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车辆用座椅框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座椅框架,该车辆用座椅框架具备支承座椅坐垫的座椅坐垫 框架;支承座椅靠背的座椅靠背框架;以及倾角调节器(recliner),其将座椅靠背连结成 相对于座椅坐垫转动自如,并调整座椅靠背的转动角度。
背景技术:
以往,如图10所示,公知有具备以下部件的车辆用座椅框架座椅坐垫框架110, 其支承座椅坐垫90 ;座椅靠背框架120,其支承座椅靠背91 ;倾角调节器140,其将座椅靠 背91连结成相对于座椅坐垫90转动自如,并调整座椅靠背91的转动角度;以及肩部安全 带固定器130,其设于座椅靠背框架120的上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记载的车辆用座椅框 架)。在座椅靠背框架120的两侧配置有靠背侧部框架121、122,在中央部配置有中空且呈 四棱柱状的靠背中间框架123。并且,在座椅坐垫框架110的两侧配置有坐垫侧部框架111、 112,在中央部配置有坐垫中间框架113。在靠背中间框架123的下部利用螺栓紧固有由厚 板形成的上臂124,在坐垫中间框架113的上部利用螺栓紧固有由厚板形成的下臂114。进 而,在上臂124和下臂114之间设有倾角调节器140,该倾角调节器140将上臂124和下臂 114连接成能够转动。 并且,在座椅靠背框架120上安装有安全带收紧器150,由肩部安全带151a和腰部 安全带151b构成的安全带151的一端巻绕于安全带收紧器150。安全带151的另一端固定 于固定板115,该固定板115安装于坐垫中间框架113,安全带151的中间部贯穿插入于扁 口插板(tongu印late)152。该扁口插板152能够插拔装入插扣(buckle) 116中,插扣116 安装于坐垫侧部框架111。另外,该车辆用座椅框架是两人用的座椅框架,省略对一方的座 椅的安全带的说明。 在该车辆用座椅框架中,当车辆处于急减速状态时,安全带151锁紧,从而确保乘 员的安全。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2-59770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现有的车辆用座椅框架中,由于安全带收紧器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 因此当车辆处于急减速状态从而安全带锁紧时,会对肩部安全带固定器施加较大的载荷。 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发明人的实验,明确了以下情况在靠背中间框架与上臂的紧固部处截 面急剧地变化,因此负载集中于该紧固部,紧固部最容易变形。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现有的问题点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重量 的增加、确保强度的车辆用座椅框架。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第一方面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框架的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用 座椅框架具备座椅坐垫框架,其为了支承座椅坐垫而被适当设置;座椅靠背框架,其为了 支承座椅靠背而被适当设置;以及倾角调节器,其将所述座椅靠背连结成相对于所述座椅
4坐垫转动自如,并调节所述座椅靠背的转动角度,所述座椅坐垫框架和所述座椅靠背框架 中的至少一方为具有对置的侧板部的中空且呈四棱柱状,所述车辆用座椅框架具备连结部 件,该连结部件具备圆筒状的外周圆筒部;从该外周圆筒部的轴向一端朝内侧突出的顶 面部;以及从该外周圆筒部的轴向另一端朝外侧突出的凸缘部,该连结部件将所述座椅坐 垫框架与所述座椅靠背框架连结在一起,对于所述连结部件,所述顶面部固定于对置的所 述侧板部中的一方的所述侧板部的内侧面,且所述凸缘部的所述顶面部侧面固定于另一方 的所述侧板部的外侧面,所述凸缘部的与所述顶面部侧相反侧的面固定于作为连结对象的 所述座椅靠背框架或者所述座椅坐垫框架。 第二方面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框架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所记载的车辆用座椅 框架中,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上设有肩部安全带固定器,该肩部安全带固定器支承安全带 的一端。 