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纵连杆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64615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操纵连杆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应用于牵引车等工程车辆的操纵连杆结构。
背景技术
在牵引车等工程车辆中广泛地应用操纵连杆机构,所述操纵连杆 机构,将配置在驾驶员座附近的操纵杆等人工操纵构件经由连杆机构 联动地连接到介于从驱动源至驱动车轴等输出部的传动路径中的前进 后退切换机构或变速机构等传动机构上,使前述传动机构成为对应于 向前述人工操纵构件进行人工操作的传动状态。
但是,过去的操纵连杆结构,对于组装时及维修时的作业效率等 并没有进行充分的考虑。
即,例如,在下面记载的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配备有连杆
机构的操纵连杆结构,所述连杆机构将支承于变速箱的HST的控制轴 与把持部从仪表盘向側方突出的变速操纵杆联动地联系起来。
但是,在该现有的操纵连杆结构中,前述连杆机构只是将构成该 连杆机构的各种连杆构件简单地串列连接起来。
从而,不将配置在前述变速箱或前述仪表盘内的转向柱设置在车 辆主体内,就不能进行前述连杆机构的组装。存在着车辆的组装作业 效率差的问题。
进而,在维修时,不将前述连杆机构分解到各个连杆构件的水平, 就不能将前述变速箱从车辆主体分离,存在着维修时的作业效率也差 的问题。
专利文献1:特开2002 - 160545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前述现有技术,其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组 装时及维修时的作业效率的操纵连杆结构,该结构是一种将传动机构和人工操纵构件联动地联系起来的操纵连杆结构,其中,所述传动机 构能够改变从驱动源向输出部的传动状态,所述人工操纵构件用于操 纵前述传动机构。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为一种操纵连杆结构,所述操纵连杆 结构将能够改变从驱动源向输出部的传动状态的传动机构和用于操纵 前述传动机构的人工操纵构件联动地联系起来,适用于工程车辆,该 结构包括第 一操纵连杆机构及第二操纵连杆机构,所述第 一操纵连杆 机构,在连接到前述传动机构的切换操纵部上的状态下,支承于包含 该传动机构及容纳该传动机构的传动箱在内的第一单元,所述第二操 纵连杆机构,在连接到前述人工操纵构件上的状态下,支承于包含该 人工操纵构件在内的第二单元,前述第一及第二操纵连杆机构,在支 承于对应的前述单元的状态下,可相互拆装地连接。
根据这样构成的本发明,可以提高工程车辆的组装作业效率和维 修作业效率
优选地,前述第一操纵连杆机构具有第一连杆侧操纵轴,所述第 一连杆侧操纵轴在能够围绕轴线旋转的状态下沿着大致上下方向配 置,前述第二操纵连杆机构具有第二连杆侧操纵轴,该第二连杆侧操 纵轴根据对前述人工操纵构件的人工操纵,围绕轴线旋转,在其下端 部与前述第一连杆侧操纵轴的上端部对向的状态下,相对于所述第一 连杆侧操纵轴不能围绕轴线相对地旋转而可以拆装地连接。
在一种实施形式中,将前述第一单元作为传动单元,该传动单元
包括作为前述传动机构起作用的前进后退切换机构、作为另外的传 动机构起作用的变速机构、容纳前述前进后退切换机构及前述变速机 构的前述传动箱,并且,将前述第二单元作为发动机单元,该发动机 单元包括作为前述驱动源起作用的发动机;包含转向柱、转向轴及 方向盘的转向部;包含围绕前述转向柱的仪表盘主体的仪表盘部;包 含作为前述人工操纵构件起作用的前进后退切换杆的操纵杆部;包含 制动踏板的操纵踏板部;包含成为前述发动机的燃料源的燃料箱的燃 料箱部。
6优选地,前述第一连杆侧操纵轴由设置在前述传动箱上的第一连 杆侧支承构件直接或间接地、可围绕轴线自由旋转地支承,并且,前 述第二连杆侧操纵轴由设置在前述转向柱上的第二连杆側支承构件直 接或间接地可围绕轴线自由旋转地支承。
在前述第一及第二单元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连接的形式中,通过使 前述第一及第二单元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相对移动,前述第一及第二连 杆侧操纵轴可以处于彼此的轴线位于同一个轴上的轴线相互一致的状 态、以及彼此的轴线偏离的分离状态。
根据这样的结构,可以容易地进行前述第一及第二操纵连杆机构 的连接作业及分离作业。
更优选地,前述第一连杆侧操纵轴的上端部及前述第二连杆侧操 纵轴的下端部,在前述轴线相一致的状态时,在侧视图中相互交叠, 通过利用紧固构件将前述交叠的部分连接起来,可以将前述第一及第 二连杆侧操纵轴以不能围绕轴线相对旋转的方式连接。
根据这样的结构,可以更容易地进行前述第一及第二操纵连杆机 构的连接作业及分离作业。
例如,在前述第一连杆侧操纵轴的上端部及前述第二连杆侧操纵 轴的下端部中的一个上设置凹状构件,该凹状构件具有经由沿水平方 向开设的狭缝相互对向的一对支承板。并且,在前述第一连杆侧操纵 轴的上端部及前述第二连杆侧操纵轴的下端部中的另一个上设置凸状 构件,该凸状构件经由前述狭缝配置在前述一对支承板之间。通过利 用前述紧固构件将前述凸状构件及前述凹状构件连接起来,将前述第 一及第二连杆侧操纵轴以不能围绕轴线相对旋转的方式连接。
根据这样的结构,使得前述第一及第二操作连杆机构的连接作业 及分离作业容易,同时,可以使连接状态下的前述第一及第二操纵连 杆机构的动作稳定化。
在前述传动机构能够采取将从前述驱动源向前述输出部的动力传 动断开的中立状态的情况下,优选地,在使前述人工操纵构件位于使 前述传动机构处于中立状态的中立位置时,前述狭缝朝向车辆的前后方向。
根据这样的结构,可以更简单地进行前述第一及第二操纵连杆机 构的连接作业及分离作业。
