5之间的传导。由于绕线24直接连接到基仗5,所以能够不使用电磁线 圏端子22,并且减小了流体压力控制装置的制造成本。
在此实施方式中,电磁线圏21不固定到本体l。但是,在此实施方式 中将电磁线圏21与M5连接的方法能够应用于如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的 通过填嵌将电磁线圏21固定到本体1的实施方式。
(第十一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29和30描述本发明的第十一实施方式。
在此实施方式中,每个绕线24固定到对应的第一支杆253的方式与第 十实施方式不同。如果本实施方式中示出的部件与第十实施方式中的部件 使用了相同的参考标记,则这两个部件相同或相当。在此实施方式中略去 了这种部件的描述。
如图29和30中所示,《^部254a和接合部255a分别形成在每个第 一支杆253的第一柱部254和第二柱部255处。突出部254b形成于第一 柱部254的顶部(靠iiSj板5的一端),并且突出部255b形成于第二柱部 255的顶部。突出部254b和突出部255b位于相应的狭槽253a的相对侧。 另外,突出部254b和突出部255b沿对角线对齐,即,它们定位在与狭槽 253a的中心相反的方向。绕线24绕着柱部254、 255顶部的突出部254b、 255b扭曲,使得绕线24固定到第一支杆253。
(第十二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31和32描述本发明的第十二实施方式。如果本实施方式 中的部件与第十一实施方式中的部件使用了相同的参考标记,则这两个部
件相同或相当。在此实施方式中略去了这种部件的描述。
在此实施方式中,每个第一支杆253的结构不同于第十一实施方式。 更具体地,如图31和32中所示,每个第一支杆253通过彼此交叉的两个 狭槽253分成四个柱部,从而能够容易地使第一支杆253变弯。
(第十三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33和34描述本发明的第十三实施方式。在此实施方式中,每个绕线24与基板5电连接的方式不同于第十实施 方式。如果此实施方式中所示的部件与第十实施方式中的部件使用了相同 的参考标记,则这两个部件相同或相当。在此实施方式中略去了这种部件 的描述。
如图33和34中所示,每个第一支杆253通过狭槽253a分成第一支杆 254和第二支杆255。接合部254a形成在笫一柱部254处,<^部255a 形成在第二柱部255处。第一引导部256形成与狭槽253a连通的狭槽。绕 线24穿过第一引导部256和狭槽253a的内部行进,并且导向到第一支杆 253的顶部。
绕线24通过由导电金属制成的盖261与1^15电连接,所述盖261安 装至第一支杆253的顶侧。盖261包括圆盘部261a。绕线24插进形成于 盘形部261中心的通孔261b,并且焊接在通孔26处。
两个凹口 261c形成在圆形部261a处。#^部254a和255a分别插设 到凹口 261c,其防止盖261旋转。緩冲空间261d形成于接合部254a和相 应的凹口 261c之间,使得当^^部254a移动而穿ili4l5上相应的支杆 插孔52时掩^部254a不受凹口 261c干扰。以类似的方式,另一緩冲空间 261d形成于接合部255a和相应的凹口 261c之间,使得当掩^部255a移 动而穿itS^! 5上相应的支杆插孔52时接合部255a不受凹口 261c的干扰。
多个(在此例中为四个)臂部261e形成于盘形部261a的外周。臂部 261e平行于相应的第一支杆253延伸。在基板5和电磁线圏21不固定为 一体的情况下,绕四个臂部261e画的圆的直径稍大于相应的支杆插孔52 的直径,并且四个臂部261e内接的圆的直径稍大于相应的第一支杆253 的直径。
在此实施方式中,盖261与电磁线圏21连接,然后将盖261压配合进 相应的支杆插孔52。因此,臂部261e夹持第一支杆253,并且盖261牢固 地固定到第 一支杆253 。然后,第 一支杆253插进支杆插孔52到#部254a 和255a穿过支杆插孔52的程度。因此,基板5通过a部254a、 255a 以及它们之间的柱杆259支撑。从而,基板5和电磁阀2以共同移动的方 式固定在一起成为一体。