第三方面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框架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或者第二方面所记载 的车辆用座椅框架中,所述倾角调节器安装在所述连结部件的所述凸缘部上,所述座椅靠 背框架与所述座椅坐垫框架经由该倾角连接器连结在一起。 第四方面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框架的特征在于,在第三方面所记载的车辆用座椅 框架中,所述连结部件的所述顶面部呈圆环状,且一体地设有收纳于该顶面部的内周的圆 筒状的内周圆筒部,该内周圆筒部的轴向另一端固定于所述倾角连接器。 第五方面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框架的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用座椅框架具备座椅 坐垫框架,其为了支承座椅坐垫而被适当设置;座椅靠背框架,其为了支承座椅靠背而被适 当设置;以及倾角调节器,其将所述座椅靠背连结成相对于所述座椅坐垫转动自如,并调节 所述座椅靠背的转动角度,所述座椅坐垫框架和所述座椅靠背框架中的至少一方为具有对 置的侧板部的中空且呈四棱柱状,所述车辆用座椅框架具备连结部件,该连结部件具有顶 面部,其具有与所述侧板部中的一方平行地延伸的平行部;侧壁部,其从该顶面部的两侧边 缘分别垂直地延伸;以及凸缘部,其从这些侧壁部的前端与所述侧板部中的另一方分别平 行地延伸,经由所述倾角调节器将所述座椅坐垫框架与所述座椅靠背框架连结在一起,对 于所述连结部件,所述顶面部的基端部侧面固定于对置的所述侧板部中的一方的所述侧板 部的内侧面,且所述凸缘部的基端部侧面固定于另一方的所述侧板部的内侧面,并且,所述 倾角调节器固定于所述凸缘部的前端部侧面。 第六方面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框架的特征在于,在第五方面所记载的车辆用座椅 框架中,所述连结部件的所述顶面部具有倾斜部,所述倾斜部从所述平行部朝向前端部侧 以向所述凸缘部侧倾斜的方式延伸。 第七方面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框架的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用座椅框架具备座椅 坐垫框架,其为了支承座椅坐垫而被适当设置;座椅靠背框架,其为了支承座椅靠背而被适 当设置;以及倾角调节器,其将所述座椅靠背连结成相对于所述座椅坐垫转动自如,并调节 所述座椅靠背的转动角度,所述座椅坐垫框架和所述座椅靠背框架中的至少一方为具有对 置的侧板部的中空且呈四棱柱状,所述车辆用座椅框架具备连结部件,所述连结部件具有 顶面部,其具有与所述侧板部中的一方平行地延伸的平行部;侧壁部,其从该顶面部的两侧 边缘分别垂直地延伸;以及凹部,其从所述顶面部的基端部朝前端部延伸且一体地凹进设 置,经由所述倾角调节器将所述座椅坐垫框架与所述座椅靠背框架连结在一起,对于所述
5连结部件,所述顶面部的基端部侧面固定于对置的所述侧板部中的一方的所述侧板部的内 侧面,且所述凹部固定于另一方的所述侧板部的内侧面,并且,所述倾角调节器固定于所述 凹部的前端部侧面。 第八方面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框架的特征在于,在第七方面所记载的车辆用座
椅框架中,所述连结部件的所述凹部由凹进设置于基端部侧的的第一凹部、从该第一凹部
突出到所述顶面部侧的台阶部、以及与该台阶部连续且凹进设置于前端部侧的第二凹部构
成,在所述第二凹部中呈同心圆状地贯通设置有多个嵌合孔,在所述倾角调节器上突出设
置有多个嵌合突起,所述嵌合突起与所述嵌合孔嵌合从而限制所述倾角调节器相对于所述
连结部件的转动,所述倾角调节器与所述侧壁部的前端部侧固定在一起。 第九方面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框架的特征在于,在第七方面或者第八方面所记载
的车辆用座椅框架中,所述连结部件的所述顶面部具有倾斜部,所述倾斜部从所述平行部
