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车辆用座椅的操作杆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置在配置于车辆等中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 背的背面的车辆用座椅的操作杆,该操作杆被连接到用于改变 座椅的姿势状态的锁定机构,以操作该操作杆来解除锁定机构 的锁定。
背景技术:
例如,专利文献l中具有这种车辆用座椅的操作杆。在专
利文献l中,将才喿作杆设置在收纳座椅(storing seat),该收 纳座椅被配置在车辆的最后排,并且当不使用时收纳座椅能够 被收纳到在车辆地板的后侧凹进的、用于收纳该座椅的收纳凹 部中。操作杆由设置在座椅靠背的背面的上部位置处的截面大
致为L字形状的构件构成,操作杆的 一 端侧在座椅靠背的背面 侧向外部露出,并且操作杆的另 一 端侧在座椅靠背的内侧与线 材(wire)连接。此外,绕枢轴可枢转地被保持并且在座椅靠 背的背面侧露出的 一 端侧被弹簧构件向接近座椅的方向施力。 专利文献l:曰本净争开2004—106640号7^才艮(图6)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专利文献1的操作杆是具有L字形状截面的构件,当借助于 线材使操作杆枢转以解除锁定机构的锁定而使座椅靠背向车辆 前方倒下时,另一端仅绕一端侧的枢轴枢转。同样将操作杆与 座椅靠背一起向前移动,因此,出现了用户握紧操作杆的手被 拉动的问题。
4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的操作杆,通 过操作操作杆解除锁定机构的锁定,并且防止当座椅靠背向车 辆前方倒下时用户的手被突然拉动。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车辆用座椅的操作杆被设置被设置在包括座椅座 垫和座椅靠背的所述座椅的前面、上面或者背面上,并且所述 操作杆包括第一杆和第二杆。所述第一杆和所述第二杆在该两 个杆的长度方向上的 一 端侧被彼此可枢转地枢支。所述第 一杆 的长度方向上的另 一端侧被可枢转地枢支到所述座椅,并且被 枢支的所述另 一端侧借助于连接构件与能够改变所述座椅的姿 势状态的锁定机构连接。所述第二杆的长度方向上的另 一端侧 被形成为操作部。在通过沿远离所述座椅的方向操作所述第二 杆的所述操作部来使所述第 一 杆绕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侧的枢轴 以两阶段弯曲的同时,能够操作所述座椅的姿势。
在所述第一杆和所述第二杆之间,施加使所述第一杆和所 述第二杆进入彼此折叠的状态的偏压/拉力,并且所述第一杆被 施加沿使所述第一杆接近所述座椅的方向的偏压/拉力。当不使 用所述#:作杆时,所述第 一 杆和所述第二杆以它们的内外侧独二
此重叠,并且所述操作杆的厚度变成等于所述第一杆或者所述 第二杆的厚度。
所述座椅形成有能够收纳所述操作杆的凹部。当不使用所 述操作杆时,优选地将所述操作杆以大致与所述座椅的表面齐 平的状态收纳在所述凹部内。
优选地,形成在所述座椅上的、用于收纳所述操作杆的所 述凹部的底面由距所述座一t的表面的深度尺寸因部位的不同而 不同的形状形成,并且当不使用所述操作杆时,所述第二杆的 所述操作部面对所述座椅的所述凹部的最深部位。优选地将所述第二杆的枢转限度角设定为大于所述第一杆 的枢转限度角。
优选地,所述第二杆的侧端形成有向外侧突出等于或者大
于所述第一杆的宽度尺寸而形成的凸缘;当不使用所述操作杆
时,由所述第二杆的凸缘从外侧覆盖所述第一杆。 优选地将所述第二杆构造成沿长度方向可伸缩。 当使所述车辆用座椅能够被收容在于车辆地板的后侧凹进
的收纳凹部中时,优选地将所述操作杆配置在所述车辆用座椅