然后,绕线24通过盖261与基板5电连接。因此,可以稳定地保持绕 线24和^15之间牢固的传导。(第十四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35至39描述本发明的第十四实施方式。
在此实施方式中,电磁线圏21与基仗5连接的方式不同于第二实施方 式。更具体地,不使用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电磁线圏端子22和第一支杆252, 而是使用绕线24将m5固定到电磁线圏21,以共同移动的方式与电磁 线圏21直接接触成为一体。如果此实施方式中的部件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 部件使用了相同的参考标记,则这两个部件相同或相当。在此实施方式中 略去了这种部件的描述。
如图35至39所示,在所有电磁阀2的所有线轴25的每一个处,形成 有一对导向槽262,每个导向槽都形成狭槽,并且还形成有朝向基^L 5突 出的一对引导部263。每个引导部263都具有半圆形截面。在每个引导部 263处,在引导部263的平面表面部分形成沿平行于相应电磁阀2的轴线 的方向延伸的半圆槽263a。
绕线24穿过导向槽262行进,然后配合进槽263a,绕线24的末梢从 引导部263突出。从而加强了绕线24的升起部位,其中升起部位是绕线 24上的绕线24开始朝向基fcl 5上升的部位。绕线24在图39中的X范围 内的部位处电镀,从而加强了此部位。此部位包括位于导向槽262和槽263a 内的部位和从引导部263突出的部位。如上所述布置绕线24之后,受热的 流体状塑料倒进导向槽262和线轴25的外周258内。
柱杆264形成在所有电磁阀2的每一个线轴25处。柱杆264朝向1j^ 5突出并且呈阶梯状柱形。柱杆264包括柱形的粗柱杆部264a和柱形的细 柱杆部264b。细柱杆部264b从粗柱杆部264a的端部突出,并且朝向J4! 5延伸。粗柱杆部264a的外径充分地大于形成于基板5上的相应一个柱杆 插孔55的直径。细柱杆部264b的直径稍小于相应的柱杆插孔55的直径。
在此实施方式中,每个细柱杆部264b都插至对应的柱杆插孔55,并 且每个绕线24的端部插至形成于基仗5上的对应的一个孔56。然后,每 个绕线24的端部与^415焊接。
因为细柱杆部264b松配合至柱杆插孔55,所以柱杆264不用作将基 板5以共同移动的方式与电磁线圏21固定成为一体并且一体地支撑J4!5 的装置。柱杆264用作防止电磁线圏21摆动的装置。借助于绕线24,基 板5固定到电磁线圏21并且由电磁线圏21支撑,以共同移动的方式与电
磁线圏21直接接触成为一体。
根据此实施方式,与使用电磁线圏端子22使得1415固定到电磁线圈 21并且由电磁线圏21支撑以共同移动的方式直接接触电磁线圏21成为一 体的实例相比,可以降低流体压力控制装置的制造成本,因为能够不使用 电磁线圏端子22。
在此实施方式中,电磁线圏21不固定到本体l。但是,本实施方式中 所述的用于将电磁线圏21与基板5连接的方法能够应用到第一实施方式所 述的通过填嵌将电磁线圏21固定到本体l的实例中。
(第十五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40描述本发明的第十五实施方式。如果在实施方式中所示 的部件与第十四实施方式中的部件使用了相同的参考标记,则这两个部件
相同或相当。在此实施方式中略去了这种部件的描述。
在第十四实施方式中,每个电磁阀2包括有阶梯状的柱形柱杆264以 防止电磁线圏21摆动。相反,如图40中所示,在此实施方式中,每一个 电磁阀2都包括两个没有阶梯的柱形柱杆264,每个柱杆264都为没有阶 梯的柱形。每个柱杆264的末端都插至对应的柱杆插孔55以防止电磁线圏 21摆动。
(第十六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41描述本发明的第十六实施方式。如果在此实施方式中所 示的部件与第十四实施方式中的部件使用了相同的参考标记,则这两个部
件相同或相当。在此实施方式中略去了这种部件的描述。
在第十四实施方式中,每个电磁阀2包括阶梯状的柱形柱杆264以防 止电磁线圏21摆动。相反,如图41中所示,在此实施方式中,每个都具 有筒形的保持构件265通过粘合等方式附连至基板5。电磁阀2的引导部 263的端侧部位分别插至保持构件265以防止电磁线圏21摆动。