朝向前端部侧以向所述倾角调节器侧倾斜的方式延伸。 在第一方面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框架中,座椅坐垫框架或者座椅靠背框架中的至 少一方中空且呈四棱柱状,连结座椅坐垫框架与座椅靠背框架的连结部件具有圆筒状的 外周圆筒部;从外周圆筒部的轴向一端朝内侧突出的顶面部;以及从外周圆筒部的轴向另 一端朝外侧突出的凸缘部。进而,对于连结部件,顶面部固定于座椅靠背框架(座椅坐垫 框架)的对置的侧板部中的一方的侧板部的内侧面,且凸缘部的顶面部侧面固定于另一方 的侧板部的外侧面,凸缘部的与顶面部侧相反侧的面固定于作为连结对象的座椅坐垫框架 (座椅靠背框架)。这样,由于薄壁的座椅靠背框架(座椅坐垫框架)沿长度方向被延长, 且在延长的部分处,座椅坐垫框架与座椅靠背框架通过连结部件连结在一起,因此,不仅能 够防止重量的增加,而且座椅坐垫框架与座椅靠背框架之间的连接部的截面不会急剧地变 化。因此,根据该车辆用座椅框架,能够防止重量的增加,并且能够确保强度。另外,由于从 顶面部所固定的座椅靠背框架(座椅坐垫框架)的位置到轴心的距离与从凸缘部所固定的 座椅坐垫框架以及座椅靠背框架的位置到轴心的距离不同,因此负载不会集中在垂直于座 椅靠背框架(座椅坐垫框架)的长度方向上的同一截面上,能够增强座椅靠背框架(座椅 坐垫框架)的强度。 在第二方面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框架中,由于支承安全带的一端的肩部安全带固 定器设于座椅靠背框架,因此当车辆处于急减速状态时,从肩部安全带经由肩部安全带固 定器对座椅靠背框架施加较大的载荷。因此,在该车辆用座椅框架中,确保强度的效果更 大。 在第三方面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框架中,由于倾角调节器安装于连结部件的凸缘 部,且座椅坐垫框架与座椅靠背框架经由倾角调节器连结在一起,因此,与将倾角调节器安 装于其他位置的情况相比较,座椅坐垫框架和座椅靠背框架的截面变化变少,更加能够确 保强度。并且,所需的部件也变少,能够防止重量的增加。 在第四方面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框架中,连结部件的顶面部呈圆环状,且在顶面 部的内周一体地设有圆筒状的内周圆筒部。进而,由于该内周圆筒部的轴向另一端固定于 倾角调节器,因此座椅坐垫框架(座椅靠背框架)与倾角调节器被牢固地固定在一起,从而 座椅坐垫框架与座椅靠背框架被牢固地固定在一起。 在第五方面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框架中,座椅坐垫框架或者座椅靠背框架中的至少一方中空且呈四棱柱状,经由倾角调节器将座椅坐垫框架与座椅靠背框架连结在一起的 连结部件具有顶面部,其具有与侧板部中的一方平行地延伸的平行部;侧壁部,其从顶面 部的两侧边缘分别垂直地延伸;以及凸缘部,其从这些侧壁部的前端与侧板部中的另一方 分别平行地延伸。进而,对于连结部件,顶面部的基端部侧面固定于对置的侧板部中的一 方的侧板部的内侧面,且凸缘部的基端部侧面固定于另一方的侧板部的内侧面,并且,倾角 调节器固定于凸缘部的前端部侧面。这样,由于连结部件的基端部侧收纳于座椅靠背框架 (座椅坐垫框架)并被固定,且连结部件的前端部侧经由倾角调节器与座椅坐垫框架(座 椅靠背框架)连结,因此座椅坐垫框架与座椅靠背框架之间的连接部的截面不会急剧地变 化。并且,由于使用截面呈大致-字状的连结部件,因此能够防止重量的增加。因此,根据 该车辆用座椅框架,能够防止重量的增加,并且能够确保强度。 在第六方面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框架中,由于连结部件的所述顶面部具有从平行 部朝向前端部侧以向凸缘部侧倾斜的方式延伸的倾斜部,因此能够确保强度,并且能够充 分地确保乘员的空间。 在第七方面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框架中,座椅坐垫框架或者座椅靠背框架中的至 少一方中空且呈四棱柱状,经由倾角调节器将座椅坐垫框架与座椅靠背框架连结在一起的 连结部件具有顶面部,其具有与侧板部中的一方平行地延伸的平行部;侧壁部,其从顶面 部的两侧边缘分别垂直地延伸;以及凹部,其从顶面部的基端部朝前端部延伸且凹进设置。 进而,对于连结部件,顶面部的基端部侧面固定于对置的侧板部中的一方的侧板部的内侧 面,且凹部固定于另一方的侧板部的内侧面,并且,倾角调节器固定于凹部的前端部侧面。 这样,由于连结部件的基端部侧收纳于座椅靠背框架(座椅坐垫框架)并被固定,且连结部 件的前端部侧经由倾角调节器与座椅坐垫框架(座椅靠背框架)连结,因此座椅坐垫框架 与座椅靠背框架之间的连接部的截面不会急剧地变化。并且,由于连结部件的顶面部和凹 部形成为一体,因此能够防止重量的增加。进一步,由于顶面部的基端部侧面固定于一方的 侧板部的内侧面,且凹部固定于另一方的侧板部的内侧面,因此相对于负载很牢固。因此, 根据该车辆用座椅框架,能够防止重量的增加,并且能够确保强度。 在第八方面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框架中,由于呈同心圆状地贯通设置于第二凹部 的多个嵌合孔与突出设置于倾角调节器的嵌合突起嵌合,能够限制倾角调节器相对于连结 部件的转动,并且倾角调节器与侧壁部的前端部侧被固定在一起,因此座椅靠背框架(座 椅坐垫框架)与倾角调节器被牢固地固定在一起,从而座椅坐垫框架与座椅靠背框架被牢 固地固定在一起。 在第九方面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框架中,由于连结部件的顶面部具有从平行部朝 向前端部侧以向倾角调节器侧倾斜的方式延伸的倾斜部,因此能够确保强度,并且能够充 分地确保乘员的空间。