的背面的下侧位置处。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操作杆,第二杆由第一杆可枢转地枢支,在 操作杆以两阶段被弯曲的同时,能够沿远离座椅的方向操作操 作杆,因此,例如,即使当锁定机构的锁定通过操作操作杆而 被解除并且使座椅靠背向车辆的前方倒下时,第二杆相对于第 一杆的角度被改变,延长了第二杆的被用户握住的操作部与座 椅靠背之间的距离,从而,可以限制拉动用户的手的程度。操 作杆以两阶段被弯曲,因此,能够通过以易于用户施加的任意 角度施加力来操作座椅的姿势的状态,因而,其可操作性高。 此外,即使当从车辆后侧的尾门(tail gate)操作座椅时,通 过将第二杆连接到第 一杆,增加了操作杆在远离座椅的方向上
的突出量,能够在更接近用户的位置处实施操作。
当不使用时,第一杆和第二杆被施力而处于彼此折叠的状 态,第一杆和第二杆在它们的内外侧彼此重叠,操作杆的厚度 变成等于第一杆或者第二杆的厚度,可以在不增加附加的第二 杆的厚度量的情况下达到空间节省形式,并且其外观也很好。 沿使第 一 杆接近座椅的方向的偏压/拉力借助于第二杆作用在 手上,因此,当通过偏压/拉力操作座椅的姿势时,减轻了手被
6拉动。可以将沿折叠第二杆的方向的偏压/拉力调整到最方便用 户的角度(易于施力的角度),因此可以减小偏压/拉力的影响。
当座椅形成有能够收容操作杆的凹部,并且当不使用时, 操作杆被以大致与座椅的表面齐平的状态收纳在凹部内时,可 以改善不使用操作杆时座椅的外观。此外,在将操作杆设置在 座椅的背面的情况下,即使在使座椅靠背倒向车辆的前方的状 态下将行李等装载在座椅上时,可以稳定地装载行李等而操作 杆不会构成妨碍。
在不使用操作杆时第二杆的操作部面对座椅的凹部的最深 部位的情况下,为插入用户的手提供了大的空间,因此,容易 握住操作部,并且能够沿远离座椅的方向容易地操作第二杆。
第一杆是主要用于解锁的杆。另一方面,第二杆是主要用 于操作座椅的姿势的杆。因此,当将第二杆的枢转限度角设定 为大于第一杆的枢转限度角时,第二杆被比第一杆和座椅更大
地变位。因此,能够获得以下效果当操作座椅的姿势时能够 恰当地减轻手被拉动,能够将操作部布置在最接近用户的位置 处,能够使用户以方便的姿势甚至从任何位置、角度、与座椅 等的姿态无关地操作操作杆。此外,通过调整第一杆和第二杆 的相对位置关系(相对角度),可以在使第一杆的解锁方向和收 纳座椅的移动方向彼此一致的状态下实施操作,因此,可以有 岁丈;也施力口力。
在不使用操作杆时由第二杆的凸缘覆盖第 一杆的情况下, 由两个构件构成的操作杆看似单一构件,产生一体感并且提升 了设计性能。
当使第二杆可伸缩时,可以按需要进一步增加操作杆从座
椅突出的量,并且提升了可操作性。特别地,从尾门的操作变 得容易实施。当将操作杆配置在能够将操作杆收容在车辆地板后侧上的 收纳凹部中的座椅的背面的下侧位置处时,即使在从车辆后侧 的尾门操作操作杆的情况下,操作杆也变得接近用户,因此, 用户不必明显地向前倾斜身体,操作变得容易。
图l是包括操作杆的收纳座椅的侧视图。
图2是操作杆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操作杆的正视图。 图4是示出不使用操作杆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5是仅操作第二杆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6是示出使用操作杆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7是示出/人尾门操作以收纳和回复收纳座椅的机构的侧 视图。
图8是示出实施例2的操作杆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尽管将如下参照附图对将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用座椅的操作 杆应用在收纳座椅上的实施例进行说明,但是配置操作杆的位 置、应用该操作杆的座椅的种类、操作杆的形状等不限于此, 在不改变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自然地可对本发明做各种变 化。
实施例1
