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冲击保护气囊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13121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侧冲击保护气囊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侧冲击保护气囊系统,当从车辆外侧向车
辆施加冲击时,使气囊膨胀并在就座于车辆座椅中的乘员的外侧附近 展开以便约束乘员,从而保护乘员免受以这种方式施加的冲击。
背景技术
当车辆遭遇横向碰撞时,众所周知,侧冲击保护气囊系统, 或者简称为侧气囊系统,作为一种用于保护乘员的系统,使乘员免受 由于碰撞所致从外侧施加于车辆车身侧部如侧门的冲击。侧气囊系统 包括充气器、保持架和气囊。充气器具有大致圆筒形喷气部,并且大 致沿喷气部的外周面的整个圆周设置多个喷气孔,藉此,响应于由于 车辆遭遇横向碰撞所致的从车辆外侧施加的冲击,使膨胀气体从喷气 孔喷出。保持架具有保持充气器以从外侧罩住充气器的管状壁部。在 位于喷气部附近的位置,在保持架的壁部中设置开口,用于允许来自 喷气部的膨胀气体的至少一部分由此通过。另外,当侧气囊系统的保护对象包括乘员的骨盆和胸部 时,将组成部件(充气器、保持架和气囊)容纳于车辆座椅的靠背(靠 背部)的外部中。气囊在其一个端部(固定端部)连同充气器和保持 架一起固定于靠背内的座椅框架。在侧气囊系统中,当由于车辆遭遇横向碰撞而向车身侧部 施加冲击时,膨胀气体从充气器的喷气部喷出并供至气囊。当膨胀气 体供入气囊时,在气囊的固定端部保持固定于靠背中的适当位置的情 况下,气囊从靠背向前伸出,经过限定于就座在车座中的乘员与车身 侧部之间的间隙,气囊膨胀展开成为可以保护乘员的侧部(骨盆和胸 部)的尺寸和形状。借助于这样展开的气囊对乘员进行约束,并减轻 从外侧通过车身侧部传到乘员的冲击。
5
这里,关于人体侧部的耐冲击度,周知的是,骨盆优于位 于其上的部分如胸部。为此,借助于气囊的膨胀展开,理想的是,使 作用于乘员胸部的冲击小于作用于骨盆处的冲击。例如,为保证这一点,JP-A-2005-178470描述了一种侧冲 击保护气囊系统,其中借助于通过缝合设置的分隔部,将气囊的内部 空间分隔成第一室和位于其上部的第二室,使得从充气器喷出的膨胀 气体,与进入第二室的相比,更多地分配进入第一室。在此侧气囊系 统中,将喷气部和开口设置在气囊的固定端部与位于对着气囊的固定 端部一侧的分隔部的端部之间。根据该侧气囊系统,在乘员的侧部具有较高耐冲击度的骨 盆的外侧附近,使第一室以较高的内压膨胀展开,而在具有较低耐冲 击度的胸部的外侧附近,则使第二室以.较低的内压膨胀展开。按这种 方式,以与乘员侧部的耐冲击度相匹配的压力分布使气囊膨胀展开, 藉此,有效地保护乘员的身体各部分免受横向碰撞所致的冲击。顺便提及,除了上述的JP-A-2005-178470之外, JP-A-2005-170362还描述了一种气囊系统的保持架。在上述任意一种 保持架中,都使开口在气囊的展开方向向前打开。在气囊的展开方向 上,分隔部的一个端部(其位于对着气囊固定端部的一侧)置于开口 的前面附近。为此,担心从充气器的喷气部喷出的膨胀气体,经过保 持架中的开口,然后在气囊的展开方向猛烈向前喷出,导致膨胀气体 直接撞击通过缝合构成的分隔部的端部,从而损坏所讨论的端部。因此,为了减轻膨胀气体对分隔部的损坏,需要分别采取 以下对策,诸如用内管罩住喷气部,或者用加强织物对分隔部进行加 强。另外,在所谓的"护帘式(curtain shield)"气囊系统中同 样出现这种问题,其中,气囊容纳于靠近车门的上边梁,当车辆遭遇 横向碰撞时,响应于从车辆外侧施加的冲击,使气囊在乘员的头部与 车门的窗户之间膨胀展开,气囊的内部空间被分隔部分隔成多个室。

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述情况完成本发明,以及,本发明的目的是提 供一种侧冲击保护气囊系统,借助于简单的保持架结构而不需要使用 附加部件,就能减少因从喷气部喷出的膨胀气体猛烈撞击分隔部而使 分隔部损坏的问题。
C001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简要言之,
提供一种侧冲击保护气囊系统,包括充气器,其具有大致圆筒形的 喷气部,并响应于从外部方向施加于车辆的冲击,适合从喷气部外周 面上的多个喷气孔喷出膨胀气体;保持架,其具有管状壁部和开口, 管状壁部用于保持充气器,以从充气器外侧遮盖充气器,而开口则设 置在壁部上位于喷气部附近的位置,以允许来自喷气部的膨胀气体的 至少一部分通过;以及,气囊,其内部空间由分隔部分隔成至少第一 室和第二室,以及,将气囊在其作为固定端部的一个端部处固定于车 辆。喷气部和开口设置在气囊的固定端部与位于对着固定端部或在其 附近的一侧的分隔部的端部之间,从而借助于从保持架供入各室的膨 胀气体,使气囊向车辆座椅中的乘员外侧的附近膨胀展开。其中壁部 上与形成开口的部分分开形成围壁部分,围壁部分设置在喷气部与位
于对着固定端部一侧的分隔部的端部之间,作用为遮断壁,用于阻断 从喷气孔喷出的膨胀气体流向分隔部侧的通道。根据上述结构,当由于车辆遭遇横向碰撞而导致从车辆外 侧向其施加冲击时,从充气器的喷气部中的多个喷气孔喷出膨胀气 体。管状壁部从保持架外部设置于保持架上,而壁部中的开口则允许 来自喷气孔的膨胀气体通过,同时,壁部上与形成开口的部分分开形 成围壁部分,围壁部分构成了遮断壁,遮断壁阻断了来自喷气孔的膨 胀气体的通道。这里,由于喷气部和开口位于气囊的固定端部与位于对着 固定端部一侧的分隔部的端部之间,取决于壁部上的开口的位置,担 心从喷气孔喷出并通过开口的膨胀气体猛烈且直接地撞击分隔部。然而,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由于遮断壁设置在喷气部与 位于对着固定端部一侧的分隔部的端部之间,从喷气孔向分隔部喷出的膨胀气体撞击遮断壁发生转向而改变其方向。因此,不会出现从喷 气孔喷出的膨胀气体猛烈且直接撞击分隔部这样一种情形。按这种方 式,借助于简单的保持架结构而无需使用任何附加部件如内管或增强 织物,就能解决膨胀气体损坏分隔部的问题。另外,限定在遮断壁与充气器之间的间隙可以构成膨胀气
