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提出有各种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车辆 用座椅滑动装置具备一对下导轨,其固定于车辆底板;以及一对上导轨,其固定于座椅, 且能够相对移动地支承在下导轨。在各下导轨的长度方向中央部设有从该下导轨的底壁部 倾斜地切割后立起的一对板状的止挡件。另一方面,在各上导轨的长度方向两端部分别设 有从该上导轨的两个纵壁部倾斜地切割后立起的一对板状的止挡件。上导轨的各端部的止 挡件能够在上导轨的移动方向中与下导轨的止挡件抵接并与其卡合,由此,限制了上导轨 相对于下导轨的可移动范围(滑动行程)。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中,将L字形的止挡支架 (stopper bracket)固定于上导轨,并将销铆接固定于下导轨,通过使止挡支架与销抵接来 限制上导轨相对于下导轨的可移动范围。 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中,即便导轨尺寸相同,为了变更上导 轨相对于下导轨的可移动范围,需要变更从下导轨或者上导轨切割后立起的止挡件的位 置,因此需要将该导轨制作成根据所需的可移动范围实施了加工(切口加工)的专用部件。 换言之,作为下导轨和上导轨需要准备根据各种可移动范围实施了不同的加工的多种部 件。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2的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中,由于通过后续安装将分体的 止挡支架固定于上导轨,因此能够容易地变更上导轨相对于下导轨的可移动范围。但是, 由于必须从截面大致呈U字状的上导轨的内侧安装止挡支架,因此止挡支架的安装作业繁 杂。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6-298104号公报
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6-15804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增大两个导轨的可相对移动范围的设定自由度、 并且能够容易地将止挡件安装于导轨的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座椅滑动装置,该座椅滑动装置具备 第一导轨,其适宜地固定于车辆底板和车辆座椅中的一方,且包含具有插通孔的壁部;第二 导轨,其适宜地固定于上述车辆底板和上述车辆座椅中的另一方,以能够与上述第一导轨 之间相对移动的方式组装于该第一导轨,并且与第一导轨协作形成内部空间;第一止挡件, 其具有与上述第一导轨的壁部的外侧面抵接且安装于该壁部的安装部;以及移动限制 部,其从该安装部延伸而通过上述插通孔,且配置于上述内部空间内;以及第二止挡件,其 设置于上述第二导轨。上述移动限制部配置成能够在上述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之间的相对
4移动的方向上与上述第二止挡件抵接,通过与所述第二止挡件卡合来限制所述第一导轨和 第二导轨的可相对移动的范围。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将上述插通孔设于第一导轨的长度方向上的任意部位,能够
增大两个导轨的可相对移动的范围的设定自由度。并且,由于能够从第一导轨的外部安装
第一止挡件,因此,即便是在组装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之后将第一止挡件组装于第一导轨
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进行第一止挡件的安装作业,而不会受到第二导轨的干涉。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上述第一导轨的壁部具有位于上述内部空间的内侧面,
上述移动限制部构成为在上述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之间的相对移动的方向上的上述第二
止挡件的相反侧与上述壁部的内侧面抵接。 当所述移动限制部与所述第二止挡件卡合时,在所述移动限制部上产生欲使移动 限制部的与所述第二止挡件相反侧的部位朝所述壁部旋转的转矩。但是,该转矩通过移动 限制部的与所述第二止挡件相反侧的部位与所述第一导轨的壁部的内侧面抵接而被阻挡。 因此,所述移动限制部能够在剪切方向更可靠地承受伴随着与所述第二止挡件卡合产生的 载荷,能够以简单的构造充分地确保第一止挡件的强度。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所述插通孔是配设于所述第一导轨的宽度方向的一对插
通孔,所述移动限制部是一对板状的凸缘,这一对板状的凸缘分别贯穿插入于所述一对插