如图7所示,实施例l中的车辆用座椅l构成可在布置在车 辆地板10上方的使用位置和被收纳在收纳凹部11内部的非使 用位置之间变位的收纳座椅,该收纳凹部11在车辆地板10的后 侧凹进且用于收纳座椅。如图l所示,收纳座椅l包括构成就座部的座椅座垫2;构成靠背的座椅靠背3;用于支撑头部的头 枕4;以及左、右腿部对5、 5,用于在座片tl的前后两侧从座椅 的下表面支撑收纳座椅l。车辆后侧的两个腿部5与在使用位置 和收纳位置之间可变位地支撑收纳座椅1的连杆机构6地连接, 连杆机构6分别在两个腿部5和收纳凹部ll的底面之间可枢转。 通过左、右两个连杆机构6,可使收纳座椅1在4吏用位置和非使 用位置之间稳定地变位。座椅靠背3借助于未示出的倾角调整 机构在使用状态中的直立在座椅座垫2上的直立姿势和构成躺
中的直立姿势和构成以大致9 0度的角度躺到车辆前侧的姿势 的非使用状态之间可枢转地连接到座椅靠背3 。通过分别与座 椅靠背3和头枕4对应的未示出的锁定机构使座椅靠背3和头枕 4保持使用姿势。此外,安装到座椅座垫2的下表面的各个腿部 5被可枢转地安装到收纳座椅1。在收纳座椅l的使用位置,各 个腿部5将收纳座椅1支撑在直立的状态,各个腿部5的用于枢 转的前端与设置在车辆地板10上的连接件(striker) 12、 12 接合,并且由未示出的锁定机构保持收纳座椅1的使用状态。 另一方面,在收纳座椅l的非使用位置,使各个腿部5进入躺在 座椅座垫2的下表面侧的折叠姿势。同样如图l所示,将操作杆 20设置在座椅靠背3的背面的下部位置处。操作杆20借助于在 收纳座椅l的内部的、未示出的线材与座椅靠背3、头枕4和各 个腿部5的各个锁定机构连接。线材是连接操作杆20和各个锁 定机构的连接构件。通过操作操作杆20,可以将座椅靠背3、 头枕4和各个腿部5从使用状态变位到非使用状态。
如图l等所示,操作杆20包括第一杆30和第二杆40,第一 杆30和第二杆40在第一杆30和第二杆40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
9侧彼此枢支,使得能够使第一杆30和第二杆40折叠枢转。第一 杆30的长度方向上的另 一端侧由收纳座椅l可枢转地枢支,并 且在另 一 端侧借助于线材与收纳座椅1的各个锁定机构连接。 第二杆4 0的长度方向上的另 一 端侧形成为操作杆2 0的操作部 并且形成为把手形状以易于手的抓握。在第一杆30和第二杆40 之间,施加使第一杆30和第二杆40进入彼此折叠的状态的偏压 /拉力,并且在第一杆30施加沿接近收纳座椅1的方向的偏压/ 拉力。这样,通过包括可枢转地安装到座椅靠背3的第一杆30 和连接到第 一杆30的枢转前端侧并且可相对于第 一杆30枢转 的第二杆40,通过沿远离收纳座椅1的方向操作第二杆40的操 作部,使第 一杆30绕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处的枢轴以两阶段弯 曲,使实施例1的操作杆20能够操作收纳座椅1的姿势。如图4 至图6所示,操作杆20被设置在凹进形成在座椅靠背3的背面的 凹部15内。
如上所述,第 一 杆3 0是其枢转基端侧被连接到收纳座椅1 内的各个锁定机构以解锁操作各个锁定机构的构件。另 一方面, 在解锁操作或变位座椅的操作中,第二杆40是用于适当地调整 座椅的角度的构件。这意味着,在下文中,将第一杆30称为解 锁杆,而将第二杆40称为角度调整杆。
如图2所示,解锁杆30在正视图中是H字形状的合成树脂成 形品,并且由相对并列的长薄才反状的两个支柱(stay) 31、 31 和桥接两个支柱31、 31的薄板状的桥接板32构成。桥接板32 在其短方向上的 一端侧 一体地设置在支柱31的长度方向上的 中央部。在两个支柱31、 31的接近长度方向上另 一端的部分处 钻有通孔33。通过将销21插进通孔33和座椅靠背3的锁定孔(未 示出),通过构成销21的枢转轴心使解锁杆30可枢转。此外, 扭转巻簧22被嵌入安装在于两个支柱31、 31的通孔33附近钻出的固定孔34和于座椅靠背3的锁定孔内与固定孔34对应的位置 处钻出的固定孔(未示出)中。通过扭转巻簧22,解锁杆30被 施以朝向接近座椅靠背3的方向的力,并且限定解锁杆30相对 于座椅靠背3的枢转限度。