体的通道。为此,从部分喷气孔喷出并揸击遮断壁的膨胀气体,改变 其流动方向至顺着喷气部轴的两个方向。然后,将这样改变流动方向 的膨胀气体供入第一室和第二室。另外,限定在保持架与气囊的固定 端部处遮盖保持架的部分之间的间隙,也可以构成用于膨胀气体的通 道。为此,从部分喷气孔喷出并且已经通过开口而撞击气囊的部分(该 部分在固定端部处遮盖保持架)的膨胀气体,发生转向而改变其流动 方向至顺着喷气部轴的两个方向。按这种方式,使膨胀气体转向以改 变其流动方向,从而供入第一室和第二室。已将膨胀气体供入第一室和第二室的气囊,朝向就座于车 辆座椅的乘员外侧附近膨胀展开,从而约束乘员,以保护乘员免受由 于横向碰撞所致的冲击。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简要言之,提供一种根据本发明
的第一方面提出的侧冲击保护气囊系统,其中充气器包括主体部,
主体部形成为具有大于喷气部的直径的圆筒状,以及,以这样一种状 态设置充气器,使得喷气部位于对着第一室一侧,而主体部则位于对 着第二室一侧。根据上述结构,在壁部中,由于直径上大于喷气部的主体
部位于第二室侧,而喷气部则位于第一室侧,使限定在壁部与主体部 之间的间隙,小于限定在壁部(遮断壁)与喷气部之间的间隙。为此, 从喷气部喷出并撞击壁部(遮断壁)之后,膨胀气体改变其流动方向 至顺着喷气部轴的两个方向。然而,膨胀气体难以在间隙狭窄的壁部 与主体部之间流动,也就是,难以进入第二室,同时,膨胀气体易于 在间隙较宽的壁部(遮断壁)与喷气部之间流动,也就是,易于进入 第一室。结果,如上所述的已经撞击遮断壁而改变其流动方向的膨胀 气体,与进入第二室相比,更多地流入第一室,藉此,第一室以高于第二室的内部压力进行膨胀。因此,例如,如果使第一室在乘员的骨盆的外侧附近膨胀, 同时使第二室在胸部的外侧附近膨胀,则使气囊按与乘员侧部的耐冲 击度相匹配的压力分布进行膨胀,从而,能够有效保护乘员身体的各 部分免受由于横向碰撞所致的冲击。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简要言之,提供一种根据本发明
的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提出的侧冲击保护气囊系统,其中壁部中的 开口设置在这样的部位,在气囊的展开方向从前侧完全看不到喷气 部,但在气囊的展开方向从后侧则完全可见喷气部。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简要言之,提供一种根据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提出的侧冲击保护气囊系统,其中在乘 员的外侧附近用锁定件将保持架固定于车辆,以及,其中壁部中的开 口设置在这样的部位,在以直角与锁定件的锁定方向相交的方向从车 辆的前侧完全看不到喷气部,但在相同方向从车辆的后侧完全可见喷 气部。通过在满足本发明第三方面或第四方面所提出条件的部 位中设置开口,将壁部以可靠方式设置在喷气部与位于对着气囊的固 定端部一侧的分隔部的端部之间,以确保由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或第二 方面所提供的优点。也就是,可以减少从喷气孔向分隔部喷出的膨胀 气体猛烈且直接地撞击分隔部而损坏分隔部的问题出现。另外,从喷 气孔喷出的膨胀气体的流动方向,借助于在气囊的固定端部能遮盖保 持架的部分,能以可靠方式改变为顺着喷气部轴的两个方向,因此, 与进入第二室的膨胀气体相比,膨胀气体能更多地供入第一室,从而 使第一室以高于第二室的内部压力膨胀。另外,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与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不同在于 以不同的基准确定保持架中的开口的位置。前者中,基于气囊的展开 方向确定开口位置,而后者中则基于锁定件的锁定方向确定开口位 置,也就是,保持架安装至车辆的安装方向。尽管开口位置以不同方 式表示,但通过前者基准或后者基准中的任意一个,都可以获得上述 优点。
如果基于后者确定开口位置,则与基于前者确定开口位置
的情况相比,开口可以位于更宽的范围。然而,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五 方面的结构的情况下,也就是,锁定件的锁定方向是以直角与气囊的 展开方向相交的方向的结构中,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和第四方面只能提 供相同的范围以布置开口。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简要言之,提供一种根据本发明 的第一方面至第五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提出的侧冲击保护气囊系统,其
中壁部的两个端部中,至少位置靠近于遮断壁的端部是敞开的。根据上述结构,可以使己经撞击遮断壁发生转向而改变其 流动方向的膨胀气体的至少一部分,从壁部的位于遮断壁附近并且敞 开的端部向一个室引导。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简要言之,提供一种根据本发明 的第一方面至第六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提出的侧冲击保护气囊系统,其
中在气囊的固定端部与位于对着固定端部一侧的分隔部的端部之间
设置止回阀,用于限制从第一室向第二室的膨胀气体的流动。根据上述结构,即使从充气器喷出并已从保持架涌出而流 进第一室的膨胀气体,趋向经由气囊中固定端部与位于对着固定端部 一侧的分隔部的端部之间的间隙以流进第二室,但此流动趋向受到止 回阀的限制。为此,可以减少下述问题的出现,也就是,已被增大的 第一室的内部压力由于膨胀气体流进第二室(沿反向流动)而减小, 从而减小两室之间的内部压力差。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简要言之,提供一种根据本发明 的第七方面提出的侧冲击保护气囊系统,其中止回阀包括阀部,阀 部适合于在从充气器向第一室供给膨胀气体时张开,而当停止供给时 则使阀部弯曲。根据上述结构,在止回阀中,当从充气器向第一室供给膨 胀气体时阀部张开,藉此,可以使膨胀气体通过止回阔以流进第一室, 而当停止从充气器向第一室供给膨胀气体时,则使阀部弯曲,以关闭 膨胀气体在止回阀内的流动通道。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简要言之,提供一种根据本发明
