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前照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15239阅读:19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用前照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前照灯。
背景技术
夜间开车行驶时,通常照射近光以照亮路面行驶,并根据需要照射远 光, 一边确认前方, 一边行驶。然而,若将光线射向所谓明暗截止线的上 方,则可能给前行车的驾驶者或车辆前方的步行者带来炫光。为此,提出 例如这样一种车辆用前照灯,其决定人物的位置、在像形成器上形成尺寸 和位置与人物对应的遮光器、并形成被投影到人物周围的阴影(例如,参 照专利文献l)。另外,提出例如这样一种车辆用前照灯装置,其检出是否 存在前行车、调光以依据检出结果减少一方向的光线、并把由此减少的光
线照射向另一方向(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另外,提出例如这样一种车 辆用暗视系统,其检出物体并依据此检出结果使光衰减矩阵内的多个像素 中的至少一个像素的光线衰减(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特开2004-231178号公报特开平4-81337号公报特开2006-18822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解决的问题
如上述专利文献所记载的那样,提出了这样一种技术,其把能够切换 透光与遮光的被分割成多个区域的中间部件设在光源与投影透镜之间,遮 挡朝向前方的光线照射等,抑制给位于前方的人带来炫光。然而,在采用 此技术的情况下,这些区域的边界部分变得比其它部分难以透光或发光, 投影像中边界部分可能显示变暗,在这点上存在改善的余地。
因此,本发明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是提出这样一种车 辆用前照灯,其能够形成相互适当地共有边界的多个投影像。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方式的车辆用前照灯具有形成第一光源像和 第二光源像的光源像形成装置,以及投影所形成的第一光源像和第二光源 像以使第一光源像和第二光源像相互共有边界的投影透镜。光源像形成装 置在沿着形成共有边界的各个边缘部并且使第一光源像和第二光源像相互 分离的位置形成第一光源像和第二光源像。
依据此方式,通过首先在相互分离的位置形成第一光源像和第二光源 像,可以形成相互边界不显眼的投影像。此时,在这样使投影像分离时, 还考虑使第一光源像和第二光源像与形成共有边界的各个边缘部相垂直地 分离的方式。然而,尽管此方式能够使边界在离前照灯预定距离的假想面 上重合,但在比其更近的假想面或更远的假想面上,由于各个投影像的边 缘部与边界垂直地朝向分离或接近的方向移动,所以不能适当地共有边界。 依据此方式,即便从前照灯至假想面的距离发生变化,也能够维持相邻投 影像的边界彼此之间适当共有的状态。
投影透镜还可以具有投影第 一光源像的第 一透镜部和投影第二光源像 的第二透镜部。第一透镜部和第二透镜部形成一体。依据此方式,能够高 精度地确立第一透镜部和第二透镜部两者的相对位置关系。因此,能够使 第一光源像和第二光源像双方的投影像的边界更适当地共有。
还可以具有分隔部件,该分隔部件配置在第一光源像或第二光源像与 投影透镜之间,且抑制光线从第一光源像向第二透镜部的入射面入射或者 光线从第二光源像向第一透镜部的入射面入射。依据此方式,能够通过光 线从第一光源像向第二透镜部的入射面入射或者光线从第二光源像向第一 透镜部的入射面入射,而抑制朝向应形成的投影像以外的部分漏出光线。
还可以具有遮光部件,该遮光部件配置在第一光源像或第二光源像与 投影透镜之间,且抑制光线从第一光源像通过第一透镜部的入射面到达第 二透镜部的射出面,或者,抑制光线从第二光源像通过第二透镜部的入射 面到达第一透镜部的射出面。