通孔,且沿着所述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之间的相对移动的方向延伸。 根据上述结构,作为上述移动限制部能够采用极其简单的形状的板状的凸缘。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所述安装部呈板状,且在与所述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之
间的相对移动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具有两侧端,所述凸缘以从所述安装部的两侧端延伸而通
过各自对应的插通孔的方式相对于该安装部弯曲。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将安装部形成为板状,能够减少安装部相对于第一导轨突出 的突出量。并且,由于能够通过对板状部进行弯曲加工来构成安装部和凸缘,因此能够以简 单的构造容易地形成第一止挡件。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所述安装部具有延伸片,该延伸片比所述凸缘的与所述 第二止挡件抵接的抵接位置朝该第二止挡件侧延伸。 根据上述结构,当所述凸缘和所述第二止挡件彼此卡合时,在所述凸缘上产生欲 使与所述第二止挡件抵接侧的部位朝从所述壁部离开的方向旋转的转矩。但是,该转矩通 过所述延伸片与所述第一导轨的壁部的外侧面抵接而被阻挡。因此,所述凸缘能够在剪切 方向更可靠地承受伴随着与所述第二止挡件卡合产生的载荷。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所述安装部在所述延伸片处通过紧固部件紧固于所述第 一导轨的所述壁部。 根据上述结构,当所述凸缘和所述第二止挡件各个卡合时,所述延伸片被按压于 所述第一导轨的壁部的外侧面。因此,由于不会对所述紧固部件施加拉伸方向的载荷,因此 能够减轻该紧固部件所需的强度,进而能够简化其构造。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所述移动限制部构成为在上述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之间 的相对移动的方向上的所述第二止挡件的相反侧与设于所述第一导轨的现存部抵接。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利用所述移动限制部和所述现存部双方分散地承受伴随着所 述移动限制部和所述第二止挡件各个的卡合产生的载荷。因此,能够减轻所述移动限制部(第一止挡件)所需的强度,进而能够简化其构造。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所述插通孔是配设于所述第一导轨的宽度方向的一对插 通孔,所述安装部呈板状,且在与所述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之间的相对移动的方向正交的 方向具有两侧端,所述移动限制部是沿着所述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之间的相对移动的方向 延伸的一对板状的凸缘,该凸缘以从所述安装部的两侧端延伸而通过各自对应的插通孔的 方式相对于该安装部弯曲,所述安装部具有一对延伸片,这一对延伸片在所述第一导轨和 第二导轨之间的相对移动的方向超过所述凸缘相互朝相反侧延伸,这些延伸片与所述第一 导轨的壁部的外侧面抵接。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所述安装部在所述一对延伸片处通过紧固部件紧固于所 述第一导轨的所述壁部,并且在所述一对延伸片之间的部位通过凹凸嵌合构造与所述第一 导轨的所述壁部嵌合。 在本方面的一个方式中,所述安装部在所述一对延伸片之间的部位通过紧固部件 紧固于所述第一导轨的所述壁部,并且在所述一对延伸片处通过凹凸嵌合构造与所述第一 导轨的所述壁部嵌合。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所述凹凸嵌合构造包含凹部,其形成于所述第一导轨的 所述壁部;以及凸部,其形成于所述安装部,并与该凹部嵌合。
图1是示出应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座椅滑动装置的车辆座椅的侧 视图。 图2是图1的座椅滑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中,(a)和(b)分别是图1的座椅滑动装置的侧视图,(c)是图3(a)的局部放 大图。 图4是沿着图3(c)的4-4线的剖视图。 图5是图1的座椅滑动装置中的下导轨的局部俯视图。 图6中,(a) 、 (b)分别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座椅滑动装置的侧视图,