图1是实施方式1 3的车辆用座椅框架的立体图。 图2涉及实施方式1的车辆用座椅框架,是靠背中间框架与支架(bracket)之间 的连接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3涉及实施方式1的车辆用座椅框架,是靠背中间框架与支架之间的连接部的
7放大图。 图4涉及实施方式1的车辆用座椅框架,是沿着图3中的IV-IV线观察的剖视图。 图5涉及实施方式2的车辆用座椅框架,是靠背中间框架与支架之间的连接部的 分解立体图。 图6涉及实施方式2的车辆用座椅框架,是靠背中间框架与支架之间的连接部的 放大图。 图7涉及实施方式2的车辆用座椅框架,是沿着图6中的VII-VII线观察的剖视 图。 图8涉及实施方式2的车辆用座椅框架,是沿着图6中的VIII-VIII线观察的剖 视图。 图9涉及实施方式2的车辆用座椅框架,是沿着图6中的IX-IX线观察的剖视图。 图10涉及实施方式3的车辆用座椅框架,是靠背中间框架与支架之间的连接部的 分解立体图。 图11涉及实施方式3的车辆用座椅框架,是靠背中间框架与支架之间的连接部的 放大图。 图12涉及实施方式3的车辆用座椅框架,是沿着图11中的XII-XII线观察的剖 视图。 图13涉及实施方式3的车辆用座椅框架,是沿着图11中的XIII-XIII线观察的 剖视图。 图14是现有的车辆用座椅框架的立体图。 标号说明 10…座椅坐垫框架;20…座椅靠背框架;27…肩部安全带固定器;30…倾角调节
器;30a…嵌合突起;23a、23b、40a、40b…侧板部;32、42、60…连结部件;33…外周圆筒部; 36…内周圆筒部;34、43、63…顶面部;43a、63a…平行部;43b、63b…倾斜部;35、45…凸缘
部;44、64…侧壁部;65…凹部;66…第一凹部;67…台阶部;68…第二凹部;68b…嵌合孔; 90…座椅坐垫;91…座椅靠背。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将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框架具体化了的实施方式1 3 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实施方式1的车辆用座椅框架具备座椅坐垫框架IO,其支承座椅
坐垫90 ;座椅靠背框架20,其支承座椅靠背91 ;倾角调节器30,其将座椅靠背91连结成相 对于座椅坐垫90转动自如,并调整座椅靠背的转动角度;以及肩部安全带固定器27,其设 于座椅靠背框架20的上端。肩部安全带固定器27由接头部27a和安全带引导部27b构成。
在座椅靠背框架20的两端配置有靠背侧部框架21、22,在中央部配置有中空且呈 四棱柱状的靠背中间框架23。两个靠背侧部框架21、22的上端部通过上管24连结,上管 24的中央部和靠背中间框架23的上端部通过接头部27a连结。该接头部27a起到保护后 述的肩部安全带51a的作用。在接头部27a的上部设有对肩部安全带51a的送出和巻绕进 行引导的安全带引导部27b。并且,在座椅坐垫框架10的两端配置有坐垫侧部框架11、12, 在中央部配置有坐垫中间框架13。在坐垫中间框架13的上部通过螺栓紧固有由厚板形成的支架14。进而,在靠背中间框架23和支架14之间设有倾角调节器30,该倾角调节器30 将靠背中间框架23和支架14连结成能够转动。该倾角调节器30通过设置于座椅侧部框 架22的倾角调节器17和连结轴18连结。 并且,在座椅靠背框架20上安装有安全带收紧器50,由肩部安全带51a和腰部安 全带51b构成的安全带51的一端巻绕于安全带收紧器50。安全带51的另一端固定于固定 板15,该固定板15安装于坐垫中间框架13,安全带51的中间部贯穿插入于扁口插板52。 该扁口插板52能够插拔地装于插扣16中,插扣16安装于坐垫侧部框架11。另外,在安全 带51中,将从安全带收紧器50到扁口插板52的部分称为肩部安全带51a,将从扁口插板 52到固定板15的部分称为腰部安全带51b。 图2是靠背中间框架23和支架14的连接部的分解立体图。