如上所述,在第一透镜部和第二透镜部形成一体的情况下,与分别形 成两透镜部的情况相比,难以在两者之间设置分隔部件。因此,光线变得 易于从第 一光源像向第二透镜部的射出面入射或者光线变得易于从第二光 源像向第一透镜部的射出面入射。依据此方式,能够抑制通过此路径朝向不希望方向漏出光线。
投影透镜也可以被设置成以位于第 一透镜部的光轴与第二透镜部的光 轴之间的回转轴为中心转动。依据此方式,通过使投影透镜转动,能够使 由第一透镜部形成的投影像和由第二透镜部形成的投影像在与应共有的边 界大体垂直的方向上朝向相互分离或接近的方向移动。因此,能够方便地 调整双方投影像的相对位置以良好地共有边界。
发明效果
依据本发明的车辆用前照灯,能够形成相互适当地共有边界的多个投影像。


图1是表示依据本实施方式的右前照灯单元的结构的视图。
图2是表示依据本实施方式的第二灯具单元的主要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从前方看依据本实施方式的第二灯具单元的视图。 图4是图3的P-P剖视图。 图5是图4的Q-Q剖视图。 图6是图4的R-R剖视图。
图7是表示利用依据本实施方式的右前照灯单元和左前照灯单元在假 想铅直屏幕上形成的配光图案的视图。 符号的说明
10R 右前照灯单元、28 第二灯具单元、50才更影透镜、50a 第一 透镜部、50b 第二透镜部、50c 第一入射面、50d 第二入射面、50e 第 一射出面、50f 第二射出面、52光源像形成单元、54 第一光源像形成 单元、56 第二光源像形成单元、60 第一导光部件、62 第二导光部件、 70N1-70N8 发光元件、72 分隔部件、74 上部遮光部件、76 下部遮 光部件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文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的方式(下文称为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依据本实施方式的右前照灯单元10R的结构的视图。在图1 中,为易于理解,表示了在水平面内切断右前照灯单元10R并从上方看到的剖^L图。前照灯单元由右前照灯单元IOR和左前照灯单元(图中未示, 下文称为左前照灯单元10L)构成。另外,左前照灯单元10L ^C结构成与 右前照灯单元10R左右对称,下文说明右前照灯单元10R,省略左前照灯 单元10L的i兑明。
右前照灯单元10R具有透光罩20、灯体22、延伸部24、第一灯具单元 26和第二灯具单元28。灯体22由树脂等成形为具有细长开口部的杯形。 透光罩20由具有透光性的树脂等形成,且安装在灯体22上以封闭该灯体 22的开口部。由此,灯室由灯体22和透光罩20形成,且延伸部24、第一 灯具单元26和第二灯具单元28配置在此灯室内。
延伸部24具有供来自第一灯具单元26和第二灯具单元28的照射光通 过的两个开口部。延伸部24固定在灯体22上。第一灯具单元26配置得比 第二灯具单元28更靠车辆外侧。第一灯具单元26为所谓的抛物线型灯具 单元,且形成后述的近光用配光图案。
第一灯具单元26具有反射器32、光源灯泡34和灯罩36。光源灯泡34 被形成为杯状且中央设有插通孔。在本实施方式中,光源灯泡34由卣素灯 等具有灯丝的白炽灯构成。另外,光源灯泡34也可以采用由囟化金属灯泡 等HID灯(也称为放电灯)构成的放电灯。光源灯泡34以向内部突出的方 式插通反射器32的插通孔,并固定在反射器32上。反射器32的内面被形 成为曲面,以使光源灯泡34照射的光线向车辆前方反射。灯罩36遮断从 光源灯泡34直接朝向车辆前方行进的光线。第一灯具单元26的结构是公 知的,所以省略对该第 一灯具单元26的详细说明。