前述仪表盘主体可以支承在连接到前述发动机上的仪表盘支柱 上。在这种形式中,优选地,前述第一及第二连杆侧操纵轴,在前述 传动箱的上表面的上方、并且在前述仪表盘支柱及前述仪表盘主体的 下方,在从车辆侧方能够接近的位置处,可以由前述紧固构件连接。
经由紧固构件可柝装地连接可围绕轴线自由旋转地支承前述第一 连杆侧操纵轴的第一连杆侧支承构件和配备在前迷第二单元中的仪表 盘支柱,根据这种结构,可以使前述第一连杆侧支承构件及前述仪表 盘支柱的姿势稳定化。
前述第一连杆侧支承构件可以具有包含固定在前述传动箱的上 表面上的底板及从该底板向上方延伸的一对侧板在内的主体部;位于 前述主体部的前方侧、由该主体部支承的轴承部。在这种形式中,优 选地,前述一对侧板分别经由紧固构件可拆装地连接到前述仪表盘支 柱上的一对侧板上。


图l是应用根据本发明的操纵连杆结构的一个实施形式的牵引车 的左侧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牵引车的右側视图。
图3是图l及图2所示的牵引车中的传动部的纵剖侧视图。
图4是图l及图2所示的牵引车的分解透视图。
图5是从左后方观察到的前述牵引车中的发动机单元的透视图, 表示将仪表盘部卸下的状态。
图6是从右后方观察到的前述发动机单元的透视图,表示将仪表 盘部卸下的状态。
图7是前述发动机单元的部分放大透视图。
图8是前述发动机单元中的仪表盘支柱附近的放大透视图,表示 卸下前述仪表盘部的状态。图9是前述牵引车中的驾驶员座附近的放大的右侧放大侧视图。
图10是配备于前述牵引车中的节气门操纵连杆机构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的XI - XI线剖视图。
图12是前述牵引车中的前部单元的后方透视图。
图13是沿着图3的XIII-XIII线的剖视图。
图14是连接前述发动机单元及传动单元而成的组件的左透视图, 为了清楚地表示前述操纵连杆结构,表示删除一部分构件的状态。
图15是连接前述发动机单元及前述传动单元而成的组件的右透 视图,为了清楚地表示前述操纵连杆结构,表示删除一部分构件的状 态。
图16是前述操纵连杆结构的正视图。 图17是前述操纵连杆结构的透视图。
图18是前述操纵连杆结构中的第一连杆侧第一操纵轴附近的透 视图。
图19是连接前述发动机单元及前述传动单元而成的组件的左侧 视图。
图20是前述操纵连杆结构中的第二连杆侧支承构件附近的透视图。
图21是前述操纵连杆结构中的连接机构的剖视图,表示沿着前述 第二连杆侧操纵轴的轴线的剖面。
图22是使前述发动机单元及前述传动单元分离的状态的左侧视
符号说明
1牵引车,Ul传动单元(第一单元),U2发动机单元(第二 单元),10发动机,100仪表盘支柱,110转向部,112转向柱, 113转向轴,114方向盘,120仪表盘部,121仪表盘主体,130 操纵杆部,131前进后退切换操纵构件(前进后退切换杆),150操 作踏板部,155离合器踏板,158L左侧制动踏板,158R右侧制动踏 板,180燃料箱部,182燃料箱,220前进后退切换机构,235操纵臂(前进后退切换机构的切换操作部),240变速机构,290传 动箱,500操纵连杆结构,510第一操纵连杆机构,511第一连杆 侧第一操纵轴,530第一连杆侧第一支承构件,531主体部,535 轴承部,540销,541凹状构件,542支承板,543狭缝,545 凸状构件,550第二操纵连杆机构,551第二连杆侧操纵轴,560 第二连杆侧支承构件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

根据本发明的操纵连杆结构的优选实施形式。 图l及图2分别是应用根据本实施形式的操纵连杆结构的牵引车
1的左侧视图及右侧视图。
前述牵引车l经由传动部20将来自于驱动源IO的动力传递给输
出部30。
在本实施形式中,前述牵引车1具有作为前述输出部30的驱动车 轴31及PTO轴(图中未示出)。
从而,前述传动部20,在向驱动车轴31传递来自于前述驱动源 IO的动力的同时,也向前述PTO轴传递该动力。
图3表示前述传动部20的纵剖侧视图。
更详细地说,如图3所示,前述传动部20配备有向前述驱动车 轴31传递来自于前述驱动源10的动力的行驶系统传动机构210、向 前述PTO轴传递来自于前述驱动源10的动力的PTO系统传动机构 280、容納前述行驶系统传动机构210及前述PTO系统传动机构280 的传动箱290。
另外,在本实施形式中,前述传动部20,在前述行驶系统传动机 构210及前述PTO系统传动机构280的传动方向的上游侧,进一步配 备有离合器机构200。
前述离合器机构200包括与前述驱动源IO动作连接的离合器体 201、与前述离合器体201的输出侧动作连接的主动轴202。
前述离合器体201经由飞轮15动作连接到前述驱动源10上,根合器踏板155的操作,可以将从前述 驱动源10向前述主动轴202进行的动力传递接通或者断开。
前述行驶系统传动才几构210及前述PTO系统传动机构280,如图 3所示,相对于前述主动轴202并列地连接。
更详细地说,前述行驶系统传动机构210配备有与前述主动轴 202动作连接的前进后退切换机构220、与前述前进后退切换机构220 动作连接的主变速机构240、将来自于前述主变速机构240的旋转动 力向左右一对主驱动车轴差动地传递的差速机构(图中未示出)。
另外,根据不同的规格,可以在前述主变速机构及前述差动齿轮 机构之间配备副变速机构。
前述前进后退切换机构220配备有动作连接到前述主动轴202 上的驱动轴221、大致与前述驱动轴221平行地配置的从动轴222、支 承在前述驱动轴221及前述从动轴222上的正转用齿轮组223F、支承 在前述驱动轴221及前述从动轴222上的反转用齿轮组223R、以及前 进后退切换换挡装置224,所述切换换挡装置224根据外部操作,可 以处于经由前述正转用齿轮组223F使前述从动轴222正向旋转的正 转位置、或者经由前述反转用齿轮组223R使前述从动轴222反向旋 转的反转位置。
前述前进后退切换换挡装置224,除了前述正转位置及前述反转 位置之外,也可以处于将从前述驱动轴221向前述从动轴222的动力 传递断开的中立位置。