(c)是图6(a)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沿着图6(c)的7-7线的剖视图。 图8是图6(a)的座椅滑动装置中的下导轨的局部俯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座椅滑动装置的剖视图。 图10是图9的座椅滑动装置中的下导轨的局部俯视图。 图11是图9的座椅滑动装置中的止挡件的立体图。 图12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止挡件的立体图。 图13是具备图12的止挡件的下导轨的局部剖视图。 图14是具备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止挡件的下导轨的局部剖视图。 图15是本发明的变形例所涉及的止挡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将本发明具体化了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例如示意性地示出搭载于汽车等车辆的车辆座椅1和将该座椅1可滑动地支 承在车辆底板2的座椅滑动装置。座椅滑动装置具备一对下导轨3(仅图示1个),其相 对于车辆底板2以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固定;以及一对上导轨4(仅图示1个),其 固定于车辆座椅1的座椅部5。上导轨4组装成能够相对于下导轨3移动。
—对下导轨3在车辆座椅1的宽度方向(在图1中与纸面正交的方向)隔开间隔 平行地配设,一对上导轨4也同样在车辆座椅1的宽度方向隔开间隔平行地配设。在图1 中示出朝向车辆前方配置于左侧的下导轨3和上导轨4。上导轨4相对于下导轨3的移动 通常由锁定部件(省略图示)限制,通过对该锁定部件赋予操作力来解除该限制。
下面,根据图2 图5对上述座椅滑动装置进行说明。 如图2和图4所示,上述下导轨3具有竖立设置于宽度方向两侧的一对侧壁部11 以及将这些侧壁部11相互连结在一起的底壁部(壁部)12。在各侧壁部11的尖端缘(上 端缘)连续地形成有折回壁部13,该折回壁部从该尖端缘朝下导轨3的宽度方向内侧延伸 并进一步朝底壁部12折回。 另一方面,上述上导轨4具有在上述下导轨3的两个折回壁部13之间沿上下方向 延伸的一对侧壁部14以及将这些侧壁部14彼此连结在一起的顶壁部15。在各侧壁部14 的尖端缘(下端缘)连续地形成有折回壁部16,该折回壁部16从该尖端缘朝宽度方向外侧 延伸并进一步以在下导轨3的上述侧壁部11和上述折回壁部13之间延伸的方式折回。各 折回壁部16的基端部形成相对于上述侧壁部14朝上倾斜的倾斜壁部16a。
下导轨3和上导轨4具有大致U字状的截面,且它们的开口侧以相互对接的方式 相互卡合。进而,下导轨3和上导轨4主要通过上述折回壁部13、 16彼此的卡合而在上下 方向上被防脱。由这些下导轨3和上导轨4形成的截面形状大致呈矩形框状。下导轨3与 上导轨4协作形成内部空间S。 在上述各折回壁部16和与其对置的上述侧壁部11之间配置有滚动体(省略图 示)。上述上导轨4能够伴随着该滚动体的旋转相对于上述下导轨3沿长度方向(车辆前 后方向)移动。 如图4和图5所示,在下导轨3的底壁部12的长度方向中央部形成有一对U字状 的切口部21,在俯视下该对切口部21沿宽度方向开设在互为相反侧。三个方向由各切口部 21包围的底壁部12的部位以相对于底壁部12成预定角度的方式弯曲,形成作为既存部的 四角板状的切出立起片22。各切出立起片22沿着下导轨3的长度方向、即上导轨4相对于 下导轨3移动的移动方向延伸。如图4所示,一对切出立起片22以越朝向尖端(自由端) 相互的间隔越小的方式相对于底壁部12倾斜。 在下导轨3的底壁部12的长度方向中央部、即在下导轨3的长度方向的一方侧 (图5的左侧)从上述两个切口部21离开预定距离的部位形成有四角形状的一对插通孔 30。 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在上导轨4的长度方向两端部分别形成有四角板状的一对 切出立起片23。各切出立起片23通过将侧壁部14与折回壁部16的连接部切割后立起而 形成。设于上导轨4的各端部的一对切出立起片23沿着上述倾斜壁部16a朝斜下方延伸, 且以从基端(固定端)到尖端(自由端)相互的间隔渐小的方式以预定角度倾斜。如图 3(c)所示,各切出立起片23沿着上导轨4的长度方向、即上导轨4相对于下导轨3移动的移动方向延伸。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配置于上导轨4的长度方向一端侧(图3(a)的右侧)的切出立起片23称为第一切出立起片23a,将配置于另一端侧(图3(a)的左侧)的切出立起片23称为第二切出立起片23b。第二切出立起片23b作为第二止挡件发挥功能。