图2是表示依据本实施方式的第二灯具单元28的主要结构的立体图。 第二灯具单元28具有投影透镜50和光源像形成单元52。投影透镜50由第 一透镜部50a和第二透镜部50b构成。第一透镜部50a和第二透镜部50b 中的每个都由前方侧表面为凸面且后方侧表面为平面的平凸非球面透镜构 成,并将形成在其后侧焦点面上的光源像作为反转像投影到灯具前方。下 文例如,基于在配置于车辆前方25米位置的W支想铅直屏幕上形成的^:影^f象 进行说明。不言而喻,作为形成投影像的假想面当然不限于此铅直面,也 可以是将路面设想为的水平面。第一透镜部50a和第二透镜部50b被形成为 相同形状,且一体成形为相互重复一致的形状以使双方剩下的光轴大致平 行。投影透镜50被成形为从前方看具有圓形的外形。投影透镜50被配置成使第一透镜部50a的光轴位于第二透镜部50b的光轴的铅直上方。
光源像形成单元52具有第一光源像形成单54和第二光源像形成单元 56。第一光源像形成单元54配置在第二光源像形成单元56的上部。第一 光源像形成单元54形成利用第一透镜部50a投影的光源像。第二光源像形 成单元56形成利用第二透镜部50b投影的光源像。
图3是从前方看依据本实施方式的第二灯具单元28的^L图。第一光源 像形成单元54具有与投影透镜50的平面部相对的第一导光部件60。第一 导光部件60具有上部第 一导光路60a ~上部第四导光路60d。这些导光路各 自具有矩形开口部,且从前方看按照从右至左的顺序,上部第一导光路 60a ~上部第四导光路60d的各自开口部在水平方向上相互留有间隔地并行 设置。上部第一导光路60a~上部第三导光路60c被形成为各自的开口部的 高度相同。上部第四导光路60d被形成为开口部的高度比上部第一导光路 60a 上部第三导光路60c低。另外,上部第一导光路60a-上部第四导光 路60d的开口部分别形成为上部第 一导光路60a的开口部的宽度最大、上部 第四导光路60d的开口部第二宽、上部第二导光路60b的开口部第三宽、 上部第三导光路60c的开口部最窄。
上部第一导光路60a-上部第四导光路60d的各自开口部被用作光源 像,且此开口部的像通过第一透镜部50a投影向前方。因此,第一导光部件 60起到形成应投影的光源像的光源像形成部件的功能。
第二光源像形成单元56具有与投影透镜50相对的第二导光部件62。 第二导光部件62具有下部第一导光路62a 下部第四导光路6M。这些导光 路各自具有矩形开口部,且从前方看按照从右至左的顺序,下部第一导光 路62a 下部第四导光路62d的各自开口部在水平方向上隔开间隔并且并行 设置。下部第 一导光路62a和下部第二导光路62b被形成为各自的开口部的 高度相同。下部第三导光路62c和下部第四导光路62d被形成为开口部的高 度相同,且开口部的高度比下部第一导光路62a 下部第三导光路62c低。 另外,下部第一导光路62a ~下部第四导光路62d的开口部分别形成为下部 第四导光路62d的开口部的宽度最大、下部第一导光路62a的开口部第二 宽、下部第三导光路62c的开口部第三宽、下部第二导光路6^的开口部最 窄。
下部第一导光路62a 下部第四导光路62d的各自开口部被用作光源像,且此开口部的像通过第二透镜部50b投影向前方。因此,第二导光部 件62也起到形成应投影的光源像的光源像形成部件的功能。
光源像形成单元52将依据上部第一导光路60a 上部第四导光路60d 的各自的开口部和下部第一导光路62a 下部第四导光路62d的各自的开口 部的八个光源像的投影像投影到假想铅直屏幕上,以使相邻的投影像彼此 之间相互共有边界。光源像形成单元52在沿着形成共有边界的各个边缘部 使八个光源像形成在相互分离的位置。具体的,光源像形成单元52在沿着 铅直方向延伸的边缘部于上下方向上分离的位置形成上部第一导光路 60a 上部第四导光路60d的各自的开口部和下部第一导光路62a 下部第 四导光路62d的各自的开口部。由此,即便前照灯单元IO至假想铅直屏幕 的距离发生变化,也能够维持相邻投影像彼此之间的边界良好重合的状态。
另外,上部第 一导光路60a ~上部第四导光路60d被配置成使第 一透镜 部50a的后方焦点Fl的轨迹通过各自的开口部的上部。另外,下部第一导 光路62a~下部第四导光路62d被配置成使第二透镜部50b的后方焦点F2 的轨迹通过各自的开口部的上部。在光源像中,靠近透镜焦点的部分与远 离焦点的部分相比,投影像由高光强形成。为此,通过像本实施方式那样 配置投影透镜50的焦点,可以在假想铅直屏幕上形成发光强度随着向下方 移动而增加的投影像,且能够抑制水平线附近的亮度的下降。