前述前进后退切换换挡装置224,经由后面描述的前进后退切换 操纵机构230及前进后退切换操纵连杆机构500,动作连接到配备在 驾驶员座附近的可人工操纵的前进后退切换操纵构件131上,响应对 该前进后退切换操纵构件131的人工操作,前述换挡装置224可以选 择前述正转位置、前述中立位置或前述反转位置。
前述主变速机构240能够将前述从动轴222的旋转进行多级变速, 向后续的前述差动齿轮机构传递。
具体地说,如图3所示,前述主变速装置240配备有主输入轴241、与前述主输入轴241大致平行地配置的主输出轴242、在前述主输入轴241及前述主输出轴242之间进行多级变速的齿轮变速装置250。
在本实施形式中,前述主输入轴241经由齿轮组245动作连接到前述从动轴222上。
前述齿轮变速装置250配备有支承在前述主输入轴241及前述主输出轴242上的多个主变速齿轮组251a~251d、经由前述主变速齿轮组251a ~ 251d中的任何一个齿轮组将前述主输出轴242动作连接到前述主输入轴241上的主变速换挡装置255a ~ 255c。
另外,在本实施形式中,前述齿轮变速装置250,除经由前述主变速齿轮组251a~ 255e使前述主输出轴242变速旋转的变速档之外,还具有将前述主输出轴242直接连接到前述从动轴222上的变速档。
即,前述主输出轴242在与前述从动轴222相同的轴上围绕轴线自由旋转。
并且,前述主变速换挡装置255a可以处于经由对应的前述主变速齿轮组251a将前述主输入轴241的旋转传递给前述主输出轴242的状态、以及将前述主输出轴242直接连接到前述从动轴222上的状态。
另外,前述主变速换挡装置255a~ 255c,经由主变速操纵机构260,动作连接到配备在前述驾驶员座附近的主变速杆265 (参照下面的图4)上。
前述差动机构能够将来自于前述主输出轴242的旋转动力差动地传递给左右一对主驱动车轴31。
另外,在前述差动齿轮机构和前述一对主驱动车轴31之间,配备有左右一对制动机构(图中未示出)。
前述一对制动机构,经由适当的连杆机构,动作连接到配置在驾驶员座附近的左右一对下面描述的制动踏板158L、 158R上。
根据不同的规格,在前述行驶系统差动机构210上,可以进一步配备向副驱动车轴(例如,前车轴32(参照图l及图2))输出旋转动力的副驱动车轴用输出机构(图中未示出)。前述副驱动车轴用输出机构可以配备副驱动车轴用输出轴和离合器,所述离合器根据外部操作,接通或者断开从前述主输出轴242向前述副驱动车轴用输出轴的动力传递。
前述PTO系统传动机构280可以配备有动作连接到前述主动轴202上的PTO传动轴281、插入到前述PTO传动轴281及前述PTO轴之间的PTO离合器机构(图中未示出)、以及PTO变速机构(图中未示出)。
前述PTO离合器机构可以根据外部操作选择性地接通或者断开从前述PTO传动轴281向前PTO轴的动力传递。
前述PTO变速机构可以根据外部操作使从前述PTO传动轴281向前述PTO轴传递的旋转动力变速。
前述传动箱290被制成中空状,能够容纳前述离合器机构200、前述行马史系统传动机构210及前述PTO系统传动机构280。
在本实施形式中,前述传动箱290配备有容纳前述飞轮15及前述离合器机构200的离合器箱291、容纳前述前进后退切换机构220及前述主变速机构240的前部箱292、容納前述差动齿轮机构的后部箱294,前述离合器箱291、前述前部箱292及前述后部箱294相互串列地连接。
另外,在配备前述副变速机构的情况下,在前述传动箱290中,在前述前部箱292及前述后部箱294之间,配备中间箱293 (参照下面的图4)。
这里,对于前述牵引车1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在图4中表示前述牵引车1的分解透视图。
如图4所示,前述牵引车1通过将预先组件化的多个单元Ul~U5连接进行组装。
详细地说,前述牵引车1配备有包含起着前述驱动源10的作用的发动机在内的发动机单元U2、构成前述传动部20的传动单元Ul、包含前部车轴壳52L、 52R在内的前部单元U3、踏脚板.保护板单元U4、和发动机罩单元U5。在图5及罔6中,分别表示从左后方观察前述发动机单元U2到的透视图及从右后方观察到的透视图。另外,在图7中,表示前述发动机单元U2的放大的左透视图。另外,在图5及图6中,表示卸下下述仪表盘部120的状态。
如图1、图2及图5~图7所示,前述发动机单元U2包括前述发动机10、转向部110、仪表盘部120、操纵杆部130、操纵踏脚板部150、发动机罩支承部170、燃料箱部180。
更详细地说,箭述发动机单元U2进一步具有连接到前述发动机10的后面的仪表盘支柱IOO,前述转向部110经由前述仪表盘支柱100支承在前述发动机10上。
在图8中,表示前述仪表盘支柱100附近的放大透视图。另外,在图8中,表示卸下前述仪表盘部120的状态。
更详细地说,如图8所示,前述仪表盘支柱100包括在大致垂直并且沿着车辆的宽度方向的状态下连接到前述发动机的后面的安装板101、在大致垂直并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状态下从前述安装板101向后方侧延伸的左右一对支承板102a、 102b。
另外,在本实施形式中,前述安装板101与前述发动机IO相比在车辆宽度的方向上宽度更宽。并且,在前述安装板101之中从前述发动机IO向车辆宽度方向外方突出的部分的下端部,由分别连接到前述发动机10的两侧面的加强板109支承。
如图5~图8所示,前述转向部110包括连接在前述一对支承板102a、 102b的靠近后部之间的阀体111、.以沿大致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将下端部连接到前述阀体111上的中空得转向柱112、在下端部动作连接到内装在前述阀体lll内的动力转向装置用阀(图中未示出)上的状态下内插到前述转向柱112中的转向轴113、不能相对旋转地连接到前述转向轴113的上端部的方向盘114。
如图7所示,前述仪表盘部120包括以围绕前述转向柱112的方式支承在前述仪表盘支柱100上的仪表盘主体121、安装在前述仪表盘主体121上的仪表面板122。如图5~图8所示,前述操纵杆部130包含有呈杆的形式的前述前进后退切换操纵构件131、操纵前述发动机10的调速器11用的节气门操纵杆141。