如图3(a)和图4所示,上述切出立起片22和第一切出立起片23a具有能够在上导轨4的移动方向相互抵接并卡合的对置面。切出立起片22和第一切出立起片23a各片在它们的对置面卡合,由此上导轨4相对于下导轨3的可移动范围在该上导轨4的移动方向的第一侧被限制。 如图4和图5所示,在下导轨3的底壁部12上设有例如由金属板构成的作为第一止挡件的止挡件31。该止挡件31具有板状的安装部32,其与下导轨3的底壁部12的外侧面12a抵接,且安装于该底壁部12 ;以及一对凸缘(移动限制部)33,其从该安装部32的两侧端延伸而分别以通过上述插通孔30,且配置于下导轨3的内部(内部空间S)。
如图5所示,上述安装部32具有平板状的连结片32a,其沿着下导轨3的宽度方向延伸;以及延伸片32b,其从该连结片32a的中央部沿着下导轨3的长度方向呈舌片状地延伸。连结片32a在下导轨3的宽度方向具有两侧端,这两侧端位于与上述插通孔30对应的位置。延伸片32b在两个插通孔30之间从连结片32a的中央部朝上述切出立起片22的相反侧延伸。安装部32利用沿板厚方向贯通延伸片32b和下导轨3的底壁部12的作为紧固单元(紧固部件)的铆钉34紧固(固定)于底壁部12。 如图3 (c)所示,上述各凸缘33具有与连结片32a的各侧端相连的基端部33a ;以及与该基端部33a相连的四角板状的凸缘部33b。基端部33a贯穿插入于上述插通孔30,由此凸缘部33b配置于下导轨3的内部。S卩,两个凸缘33以从安装部32的两侧端(与上导轨4的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两端部)通过插通孔30延伸到下导轨3的内部的方式相对于安装部32弯曲。并且,两个凸缘部33在下导轨3的内部沿该下导轨3的长度方向延伸。上述延伸片32b关于下导轨3的长度方向配置在比凸缘33更靠近第二切出立起片23b的一侧。各凸缘部33b关于下导轨3的长度方向具有比上述插通孔30稍短且比上述基端部33a稍长的长度,且具有比该基端部33a还朝上述切出立起片22侧突出的尖端部33c。
在从下导轨3的外侧将凸缘部33b插入各插通孔30之后,使上述各基端部33a与插通孔30的切出立起片22侧的端部抵接,止挡件31以该状态被安装于底壁部12。因此,凸缘33的尖端部33c关于下导轨3的长度方向比插通孔30还朝切出立起片22侧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尖端部33c的下缘与下导轨3的底壁部12的内侧面12b抵接。并且,如图4所示, 一对凸缘33具有与切出立起片22类似的截面形状,从下导轨3的长度方向观察与上述两个切出立起片22至少局部重合。S卩,一对凸缘33以越朝向上端(自由端)相互的间隔越小的方式相对于底壁部12倾斜。 凸缘33(详细地说为凸缘部33b)和第二切出立起片23b具有在上导轨4的移动方向能够相互抵接并卡合的对置面。凸缘33和第二切出立起片23b各片在它们的对置面中沿各自的剪切方向卡合,由此上导轨4相对于下导轨3的可移动范围在该上导轨4的移动方向的第二侧被限制。 当凸缘33和第二切出立起片23b各片卡合时,在配置于下导轨3的内部的凸缘33上,通过伴随着上述卡合的载荷会产生使朝第二切出立起片23b的相反侧延伸的尖端部33c朝上述底壁部12旋转的转矩。但是,该转矩通过尖端部33c的下缘与上述底壁部12的内侧面12b抵接而被阻挡。因此,凸缘33能够在剪切方向更可靠地承受伴随着与第二切出立起片23b的卡合产生的载荷。 并且,当凸缘33和第二切出立起片23b各片卡合时,在凸缘33上会产生使与第二切出立起片23b抵接的一侧的部位朝从上述底壁部12离开的方向旋转的转矩。但是,该转矩通过比凸缘33与第二切出立起片23b抵接的抵接位置还朝第二切出立起片23b侧延伸的延伸片32b与底壁部12的外侧面12a抵接而被阻挡。即,作用于凸缘33的转矩以凸缘33与上述第二切出立起片23b抵接的抵接位置为基准在下导轨3的长度方向的两侧通过分别卡定于底壁部12的外侧面12a和内侧面12b的延伸片32b和尖端部33c的协作被阻挡。
以上详细叙述的本实施方式具有以下所示的优点。 (1)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插通孔30设于下导轨3的长度方向中的任意部位,能够增大两个导轨3、4的可相对移动的移动范围的设定自由度。换言之,对于设定了预定的可相对移动范围的现成的导轨,能够利用后续安装的止挡件31容易地变更可相对移动范围。 并且,由于能够从下导轨3的外侧安装止挡件31,因此,即便是在组装下导轨3和上导轨4之后将止挡件31组装于下导轨3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进行止挡件31的安装作业而不会受到上导轨4的干涉。 (2)在本实施方式中,当伴随着上导轨4相对于下导轨3的移动,止挡件31的凸缘33与第二切出立起片23b卡合时,作用于上述凸缘33的转矩通过尖端部33c卡定于上述底壁部12的内侧面12b而被阻挡。因此,凸缘33能够在剪切方向更可靠地承受伴随着与第二切出立起片23b卡合而产生的载荷,能够以简单的构造充分地确保强度。由此,能够使凸缘33和第二切出立起片23b更加小型化和薄壁化,进而能够实现装置整体的小型化。