图4是图3的P-P剖视图。第二灯具单元28还具有支架58、分隔部件 72、上部遮光部件74和下部遮光部件76。支架58上设有内径与4殳影透镜 50的外径大致相同的圆环状透镜安装部58a。透镜安装部58a的后方设有从 该透镜安装部58a朝内径向突出的卡止部58b。投影透镜50嵌插固定在透 镜安装部58a内,直至其平面部碰到卡止部58b。下文称第一透镜部50a的 平面部为第一入射面50c,称第二透镜部50d的平面部为第二入射面50d。 另外,称第一透镜部50a的凸型曲面部为第一射出面50e,称第二透镜部50b 的凸型曲面部为第二射出面50f。另外,第一入射面50c和第二入射面50d 的边界是从形成在第 一射出面50e与第二射出面50f之间谷部上的线垂直投 影到背面的平面部上的线。
这里例如,第二透镜部50b向前方^L影下部第一导光路62a-下部第四 导光路62d的开口部的各自投影像。为此,在光线从上部第一导光路60a 上部第四导光路60d之任一朝向第二入射面50d入射的情况下,光线被照射向应投影的像以外的部分。在光线从下部第一导光路62a-下部第四导光 路62d之任一朝向第一入射面50c入射时情况也一样。
为此,第二灯具单元28内设有分隔部件72。分隔部分72被设置成从 第一入射面50c与第二入射面50d的边界线延伸至光源像形成单元52的前 面。此分隔部件72位于上部第一导光路60a 上部第四导光路60d的开口 部与下部第一导光^各62a ~下部第四导光路62d的开口部之间。分隔部件72 的表面被实施了抑制光线反射的反射防止处理。由此,分隔部件72抑制光 线从上部第一导光路60a ~上部第四导光路60d的各自开口部朝向第二入射 面50d入射。另外,分隔部件72抑制光线>^人下部第一导光3各62a~下部第 四导光^各62d的各自开口部朝向第一入射面50c入射。由此,能够抑制光线 朝向不希望的方向漏出。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部50a和第二透4竟部50b形成为一体。 因此,难以在第一透镜部50a与第二透镜部50b之间配置遮光部件。另一方 面例如,在从上部第 一导光路60a ~上部第四导光路60d之任一的开口部照 射的光线通过第一入射面50c后,不到达第一射出面50e而到达第二射出面 50f的情况下,光线朝向与应投影的像不同的部分漏出。在从下部第一导光 路62a-下部第四导光路62d之任一的开口部照射的光线通过第二入射面 50d后,不到达第二射出面50f而到达第一射出面50e时情况也一样。
为此,第二灯具单元28内设有上部遮光部件74和下部遮光部件76。 上部遮光部件74被配置成与第一入射面50c接触,以/人第一入射面50c与 第二入射面50d的边界线开始朝向上方突出预定高度。本实施方式中,上 部遮光部件74的高度在第一入射面50c与第二入射面50d的整个边界线区 域内相同。另外,上部遮光部件74也可以具有曲线形状的上缘部,该曲线 形状相对于第一入射面50c与第二入射面50d的边界线的高度越靠近左右 方向的中央越高。上部遮光部件74的表面也被实施了反射防止处理。上部 遮光部件74抑制光线从上部第一导光路60a~上部第四导光路60d的各自 开口部通过第一入射面50c到达第二射出面50f。
下部遮光部件76被配置成与第二入射面50d接触,以从第一入射面50c 与第二入射面50d的边界线朝向下方突出预定高度。本实施方式中,下部 遮光部件76的高度在第一入射面50c与第二入射面50d的整个边界线区域 内相同。另外,下部遮光部件76也可以具有曲线形状的下缘部,该曲线形状相对于第一入射面50c与第二入射面50d的边界线的高度越靠近左右方 向的中央越高。下部遮光部件76的表面也被实施了反射防止处理。下部遮 光部件76抑制光线从下部第一导光路62a~下部第四导光路62d的各自开 口部通过第二入射面50d到达第一射出面50e。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光线 朝向不希望的方向漏出。