10的第八方面提出的侧冲击保护气囊系统,其中止回阀由片状织物形成 为在两端敞开的圆筒状,其中以这样一种方式布置止回阀,使得一个 开口端对着第一室,而另一开口端对着第二室,以及,其中位于一个 开口端附近的部分构成阀部,由两室之间的内部压力差使阀部弯曲。根据上述结构,当从充气器向第一室供给膨胀气体时,由 膨胀气体的压力使包括阀部在内的整个止回阀膨胀成在其两端都敞 开的圆筒状。阀部张开,并且允许膨胀气体通过止回阀内的流动通道 流入第一室。与之相反,当停止来自充气器的膨胀气体的供给时,由 两室之间的内部压力差使阀部闭合并弯曲。止回阀内的流动通道被关 闭,并且限制第一室内的膨胀气体通过止回阀内的流动通道流入第二 室(沿反向流动)。按这种方式,借助于非常简单的结构,可以实现 止回阀的作用。由于借助于膨胀气体的压力使阀部张开或弯曲,无需 另外设置用于驱动阀部的装置。根据本发明的这些方面,在气囊的内部空间被分隔部分隔 成至少两个室的侧冲击保护气囊系统中,借助于简单的保持架结构, 无需使用附加部件,就能减少从喷气部喷出的膨胀气体猛烈且直接撞 击分隔部而损坏分隔部的问题。


图1是安装有根据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的侧冲击保护气囊系统 的车辆座椅示意性侧视图2是图示车辆座椅与车身侧部之间位置关系的示意性剖面俯
视图3是图示气囊处于展开状态的气囊组件连同乘员的示意性侧
视图4是图示一对展平的基布和充气器组件的示意性正视图; 图5是充气器组件的示意性侧视图6是作为充气器组件的构成部件的充气器和保持架的示意性 侧视图7是保持架的示意性后视图;图8是保持架的示意性剖面俯视图9是充气器组件位于气囊的分隔部附近的部分的示意性剖面 俯视图IO是充气器组件的位置比气囊的分隔部更向上的部分的示意 性剖面俯视图11是以放大方式图示图3中X部分的示意性侧视图12是图示沿图11中Y-Y线的剖面结构的剖视图13是从图12所示状态停止膨胀气体G的供给时图示止回阀
及其附近的剖面图14A至图14C是图示其他示例的剖面俯视图,其中开口形成
在与本实施方式不同的位置中;以及
图15是图示保持架的另一示例的剖面俯视图,其中该示例以不 同于与车辆的纵向相交成直角的方向作为螺栓的锁定方向,以锁定
(紧固)螺栓。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图1至图13,说明体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应当注意到,在下文说明中,车辆的行驶方向(前向)称为前方。
如图1和图2至少其一所示,车辆座椅12布置于车辆的车身侧 部11内侧(图2中为上侧)的附近。这里,车身侧部11表示布置于 车辆侧部的部件。例如,与前座椅相关的车身侧部11是前侧门、中 柱(B柱)等。另外,与后座椅相关的车身侧部11是后侧门的后部、 C柱、后轮罩(rear wheel house)的前部、后侧部(rear quarter portion ) 等。车辆座椅12包括椅垫(座位部)13和靠背(靠背部)14, 靠背14从椅垫13的后侧立起并具有倾斜机构(省略其图示)。容纳 部15在靠背14外侧设置于其侧面部分中,构成侧冲击保护气囊系统 或简称为侧气囊系统的主要部件的气囊组件AM容纳于容纳部15 中。容纳部15处在这样的位置,其位于就座于车辆座椅12中的乘员P的外侧附近。如图3所示,作为主要构成部件,气囊组件AM包括 气囊20和充气器组件40。接着,对这些构成部件的每一个进行说明。这里,在本实 施方式中,当使用术语诸如"竖向"和"纵向"时,基于车辆座椅12的 靠背14对其加以引用。靠背14立起的方向称为"竖向",相对于竖向, 以直角与车辆的大致竖向相交的方向称为"纵向"。也就是,由于在使 靠背14向后倾斜这样一种状态下加以使用,严格说来,"竖向"并非 垂直方向,而是较之有所倾斜。类似地,严格说来,"纵向"并非水平 方向,而是较之有所倾斜。<气囊>
如图1和图2至少其一所示,当冲击从车辆外部施加于车身侧 部11时,膨胀气体G使气囊20膨胀展开(参见图9和图10)。然 后,.在以其一部分(固定端部20A)保持固定于容纳部15内适当位 置的情况下,气囊20从容纳部15大致向前伸出,并且使气囊20膨 胀并在限定于车辆座椅12与车身侧部11之间的间隙Gl中展开,从 而约束乘员P,以保护其免受冲击。气囊20向车辆的前方膨胀展开, 车辆的前方指在其展开方向的前面。如图3和图4至少其一所示,通 过沿大致在竖向延伸的后边23连接起来的一对基布21、22在车辆宽 度方向或横向彼此重叠,并使两片基布21、 22结合形成囊状结构, 从而形成气囊20。作为基布21、 22,其具有高强度且柔软而易于折叠的材 料,例如,使用聚酯纤维或聚酰胺纤维制成的织物是适合的。以这样 一种方式设定两片基布21、 22的形状和尺寸,使得当气囊20在车辆 座椅12与车身侧部11之间膨胀展开时,气囊20可以遮盖从骨盆部 Pp扩展到胸部Pt和肩部Ps的较宽区域。在图3中,为了便于示出 内基布22,以局部剖开方式图示外基布21。另外,气囊20可以是这样的,使得相互分开的一对基布 21、 22 (如图4所示沿作为分界的后边23彼此横向上分开)在横向 上彼此重叠,并且使两片基布21、 22结合起来以形成囊状结构。
〖0041]如图3所示,沿结合部24按上述方式使两片基布21、 22
13结合在一起。在外基布21未剖开的部位,此结合部24用粗虚线表示 (参见附图标记24A),而在外基布21剖开的部位,此结合部24 用双点划线表示(参见附图标记24B),藉此,能够显现内基布22。 大部分结合部24沿两片基布21、 22的周缘部设置,而部分结合部 24则设置在比周缘部更深入气囊20内部的部位。位于两片基布21、 22之间并且被结合部24围住的空间,构成用膨胀气体G进行膨胀的 部分。内部空间的后部,也就是,在后边23附近的部分,与本发明 权利要求中所述的"固定端部20A"相对应。
结合部24的一部分构成分隔部25,分隔部25将气囊20 的内部空间分隔成上下两室。分隔部25可以分成连接部27和一对延 伸部26, 一对延伸部26分别从两片基布21、 22的前端延伸至后端, 同时以大致恒定距离在竖向彼此隔开,而连接部27则将两个延伸部 26的后端连接起来。连接部27位于向前稍稍与两片基布21、 22分 离的后周缘部(后边23)的位置。此连接部27与本发明权利要求中 所述的"位于对着固定端部20A —侧的分隔部25的端部"相对应。
位于分隔部25下方的室构成"骨盆部保护室28",其主要 在乘员P的骨盆部Pp的外侧附近以相对较高的内压膨胀展开,以约 束并保护骨盆部Pp。另外,位于分隔部25上方的室构成"胸部保护 室29",其主要在胸部Pt的外侧附近以低于骨盆部保护室28的内压 膨胀展开。骨盆部保护室28与本发明权利要求中所述的"第一室"相 对应,而胸部保护室29则与"第二室"相对应。