角度调整杆40也是合成树脂成形品,并且包括在偏向至操 作部侧的位置处的开口 。在角度调整杆40的两侧外面上钻出锁 定孔41。在解锁杆30在两个支柱31、 31的长度方向接近一端的 部分且在面对锁定孔41的位置处以贯穿状钻出通孔36。此外, 通过借助于解锁杆30的通孔36将销23嵌入接合到锁定孔41,通 过由销23构成枢转中心使角度调整杆40可相对于解锁杆30枢 转。扭转巻簧24也被以布置在锁定孔41内的状态绕在解锁杆30 和角度调整杆4 0之间的销2 3地配置。扭转巻簧2 4的两端分别与 钻在解锁杆30上的固定孔37和钻在角度调整杆40的锁定孔41 内的固定孔(未示出)接合。因此,角度调整杆40被施以沿接 近座椅靠背3的方向的偏压/拉力,并且限定了相对于固定杆30 枢转的限度。限制角度调整杆40的枢转限度的扭转巻簧24的节 距(pitch)大于限制解锁杆30的枢转限度的扭转巻簧22的节 距(圈数较少)。因此,角度调整杆40的枢转限度角大于解锁 杆3 0的枢转限度角。根据实施例1的角度调整杆4 0的枢转限度 角被设定为相对于解锁杆3 0约2 0 0度。
如图3所示,布置在角度调整杆40的枢转前端侧的操作部 构成圓柱形的把手4 3 。角度调整杆4 0的两侧端形成有凸缘4 4, 以从角度调整杆40的枢转基端到角度调整杆40枢转前端向外 侧突出与解锁杆30的支柱31的宽度尺寸相等的量。将角度调整 杆40的左右宽度尺寸设定为刚好被收纳在解锁杆30的两个支 柱31、 31之间的尺寸。由此,当不使用操作杆20时,由扭转巻 簧22、 24的偏压/拉力,产生使角度调整杆40收纳于解锁杆30
ii的内侧以使它们的内外侧重叠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使
角度调整杆40的凸缘44和解锁杆30的支柱31、 31彼此接触,操 作杆20的厚度尺寸变成大致与解锁杆30和角度调整杆40的厚 度尺寸相等的厚度尺寸。当不使用操作杆20时,由凸缘44从外 侧覆盖解锁杆30,且不能从外侧看到该解锁杆30。
形成为凹进座椅靠背3的背面的用于容纳操作杆2 0的凹部 15具有从座椅靠背3的表面到凹部15的底面的深度尺寸因凹部 15的部位不同而不同的形状。具体地,如图6所示,凹部15由 深底的凹部15a和浅底的平坦凹部15b构成,凹部15a以截面大 致为三角形的方式显著凹进,平坦凹部15b与深底的凹部15a 的下侧连续,凹部15在其截面的侧—见图中呈大致勺子形状。当 不使用操作杆20时,角度调整杆40的把手43被布置在构成深底 的凹部15a的最深部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
接着,将参照图4至图6说明通过实施例1的操作杆20操作 座椅l的解锁操作。在图4所示的不使用操作杆的状态中,操作 杆2 0以解锁杆3 0和角度调整杆4 0的内侧和外侧重叠的状态大 致与座椅靠背3的背面齐平的状态容纳于凹部15中。在这种状 态下,使手伸进深底的凹部15a部分并且握住角度调整杆40的 把手43。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拉动角度调整杆40使其与座 椅靠背3的后侧分离,使其在以销23为中心枢转的同时从凹部 15内竖起。此时,不解除收纳座椅1的各个锁定^L构的锁定。 接着,如图7所示,通过进一步拉动角度调整杆40使其与座椅 靠背3的后侧分离,使解锁杆30以销21为中心枢转,解除收纳 座椅l的各个锁定机构的锁定。伴随着该解除,座椅靠背3、头 枕4和各个腿部5分别被变位至非使用姿势,因此,通过使收纳 座树^ l向车辆的后侧移动可以将收纳座;^ l收纳在如图7所示的
收纳凹部ll内。最后,当放开被手握住的把手43时,由于弹簧2 2和2 4的偏压/拉力操作杆2 0自动地收纳到凹部15内。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当通过操作杆20解除锁定并且使座椅 靠背3向车辆的前侧倒下时,角度调整杆40相对于解锁杆30的 角度也被改变并且延长了角度调整杆40的被用户握住的把手 43与座椅靠背3之间的距离,因此限制了拉动用户的手的程度。 角度调整杆40能够相对于解锁杆30枢转180度或者更大,并且 能够以两阶段弯曲,因此,解锁操作角的自由度大,甚至用户 能够在易于把握的角度实施解锁操作。此外,如图7所示,即 使当从车辆后侧的尾门操作时,操作杆20用凹部15被设置在座
椅靠背3的下侧的位置处,由于角度调整杆40的长度尺寸增大 了操作杆20的突出量,因此,用户不必向前倾斜身体,对腰部 的负担等小且操作变得容易。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借助于角度 调整杆40操作解锁杆30的偏压/拉力使手的负担减小。此外,通 过调整角度调整杆40的角度并且稳固地握住把手43也能进一 步减小负担。此外,尽管收纳座椅1的收纳方向与解锁杆30的 解除方向彼此不一致(相反方向),通过使角度调整杆40能够 以两阶段弯曲,能使收纳座椅l的收纳方向与角度调整杆40的 操作方向彼此相一致,因此,在有效地施加力的同时可以容易