靠背中间框架23是 通过将一片薄壁的钢板折弯并通过焊接等接合成四棱柱状的部件,对置的侧板部23a、23b 的宽度随着朝向与支架14连接的连接部(图下方)而变宽。在侧板部23a上设有供连结 轴18贯通的轴孔24,在侧板部23b上与轴孔24同轴地设有将连结部件32收纳在靠背中间 框架23内并进行安装的安装孔25。 连结部件32具有外周圆筒部33、顶面部34、凸缘部35以及内周圆筒部36。外周 圆筒部33呈圆筒状,从外周圆筒部33的轴向一端以朝内侧突出的方式设有圆环状的顶面 部34。在该顶面部34的内周一体地设有圆筒状的内周圆筒部36,且内周圆筒部36与外周 圆筒部33同轴地被收纳于该顶面部34的内周。并且,从外周圆筒部33的轴向另一端以朝 外侧突出的方式设有凸缘部35。在连结部件32与支架14之间配置有使连结部件32与倾 角调节器30之间的安装容易的圆环状的安装件31以及倾角调节器30。
图3和图4是靠背中间框架23与支架14之间的安装部的放大图和剖视图。连结 部件32从安装孔25插入靠背中间框架23内,顶面部34通过遍及整周进行焊接而接合于 靠背中间框架23的侧板部23a。并且,对于连结部件32的凸缘部35,其外周圆筒部33侧 的面通过遍及整周进行焊接而接合于靠背中间框架23的侧板部23b,与外周圆筒部33相反 的面通过遍及整周进行焊接而接合于安装件31。由此,凸缘部35的与外周圆筒部33相反 侧的面被固定于座椅坐垫框架10。进一步,连结部件32的内周圆筒部36的另一端36a通 过遍及整周进行焊接而接合于倾角调节器30。倾角调节器30嵌合于安装件31以及支架 14。通过这种构造,靠背中间框架23与支架14经由倾角调节器30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 在一起。另外,倾角调节器30的构造是公知的构造,省略对其构造的说明。
在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框架中,中空且呈四棱柱状的薄壁的靠背中间 框架23沿长度方向被延长,在延长的部分处,靠背中间框架23与支架14 (与坐垫中间框架 13紧固)通过连结部件32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在一起,因此,不仅能够防止重量的增加, 而且靠背中间框架23与支架14之间的连接部的截面不会急剧地变化。因此,根据实施方 式1的车辆用座椅框架,能够防止重量的增加,并且能够确保强度。另外,由于从顶面部34 所固定的靠背中间框架23的侧板部23a的位置到轴心的距离与从凸缘部35所固定的靠背 中间框架23的侧板部23b的位置到轴心的距离不同,因此负载不会集中在垂直于靠背中间 框架23的长度方向的同一截面上,能够增强靠背中间框架23的强度。
并且,在该车辆用座椅框架中,由于倾角调节器30经由安装件31安装于连结部件 32的凸缘部35,且靠背中间框架23与坐垫中间框架13经由倾角调节器30连结,因此,与
9将倾角调节器30安装于其他位置的情况相比较,靠背中间框架23与坐垫中间框架13之间 的截面变化变少,更加能够确保强度。并且,所需的部件也变少,能够防止重量的增加。但 是,也可以通过连结部件32固定靠背中间框架23与支架14,并经由倾角调节器30连结支 架14与坐垫中间框架13。 进一步,在该车辆用座椅框架中,连结部件32的顶面部34呈圆环状,且在顶面部 34的内周一体地设有圆筒状的内周圆筒部36,该内周圆筒部36同轴地收纳于外周圆筒部 33。进而,由于该内周圆筒部36的轴向另一端36a固定于倾角调节器30,因此靠背中间框 架23和倾角调节器30被牢固地固定,靠背中间框架23和支架14(坐垫中间框架13)被牢 固地连结在一起。 另外,在实施方式l中,肩部安全带固定器27设于座椅靠背框架20的上端,但是, 并不限于这种车辆用座椅框架,也可以是肩部安全带固定器设于车体的车辆用座椅框架。
并且,在实施方式1中,连结部件32的内周圆筒部36同轴地收纳于外周圆筒部 33,但是,内周圆筒部36和外周圆筒部33也可以不同轴。 下面对实施方式2的车辆用座椅框架的构造进行说明。实施方式2的车辆用座椅 框架的主要的机械结构与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车辆用座椅框架同样,对相同的结构使 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图5是靠背中间框架40与支架14之间的连接部的分解立体图。靠背中间框架40 是通过将一片薄壁的钢板折弯并通过焊接等接合成四棱柱状的部件,对置的侧板部40a、 40b的宽度随着朝向与支架14连接的连接部(图下方)而变宽。 连结部件42具有顶面部43、侧壁部44、凸缘部45以及圆筒部46。顶面部43由与 侧板部40a平行地延伸的长方形状的平行部43a和从平行部43a朝前端部侧以向凸缘部45 侧倾斜的方式延伸的倾斜部43b构成。侧壁部44从顶面部43的两侧边缘分别垂直地延伸, 且宽度从基端部侧随着朝向前端部侧而变窄。但是,在顶面部43的基端部侧的一边上并未 设置侧壁部44。凸缘部45从侧壁部44的前端与侧板部40b平行地朝外侧延伸。并且,在 顶面部43的倾斜部43b上设有供连结轴18贯通的轴孔43c。在该轴孔43c周面上一体地 设有圆筒状的圆筒部46,该圆筒部46与凸缘部45垂直,且朝凸缘部45的方向延伸。