(3)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移动限制部能够采用极其简单的形状的板状的凸缘33。 (4)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安装部32形成为板状,能够减少安装部32相对于下导轨3突出的突出量。并且,由于能够通过对板状物进行弯曲加工来构成安装部32和凸缘33,因此能够以简单的构造容易地形成止挡件31。 (5)在本实施方式中,当伴随着上导轨4相对于下导轨3的移动,止挡件31和第二切出立起片23b各片卡合时,作用于凸缘33的转矩通过比上述凸缘33与第二切出立起片23b抵接的抵接位置还朝该第二切出立起片23b侧延伸的延伸片32b卡定于上述底壁部12的外侧面12a而被阻挡。因此,上述凸缘33能够在剪切方向更可靠地承受伴随着与第二切出立起片23b卡合而产生的载荷。 (6)当伴随着上导轨4相对于下导轨3的移动,止挡件31和第二切出立起片23b各片卡合时,上述延伸片32b被按压于上述底壁部12的外侧面12a。因此,不会对将上述安装部32固定于上述底壁部12的铆钉34施加拉伸方向(轴向)的载荷,因此能够减轻该铆钉34所需的强度,进而能够简化其构造。 以下,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根据附图对将本发明具体化了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一止挡件使用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止挡件31不同结构的止挡件。 如图6 图8所示,在下导轨3的底壁部12上设有例如由金属板构成的作为第一
9止挡件的止挡件41。该止挡件41具有安装部42,其与下导轨3的底壁部12的外侧面12a 抵接,且安装于该底壁部12 ;以及一对凸缘43,它们从该安装部42的两侧部延伸而分别通 过上述插通孔30,且配置于下导轨3的内部。 如图8所示,上述安装部42具有平板状的连结片42a,其沿着下导轨3的宽度方 向延伸;以及延伸片42b,其从该连结片42a的中央部沿着下导轨3的长度方向呈舌片状地 延伸。连结片42a在下导轨3的宽度方向具有两侧端,这两侧端位于与上述插通孔30对应 的位置。延伸片42b在两个插通孔30之间从连结片42a的中央部朝上述切出立起片22侧 延伸。安装部42利用沿板厚方向贯通延伸片42b和下导轨3的底壁部12的作为紧固单元 (紧固部件)的铆钉44紧固(固定)于底壁部12。 另一方面,如图6 (c)所示,上述各凸缘43具有与连结片42a的各侧端相连的基端 部43a和与该基端部43a相连的四角板状的凸缘部43b。基端部43a贯穿插入于上述插通 孔30,由此凸缘部43b被配置于下导轨3的内部。该凸缘部43b关于下导轨3的长度方向 具有比上述插通孔30稍短且比上述基端部43a长的长度,且具有比该基端部43a还朝上述 切出立起片22侧突出的尖端部43c。 止挡件41以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止挡件31大致同样的方式安装于底壁部12,上 述尖端部43c的下缘与下导轨3的底壁部12的内侧面12b抵接。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止 挡件31同样,止挡件41的一对凸缘43具有与上述两个切出立起片22类似的截面形状(参 照图7)。并且,尖端部43c和切出立起片22各片具有在上导轨4的移动方向相互对置的对 置面,在本实施方式中这些对置面相互抵接。 对于凸缘43(详细地说为凸缘部43b)和第二切出立起片23b,具有在上导轨4的 移动方向相互抵接并卡合的对置面的凸缘43和第二切出立起片23b彼此在它们的对置面 处卡合,由此,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上导轨4相对于下导轨3的可移动范围在该上导轨4 的移动方向的第二侧被限制。 当凸缘43和第二切出立起片23b彼此卡合时,作用在配置于下导轨3的内部的上 述凸缘43上的转矩通过尖端部43c的下缘与上述底壁部12的内侧面12b抵接而被阻挡。 因此,凸缘43能够在剪切方向更可靠地承受伴随着与第二切出立起片23b的卡合产生的载 荷。特别地,凸缘43将伴随着与第二切出立起片23b的卡合产生的载荷传递到与凸缘部 43b的尖端部43c抵接的切出立起片22。由此,能够用凸缘部43b和切出立起片22分散承 受伴随着凸缘43与第二切出立起片23b各片的卡合产生的载荷。 以上详细叙述的本实施方式除了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1) (4) 、 (6)所记载的 优点之外,还具有以下所示的优点。 (7)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凸缘43在下导轨3和上导轨4的相对移动的方向中的
第二切出立起片23b的相反侧与设于下导轨3的切出立起片22抵接。因此,能够利用凸缘
43和切出立起片22双方分散承受伴随着凸缘43和第二切出立起片23b各片的卡合产生的