地实施收纳操作。
当从收纳位置将收纳座冲t 1回复到 -使用位置时,可以实施 与上述操作相反的操作,且该操作基本与上述操作类似。但是, 在该情况下,对角度调整杆4 0的偏压/拉的方向和收纳座椅1的 回复方向彼此不一致。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可以在将角度调整 杆4 0的角度向上枢转到相对于解锁杆3 0至少18 0度以上的位置
的状态下实施回复操作。 实施例2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车辆用座椅的操作杆的实施例2的侧视图。该实施例的特征在于角度调整杆40被构造成在其长度方 向上可伸缩,并且能够改变把手43的位置的杆长度。具体地, 角度调整杆40由把手部43和杆基部45两个构件构成。并不特别 限定角度调整杆40的伸缩机构,可以使用7>知的伸缩机构。例 如,可以使用以下机构等以中空筒状形成杆基部45的左右两 侧的,插入从把手43的左右两侧一体地伸长的导杆47,通过未 示出的钩与设置在杆基部45内的多级锁定部接合能够逐步地说明。
其它实施例
尽管根据上述实施例1和实施例2,已对将本发明的操作杆 20应用于收纳座椅l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 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车辆中的第二排的座椅或者驾驶员的座椅 或者乘客的座椅等。此外,尽管操作杆20借助于线材与座椅靠 背3、头枕4、腿部5的各个锁定机构连接,操作杆20也可以与 其中的 一个或两个锁定机构连接,并且#:作杆20也可以与其它 构件的锁定机构连接。此外,操作杆20可以不被设置在座椅靠 背3的背面,而是可以被应用到座椅座垫2的车辆前端侧的上倾 杆(tip up lever),或者也可以被应用于位于座椅靠背3的上端 的下倾杆(tilt down lever )。
设置在座椅靠背3的背面、用于收纳操作杆20的凹部15可 以由各种形状构成,例如,除了截面为勺子形外,截面为三角 形和截面为半圆形。凹部15的深度面可以是平坦的。此外,形 成凹部15的位置可以设置在座椅靠背3的上下方向的中间的上
尽管优选地将角度调整杆40相对于解锁杆30的枢转限度设定为至少180度以上(优选地,190度至200度),根据安装的 部分或者操作操作杆2 0的方向可以使相对于解锁杆3 0的该枢 转限度小于180度,或者可以不限制该枢转限度。此外,也可 以通过除扭转巻簧外的构件或者构造来限制解锁杆30和角度 调整杆40的枢转限度。可以不使用向折叠状态解锁杆30和角度 调整杆40施力的扭转巻簧24来构成角度调整杆40悬桂于解锁 杆30的状态。
也可以通过将解锁杆30收纳于角度调整杆40的内侧的方 式来构成在操作杆20的非使用状态下在角度调整杆40的内侧 和解锁杆30的外侧收纳解锁杆30和角度调整杆40的状态。
权利要求
1. 一种车辆用座椅的操作杆,其中,所述操作杆被设置在包括座椅座垫和座椅靠背的所述座椅的前面、上面或者背面上,并且所述操作杆包括第一杆和第二杆,其中,所述第一杆和所述第二杆在该两个杆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侧被彼此可枢转地枢支;所述第一杆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侧被可枢转地枢支到所述座椅,并且被枢支的所述另一端侧借助于连接构件与能够改变所述座椅的姿势状态的锁定机构连接;所述第二杆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侧被形成为操作部;在通过沿远离所述座椅的方向操作所述第二杆的所述操作部来使所述第一杆绕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侧的枢轴以两阶段弯曲的同时,操作所述座椅的姿势。