包括分隔部25在内的结合部24,通过以缝合线牢固地缝 合两片基布21、 22形成。另外,结合部24也可以通过不同于使用缝 合线的措施形成,例如,使用粘合剂的措施。
在两片基布21、 22上由分隔部25 (上下延伸部26以及 连接部27)围住的部分构成非膨胀部32,此处不会由膨胀气体G使 之膨胀。此外,在两片基布21、 22中形成狭长切口33,以从其前端 延伸进入非膨胀部32。在气囊20的展开方向上向前存在障碍物的情 况下,当气囊20膨胀展开而与障碍物接触时,狭长切口 33发挥作用, 从而向下移置骨盆保护室28并向上移置胸部保护室29,以便减小对障碍物造成的影响。
<充气器组件40>如图5所示,充气器组件40包括作为气体产生源的充气器41、 以及从其外侧罩住充气器41的保持架42。如图6所示,充气器41 的主要部分由主体部43构成,主体部43形成为沿竖向伸长的大致圆 筒形结构,而气体发生器(省略其图示)则以这样一种方式容纳在主 体部43的内部,使得气体发生器响应于从其外部向其给出的触发信 号产生化学反应,从而产生膨胀气体G。
连接器部分44设置于主体部43的上端,配线(省略其图 示)则与连接器部分44相连接,并作为用于向充气器41施加触发信 号的配线。另外,在主体部43的下端设置喷气部45,以及,此喷气 部45形成为大致圆筒形结构,其直径小于主体部43的直径。在本实 施方式中,喷气部45的直径Dl设定为主体部43的直径D2的一半 的等级。在喷气部45的外周面45A中设置多个喷气孔46,由气体发 生器产生的膨胀气体G从喷气孔46喷出,喷气孔46沿以直角与气 体产生部(喷气部)45轴Ll相交的方向(在径向)设置。在沿顺着 喷气部45轴Ll方向(大致在竖向)分布的多个位置中,以等间隔 角沿喷气部45的整个圆周设置这些喷气孔46。相对于充气器41的 轴向,此喷气部45位于一个端部(下端部)。
应当注意到,代替釆用气体发生器的充气器41的类型, 也可以采用这种类型的充气器41,其中在高压气体圆筒中装载高压 气体,借助于高压气体的能量等使高压气体圆筒的堵头破裂,从而喷 出膨胀气体G。
另一方面,如图6至图8中至少其一所示,保持架42是 这样一种部件,不仅作为扩散器,而且也用于将充气器41连同气囊 20—起固定于靠背14中的座椅框架16 (参见图9中双点划线)。保 持架42具有保持充气器41的管状壁部47,以从充气器41的外部将 其罩住。管状壁部47的上下端部中,使至少靠近于遮断壁50 (下文 说明)的端部或下端部敞开,以及,管状壁部47的下端构成开口端 47A。顺便提及,在本实施方式中,类似地使管状壁部47的上端部持架42,通过将板材如金属板弯曲而成。
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2个)螺栓48固定于壁部47,它 们作为锁定件,用于将壁部47安装至车辆,更具体地,安装至座椅 框架16。这些螺栓48在与喷气部45的轴Ll相交的方向或横向向里 延伸。这里,螺栓48及其轴延伸的方向是以直角与气囊20的展开方 向相交的方向。
在比开口端47A位置更向上的壁部47上的位置、以及充 气器41的喷气部45的附近,设置开口49,开口49允许来自喷气部 45的膨胀气体G的至少一部分通过。开口49包括 一对上下缘部, 各自形成为绕喷气部45轴Ll延伸的圆弧;以及, 一对前后缘部, 成为与同一轴L1平行。这里,为了将这四个缘部区分开,将一对上 下圆弧形缘部中位于上侧的一个称为上横缘部51,而位于下侧的一 个则称为下横缘部52。另外, 一对前后直线缘部中,将位于前侧的 一个称为前竖缘部53,而位于后侧的一个则称为后竖缘部54。
开口 49使得从壁部47可以看到充气器41上的部分喷气 孔46。此开口 49设置在满足下列条件1 (条件2)的部位。
条件1:该部位应当使得在气囊20的展开方向从前侧(图 8中为上侧)完全看不到喷气部45,而在气囊20的展开方向从后侧 (图8中为下侧)完全可见喷气部45。
然而,这以观察者与充气器组件40之间不存在其他任何 部件为前提。也就是,尽管充气器组件40实际上被气囊20缠绕,这 里,假设没有设置气囊20,而只是观察充气器组件40。
上述条件1也可以如下表述。根据不同表述的条件2:该部位应当使得在以直角与螺栓48的 轴L2相交的方向、或以直角与锁定件的锁定方向相交的方向从前侧 完全看不到喷气部45,而在相同的方向从后侧完全可见喷气部45。
尽管在条件1和条件2之间,以不同方式表述条件l (条 件2),但条件1和条件2在本实施方式中实际上是相同的,如上所 述,以直角与螺栓48轴L2相交的方向与气囊20的展开方向是一致的。
为了满足上述条件,开口 49的上横缘部51相对于竖向的 位置,设定为位于和被保持架42保持的充气器41的喷气部45的上 端相同的位置或更高的位置。另外,下横缘部52相对于竖向的位置, 设定为位于与处于同样状态的喷气部45的下端相同的位置或更低的 位置。前竖缘部53相对于横向的位置,设定为位于和喷气部45的横 向最外母线45o相同的位置或横向更向外的位置。后竖缘部54相对 于横向的位置,设定为位于和喷气部45的横向最里母线45i相同的 位置或横向更向里的位置(参见图8)。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上横缘部51相对于竖向 的位置,设定为位于比喷气部45的上端部更向上的位置,而下横缘 部52的位置,则设定为位于比喷气部45的下端部更向下的位置。另 外,如图8所示,前竖缘部53相对于横向的位置,设定为位于和喷 气部45的横向最外母线45o的位置相同的位置。后竖缘部54相对于 横向的位置,则设定为位于和喷气部45的横向最里母线45i相同的 位置。
按这种方式,通过在壁部47上的此部位中设置开口 49, 使与开口 49分开的壁部47上的围壁部分作为遮断壁50,遮断壁50 阻断膨胀气体G流向分隔部25侧(连接部27侧)的通道,而且, 此遮断壁50设置在喷气部45与连接部27之间。
如图3所示,具有上述结构的充气器组件40,以这样一 种姿势设置在气囊20的固定端部20A附近,使得喷气部45轴Ll倾 斜成大致沿竖向延伸。大部分充气器组件40位于胸部保护室29内部。 充气器41的喷气部45和保持架42中的开口 49,位于气囊20的固 定端部20A处,或者,更具体地,位于后边23与连接部27之间的 位置,并且更靠近于后边23。另外,限定在遮断壁50与连接部27 之间的间隙构成连通部31,连通部31在骨盆部保护室28与胸部保 护室29的后部之间建立连通。