载荷。因此,能够减轻凸缘43(止挡件41)所需的强度,进而能够简化其构造。 以下,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根据附图对将本发明具体化了的第三
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一止挡件使用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止挡件31
不同结构的止挡件。 如图9和图10所示,在下导轨3的底壁部12的宽度方向两侧形成有四角形状的
10一对插通孔50。 另一方面,在下导轨3的底壁部12上设有例如由金属板构成的作为第一止挡件的 止挡件51。如图11中一并示出的那样,止挡件51成形为截面U字状。该止挡件51具有 安装部52,其与下导轨3的底壁部12的外侧面12a抵接,并安装于该底壁部12 ;以及一对 凸缘53,它们从该安装部52的两侧延伸而分别通过上述插通孔50,且配置于下导轨3的内 部。凸缘53相对于安装部52垂直。 安装部52利用沿板厚方向贯通该安装部52和下导轨3的底壁部12的作为紧固 单元(紧固部件)的铆钉54紧固(固定)于底壁部12。 另一方面,各凸缘53相对于底壁部12垂直地延伸,两个凸缘53之间的距离设定 成比上述上导轨4的两个侧壁部14之间的距离短。各凸缘53具有与上述安装部52相连 且贯穿插入于上述插通孔50的基端部。该凸缘53关于下导轨3的长度方向具有比上述插 通孔50稍短的长度。 如图9所示,在上导轨4上,代替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二切出立起片23b形成有大 致沿水平方向延伸的作为第二止挡件的切出立起片56。凸缘53和切出立起片56具有能够 在上导轨4的移动方向相互抵接并卡合的对置面。凸缘53和切出立起片56各片在它们的 对置面卡合,由此,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上导轨4相对于下导轨3的可移动范围在该上导 轨4的移动方向中的第二侧被限制。 以上详细叙述的本实施方式具有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1)、 (3)、 (4)所记载 的优点同样的优点。 以下,以与第三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根据附图对将本发明具体化了的第四 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一止挡件使用图12所示的止挡件71。本实施方式的止挡 件71相当于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的止挡件51上设置了一对延伸片52b、52c。 S卩,如图12所 示,止挡件71的安装部52具有平板状的连结片52a ;以及第一延伸片52b和第二延伸片 52c,它们在两个导轨3、4之间的相对移动方向上从该连结片52a的前端和后端超过凸缘53 延伸。这些延伸片52b、52c与底壁部12的外侧面12a抵接。 如图13所示,上述安装部52在上述两个延伸片52b、52c之间的部位即连结片52a 处通过作为紧固单元(紧固部件)的铆钉54紧固(固定)于下导轨3的底壁部12。在连 结片52a以及底壁部12上形成有供铆钉54贯通的插通孔。 安装部52还在上述第一延伸片52b和第二延伸片52c处通过凹凸嵌合构造与上 述底壁部12嵌合。凹凸嵌合构造包含凹部72,其形成于底壁部12的外侧面12a ;以及凸 部73,其分别形成于第一延伸部52b和第二延伸部52c,并与凹部72嵌合。该凹凸嵌合构 造通过冲压加工、更详细地说是所谓的不完全落料加工形成。在第一延伸片52b和第二延 伸片52c上伴随着不完全落料加工形成凹部。 另外,凹部72也可以形成于各延伸片52b、52c与连结片52a的边界部分。S卩,凹 部72只要形成于包含各延伸片52b、52c的至少一部分的部位即可。 本实施方式具有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1)、 (3)、 (4)、 (5)所记载的优点同样 的优点。 下面,以与第四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根据附图对将本发明具体化了的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一止挡件使用在图14中示出的止挡件81。本实施方式的 止挡件81在以下点与第四实施方式中的止挡件71不同。S卩,上述安装部52在上述第一延 伸片52b和第二延伸片52c处通过作为紧固单元(紧固部件)的铆钉54紧固(固定)于 下导轨3的底壁部12。在延伸片52b、52c以及底壁部12上形成有供铆钉54贯通的插通 孔。 安装部52还在上述两个延伸片52b、52c之间的部位即连结片52a处通过凹凸嵌 合构造与上述底壁部12嵌合。凹凸嵌合构造包含凹部82,其形成于底壁部12的外侧面 12a ;以及凸部83,其形成于连结片52a,并与凹部82嵌合。