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操作杆,其特征在 于,在所述第一杆和所述第二杆之间,施加使所述第一杆和所 述第二杆进入彼此折叠的状态的偏压/拉力,并且所述第一杆被 施加沿使所述第 一杆接近所述座椅的方向的偏压/拉力;当不使用所述操作杆时,所述第一杆和所述第二杆以它们 的内外侧重叠,并且所述操作杆的厚度变成等于所述第一杆或 者所述第二杆的厚度。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操作杆,其特征 在于,所述座椅形成有能够收纳所述操作杆的凹部;当不使用所述操作杆时,所述操作杆以大致与所述座椅的 表面齐平的状态^皮收纳在所述凹部内。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操作杆,其特征在深度尺寸因所述底面的部位的不同而不同的形状形成; 所述第二杆的操作部面对所述凹部的最深部位。
5. 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 一 项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操作 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杆的枢转限度角被设定为大于所述 第一杆的枢转限度角。
6. 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 一 项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操作 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杆的侧端形成有向外侧突出等于或 者大于所述第一杆的宽度尺寸而形成的凸缘;当不使用所述操作杆时,由所述第二杆的凸缘从外侧覆盖 所述第一杆。
7. 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 一 项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操作 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杆被构造成沿其长度方向可伸缩。
8. 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操作 杆,其特征在于,使所述车辆用座椅能够被收纳到在车辆地板 的后侧凹进的收纳凹部中;所述操作杆被配置在所述车辆用座椅的背面下侧位置处。
全文摘要
一种车辆用座椅的操作杆被安装在包括座垫(2)和靠背(3)的座椅(1)的前面、上面或背面上。操作杆包括第一杆(30)和第二杆(40)。第一杆(30)和第二杆(40)在它们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侧被彼此支撑,使得第一杆(30)和第二杆(40)可相对于彼此枢转。第一杆(30)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侧被可枢转地支撑在座椅(1)上,并且该另一端侧经由线材与能够改变座椅(1)的姿势的锁定机构连接。第二杆(40)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侧被形成为操作部(43)。当沿第二杆(40)远离座椅(1)的方向操作第二杆(40)的操作部(43)时,在第一杆(30)绕第一杆(30)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侧的枢轴(21、23)以两阶段弯曲的同时,改变座椅(1)的姿势。
文档编号B60N2/30GK101511633SQ200780033169
公开日2009年8月19日 申请日期2007年9月4日 优先权日2006年9月8日
发明者伊藤诚, 大石义浩, 村松智宏, 罗伯特·戴, 藤本宰 申请人:丰田纺织株式会社;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