此外,在气囊20的固定端部20A与分隔部25的连接部 27之间设置止回阀55,用于限制膨胀气体G从骨盆部保护室28流17入胸部保护室29。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满足此条件,在位于骨盆部保护室28中的上部、以及非膨胀部32的向里较深部分的位置(后 部),设置止回阀55。借助于织物如机织织物,止回阀55形成为使 其在上下两端敞开的管状结构。更具体地,如图4和图11中至少其 一所示,通过沿横向重叠一对片状织物56、 57形成止回阀55,织物 56、 57沿气囊20大致在竖向延伸的后边23彼此连接,并且使两片 织物56、 57结合形成管状结构,使其在上下端敞开。在图11中,为 了同时图示内片织物57,将外片织物56示为局部剖开。分隔部25 用于将两片织物56、 57结合在一起。也就是,尽管原先使分隔部25 在这样一种状态下与两片基布21、 22相结合,使得气囊20的内部空 间分成上下两个室(骨盆部保护室28、胸部保护室29),但这里使 用部分分隔部25将片状织物56、 57与基布21、 22缝合在一起。
此外,借助于结合部58 (图4中用粗虚线表示,而在图 11中用双点划线表示),使外片织物56在其上端部与外基布21相 结合。通过使用缝合线将外片织物56与基布21缝合而形成结合部 58。类似地,借助于结合部59 (图4和图11中用粗虚线表示),使 内片织物57在其上端部与内基布22相结合。通过使用缝合线将内片 织物57与基布22缝合而形成结合部59。
如上所述,由于借助于结合部58和部分分隔部25使外片 织物56与基布21彼此相结合,膨胀气体G不能通过外片织物56与 基布21之间的间隙从骨盆部保护室28流向胸部保护室29,反之亦 然。类似地,由于借助于结合部59和部分分隔部25使内片织物57 与内基布22彼此相结合,膨胀气体G也不能通过内片织物57与基 布22之间的间隙从骨盆部保护室28流向胸部保护室29,反之亦然。 膨胀气体G只能通过作为其流动通道的内外片织物56、 57之间的间 隙流动而从骨盆部保护室28流向胸部保护室29,反之亦然。
这里,在两片织物56、 57的上端部之间的部分,构成为 止回阀55的上开口端61,而两片织物56、 57的下端部之间的部分 则构成为止回阀55的下开口端62。上开口端61位于连接部27的后 部附近,并对着胸部保护室29。另外,下开口端62在骨盆部保护室8.3说明书第15/24页28中位于上部,并且在连接部27的后部附近。于是,保持架42仅 仅在其下端部进入止回阀55的上部(参见图11)。
另外,两片织物56、 57在其上端部和前端部分别与基布 21、 22相结合。在这些部分之外的其他位置,两片织物56、 57则不 与基布21、 22相结合。如上述构造的止回阀55的下部比其他部分更 易于弯曲。此外,止回阀55的上开口端61以直角与气囊20的后边 23相交,同时,使下开口端62倾斜成以锐角与气囊20的后边23相 交。为此,使包括下开口端62在内的止回阀55的下部(图11中以 点(■)表示的部分),尤其易于沿长短交替的虚线表示的弯折线64 向上弯曲,如箭头A所示。其中的原因之一在下文说明。也就是, 如果没有使下开口端62倾斜,而是在比图11所示更低的位置处使其 平行于上开口端61形成,则开口端62将与分隔部25互相影响,或 者,一更具体地,这样构成的下延伸部26难以弯曲。与之相反,在本 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由于使开口端62倾斜,则难以使开口端62 与下延伸部26之间互相影响,并且使开口端62易于弯曲。
低于弯折线64的止回阀55的部分,构成阀部63,当从 充气器41向骨盆部保护室28供给膨胀气体G时,阀部63张开,并 在停止膨胀气体G的供给时,阀部63响应于两室28、 29之间的内 部压力差的出现而弯曲。
另外,设置止回阀55仅用以限制膨胀气体G从骨盆部保 护室28向胸部保护室29的流动,而不是用以减少来自充气器41的 膨胀气体G与分隔部25的连接部27的猛烈接触。
顺便提及,如图IO所示,通过将处于展开状态(参见图 3)的气囊20进行折叠,使具有气囊20和充气器组件40作为其主要 构成部件的气囊组件AM被紧凑容纳。这是因为要将气囊组件AM 以可靠方式容纳在靠背14中尺寸有限的容纳部15中。
用固定于保持架42的螺栓48,将以上述状态容纳的气囊 组件AM安装至靠背14内的座椅框架16,然后,用螺帽17将其紧 固。螺栓48 (锁定件)的安装方向(锁定方向)与如上所述的气囊 20的展开方向相交。19
除了上述的气囊组件AM之外,侧气囊系统还包括图1 中所示的冲击传感器65和控制单元66。冲击传感器65由加速度传 感器构成,并且安装于车辆的车身侧部11 (参见图2)等处。冲击传 感器65检测从其外部施加于车身侧部11的冲击。基于来自冲击传感 器65的检测信号,控制单元66控制充气器41的操作。
本实施方式的侧气囊系统如上所述构造。在本侧气囊系统 中,当大于或等于预定值的冲击施加于车辆的车身侧部11并且由冲 击传感器65检测到这样一种冲击时,基于传感器65的检测信号,从 控制单元66向充气器41输出用于触发充气器41的触发信号。在充 气器41中,如图IO和图11至少其一所示,响应于该触发信号,气 体产生器产生高温高压的膨胀气体G,然后将如此产生的膨胀气体G 从喷气部45的多个喷气孔46沿以直角与喷气部45轴Ll相交的各 个方向(径向)喷出。
保持架42的管状壁部47从充气器41的外侧置于其上, 壁部47中的开口 49允许来自喷气孔46的膨胀气体G通过,而壁部 47上与形成开口 49的部分分开的围壁部分则构成遮断壁50,遮断壁 50阻断膨胀气体G的通道。因此,在壁部47中,取决于开口49的 位置,确定膨胀气体G的流动方向(出口方向)。
这里,由于喷气部45和开口 49位于分隔部25的连接部 27的后部附近,担心从喷气孔46喷出并通过开口 49的膨胀气体G 可能导致对连接部27的猛烈且直接的撞击。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开口 49设置在满足条件1 (条件2)的部位,遮断壁50设置在喷气部45与连接部27之间。 因此,从喷气孔46向前喷出而指向分隔部25的膨胀气体G,撞击遮 断壁50发生转向而改变其流动方向。因此,从喷气孔46喷出的膨胀 气体G不会出现猛烈且直接撞击连接部27这样的情形。
另外,限定于保持架42的壁部47与充气器41之间的间 隙,可以构成用于来自部分喷气孔46的膨胀气体G的通道。为此, 从喷气孔46喷出然后撞击壁部47 (遮断壁50)的膨胀气体G,改变 其流动方向至顺着喷气部45轴Ll的两个方向(向上及向下)。然后,按上述方式改变其流动方向的膨胀气体G供给至骨盆部保护室