(第十七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42描述本发明的第十七实施方式。如果此实施方式中所示 的部件与第十四实施方式中的部件使用了相同的参考标记,则这两个部件
相同或相当。在此实施方式中略去了这种部件的描述。
在第十四实施方式中,每个绕线24都对其在图39中所示的范围X内的部位处进行电镀从而加强了该部位。相反,在本实施方式中,每个绕线
24对其在如图42所示相同范围X内的部位进行双重电镀,从而进一步加 强了该部位。从而不再需要柱杆264,并且可以简化线轴25的结构。
双重电镀能够如下进行即第一层电镀用一种材料进行,后续的电镀 用相同的材料进行。或者,双重电镀能够如下进行第一层电镀(即底层 电镀)使用一种材料(例如镍)以进行加强,后续的电镀(即表层电镀) 使用导电材料(例如锡或焊料)。
(第十八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43描述本发明的第十八实施方式。如果此实施方式中所示 的部件与第十四实施方式的部件使用了相同的参考标记,则这两个部件相
同或相当。此实施方式中略去了这种部件的描述。
在第十四实施方式中,每个绕线24都对其在图39中所示范围X内的 部位进行电镀,从而加强了该部位。相反,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3所示, 每个绕线24在从引导部263的相应槽263a突出的部位处向下弯。另外, 绕线24的末梢重新插进槽263a。因此,可以加强绕线24的从引导部263 的槽263a突出的部位。因此,不再需要柱杆264,并且能够以更筒单的结 构制造线轴25。
如上所述布置绕线24之后,将受热的流体状塑料倒进槽263a内。
(第十九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44描述本发明的第十九实施方式。如果此实施方式中所示 的部件与第十四实施方式中的部件使用相同的参考标记,则这两个部件相 同或相当。在此实施方式中略去了这种部件的描述。
在第十四实施方式中,每个绕线24都对其在图39中所示范围X内的 部位进行电镀,从而加强了该部位。相反,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4所示, 每个绕线24在从引导部263的相应槽263a突出的部位处向下弯并且扭曲 (或缠绕)。另外,绕线24的末梢重新插进槽263a。因此,可以加强绕线 24的从引导部263的槽263a突出的部位。因此,不再需要柱杆264,并且 能够以更简单的结构制造线轴25。
如上所述布置绕线24之后,能够通过树脂模制引导部263的槽263a。
(第二十实施方式)下面参照图45至47描述本发明的第二十实施方式。如果此实施方式 中所示的部件与第十七实施方式中的部件使用相同的参考标记,则这两个 部件相同或相当。在此实施方式中略去了这种部件的描述。
如图45至47中所示,壳体3包括待安装到本体1的主单元300和用 于覆盖主单元300的开口端的盖部350,其中开口端与主单元300的朝向 本体1开口的另 一开口端相对。室31通过主单元300和盖部350形成。
衬套34、多个连接器端子4以及汇流条266通过嵌件成型形成于主单 元300内。主单元300包括引导部301和基板保持部302。引导部301与 电磁线圏21的外周表面接触并且支撑电磁线圏21。 J4l保持部302支撑 如下所述的^L集合体。另外,插设马达端子7和GND端子的内连接器 267附连到主单元300。
按如下方法构造具有上述结构的流体压力控制装置。首先,将电磁阀 2的阀单元23、泵(未图示)和马达等附连到本体l。此时,填嵌本体l, 使得阀单元23—体地固定到本体1,以共同移动的方式与本体l直接接触 成一体。
在将绕线24的顶端插至Jj板5上相应的孔56之后,将绕线24的每个 顶端与基板5焊接在一起。从而,形成^集合体,其中电磁线圏21固定 至基&5,以共同移动的方式与基板5直揍接触成一体。
随后,将基板集合体附连到基板保持部302。此时,电磁线圈21插至 引导部301,并且连接器端子4和汇流条266的端子266a插Ajj板5。在 每个端子4和266a与a 5焊接后,通过将主单元300和盖部350在主单 元300的表面部位与盖部350的表面部位彼此接触的接触表面3卯处焊接 在一起而构造成ECU组件。在ECU组件中,引导部301防止电磁线圏21 摆动。