图6至图9是靠背中间框架40与支架14之间的安装部的放大图和剖视图。如图 6和图7所示,连结部件42的基端部侧收纳于靠背中间框架40,侧板部40a与平行部43a、 以及侧板部40b与基端部侧的凸缘部45通过焊接接合。并且,如图8和图9所示,连结部 件42前端部侧的凸缘部45通过焊接与安装件31接合,圆筒部46的另一端46a通过遍及整 周进行焊接而与倾角调节器30接合。倾角调节器30嵌装于安装件31以及支架14。通过 这种构造,靠背中间框架40和支架14经由倾角调节器30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在一起。 另外,倾角调节器30的构造是公知的构造,省略对其构造的说明。 在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框架中,连结部件42的基端部侧收纳于中空且 呈四棱柱状的薄壁的靠背中间框架40并被固定,连结部件42的前端部侧和支架14(与坐 垫中间框架13紧固)经由倾角调节器30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在一起,因此靠背中间框 架40与支架14之间的连接部的截面不会急剧变化。并且,由于使用截面呈大致-字形的 连结部件42,因此能够防止重量的增加。因此,根据该车辆用座椅框架,能够防止重量的增 加,并且能够确保强度。
并且,在该车辆用座椅框架中,由于顶面部43具有从平行部43a朝前端部侧以向凸缘部45侧倾斜的方式延伸的倾斜部43b(侧壁部44的宽度从基端部随着侧朝向前端部侧而变窄),因此能够确保强度,并且能够充分地确保乘员的空间。 另外,在实施方式2中,肩部安全带固定器27设于座椅靠背框架20的上端,但是,与实施方式1同样,并不限于这种车辆用座椅框架,也可以是肩部安全带固定器设于车体的车辆用座椅框架。并且,在实施方式2中,连结部件42的顶面部43具有平行部43a和倾斜部43b,但是并非必须具有倾斜部43b。进一步,在实施方式2中,凸缘部45从连结部件42的侧壁部44的前端与侧板部40b平行地朝外侧延伸,但是,凸缘部45也可以与侧板部40b平行地朝内侧延伸。 下面对实施方式3的车辆用座椅框架的构造进行说明。实施方式3的车辆用座椅框架的主要的机械结构与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车辆用座椅框架同样,对相同的结构使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图10是靠背中间框架40与支架14之间的连接部的分解立体图。靠背中间框架40是通过将一片薄壁的钢板折弯并通过焊接等接合成四棱柱状的部件,对置的侧板部40a、40b的宽度随着朝向与支架14连接的连接部(图下方)而变宽。 连结部件60由一片板状钢材通过冲压成形,具有顶面部63、侧壁部64以及凹部65。顶面部63由与侧板部40a平行地延伸的平行部63a和从平行部63a朝向前端部侧以向嵌装于支架14的倾角调节器30侧倾斜的方式延伸的倾斜部63b构成。侧壁部64由从顶面部63的两侧边缘分别垂直地延伸的第一侧壁部64a和第二侧壁部64b构成。但是,在倾斜部63b的基端部侧、即连结两侧的第一侧壁部64a的端部的一边上并未设置侧壁部64。
第一侧壁部64a从平行部63a呈直角地弯曲地延伸,第二侧壁部64b从平行部63a的一部分以及倾斜部63b呈直角地弯曲地延伸。并且,第一侧壁部64a的宽度比第二侧壁部64b的宽度宽。第二侧壁部64b从两侧的第一侧壁部64a朝向前端部侧以宽度变窄的方式延伸,且在前端部弯曲成圆弧状并连接在一起。 从顶面部63的基端部直到前端部凹进设置有凹部65。凹部65由凹进设置于基端部侧的第一凹部66、从第一凹部66朝顶面部63侧突出的台阶部67、以及与台阶部67连续且凹进设置于前端部侧的第二凹部68构成。在第二凹部68中贯通设置有供连接轴18贯通的轴孔68a,在轴孔68a的周围呈同心圆状地贯通设置有多个嵌合孔68b。并且,在倾角调节器30上呈同心圆状地突出设置有多个与嵌合孔68b嵌合的嵌合突起30a。