28和止回阀55 (胸部保护室29)。按照本实施方式,在壁部47中,由于直径比喷气部45大 的主体部43位于胸部保护室29侦^而喷气部45位于骨盆部保护室 28侧,限定在壁部47与主体部43之间的间隙G2,小于限定在壁部 47 (遮断壁50)与喷气部45之间的间隙G3。为此,从部分喷气孔 46喷出并撞击遮断壁50的膨胀气体G,改变其流动方向至顺着喷气 部45轴L1的方向。然而,所讨论的膨胀气体G难以在限定狭窄间 隙G2的壁部47与主体部43之间流动,也就是,难以向胸部保护室 29流动,而易于在限定较宽间隙G3的遮断壁50与喷气部45之间流 动,也就是,易于向止回阀55 (骨盆部保护室28)流动。结果,撞 击遮断壁50使其按上述方式发生转向而改变流动方向的膨胀气体 G,通过壁部47的下开口端47A,并且与流进胸部保护室29相比, 更多地流进止回阀55 (骨盆部保护室28)。另外,限定在保持架42与在气囊20的固定连接部20A 处遮盖充气器41和保持架42的部分之间的间隙,可以构成来自部分 喷气孔46的膨胀气体G的通道膨胀。为此,来自部分喷气孔46的 膨胀气体G没有被壁部47阻断,而是直接通过开口 49在与喷气部 45轴L1相交的方向(径向)流动膨胀。此膨胀气体G撞击气囊20 的固定端部20A从而发生转向,以改变其流向至顺着喷气部45轴 Ll的两个方向(向上和向下)。其流动方向按上述方式改变的一部 分膨胀气体G沿气囊20的固定端部20A向下流动,然后流进止回阀 55的内部,相反,另一部分膨胀气体G沿气囊20的固定端部20A 向上流动,然后流进胸部保护室29。这里,限定在固定端部20A与 开口 4 9之间的间隙,在沿喷气部4 5轴L1的任何位置都保持相同或 恒定不变。对于限定在固定端部20A与壁部47上除开口 49之外的 部分之间的间隙而言同样如此。因此,从开口 49涌出以及之后沿固 定端部20A和止回阀55流入骨盆部保护室28的膨胀气体G的量, 与流进胸部保护室29的膨胀气体G的量基本相同。然而,未从开口 49涌出并通过充气器41与保持架42之间的间隙沿固定端部20A和壁部47流动的膨胀气体G,经过壁部47 的下开口端47A,以及,由于间隙G2、 G3之间的关系(G3〉G2), 与流进胸部保护室29相比,膨胀气体G更多地流进骨盆部保护室28。因此,考虑到从开口 49涌出的膨胀气体G以及未从开口 49涌出的膨胀气体G的总和,沿固定端部20A流动的膨胀气体G, 与流进胸部保护室29相比,更多地流进骨盆部保护室28。为了以不同的方式对此进行表述,使限定在气囊20的固 定端部20A与主体部43之间的间隙G4,小于限定在固定端部20A 与喷气部45之间的间隙G5。为此,使已从喷气部45喷出而撞击固 定端部20A的膨胀气体G发生转向,从而改变其流动方向至顺着喷 气部45轴L1的方向。然而,使同样的膨胀气体G难以在限定狭窄 间隙G4的固定端部20A与主体部43之间流动,也就是,难以流向 胸部保护室29,但易于在限定较宽间隙G5的固定端部20A与喷气 部45之间流动,也就是,易于流向骨盆部保护室28。结果,撞击固 定端部20A从而转向成按上述方式改变其流动方向的膨胀气体G, 与流进胸部保护室29相比,更多地流进骨盆部保护室28。类似地,按这种方式,沿壁部47的遮断壁50流动的膨胀 气体G、以及沿气囊20的固定端部20A流动的膨胀气体G,与供进 胸部保护室29相比,更多地供入止回阀55和骨盆部保护室28。另外,在以上述分配方式流入大量膨胀气体G的止回阀 55中,如图12所示,在利用膨胀气体G的高压使上下两个开口端 61、 62敞开的情况下,使包括阀部63在内的整个止回阀55膨胀成 管状结构,同样的膨胀气体G在止回阀55内经过流动通道流进骨盆 部保护室28。借助于膨胀气体G,使折叠成容纳状态的气囊20的各 部分膨胀展开,同时从折叠状态打开。在以其固定端部20A保持固 定于容纳部15中的适当位置的情况下,气囊20在限定于车辆车身侧 部11与车辆座椅12之间的间隙Gl中膨胀展开(参见图2中的双点 划线)。此时,由于与进入骨盆部保护室28的膨胀气体G相比,更 少量的膨胀气体G进入胸部保护室29,所以,胸部保护室29以低于 骨盆部保护室28的较小内部压力膨胀展开。关于人体侧部的耐冲击度,骨盆部Pp通常高于位于骨盆部上部的身体部分如胸部Pt,因此 由这样膨胀展开的气囊20施加于乘员P的冲击,在胸部Pt处比在骨 盆部Pp处小。当停止从充气器41向下供给膨胀气体G时,如图13所 示,由于在骨盆部保护室28与胸部保护室29之间出现的内部压力差, 使止回阀55的阀部63闭合并弯曲。由这样弯曲的阀部63关闭止回 阀55内的流动通道,而已经从充气器41喷出并临时流进骨盆部保护 室28的膨胀气体G,被限制通过止回阀55流进胸部保护室29 (限 制在反向流动)。根据目前为止所述的本实施方式,可以获得以下优点。 (1)在由分隔部25将气囊20的内部空间分隔成两个室28、 29 的侧气囊系统中,使保持架42的壁部47上与形成开口 49的部分分 开的围壁部分构成遮断壁50,遮断壁50阻断膨胀气体G流向分隔部 25侧的通道。另外,此遮断壁50设置在喷气部45与分隔部25的连 接部27之间(参见图11)。因此,借助于遮断壁50改变从部分喷 气孔46向连接部27喷出的膨胀气体G的流动方向,藉此,可以减 少膨胀气体G与连接部27的猛烈且直接的接触。按这种方式,即使 在不使用附加部件如内管或增强织物的情况下,借助于简单的保持架 结构,也能解决膨胀气体G损坏分隔部25的问题。 (2)使用了包括直径大于喷气部45的圆筒形主体部43 的充气器41,并且以这样一种方式进行布置,使得喷气部45位于骨 盆部保护室28侧,而主体部43则位于胸部保护室29侧。因此,膨 胀气体G由遮断壁50使之转向从而改变其流动方向,与进入胸部保 护室29的膨胀气体G相比,膨胀气体G能更多地供入止回阔55和 骨盆部保护室28,藉此,能以比胸部保护室29更高的内部压力使骨 盆部保护室28膨胀。能以与对乘员P侧部的耐冲击度相匹配的压力 分布使气囊20膨胀,藉此,可以有效地保护乘员P的骨盆部Pp和 胸部Pt免受因横向碰撞所致的冲击。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借助于保持架43和气囊20的一 部分(固定端部20A)执行膨胀气体G的分配。因此,可以避免必须单独设置一种装置,用于将来自充气器41的膨胀气体G,更多地