前述前进后切换操纵构件131经由后面将要详细描述的前进后退切换操纵机构230及根据本实施形式的操纵连杆结构500、动作连接到前述前进后退切换换挡装置224上。
在图9中表示前述牵引车1的驾驶员座附近的右侧视图。
前述节气门操纵杆141间接地支承在前述仪表盘支柱100上。
详细地说,如图6及图9所示,节气门操纵杆支柱140连接到在前述仪表盘支柱100上。
前述节气门操纵杆支柱140在平面视图中呈大致的L形,具有前端部连接到前述仪表盘支柱100的前述安装板101上的侧板140a、以及从前述侧板140a的后端部向车辆宽度方向内方延伸并连接到前述仪表盘支柱100的前述右侧的支承板101b上的后板140b。
如图6及图9所示,前述节气门操纵杆141具有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的基端部142和从前述基端部142的车辆宽度方向外端部向大致上方延伸的把持部143。
前述基端部142,其车辆宽度方向内端部可围绕轴线自由旋转地支承在前述节气门支柱140的前述侧板140b上,并且,其车辆宽度方向外端部在前述仪表盘主体121的下方位于比该仪表盘主体121更靠近车辆宽度方向外方的位置。
前述把持部143,在比前述仪表盘主体121更靠车辆宽度方向的外方,上端部一直延伸到前述方向盘114的附近。
如图6及图9所示,这种节气门操纵杆141经由节气门操纵连杆机构300动作连接到前述调速器11上。
在本实施形式中,前述调速器11,除前述节气门操纵杆141之外,也可以利用节气门踏板330操纵。
在图10中,表示前述节气门操纵连杆机构300的示意图。
另外,在图ll中,表示图10中的XI-XI线的剖视图。如图9~图11所示,前述节气门操纵连杆机构300配备有不能 相对旋转地设置在前述节气门操纵杆141的基端部142上的杆侧操纵 构件301、相对于前述节气门操纵杆141的前述基端部142可围绕轴 线自由旋转的动作构件305、将前述动作构件305及前述调速器11之 间动作连接起来的调速器侧连杆构件310、将前述动作构件305及前 述节气门踏板330之间动作连接起来的踏板侧连杆构件315 。
前述杆侧操纵构件301具有主体部302以及动作片303,所述主 体部302,在比前述节气门操纵杆支柱140的前述侧板140a更靠近车 辆宽度方向的外方,不能相对于前述节气门操纵杆141的基端部142 旋转,所述动作片303从前述主体部302的周缘超过前述侧板140a 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内方延伸。
前述动作片303配合到前述动作构件305的一个侧面(在图中所 示的形式中为前端面)上,所述动作构件配置在比前述侧板140a更靠 近车辆宽度方向的内方侧。
如图IO清楚地表示的那样,前述节气门踏板330包括可以围绕 沿车辆宽度方向的轴线自由旋转地支承的基端部331、从前述基端部 331向前述踏脚板.保护板单元U4中的踏脚板部41的上方延伸的杆部 332、设置在前述杆部332前端部的踏板部333、不能相对前述基端部 旋转的踏板侧臂部334、将前述基端部331围绕轴线向一方侧加载的 复位弹簧335。
在本实施形式中,前述复位弹簧335,在前述踏板部41的下方处 一个端部被固定,并且另一个端部连接到前述踏板侧臂部334上。
前述踏板侧连杆构件315具有在前述动作构件305及前述踏板侧 臂部334之间延伸的踏板侧杆。
前述调速器侧连杆构件310具有在前述动作构件305及前述调速 器11之间延伸的调速器侧杆。
进而,如图ll所示,前述节气门操纵连杆机构300在前述节气门 操纵杆支柱140的前述侧板140a与前述杆侧操纵构件301之间配备有 摩擦构件320。前述摩擦构件320,相对于前述杆侧操纵构件302,产生能够抗拒 前述复位弹簧335的加载力以保持前述节气门操纵杆141的位置的滑 动阻力。
这种结构的前述节气门操纵连杆机构300按如下方式动作。
如图10所示,当抗拒前述复位弹簧335的加载力将前述节气门踏 板330从初始位置(例如,低输出位置L)向操纵位置(例如,高输 出位置H)踏入操作时,前述动作构件305围绕前述基端部142的轴 线(下面称为杆旋转中心R)向第一个方向Rl摆动,藉此,经由前 述调速器侧连杆构件310将前述调速器11从初始位置(低输出状态) 向操纵位置(高输出状态)转移。
另外,前述杆侧操纵构件301的前述动作片303以前述杆旋转中 心R为基准,位于前述动作构件305的第二方向侧。
从而,当踏入操作前述节气门踏板330时,前述节气门操纵杆141 原封不动地处于初始位置(低输出位置L)。
当解除向前述节气门踏板330的踏入操作时,借助前述复位弹簧 335,前述节气门踏板330从操纵位置向初始位置返回,前述动作构件 305围绕前述杆旋转中心R向笫二方向R2摆动,藉此,经由前述调 速器侧连杆构件310使前述调速器向初始位置返回。
另外,前述动作片303位于形成在前述节气门操纵杆支柱140中 的前述側板140a上的切口内,借助该切口,限定前述动作片303的摆 动范围。从而,借助前述复位弹簧335产生的加载力围绕杆旋转中心 R2向第二方向R2摆动的前述动作构件305,通过与前述动作片303 接触,停止围绕杆旋转中心R向第二方向R2的移动。
与此相对,当将前述节气门操纵杆141从初始位置向操作位摆动 操作时,前述动作构件305借助前述动作片303围绕杆旋转中心R向 第一方向Rl摆动,藉此,前述调速器11从初始位置向操作位置转移。
这时,前述节气门踏板330,抗拒前述复位弹簧335的加载力, 经由前述踏板侧连杆构件315从初始位置向操作位置转移。从而,前 述节气门操纵杆141借助前述复位弹簧335向初始位置返回,而如前面所述,前述摩擦构件320配备在前述节气门操纵杆支柱140的前述 側板140a与前述杆侧操纵构件301之间。
从而,前述节气门操纵杆141,借助前述摩擦构件320保持在操 作位置。
根据这种节气门操纵机构300,可以获得以下效果。 即,在想要使前述调速器11暂时位于操作位置(例如,发动机 10的高输出状态)的情况下,通过踏入操作前述节气门踏板330,可 以只在该节气门踏板330的踏入操作时使调速器11位置操作位置。