然后,将ECU组件固定至本体1。此时,电磁线圏21在套管23a的 外周处外部安装至阀单元23的套管23a。另外,马达端子7和GND端子 插至内连接器267。
在此实施方式中,在每个连接器端子4和汇流条端子266a与基仗5焊 接在一起之后,将主单元300和盖部350设置在一起。因此,能够以简单 的方式完成焊接。每个都具有如第十五实施方式中所示的柱杆264的电磁阀2能够用以 防止电磁线圏21摆动。
(其它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流体压力控制装置用于车辆制动装置。本发 明还能够应用到用于其它目的的流体压力控制装置。
第一支杆252和253可以与对应的线轴25 —体地形成,或者与对应的 线轴25分离地形成。在第一支杆252和253与对应的线轴25分离地形成 的情况下,代替树脂,第一支杆252和253可以用例如^l&材料和铝基材 料等金属制成。如果第一支杆252和253由热膨胀系数小于上述树脂的材 料制成,则可以减小电磁线圏端子22和基板5之间的接触部位在受热时产 生的应力。
至于第八实施方式和第九实施方式中的流体压力控制装置,如第五实 施方式(参见图12)中所述,连接器收容部33能够位于面对基板5的基 M面54的位置处,使得其开口朝向与基板5相对的方向。
权利要求
1.一种流体压力控制装置,包括本体(1),流体在所述本体中流动;允许和阻断所述流体流动的电磁阀(2),所述电磁阀具有包括绕线(24)的电磁线圈(21);其中形成有未分隔的室(31)的壳体(3),所述壳体安装至所述本体;位于所述室内的基板(5),所述基板具有设置电子元件的表面(54);以及与所述基板连接的连接器端子(4),所述连接器端子待与所述壳体外侧的外部连接器连接,其中所述绕线直接或间接地与所述基板连接,所述流体压力控制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电磁线圈以共同移动的方式固定至所述本体;所述基板以共同移动的方式固定至所述电磁线圈并且由所述电磁线圈支撑;并且所述电磁线圈和所述基板位于所述室中。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压力控制装置,还包括比所述绕线更硬的电磁线圏端子(22),所述电磁线圏端子的一端与所述绕线连接,另一端与所诉基板连接,其中使用所述电磁线圏端子使得所述基板以共同移动的方式固定至 所述电磁线圏并且由所述电磁线圏支撑。
3.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流体压力控制装置,其中所述电磁线圏包括线轴(25)和第一支杆(252、 253),所述第一支杆 与所述线轴一体地形成,并且所述第一支杆朝向所述M突出;并且使用所述笫 一支杆使得所述电磁线圏与所述1^连接。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流体压力控制装置,其中所述绕线沿着所述第 一支杆延伸至所述基板并且因此与所述1^连接。
5.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流体压力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绕线直接附连至所述基板;使用所述绕线使得所述基板以共同移动的方式固定至所述电磁线圈 并且由所述电磁线圏支撑。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流体压力控制装置,其中所述电磁线圏包括与 线轴一体形成的引导部(263),所述引导部朝向所述基板突出并且支撑所 述绕线。
7.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流体压力控制装置,还包括固定至所述本体的 支柱(8),所述支柱与所述基板接触并且防止所述基昧靠近所*体。