另外如上所述,卡止部58b从透镜安装部58a朝径向内突出。为此,卡 止部58b抑制光线从上部第一导光路60a ~上部第四导光路60d和下部第一 导光路62a ~下部第四导光路62d的各自开口部到达投影透镜50的边缘部。 由此,能够抑制光线在投影透镜50的边缘部反射并朝向不希望的方向漏出。
图4例示了上部第三导光路60c和下部第二导光路62b。如图4所示, 上部第三导光路60c的上内面设有第五发光元件70N5,下部第二导光3各62b 的上内面设有第四发光元件70N4。下文将结合图5详细说明第一光源像形 成单元54的结构,同时结合图6详细说明第二光源像形成单元56的结构。
图5是图4的Q-Q剖视图。具体的,图5表示由包含第一透镜部50a 的光轴的水平面切断时该第一光源像形成单元54的剖视图。第一光源像形 成单元54还具有第一发光元件70N1、第三发光元件70N3、第五发光元件 70N5、第七发光元件70N7、第一反射器64N1、第三反射器64N3、第五反 射器64N5和第七反射器64N7。
如下文所述,第二光源像形成单元56内设有第二发光元件70N2、第四 发光元件70N4、第六发光元件70N6和第八发光元件70N8。下文依据需要 统称第一发光元件70N1 ~第八发光元件70N8为发光元件70。发光元件70 中的每个都具有发光芯片(图中未示)和薄膜。发光芯片由具有lmm角左 右的正方形发光面的白色发光二极管构成。不言而喻,发光芯片当然不限 于此,也可以是例如激光二极管等大致点状地面发光的其它元件光源。薄 膜被设置成覆盖此发光芯片的发光面。
第一导光部件60在朝向投影透4竟50的外面^:有前面60e。前面60e向 后方凹进成圆弧状以描绘4殳影透镜50的后方焦点的轨迹。另外,前面60e 也可以是平面。上部第一导光^各60a-上部第四导光路60d中的各个在此前 面60e内都具有开口部。上部第一导光路60a被形成为从前面60e的开口部 起朝向后方进行,宽度大致相同。上部第二导光路62b 上部第四导光路 60d被形成为即使随着从前面60e的开口部起朝向后方移动,宽度也变宽。上部第 一导光路60a的后方的开口部利用第 一反射器64N1封闭,上部第二 导光路62b的后方的开口部利用第三反射器64N3封闭。另外,上部第三导 光路60c的后方的开口部利用第五反射器64N5封闭,上部第四导光路60d 的后方的开口部利用第七反射器64N7封闭。
上部第一导光路60a的左内面设有第一发光元件70Nl。第一发光元件 70N1的照射光利用第一反射器64N1的内面反射,并形成由上部第一导光 路60a的开口部形成的光源像。上部第二导光路60b的上内面设有第三发光 元件70N3 。第三发光元件70N3的照射光利用第三反射器64N3的内面反射, 并形成由上部第二导光i 各60b的开口部形成的光源像。上部第三导光i 各60c 的上内面设有第五发光元件70N5。第五发光元件70N5的照射光利用第五 反射器64N5的内面反射,并形成由上部第三导光路60c的开口部形成的光 源像。上部第四导光路60d的右内面设有第七发光元件70N7。第七发光元 件70N7的照射光利用第七反射器64N7的内面反射,并形成由上部第四导 光^各60d的开口部形成的光源像。
上部第 一导光路60a ~上部第四导光路60d的内面的整个区域都被蒸镀 铝材料,提高了光反射率。另外,也可以蒸镀银来替代铝。通过由此对导 光路内面实施蒸镀处理来提高光反射率,能够使得在导光路内面朝向投影 透镜50反射的光线的光强增加。
图6是图4的R-R剖视图。具体的,图6表示由包含第二透镜部50b 的光轴的水平面内切断时该第二光源像形成单元56的剖视图。第二光源像 形成单元56还具有第二发光元件70N2、第四发光元件70N4、第六发光元 件70N6、第八发光元件70N8、第二反射器64N2、第四反射器64N4、第六 反射器64N6和第八反射器64N8。
第二导光部件62在朝向投影透镜50的外面设有前面62e。前面62e向 后方凹进成圆弧状以描绘投影透镜50的后方焦点的轨迹。另外,前面62e 也可以是平面。下部第一导光路62a 下部第四导光路60d中的各个都具有 位于此前面62e内的开口部。下部第一导光路62a 下部第四导光路62d被 形成为随着从前面62e内的开口部起朝向后方移动,宽度变宽。下部第四导 光路62d被形成为即4吏从前面62e内的开口部起朝向后方进行,宽度也大致 相同。下部第一导光路62a的后方的开口部利用第二反射器64N2封闭,下 部第二导光路62b的后方的开口部利用第四反射器64N4封闭。另外,下部第三导光路62c的后方的开口部利用第六反射器64N6封闭,下部第四导光 路62d的后方的开口部利用第八反射器64N8封闭。