与此相对,在想要使前述调速器11继续处于操作位置的情况下, 通过抗拒前述摩擦构件320的滑动阻力及前述复位弹簧335的加栽力 使前述节气门操纵杆141从初始位置向操作位置转移,即使在解除施 加到该节气门操纵杆141的操作力之后,也可以将前述调速器11保持 在操作位置。
如图5、图6及图8所示,前述操作踏板部150包括中空支承 构件151,该中空构件支承在前述仪表盘支柱100上;踏板轴152,其 以两端部在向外方延伸的状态内插到前述中空支承构件151中;离合 器片毂153,该离合器片毂可相对自由旋转地外插到前述踏板轴152 的一端侧的延长部(在图中所示的状态下,为左端部)外面;离合器 杆154,该离合器杆154支承在前述离合器片毂153上;离合器踏板 155,该离合器踏板155设置在前述离合器杆154的自由端部;左侧制 动器毂156L,该左側制动器毂156L不能相对自由旋转地外插到前述 踏板轴152的另一端侧的延长部(在图中所示的状态下,为右端部) 外面;右侧制动器毂156R,该右侧制动器毂156R与前述左侧制动器 毂156L相比,在另一端侧,不能相对自由旋转地外插到前述踏板轴 152外面;左侧制动臂157L,其支承在前述左侧制动器毂156L上; 左侧制动踏板158L,其设置在前述左侧制动器臂157L的自由端部; 右侧制动臂157R,其支承在前迷右侧制动器毂156R上;右侧制动踏 板158R,其设置在前述右侧制动臂157R的自由端部。
前述离合器片毂153经由离合器连杆机构(图中未示出)动作连接到前述离合器机构200上。
在前述踏板轴152的一端侧的延长部之中位于比前述离合器片毂 153更靠近车辆宽度方向外方位置的部分,经由左制动器连杆机构(图 中未示出)动作连接到前述左制动机构上。
前述右侧制动器毂157R经由右侧制动器连杆机构(图中未示出) 动作连接到前述右侧制动机构上。
如图5、图6及图8所示,前述发动机罩支承部170具有设置在 前述发动机10上方的发动机罩支承构件171。
前述发动机罩支承构件171被制成背面视图呈门形的形状,包括 沿大致上下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纵向构件172、以及将前述一对纵向 构件172的上端部之间连接起来的横向构件173。
如图5、图6及图8所示,前述燃料箱部180包括设置在前述 发动机10上方的燃料箱框体181、以及支承在前述燃料箱框体181上 的燃料箱182。
前述燃料箱框体181在前述左右一对纵向构件172之间沿着车辆 的前后方向延伸,前述燃料箱182在内插到前述发动机罩支承构件171 中的状态下支承在前述燃料箱框体181上。
另外,如图7及图9等所示,前述燃料箱182的盖183能够经由 设置在前述仪表盘主体121上的开口从外部接近。
在图12中,表示前述前部单元U3的后方透视图。
如图4所示,前述前部单元U3经由左右一对连接板5可拆装地 连接到前述发动机单元U2上。
具体地说,如图4及图12所示,前述前部单元U2包括通过铸 造形成的前部主体50、连接到前述前部主体50上的前部壳体51、分 别连接到前述前部壳体51的左右侧面上的左右前部车轴壳52L、52R、 可拆装地安装在设于前述前部主体50前端部的前部配重安装部53上 的前部配重(图中未示出)、支承在前述前部主体50上的蓄电池54、 经由设置在前述前部主体50上的框体55支承的散热器(图中未示出)。
如图4所示,前述踏脚板.保护板单元U4具有左右一对踏脚板.保护板40。
前述踏脚板.保护板40成一体地配备有踏脚板部41及挡泥板部42。
如图4所示,前述发动机罩单元U5具有可自由拆装地连接到前 述发动机罩支承构件171上的发动机罩60。
前述发动机罩60可摆动地连接到前述发动机罩支承构件171上, 能够处于覆盖前述发动机10、前述燃料箱182及前述前部单元U3的 上方的位置、以及将它们打开的打开位置。
其次,对于前述前进后退切换操纵机构230进行说明。
在图13中,表示沿着图3中的XIII-XIII线的前述传动单元U1 的纵剖正视图。
如图13所示,前述前进后退切换操纵机构230包括叉轴231, 该叉轴231以与前述驱动轴221及前述从动轴222大致平行的状态配 置在前述传动箱290内;叉232,其基端部可沿着轴线方向滑动地支 承在前述叉轴231上,并且,其尖端部配合到前述前进后退切换换挡 装置224上;操纵轴233,其一端部在位于前述传动箱290外方的位 置的状态下,沿着相对于前述叉轴231大致垂直的方向可围绕轴线自 由旋转地支承在前述传动箱290上;动作臂234,该动作臂234连接 前述操纵轴233及前述叉232的基端部;操纵臂235,该操纵臂235 不能相对旋转地支承在前述操纵轴233的外方延长部上。
在本实施形式中,前述操纵臂235起着切换前述前进后退切换机 构220的动作状态的切换操纵部的作用。
即,当根据人工操作、围绕前述操纵轴233的轴线摆动操作前述 操纵臂235时,前述叉232沿着前述叉轴231滑动,藉此,前述前进 后退切换换挡装置224位于正转位置、中立位置或者反转位置。
另外,在本实施形式中,如图13所示,构成前述传动箱290的前 述前部箱292包括在右侧面设置开口的前部箱主体292a、以及以闭 塞前述开口的方式可拆装地连接到前述前部箱主体292a上的盖状壳 体构件292b。在这种结构中,前述操纵轴233可围绕轴线自由旋转地的支承在 前述壳体构件292b上。
这里,对根据本实施形式的操纵连杆结构500进行说明。
根据本实施形式的操纵连杆结构500,以动作连接前述前进后退 切换机构220的切换动作部235和能够人工操纵的前述前进后退操纵 构件131的方式构成。
在图14及图15中,表示使前述发动机单元U2及前述传递单元 Ul连接起来而成的组件的左透视图和右透视图。另外,在图14及图 15中,为了清楚地表示前述操纵连杆结构500,去掉了一部分构件。
另外,在图16及图17中,分别只表示前述操纵连杆结构500的 正视图及前方透视图。
如图14 ~图17所示,前述操纵连杆结构500包括第一操纵连杆 机构510以及第二操纵连杆机构550,所述第一操纵连杆机构510以 连接到前述切换动作部235上的状态支承在前述传递单元Ul上,所 述第二操纵连杆机构550以连接到前述前进后退切换操纵构件131上 的状态支承在前述发动机单元U2上。