分配进入骨盆部保护室28 (与进入胸部保护室29相比),从而能获 得不会使气囊20的内部结构变得复杂的优点。 (3)保持架42的壁部47中的开口 49,设置在这样的部 位中,在气囊20的展开方向从前侧完全看不到喷气部45,而在同样 的展开方向从后侧则完全可见喷气部45 (参见图9和图10)。以不同方式对此进行表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用螺栓48 将保持架42固定于车辆(座椅框架16),螺栓48的轴L2沿以直角 与气囊20的展开方向相交的方向延伸,开口 49设置在这样的部位中, 在以直角与轴L2相交的方向从前侧完全看不到喷气部45,而在相同 方向从后侧完全可见喷气部45。按这种方式,通过在满足上述条件的部位中设置开口 49, 壁部47的遮断壁50则以可靠方式位于喷气部45与分隔部25的连接 部27之间,这里可以保证上述(1)和(2)中所述的优点。也就是, 可以减少这种现象,其中从部分喷气孔46向分隔部25喷出的膨胀气 体G,猛烈且直接撞击连接部27而使其损坏。另外,以可靠方式借 助于遮断壁50和固定端部20A,可以将从部分喷气孔46喷出的膨胀 气体G的流动方向改变为顺着喷气部45轴Ll的两个方向。因此, 与膨胀气体G进入胸部保护室29相比,可以使膨胀气体G更多地供 入骨盆部保护室28,藉此,能使骨盆部保护室28以高于胸部保护室 29的压力膨胀。 (4)在壁部47的上下端部中,使更靠近于遮断壁50的 端部或下端部敞开,因而壁部47的下端构成开口端47A。因此,己 经撞击遮断壁50发生转向从而改变其流动方向的膨胀气体G的至少 一部分,可以从开口端47A引向骨盆部保护室28。 (5)用于限制气体从骨盆部保护室28向胸部保护室29 流动的止回阀55,设置在气囊20的固定端部20A与分隔部25的连 接部27之间。因此,可以减少这种问题的出现,其中已经增加的骨 盆部保护室28中的内部压力,由于膨胀气体G流入(回流)胸部保 护室29而减小,造成两室(骨盆部保护室28和胸部保护室29)之间的内部压力差减小。 (6)采用了包括阔部63的止回阀55,阀部63适合于在 从充气器41向骨盆部保护室28供给膨胀气体G时张开,而在停止 同样的膨胀气体G的供给时弯曲。因此,当从充气器41喷出膨胀气 体G时使阀部63张开以在止回阀55内打开流动通道,藉此,可以 将膨胀气体G通过流动通道供至骨盆部保护室28。与之相反,当停 止同样的膨胀气体G的供给时,使阀部63处于弯曲状态,因而关闭 止回阀55内的流动通道,藉此能限制已经流进骨盆部保护室28的膨 胀气体G通过止回阀55流进(回流)胸部保护室29。 (7)使用了由片状织物56、 57形成为在其上下两端敞开 的管状结构的止回阀55,而借助于两室(骨盆部保护室28和胸部保 护室29)之间的内部压力差使之弯曲的阀部63构成止回阀55的下 部。因此,可以用上述非常简单的结构实现止回阀55的作用。另夕卜, 由于利用膨胀气体G的压力使阀部63张开或弯曲,可以省去必须单 独设置的用于驱动阀部63的装置。 (8)止回阀55的片状织物56、 57仅仅在其上端部和前 端部与基布21、 22相结合。通过采用这种结构,止回阀55未与基布 21、 22相结合的部分,也就是下部(阀部63)比其他部分易于弯曲。应当注意到,本发明可以具体化为如下所述的其他实施方式。
保持架42中开口 49的位置,可以改变为与本实施方式所述 不同的位置。具体而言,开口 49的上横缘部51相对于竖向的位置, 可以与喷气部45的上端部相同或更高。下横缘部52相对于竖向的位 置,则可以与喷气部45的下端部相同或更低。另一方面,前竖缘部53相对于横向的位置,可以比喷气 部45的外周面45A上的横向最外母线45o横向上更向外。此时,例 如,如图14A中所示,前竖缘部53可以位于螺栓48轴L2上或其附 近。另外,前竖缘部53位置可以比喷气部45更向后。图14B和图 14C示出示例,其中前竖缘部53设定成位置比喷气部45更向后,并 且与外周面45A上横向最外母线45o处于相同位置。
25
与之相反,后竖缘部54相对于横向的位置,可以比喷气部45的外周面45A上横向最里母线45i横向上更向里。此时,后竖缘部54可以位于壁部47上螺栓48的固定位置47B的附近,如图14B所示。另外,图14C示出一种示例,其中使开口 49在横向最窄。在这种情况下,前竖缘部53设定在与喷气部45的外周面45A上横向最外母线45o相同的位置,而后竖缘部54则设定在与外周面45A上横向最里母线45i相同的位置。
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这样一种侧气囊系统,其中保持架42的锁定件沿不同于车辆的纵向的方向锁定于车辆。图15示出其示例。在图15中,在座椅框架16的一部分设置倾斜部16A,以与车辆的纵向倾斜相交。另外,保持架42的螺栓48 (锁定件)以这样一种状态插入,使得螺栓48以直角与倾斜部16A相交,并用螺帽17加以紧固。在这种情况下,锁定件(螺栓48)的锁定方向是以直角与倾斜部16A相交的方向,并且是与车辆的纵向倾斜相交的方向。然而,即使在本示例的情况下,锁定件的锁定方向,也就是,螺栓48轴L2的延伸方向,成为以直角与气囊20的展开方向相交的方向。此外,在此情况下,可以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优点。应当注意到,在图15中,45i、 45o是表示沿轴L2方向的位置,以及,45i表示位于喷气部45的外周面45A上的横向最里母线,而45o则表示横向最外母线。
止回阀55可以省略。
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这样一种侧气囊系统,其中使锁定方向成为不同于以直角与气囊20的展开方向相交的方向,使得锁定件沿该方向锁定于车辆。
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这样一种侧气囊系统,其中使用不同于螺栓48的部件作为锁定件,将保持架42固定于车辆(座椅框架16)。
可以使用这样一种充气器41,其中在相对于充气器41的轴向的中部设置喷气部45。而且,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获得上述优点,也就是,可以将膨胀气体G比进入胸部保护室29更多地供入骨盆部
保护室28。
可以使用这样一种充气器41,其中喷气部45具有不同于本实施方式的直径,前提是喷气部45应当在直径上小于主体部43。在此情况下,也可以使间隙G3大于间隙G2,藉此,与进入胸部保护室29的膨胀气体G相比,可以使膨胀气体G更多地供入骨盆部保护室28。
可以使用这样一种充气器41,其中主体部43在直径上与喷气部45相同或者更小。此外,在此情况下,也可以获得上述优点,也就是,减少从喷气部45喷出的膨胀气体G猛烈撞击分隔部25的问题。
可以使用这样一种保持架42,其—壁部47的上端部封闭,并且只是使下端部敞开,或者可以使用这样一种保持架42,其中壁部47的上下两个端部都封闭。
整个充气器组件40可以设置在胸部保护室29的内部,只要喷气部45和开口 49设置在气囊20的固定端部20A与分隔部25的连接部之间的位置附近。在此情况下,可以使膨胀气体G主要从壁部47的下开口端47A供入骨盆部保护室28,同时,可以使膨胀气体G从开口 49供入胸部保护室29。即使在采用改进方案的情况下,仍然可以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优点。*容纳部15可以设置这样的位置中,该位置位于车身侧部11上就座于车辆座椅12的乘员P的外侧附近,而不是位于靠背14中。