图11至图13是靠背中间框架40与支架14之间的安装部的放大图和剖视图。如图11和图12所示,连结部件60的基端部侧收纳于靠背中间框架40,侧板部40a与平行部63a、以及侧板部40b与第一凹部66通过焊接接合。 并且,如图13所示,在连结部件60的第二凹部68中呈同心圆状地贯通设置有嵌合孔68b,突出设置于倾角调节器30的嵌合突起30a嵌合在嵌合孔68b中。由此来限制倾角调节器30相对于连结部件60的转动。并且,第二侧壁部64b与倾角调节器30之间的抵接部通过焊接接合。倾角调节器30嵌装于支架14。通过这种构造,靠背中间框架40与支架14经由倾角调节器30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在一起。另外,倾角调节器30的构造是公知的构造,省略对其构造的说明。 在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框架中,连结部件60的基端部侧收纳于中空且呈四棱柱状的薄壁的靠背中间框架40并被固定,连结部件60的前端部侧和支架14(与坐垫中间框架13紧固)经由倾角调节器30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在一起,因此靠背中间框架40与支架14之间的连接部的截面不会急剧变化。并且,由于连结部件60的顶面部63与凹部65形成为一体,因此能够防止重量的增加。进一步,由于顶面部63的基端部侧面(平行部63a)固定于一方的侧板部40a的内侧面,且凹部65(第一凹部66)固定于另一方的侧板部40b的内侧面,因此相对于负载非常牢固。因此,根据该车辆用座椅框架,能够防止重量的增加,并且能够确保强度。 并且,在该车辆用座椅框架中,由于呈同心圆状地贯通设置于第二凹部68的多个嵌合孔68b与突出设置于倾角连接器30的嵌合突起30a嵌合,因此能够限制倾角连接器30相对于连结部件60的转动,并且,由于倾角连接器30与侧板部40b的前端部侧被固定在一起,因此靠背中间框架40与倾角连接器30牢固地被固定,靠背中间框架40与支架14(与坐垫中间框架13紧固)牢固地被固定。 进一步,在该车辆用座椅框架中,由于连结部件60的顶面部63具有从平行部63a朝向前端部侧以向倾角调节器30侧倾斜的方式延伸的倾斜部63b (第二侧壁部64b的宽度从基端部侧随着朝向前端部侧而变窄),因此能够确保强度,并且能够充分地确保乘员的空间。 另外,在实施方式3中,肩部安全带固定器27设于座椅靠背框架20的上端,但是,与实施方式1、2同样,并不限于这种车辆用座椅框架,也可以是肩部安全带固定器设于车体的车辆用座椅框架。并且,在实施方式3中,连结部件60的顶面部63具有平行部63a和倾斜部63b,但是并非必须具有倾斜部63b。 以上就实施方式1 3对本发明的车辆用座椅框架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只要不违反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就自然能够适当地变更进行应用。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基于本发明的车辆用座椅框架适用于具备将座椅靠背连结成相对于座椅坐垫转动自如,并调整座椅靠背的转动角度的倾角调节器的车辆用座椅。
1权利要求
一种车辆用座椅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用座椅框架具备座椅坐垫框架,其为了支承座椅坐垫而被适当设置;座椅靠背框架,其为了支承座椅靠背而被适当设置;以及倾角调节器,其将所述座椅靠背连结成相对于所述座椅坐垫转动自如,并调节所述座椅靠背的转动角度,所述座椅坐垫框架和所述座椅靠背框架中的至少一方为具有对置的侧板部的中空且呈四棱柱状,所述车辆用座椅框架具备连结部件,该连结部件具有圆筒状的外周圆筒部;从该外周圆筒部的轴向一端朝内侧突出的顶面部;以及从该外周圆筒部的轴向另一端朝外侧突出的凸缘部,该连结部件将所述座椅坐垫框架与所述座椅靠背框架连结在一起,对于所述连结部件,所述顶面部固定于对置的所述侧板部中的一方的所述侧板部的内侧面,且所述凸缘部的所述顶面部侧面固定于另一方的所述侧板部的外侧面,而且所述凸缘部的与所述顶面部侧相反侧的面固定于作为连结对象的所述座椅靠背框架或者所述座椅坐垫框架。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框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上设有肩部安全带固定器,该肩部安全带固定器支承安全带的一丄山顺。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倾角调节器安装在所述连结部件的所述凸缘部上,所述座椅靠背框架与所述座椅 坐垫框架经由该倾角连接器连结在一起。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座椅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结部件的所述顶面部呈圆环状,且一体地设有收纳于该顶面部的内周的圆筒状 的内周圆筒部,该内周圆筒部的轴向另一端固定于所述倾角连接器。