前述第一及第二操纵连杆机构510、 550,在原封不动地被支承在 对应的前述单元U1、 U2上的状态下,能够相互连接/分离。
根据这种操纵连杆结构500,在将前述第一操纵连杆机构510安 装到前述传动单元Ul上、并且将前述第二操纵连杆机构550安装到 前述发动机单元U2上的状态下,可以进行前述传动单元Ul及前迷发 动机单元U2的连接作业或分离作业。
从而,可以提高前述牵引车1的组装作业及维修作业的效率。
在本实施形式中,如图16及图17所示,前迷第一操纵连杆机构 510具有以能够围绕轴线旋转的状态沿着大致上下方向配置的第一连 杆侧第一操纵轴511,通过该第一连杆侧第一操纵轴511围绕轴线旋 转,经由作为切换操纵部起作用的前迷操纵臂235,前述操纵轴233 围绕轴线旋转。
更详细地说,前述第一操纵连杆机构510配备有前述第一连杆侧第一操纵轴511;第一连杆侧第一杆513,该第一连杆侧第一杆,以 响应前述第一连杆侧第一操纵轴511围绕轴线的旋转、沿着自己的轴 线方向移动的方式,动作连接到所述第一连杆侧第一操纵轴511上; 第一连杆侧第二操纵轴515,该第一连杆侧第二操纵轴,以响应前述 第一连杆侧第一杆513的移动、围绕自己的轴线旋转的方式,动作连 接到所述第一连杆侧第一杆513上;第一连杆側第二杆517,该第一 连杆側第二杆,以响应前述第一连杆侧第二操纵轴515围绕轴线的旋 转、沿着自己的轴线移动的方式,动作连接到该第一连杆侧第二操纵 轴515上;前述第一连杆侧第二杆517动作连接到前述操纵臂235上。
在本实施形式中,第一连杆侧第一臂512不能相对旋转地设置于 前述第一连杆侧第一操纵轴511的下端部。
前述第一连杆侧第一杆513,其一端部动作连接到前述第一连杆 侧第一臂512的自由端部,并且,其另一端部动作连接到不能相对旋 转地设置在前述第一连杆侧第二操纵轴515的上端部的第一连杆侧第 二上方臂514上。
另外,如图14等所示,前述第一连杆侧第一操纵轴511,在前述 传动箱290的车辆宽度方向大致中央的前述转向柱112附近,沿着大 致上下方向配置。另一方面,如图15等所示,前述第一连杆侧第二操 纵轴515,在前述传动箱290的右侧方,沿着大致上下方向配置。
从而,前述第一连杆侧第一杆513,以能够动作连接前述第一连 杆侧第一及第二操纵轴511、 515的方式,沿着车辆宽度方向配置。
第一连杆侧第二下方臂516不能相对旋转地设置在前述第一连杆 侧第二操纵轴515的下端部。
并且,前述第一连杆侧第二杆517,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以 便动作连接前述第一连杆侧第二下方臂516的自由端部和前述操纵臂 235的自由端部。
在图18中,表示前述第一连杆侧第一操纵轴511附近的透视图。
如图18所示,在本实施形式中,前述第一连杆侧第 一操纵轴511, 由设置在前述传动箱2卯上的第一连杆侧第一支承构件530可围绕轴
22线自由旋转地支承。
详细地说,前述第一连杆侧笫一支承构件530包括主体部531, 该主体部包含固定于前述传动箱290上表面的底板以及从该底板向上 方延伸的一对侧板;轴承部535,该轴承部535支承在该主体部531 上,位于前述主体部531的前方侧。
并且,前述第一连杆侧第一操纵轴511,以上端部及下端部分别 向外方延伸的状态由前述轴承部535可围绕轴线自由旋转地支承。
在图19中,表示连接前述发动机单元U2及前述传动单元Ul而 成的组件的左侧一见图。
优选地,如图7及图19所示,经由螺钉.螺母等紧固构件533、将 前述主体部531中的前述一对侧板分别可拆装地连接到前述仪表盘支 柱100中的一对侧板102a、 102b上。
通过具有这种结构,可以谋求前述仪表盘支柱IOO及前述第一连 杆侧第一支承构件530两者的稳定化。
如图14 ~图19所示,前述第二操纵连杆机构550具有响应向前 述前进后退切换操纵构件131的人工操作、围绕轴线旋转的第二连杆 侧操纵轴551。
前述第二连杆侧操纵轴551,在连接前述传动单元Ul及前述发动 机单元U2的状态下,以其下端部与前述第一连杆侧第一操纵轴511 的上端部对向的状态,不能围绕轴线相对旋转而能够拆装地连接。
即,在将前述第二连杆侧操纵轴551连接到前述第一连杆侧第一 操纵轴511上的状态下,响应向前述前进后退切换操纵构件131的人 工操作,前述第一连杆侧第一操纵轴511围绕轴线旋转,藉此,作为 切换动作部起作用的前迷操纵臂235围绕前述操纵轴233摆动。
详细地说,前述第二操纵连杆机构550配备有前述第二连杆侧 操纵轴551、以及以可围绕轴线自由旋转的状态直接或间接支承前述 笫二连杆侧操纵轴551的第二连杆侧支承构件560。
在图20中,表示前述第二连杆侧支承构件560附近的透视图。
如图20所示,在本实施形式中,前述第二连杆侧支承构件560,在固定到前述转向柱112上的状态下,支承前述第二连杆側操纵轴 551。
具体地说,前述第二连杆侧支承构件560具有连接到前述转向 柱112上的基底部561、以及从前述基底部561向侧方延伸的支承部 562。
并且,前述第二连杆侧操纵轴551经由设置在前述支承构件562 上的轴承构件565被可绕轴线自由旋转地支承。
进而,在本实施形式中,前述第二操纵连杆机构550具有连接机 构600,该连接机构,响应向前述前进后退切换操纵构件131的人工 操作,使前述第二连杆侧操纵轴511围绕轴线旋转,同时,能够将前 述前进后退切换操纵构件131卡止到中立位置。
详细地说,前述前进后退切换操纵构件131包括与前述第二连 杆侧操纵轴551同轴地对向配置的基准轴部132、以及从前述基准轴 部132的上端向斜上方延伸的操纵轴部133。
前述操纵轴部133的自由端部从前述仪表盘120向外方延伸(参 照图7等)。
即,通过使用者把持、操作前述操纵轴部133的自由端部,前述 前进后退切换操纵构件131围绕前述基准轴部132的轴线旋转。
前述连接机构600,通过围绕前述前进后退切换操纵构件131的 前述基准轴部132的轴线旋转,以前述第二连杆侧操纵轴551围绕轴 线旋转的方式,将两者连接,进而,前述连接机构600起着将前述前 进后退切换操纵构件131保持在中立位置的制动器的作用。
在图21上,表示沿着前述第二连杆侧操纵轴551的轴线的前述连 接机构600的纵剖视图。