8. —种流体压力控制装置,包括 本体(1 ),流体在所述本体中流动;包括岡单元(23)和电磁线圏(21)的电磁阀(2),所述阀单元允许 和阻断所述流体流动,所述电磁线圏包括绕线,所述电磁线圏以可拆卸方 式从外部安装至所述阀单元;其中形成有未分隔的室(31)的壳体(3),所述壳体安装至所述本体;位于所述室内的基板(5),所基板具有i更置电子元件的表面(54); 以及与所述基板连接的连接器端子(4),所述连接器端子待与所述壳体外 侧的外部连接器连接;其中所述绕线直接或间接地与所述基板连接, 所述流体压力控制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电磁线圏以共同移动的方式固定至所述基板;所基板以共同移动的方式固定至所述壳体;所述阀单元以共同移动的方式固定至所述本体;并且所述电磁线圏和所述基板位于所述室内。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流体压力控制装置,还包括与所述壳体一体形成的第二支杆(39 ),所述第二支杆朝向所述基板突出;以及比所述绕线更硬的电磁线圏端子(22),所述电磁线圏端子的一端与所述绕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基板连接,其中使用所述第二支杆使得所述基板以共同移动的方式与所述壳体连接;并且使用所述电磁线圏端子使得所述电磁线圈以共同移动的方式固定至所述基板。
10.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流体压力控制装置,其中所述电磁线圏包括线轴(25)和第一支杆(252、 253),所述第一支杆与所述线轴一体地形成,并且所述第一支杆朝向所述基板突出;所述壳体包括与所述壳体一体形成的第二支杆(39 ),所述第二支杆朝向所述基板突出;使用所述第一支杆使得所述电磁线圏以共同移动的方式与所述基板连接;并且使用所述第二支杆使得所述基板以共同移动的方式与所述壳体连接。
11.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流体压力控制装置,其中所述绕线沿着所述第 一支杆延伸至所述基板并且因此与所述基板连接。
12.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流体压力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绕线直接附连至所述基板,并且使用所述绕线使得所述电磁线圈以共同移动的方式固定至所述基板 并且由所述基板支撑。
13.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流体压力控制装置,其中所述电磁线圏包括 与线轴一体形成的引导部(263),所述引导部朝向所述基板突出并且支撑 所述绕线。
14.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流体压力控制装置,其中所述壳体包括主单 元(300)和盖部(350),其中所述主单元附连至所述本体并且包括形成在 所述主单元的远离所述本体的一端的开口端,并且所述盖部覆盖所述开口端。
15.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流体压力控制装置,其中所述流体压力控制 装置整合在车辆中并且用于所述车辆的制动装置。
16.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流体压力控制装置,其中所述流体压力控制 装置整合在车辆中并且用于所述车辆的制动装置。
17.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流体压力控制装置,其中所述壳体包括主单 元和盖部,其中所述主单元附连至所述本体并且包括形成在所述主单元的远离所述本体的一端的开口端,并且所述盖部覆盖所述开口端。
全文摘要
一种流体压力控制装置,包括本体(1)、电磁阀(2)和基板(5)。电磁阀(2)的电磁线圈(21)以与本体(1)直接接触的方式固定至所述本体,所述本体中形成有流体通道。基板(5)以与所述电磁线圈直接接触的方式固定至所述电磁线圈。利用本发明的流体压力控制装置,可以降低流体压力控制装置尺寸和制造成本,并且提高流体压力控制装置的密封可靠性,同时还抑制流体压力控制装置连接部位处的断裂。
文档编号B60T8/34GK101204955SQ20071019537
公开日2008年6月25日 申请日期2007年12月13日 优先权日2006年12月15日
发明者鹤田松久 申请人:株式会社爱德克斯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