5. —种车辆用座椅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用座椅框架具备座椅坐垫框架,其为了支承座椅坐垫而被适当设置;座椅 靠背框架,其为了支承座椅靠背而被适当设置;以及倾角调节器,其将所述座椅靠背连结成相对于所述座椅坐垫转动自如,并调节所述座椅靠背的转动角度,所述座椅坐垫框架和所述座椅靠背框架中的至少一方为具有对置的侧板部的中空且 呈四棱柱状,所述车辆用座椅框架具备连结部件,该连结部件具有顶面部,其具有与所述侧板部中 的一方平行地延伸的平行部;侧壁部,其从该顶面部的两侧边缘分别垂直地延伸;以及凸 缘部,其从这些侧壁部的前端与所述侧板部中的另一方分别平行地延伸,所述连结部件经 由所述倾角调节器将所述座椅坐垫框架与所述座椅靠背框架连结在一起,对于所述连结部件,所述顶面部的基端部侧面固定于对置的所述侧板部中的一方的所 述侧板部的内侧面,且所述凸缘部的基端部侧面固定于另一方的所述侧板部的内侧面,并 且,所述倾角调节器固定于所述凸缘部的前端部侧面。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座椅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结部件的所述顶面部具有倾斜部,所述倾斜部从所述平行部朝向前端部侧以向 所述凸缘部侧倾斜的方式延伸。
7. —种车辆用座椅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用座椅框架具备座椅坐垫框架,其为了支承座椅坐垫而被适当设置;座椅 靠背框架,其为了支承座椅靠背而被适当设置;以及倾角调节器,其将所述座椅靠背连结成相对于所述座椅坐垫转动自如,并调节所述座椅靠背的转动角度,所述座椅坐垫框架和所述座椅靠背框架中的至少一方为具有对置的侧板部的中空且 呈四棱柱状,所述车辆用座椅框架具备连结部件,所述连结部件具有顶面部,其具有与所述侧板部 中的一方平行地延伸的平行部;侧壁部,其从该顶面部的两侧边缘分别垂直地延伸;以及 凹部,其从所述顶面部的基端部朝前端部延伸且一体地凹进设置,所述连结部件经由所述 倾角调节器将所述座椅坐垫框架与所述座椅靠背框架连结在一起,对于所述连结部件,所述顶面部的基端部侧面固定于对置的所述侧板部中的一方的所 述侧板部的内侧面,且所述凹部固定于另一方的所述侧板部的内侧面,并且,所述倾角调节 器固定于所述凹部的前端部侧面。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用座椅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结部件的所述凹部由凹进设置于基端部侧的的第一凹部、从该第一凹部突出到 所述顶面部侧的台阶部、以及与该台阶部连续且凹进设置于前端部侧的第二凹部构成,在所述第二凹部中呈同心圆状地贯通设置有多个嵌合孔,在所述倾角调节器上突出设 置有多个嵌合突起,所述嵌合突起与所述嵌合孔嵌合从而限制所述倾角调节器相对于所述 连结部件的转动,所述倾角调节器与所述侧壁部的前端部侧固定在一起。
9. 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车辆用座椅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结部件的所述顶面部具有倾斜部,所述倾斜部从所述平行部朝向前端部侧以向 所述倾角调节器侧倾斜的方式延伸。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重量的增加、确保强度的车辆用座椅框架。座椅靠背框架(20)的靠背中间框架(23)中空且呈四棱柱状。连结部件(32)具有圆筒状的外周圆筒部(33);从外周圆筒部(33)的轴向一端朝内侧突出的顶面部(34);以及从外周圆筒部(33)的轴向另一端朝外侧突出的凸缘部(35)。连结部件(32)的顶面部(34)固定于靠背中间框架(23)的一方的侧板部(23a)的内侧面,且凸缘部(35)的外周圆筒部(33)侧的面固定于靠背中间框架(23)的另一方的侧板部(23b)的外侧面,凸缘部(35)的与外周圆筒部(33)侧相反侧的面经由倾角调节器(30)与支架(14)连结。
文档编号B60N2/44GK101778736SQ20088002554
公开日2010年7月14日 申请日期2008年10月22日 优先权日2007年11月20日
发明者冈崎裕行, 后藤直希, 山田幸史 申请人:爱信精机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