下部第 一导光路62a的左内面设有第二发光元件70N2。第二发光元件 70N2的照射光利用第二反射器64N2的内面反射,并形成由下部第一导光 路62a的开口部形成的光源像。下部第二导光路62b的上内面设有第四发光 元件70N4。第四发光元件70N4的照射光利用第四反射器64N4的内面反射, 并形成依据下部第二导光路62b的开口部的光源像。下部第三导光^各62c 的上内面设有第六发光元件70N6。第六发光元件70N6的照射光利用第六 反射器64N6的内面反射,并形成依据下部第三导光路62c的开口部的光源 像。下部第四导光路62d的右内面设有第八发光元件70N8。第八发光元件 70N8的照射光利用第八反射器64N8的内面反射,并形成依据下部第四导 光路62d的开口部的光源像。
下部第一导光路62a ~下部第四导光路62d的内面的整个区域都被蒸镀 铝材料,提高了光反射率,在这点上与上部第一导光路60a 上部第四导光 路60d—样。另外,也可以蒸镀^l艮来替代铝,在这点上也与上述一样。
图7是表示利用依据本实施方式的右前照灯单元IOR和左前照灯单元 IOL在假想铅直屏幕上形成的配光图案的视图。
近光用配光图案PL由第一灯具单元26形成。近光用配光图案PL为左 配光的近光用配光图案,且其上端缘具有第一明暗截止线CL1 第三明暗 截止线CL3。第一明暗截止线CL1 ~第三明暗截止线CL3以作为铅直线的 V-V线为界线左右段向不同的水平方向延伸,该铅直线通过作为灯具正面方 向的消点的H-V。第一明暗截止线CL1在V-V线的右侧且H-H线的下方沿 水平方向延伸。因此,第一明暗截止线CL1用作朝向车线的明暗截止线。 第三明暗截止线CL3从第一明暗截止线CL1的左端部朝向左上方以15。的 倾斜角度倾斜延伸。第二明暗截止线CL2从第三明暗截止线CL3与H-H线 的交点在左侧并且在H-H线上延伸。因此,第二明暗截止线CL2用作本车 线侧的明暗截止线。在近光用配光图案PL中,作为第一明暗截止线CL1 与V-V线的交点的肘点E位于V-V的0.5-0.6。左右的下方,作为高光强区 域的热区HZ被形成为略微偏左地包围此肘点E。
左前照灯单元IOL内也设有第一灯具单元26和第二灯具单元28。来自 右前照灯单元IOR的第一灯具单元26的照射光和来自左前照灯单元IOL的第一灯具单元26的照射光相互重合形成近光用配光图案PL。因此,第一灯 具单元26起到形成近光用配光图案PL的近光用光源的功能。另外,来自 右前照灯单元10R的第二灯具单元28的照射光和来自左前照灯单元IOL的 第二灯具单元28的照射光相互重合形成附加配光图案PA。因此,第二灯具 单元28起到形成附加配光图案PA的附加光源的功能。另外,第二灯具单 元28也可以起到形成所谓远光用配光图案的远光用光源的功能。
附加配光图案PA被形成为含有水平线且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带状。附加 配光图案PA的上端设在上5。的位置,且其下端设有台阶以与第一明暗截止 线CL1和第二明暗截止线CL2接触。其左右端分别设在左右20。的位置。
附加配光图案PA被结构成沿水平方向分割为并排的八个矩形区域。以 下,按照从右起的顺序称这些区域为第一部分区域PA1 第八部分区域 PA8,且称相邻的部分区域的边界为分割线。第四部分区域PA4与第五部分 区域PA5的分割线设在0°。第三部分区域PA3与第四部分区域PA4的分割 线设在右2。,第五部分区域PA5与第六部分区域PA6的分割线设在左2°。 第二部分区域PA2与第三部分区域PA3的分割线设在右4。,第六部分区域 PA6与第七部分区域PA7的分割线设在左4°。第一部分区域PA1与第二部 分区域PA2的分割线设在右8。,第七部分区域PA7与第八部分区域PA8的 分割线设在左8°。注意,分割线也可以位于这些以外的角度。另外,这些 部分区域不限于矩形,也可以是例如梯形、平4亍四边形或其它形状。