如图20及图21所示,前述连接机构600配备有不能围绕轴线相 对旋转地连接到前述第二连杆侧操纵轴551的上端部上的连杆侧连接 构件610。
在本实施形式中,前述连杆侧连接构件610包括不能相对旋转 地外插到前述第二连杆侧操纵轴551的上端部外面的中空部611、以及夹着前述中空部611相互对向地连接到该中空部611上的一对支承 板部612。
进而,前述连接机构600包括枢转支承轴620,该枢转支承轴 以与前述第二连杆侧操纵轴551的轴线交叉的方式支承在前述一对支 承板部612上;轴承部630,该轴承部630以固定到前述前进后退切 换操纵构件131的前述基准部132上的状态外插到前述枢转支承轴 620的外面;制动片640,该制动片640以向径向方向的外方延伸的方 式设置在前述前进后退切换操纵构件131的前述基准轴部132上;前 述制动片640插入贯通的导向孔650;以及中立保持弹簧660,该中立 保持弹簧660将前述前进后退切换操纵构件131向前述枢转支承轴 620旋转的一侧加载。
前述导向孔650具有这样的大小,即,在前述前进后退切换操纵 构件131围绕前述基准轴部132的轴线旋转时,允许前述制动片640 围绕前述基准轴部132摆动。
进而,在前述导向孔650上形成狭缝651,该狹缝的大小使得在 使前述前进后退切换操纵构件131位于中立位置时,该制动片640能 够卡入到与前述制动片640对向的位置。
前述中立保持弹簧660将前述轴承部630向着使前述制动片640 卡入前述狭缝651方向加载。
这种结构的连接结构600按下述方式动作。
在前述前进后退切换操纵构件131位于围绕前述基准轴部132的 轴线的中立位置的状态下,在不给予该前进后退切换操纵构件131人 工操纵力的情况下,前述制动片640借助前述中立保持弹簧660卡入 前述狭缝651内。在这种状态下,前述制动片640不能围绕前述基准 轴部132的轴线旋转地被保持。从而,将前述前进后退切换操纵构件 131保持在前述中立位置。
在将前述前进后退切换操纵构件131从中立位置向正转位置或反 转位置操作的情况下,首先,前述制动片640抗拒前述中立保持弹簧 660向脱离前述狭缝651的方向的加栽力,使前述前进后退切换操纵构件131围绕前述枢转支承轴620摆动。在这种状态下,前述制动片 640能够在前述导向孔650内围绕前述基准轴部132摆动。从而,通 过使前述前进后退切换操纵构件131围绕前述基准轴部132的轴线旋 转,经由前述连杆侧连接构件610,前述第二连杆侧操纵轴551围绕 轴线旋转。
优选地,可以使前述导向孔650的开口宽度(沿着前述基准轴部 132的轴线的方向的开口长度)和前述制动片640的宽度(沿着前述 基准轴部132的轴线的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
借助这种结构,可以稳定地进行前述前进后退切换搡纵构件131 围绕前述基准轴部132的旋转操作。
另外,在本实施形式中,前述导向孔650形成在前述第二连杆侧 支承构件560的前述基部561上。
其次,对于前述第一连杆机构510及前述第二连杆机构550的连 接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8所示,在本实施形式中,前述第一连杆侧第一操纵轴511 及前述第二连杆侧操纵轴551的对向端部由起着紧固构件作用的销 540可拆装地连接。
详细地说,在本实施形式中,前述第一连杆侧第一操纵轴511及 前述第二连杆侧操纵轴551,通过使前述发动机单元U2及前述传动单 元Ul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相对移动,可以以相互的轴线位于同轴上的 轴线一致的状态和相互的轴线位置偏移的分离状态配置。
前述第一连杆侧第一操纵轴511的上端部及前述第二连杆侧操纵 轴551的下端部,在前述轴线一致的状态下,在侧视图中,以重叠方 式构成。并且,通过利用前述销540连接前述重叠的部分,前述第一 连杆侧第一操纵轴511及前述笫二连杆侧操纵轴551不能围绕轴线相 对旋转的连接,并且,通过卸下前迷销540,可以将前述第一连杆侧 第一操纵轴511及前述第二连杆侧第二操纵轴511分离(参照图22)。
在本实施形式中,如图18所示,在前述第二连杆侧操纵轴551 的下端部设置凹状构件541。前述凹状构件541经由在水平方向敞开的狭缝543相互对向的一对支承板542。
另一方面,在前述第一连杆侧第一操纵轴511的上端部设置凸状 构件545,所述凸状构件545,在使前述发动机单元U2及前述传动单 元Ul连接时,经由前述狭缝543配置在前述一对支承板542之间。
并且,通过借助前述销540将前述凸状构件545及前述凹状构件 541连接,将前述第一连杆侧笫一操纵轴511及第二连杆侧操纵轴551 不能围绕轴线相对旋转地连接。
优选地,在使前述前进后退切换操纵构件131位于中立位置时, 前述狭缝543朝向车辆前后方向。
根据这种结构,在使前述前进后退切换机构220处于中立状态的 状态下,可以进行前述发动机单元U2及前述传动单元U1的连接作业 及分离作业。
优选地,前述第一操纵连杆机构510可以进一步配备有可围绕轴 线自由旋转地支承前述第一连杆侧第二操纵轴515的第一连杆侧第二 支承构件520 (参照图15)。
在本实施形式中,前述第一连杆侧第二支承构件520,在前述第 一连杆侧第二操纵轴515被插入其内的状态下,固定在前述传动箱290 的右側面。
通过配备这种第一连杆侧第二支承构件520,可以谋求响应向前 述前进后退切换操纵构件131的人工操作的前述操纵连杆结构500的 动作稳定化。
即,如前面所迷,在根据本实施形式的操纵连杆结构500中,与 向前述前进后退切换操纵构件131的人工操作联动,前述第二连杆侧 操纵轴551、前述第一连杆侧第一操纵轴511及前述第一连杆侧第二 操纵轴515围绕轴线旋转。
如前面所述,前述第二连杆侧操纵轴551由前述第二连杆侧支承 构件560可围绕轴线自由旋转地支承,并且,前述第一连杆侧第一操 纵轴511由前述第一连杆侧第一支承构件530可围绕轴线自由旋转地 支承。从而,通过利用前述第一连杆侧第二支承构件520支承前述第一 连杆侧第二操纵轴515,可围绕轴线自由旋转地支承围绕轴线旋转的 连杆构件(即,第一连杆侧笫一操纵轴511、第一连杆侧第二操纵轴 515及第二连杆侧操纵轴551)的全部,藉此,可以谋求与前述前进后 退切换操纵构件131联动的前述操纵连杆结构500的动作稳定化。