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这样一种侧气囊系统,其中使下室(第一室)构成用于保护位于乘员P的骨盆部Pp之上身体部分的室。即使采用按上述方式构造的侧气囊系统,借助于简单的保持架结构,也可以将膨胀气体G适当地分配进入上下两室。
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这样一种侧气囊系统,其中用分隔部25将气囊20的内部空间沿竖向分隔成三个或更多的室。
此时,如果将最下面的室置于乘员P的骨盆部Pp的外侧以保护乘员P的骨盆部Pp,则可以使位于其上的其余室构成用于保护乘员P的身体部分如胸部Pt、腹部、肩部、头部中的至少一个。另外,也可以使各室构成用于保护乘员P的除骨盆部Pp之外的身体部分的室。
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所谓的"护帘式"气囊系统,其中气囊容纳在位于侧门附近的上边梁中,并响应于由于车辆遭遇横向碰撞时从车辆外侧施加的冲击,在乘员的头部与侧门中的窗户之间膨胀展开,气囊的内部空间用分隔部分隔成多个室。在这种类型的侧气囊系统中,在大多数情况下,气囊的内部空间,被分隔部分隔成大致沿车辆纵向布置的多个室。除了目前为止所述的实施方式之外,从各实施方式中可以领会的技术观点及其所提供的优点一起说明如下。
(A) 在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侧冲击保护气囊系统
中,壁部中的开口设置在这样的部位中从车辆前侧完全看不到喷气
部,但从车辆的后侧完全可见喷气部。
(B) 在根据本发明第四方面的侧冲击保护气囊系统中,锁定件是固定于保持架的螺栓,而螺栓的锁定方向则是顺着螺栓轴的方向。
28
权利要求
1.一种侧冲击保护气囊系统,包括充气器,其具有大致圆筒形喷气部,并响应于从外部方向施加于车辆的冲击,适合从所述喷气部的外周面上的多个喷气孔喷出膨胀气体;保持架,其具有管状壁部和开口,所述管状壁部用于保持所述充气器,以从所述充气器外侧遮盖所述充气器,而所述开口设置在位于所述喷气部附近的所述壁部上的位置中,以允许来自所述喷气部的所述膨胀气体的至少一部分通过;以及气囊,其内部空间由分隔部分隔成至少第一室和第二室,以及,将所述气囊在其作为固定端部的一个端部处固定于所述车辆;所述喷气部和所述开口设置在所述气囊的固定端部与位于对着所述固定端部或在所述固定端部附近的一侧的所述分隔部的端部之间,从而借助于从所述保持架供入所述各室的所述膨胀气体,使所述气囊向车辆座椅中的乘员外侧的附近膨胀展开,其中,围壁部分在所述壁部上与形成开口的部分分开形成,所述围壁部分设置在所述喷气部与位于对着所述固定端部一侧的所述分隔部的端部之间,作为遮断壁,用于阻断从所述喷气孔喷出的所述膨胀气体向所述分隔部侧的通道。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侧冲击保护气囊系统,其中 所述充气器包括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形成为具有大于所述喷气部的直径的圆筒状,以及,以这样一种状态设置所述充气器,使得所 述喷气部位于对着所述第一室一侧,而所述主体部则位于对着所述第 二室一侧。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侧冲击保护气囊系统,其中 所述壁部中的所述开口设置在这样的部位,在展开所述气囊的方向从前侧完全看不到所述喷气部,但在展开所述气囊的方向从后侧完全可见所述喷气部。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冲击保护气囊系统,其中 在所述乘员的外侧附近,用锁定件将所述保持架固定于所述车辆,以及,其中所述壁部中的所述开口设置在这样的部位,在以直角与所述锁 定件的锁定方向相交的方向,从车辆的前侧完全看不到所述喷气部, 但在相同方向从车辆的后侧完全看得到所述喷气部。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侧冲击保护气囊系统,其中 所述锁定件的锁定方向,是以直角与所述气囊的展开方向相交的方向。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冲击保护气囊系统,其中 所述壁部的两个端部中,至少位置靠近于所述遮断壁的端部是敞开的。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冲击保护气囊系统,其中 在所述气囊的固定端部与位于对着所述固定端部一侧的所述分隔部的端部之间,设置用于限制所述膨胀气体从所述第一室向所述第 二室流动的止回阀。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侧冲击保护气囊系统,其中 所述止回阀包括阀部,所述阀部适合于在从所述充气器向所述第一室供给所述膨胀气体时张开,而停止供给所述膨胀气体时则使所 述阀部弯曲。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侧冲击保护气囊系统,其中 所述止回阀由片状织物形成为两端敞开的圆筒状,其中, 所述止回阀布置成这样一种方式, 一个开口端对着所述第一室,而另一开口端对着所述第二室,以及其中,位于所述一个开口端附近的部分构成所述阀部,由所述两室之 间的内部压力差使所述阀部弯曲。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侧冲击保护气囊系统,包括充气器、保持架和气囊。气囊的内部空间用分隔部分隔成骨盆部保护室和胸部保护室。充气器的喷气部和保持架中的开口,设置在气囊的固定端部与位于对着固定端部一侧的分隔部的端部(连接部)之间。壁部上与开口分开的围壁部分构成遮断壁,遮断壁阻断膨胀气体向分隔部侧的通道,以及,遮断壁设置在喷气部与连接部之间。
文档编号B60R21/231GK101513863SQ200910006568
公开日2009年8月26日 申请日期2009年2月19日 优先权日2008年2月22日
发明者佐藤祐司, 本田健作, 柴山幸史, 永田笃 申请人: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