与第四实施方式同样,该凹凸嵌 合构造通过冲压加工、详细地说为所谓的不完全落料加工形成。在连结片52a上伴随着不 完全落料加工形成凹部。 另外,供铆钉54贯通的插通孔在安装部52中也可以形成于各延伸片52b、52c与 连结片52a的边界部分。即,插通孔只要形成于包含各延伸片52b、52c的至少一部分的部 位即可。 本实施方式具有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1) 、 (3) 、 (4) 、 (5) 、 (6)所记载的优点 同样的优点。 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也可以以下述方式进行变更。 作为第一止挡件也可以使用如图15所示的止挡件61。该止挡件61具有安装部
62 ;以及从该安装部62延伸的作为移动限制部的长方体状的块63。止挡件61以安装部62
与下导轨3的底壁部12的外侧面12a抵接的方式安装于该底壁部12。块63贯穿插入于形
成于底壁部12的插通孔,由此被配置于座椅滑动装置的内部空间S内。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延伸片42b构成为比凸缘43与上述第二切出立
起片23b抵接的抵接位置还朝该第二切出立起片23b侧延伸。在该情况下,在延伸片42b
的部位,安装部42通过紧固单元(紧固部件)紧固(固定)于底壁部12。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凸缘43也可以在上导轨4的移动方向中的第二切出立起
片23b的相反侧与设于下导轨3的紧固螺栓等现存部抵接。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第二止挡件(23b、56)设于下导轨3,并将第一止 挡件(31、41、51、61、71、81)设于上导轨4。 S卩,也可以将后续安装的第一止挡件设于上导轨 4的顶壁部(壁部)15,并使其与设于下导轨3的第二止挡件卡合。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预先在下导轨3的底壁部12上沿着下导轨3的长度 方向配设多个用于组装第一止挡件(31、41、51、61、71、81)的插通孔(30、50),以能够将上 导轨4相对于下导轨3的可移动范围设定成多种。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紧固单元(紧固部件),也可以代替铆钉(34、44、54)采 用螺栓和螺母的组或者自攻螺钉等。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代替形成于上导轨4的切出立起片23、56,也可以在上导轨 4上设置具有同样的功能的分体的止挡件(第二止挡件)。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构成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的下导轨3和上导轨4可以是相
对于座椅部5分别配设有一条的结构,也可以是分别配设有三条以上的结构。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伴随着上导轨相对于下导轨的移动的座椅的移动方向,例如也可以是车辆的宽度方向,
权利要求
一种座椅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滑动装置具备第一导轨,其适宜地固定于车辆底板和车辆座椅中的一方,且包含具有插通孔的壁部;第二导轨,其适宜地固定于所述车辆底板和所述车辆座椅中的另一方,以能够与所述第一导轨之间相对移动的方式组装于该第一导轨,并且与第一导轨协作形成内部空间;第一止挡件,其具有与所述第一导轨的壁部的外侧面抵接且安装于该壁部的安装部;以及移动限制部,其从该安装部延伸而通过所述插通孔,且配置于所述内部空间内;以及第二止挡件,其设置于所述第二导轨,所述移动限制部配置成能够在所述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之间的相对移动的方向上与所述第二止挡件抵接,通过与所述第二止挡件卡合来限制所述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的可相对移动的范围。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座椅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轨的壁部具有位于所述内部空间的内侧面,所述移动限制部构成为在所述 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之间的相对移动的方向上的所述第二止挡件的相反侧与所述壁部的 内侧面抵接。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座椅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通孔是配设于所述第一导轨的宽度方向的一对插通孔,所述移动限制部是一对 板状的凸缘,这一对板状的凸缘分别贯穿插入于所述一对插通孔,且沿着所述第一导轨和 第二导轨之间的相对移动的方向延伸。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呈板状,且在与所述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之间的相对移动的方向交叉的方 向具有两侧端,所述凸缘以从所述安装部的两侧端延伸而通过各自对应的插通孔的方式相 对于该安装部弯曲。