另外,在本实施形式中,以应用于前述前进后退切换机构220的 情况为例对根据本发明的操纵连杆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是,不言而喻, 也可以适用于齿轮式多级变速机构等各种传动机构。
权利要求
1. 一种操纵连杆结构,所述操纵连杆结构将能够改变从驱动源向输出部的传动状态的传动机构和操纵前述传动机构用的人工操纵构件联动地连接起来,适用于工程车辆,其特征在于,该操纵连杆结构包括第一操纵连杆机构,所述第一操纵连杆机构,以连接到前述传动机构的切换操纵部上的状态,支承在包含该传动机构及容纳该传动机构的传动箱在内的第一单元上,第二操纵连杆机构,所述第二操纵连杆机构,以连接到前述人工操纵构件上的状态,支承在包含该人工操纵构件在内的第二单元上,前述第一及第二操纵连杆机构,在原封不动地被支承在对应的前述单元上的状态下,可相互拆装地连接。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纵连杆结构,其特征在于,前述第一操 纵连杆机构具有第一连杆侧操纵轴,所述第一连杆侧操纵轴以能够围 绕轴线旋转的状态沿着大致上下方向配置,前述第二操纵连杆机构具有第二连杆侧操纵轴,该第二连杆侧操纵轴,根据对前述人工操纵构件的人工操纵围绕轴线旋转,并且,以 下端部与前述第一连杆侧操纵轴的上端部对向的状态相对于该第一连杆侧操纵轴不能围绕轴线相对旋转但可以拆装地连接。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操纵连杆结构,其特征在于,将前述第一 单元作为传动单元,包括作为前述传动机构起作用的前进后退切换 机构;作为另外的传动机构起作用的变速机构;容纳前述前进后退切 换机构及前述变速机构的前述传动箱,将前述第二单元作为发动机单元,包括作为前述驱动源起作用 的发动机;转向部,该转向部包含转向柱、转向轴及方向盘;仪表盘 部,该仪表盘部包含围绕前述转向柱的仪表盘主体;操纵杆部,该操 纵杆部包含作为前迷人工操纵构件起作用的前进后退切换杆;操纵踏 板部,该操纵踏板部包含制动踏板;燃料箱部,该燃料箱部包含燃料箱,该燃料箱成为前述发动机的燃料源。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操纵连杆结构,其特征在于,前述第一连 杆侧操纵轴由设置于前述传动箱的第 一连杆侧支承构件直接或间接地 可围绕轴线自由旋转地支承,前述第二连杆侧操纵轴由设置于前述转向柱的第二连杆侧支承构 件直接或间接地可围绕轴线自由旋转地支承。
5. 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操纵连杆结构,其特征在于,前述第 一及第二单元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连接,通过使前述第一及第二单元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相对移动,前述第 一及第二连杆側操纵轴可以处于彼此的轴线位于同一轴上的轴线一致 状态、以及彼此的轴线偏离的分离状态,前述第一连杆侧操纵轴的上端部及前述第二连杆侧操纵轴的下端 部,在前述轴线一致状态时,在侧视图中重叠,通过利用紧固构件将前述重叠的部分连接起来,将前述第一及第 二连杆侧操纵轴以不能围绕轴线相对旋转的方式连接。
6. 如权利要求5所迷的操纵连杆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前述第一 连杆侧操纵轴的上端部及前述第二连杆侧操纵轴的下端部中的一个上 设置凹状构件,该凹状构件具有经由沿水平方向开设的狭缝相互对向 的一对支承板,在前述第一连杆侧操纵轴的上端部及前述第二连杆侧操纵轴的下 端中的另一个上设置凸状构件,该凸状构件经由前述狭缝配置在前述 一对支承板之间,通过利用前述紧固构件将前述凸状构件及前述凹状构件连接起 来,将前述第一及第二连杆侧操纵轴以不能围绕轴线相对旋转的方式 连接。
7. 如权利要求6所迷的操纵连杆结构,其特征在于,前述传动机 构能够采取将从前述驱动源向前述输出部的动力传动断开的中立状 态,在使前述人工操纵构件位于使前述传动机构处于中立状态的中立位置时,前述狭缝朝向车辆的前后方向。
8. 如权利要求5至7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操纵连杆结构,其特征在 于,前述仪表盘主体支承在连接到前述发动机上的仪表盘支柱上,前述第一及第二连杆侧操纵轴,在前述传动箱的上表面的上方、 且在前述仪表盘支柱及前述仪表盘主体的下方,于能够从车辆侧方接 近的位置处,由前述紧固构件连接。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操纵连杆结构,其特征在于,前述第一连 杆侧支承构件具有主体部,所述柱体部包含固定在前述传动箱的上 表面上的底板及从该底板向上方延伸的一对侧板;轴承部,所述轴承 部位于前述主体部的前方侧、支承在该主体部上,前述一对侧板经由紧固构件分别可拆装地连接到前述仪表盘支柱 中的一对侧板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组装时及维修时的作业效率的操纵连杆结构。该操纵连杆结构配备有在连接到传动机构的转换操纵部上的状态下,支承在包含该传动机构及容纳该传动机构箱的第一单元上的第一操纵连杆机构;在连接到人工操纵构件上的状态下,支承在包含该人工操纵构件的第二单元上的第二操纵连杆机构。前述第一及第二操纵连杆机构,在原封不动地支承在对应的单元上的情况,可相互拆装地连接。
文档编号B60K20/06GK101466567SQ20078002188
公开日2009年6月24日 申请日期2007年3月14日 优先权日2006年6月28日
发明者中川隆司, 中辻外史, 大家要造, 山本昇 申请人:洋马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