5. 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座椅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具有延伸片,该延伸片比所述凸缘的与所述第二止挡件的抵接位置朝该第 二止挡件侧延伸。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座椅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在所述延伸片处通过紧固部件紧固于所述第一导轨的所述壁部。
7. 根据权利要求1 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座椅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限制部构成为在所述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之间的相对移动的方向上的所述第二止挡件的相反侧与设于所述第一导轨的现存部抵接。
8.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座椅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通孔是配设于所述第一导轨的宽度方向的一对插通孔,所述安装部呈板状,且在与所述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之间的相对移动的方向正交的方 向具有两侧端,所述移动限制部是沿着所述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之间的相对移动的方向延伸的一对 板状的凸缘,该凸缘以从所述安装部的两侧端延伸而通过各自对应的插通孔的方式相对于 该安装部弯曲,所述安装部具有一对延伸片,这一对延伸片在所述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之间的相对移 动的方向超过所述凸缘相互朝相反侧延伸,这些延伸片与所述第一导轨的壁部的外侧面抵 接。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座椅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在所述一对延伸片处通过紧固部件紧固于所述第一导轨的所述壁部,并且 在所述一对延伸片之间的部位通过凹凸嵌合构造与所述第一导轨的所述壁部嵌合。
10.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座椅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在所述一对延伸片之间的部位通过紧固部件紧固于所述第一导轨的所述 壁部,并且在所述一对延伸片处通过凹凸嵌合构造与所述第一导轨的所述壁部嵌合。
11. 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座椅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凸嵌合构造包含凹部,其形成于所述第一导轨的所述壁部;以及凸部,其形成 于所述安装部,并与该凹部嵌合。
全文摘要
一种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止挡件(31)具有安装部(32),其与下导轨(3)的底壁部(12)的外侧面(12a)抵接,且安装于该底壁部(12);以及一对凸缘(33),其从该安装部(32)以通过底壁部(12)的插通孔(30)的方式延伸,且配置于下导轨(3)的内部空间内。凸缘(33)通过与设于上导轨(4)的第二切出立起片(23b)卡合来限制上导轨(4)能够相对于下导轨(3)移动的移动范围。
文档编号B60N2/06GK101784415SQ20088010419
公开日2010年7月21日 申请日期2008年10月8日 优先权日2007年10月11日
发明者二本松英雄, 堀喜久, 小岛康敬 申请人:爱信精机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