本实施方式中,分割线是具有一定宽度的线,附加配光图案PA被形成 为使相邻的部分区域仅此线宽度的量相互重叠。具体的,上部第一导光路 60a 上部第四导光路60d的各自开口部和下部第一导光路6h 下部第四 导光路62d的各自开口部具有比基于应形成的部分区域的宽度稍大的宽度。 由此,被投影到假想铅直屏幕上时,相邻的部分区域形成重叠的附加配光 图案PA。通过使这些部分区域重叠,能够避免分割线的亮度降低。
第一部分区域PA1形成以上部第一导光路60a的开口部作为光源像的 投影像。第二部分区域PA2形成以下部第一导光路62a的开口部作为光源 像的投影像。第三部分区域PA3形成以上部第二导光路60b的开口部作为 光源像的投影像。第四部分区域PA4形成以下部第二导光路62b的开口部 作为光源像的投影像。第五部分区域PA5形成以上部第三导光路60c的开 口部作为光源像的投影像。第六部分区域PA6形成以下部第三导光路62c的开口部作为光源像的投影像。第七部分区域PA7形成以上部第四导光路 60d的开口部作为光源像的投影像。第八部分区域PA8形成以下部第四导光 路62d的开口部作为光源像的投影像。上部第一导光路60a ~上部第四导光 路60d和下部第 一导光3各62a ~下部第四导光^各62d内所包含的发光元件70 中的每个起到形成多个部分区域中的每个的个别光源的功能,该多个部分 区域是分割附加配光图案PA形成的。
除公知的高光开关(图中未示)夕卜,搭载有前照灯单元IO的车辆(图 中未示)还设有中光开关(图中未表示)。若用户接通中光开关,则开始中 光模式。在中光模式下,通过使形成部分区域的发光元件70熄灭来抑制给 前行车的驾驶者带来炫光,所述部分区域是第 一部分区域PA1 ~第八部分区 域PA8中存在相对车或先行车等前行车的部分区域。
具体地说,搭载有前照灯单元10的车辆设有照相机(图中未示)和控 制部(图中未示)。控制部具有进行各种运算处理的CPU、存储各种控制程 序的ROM和用作数据存储和程序施行的工作区域的RAM等,并控制前照 灯单元10的光照射。照相机具有例如CCD(电荷耦合器件)传感器或COMS (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传感器等摄像元件,且拍摄车辆前方的映像并生 成图像数据。照相机与控制部连接,所生成的图像数据被输出给该控制部。
若用户接通中光开关,则中央光束接通信号被输出给控制部,该控制 部开始依据中光模式来控制前照灯单元的照射光。中光模式时,控制部分 析从照相机输入的图像数据,并判定例如前照灯点亮状态下是否存在相对 车等前行车。在存在此前行车的情况下,控制部利用经分析获得的前照灯 的位置来确定该相对车的位置。这种利用图像数据确定前行车位置的技术 是公知的,所以省略对其的说明。控制部利用所确定的前行车位置判定前 行车是否存在于第一部分区域PA1 ~第八部分区 域PA8的某一部分区域内。 在前行车存在于某一部分区域内的情况下,控制部使形成该部分区域的发 光元件70熄灭。另外,控制部也可以这样控制发光元件70的点亮,使得 形成被判定前行车存在的部分区域的照射光的亮度比判定车辆不存在时 低,以代替使发光元件70熄灭。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使各实施方式的各要素适当组合作为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也是有效的。另外,还可基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对 各实施方式施加各种设计变更等变形,施加了这种变形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下文将举出这种例子。
某变形例中,投影透镜50被设置成能以位于第一透镜部50a的光轴与 第二透镜部50b的光轴之间的回转轴为中心转动。此情况下,投影透镜50 可转动地嵌插在透镜安装部58a内。第一透镜部50a的一部分上,与光轴并 行凹凸的齿轮部设在平面部的一部分上。还设有与此齿轮部啮合且可转动 地支承在支架58上的齿轮。此齿轮与调整柄连接。由此,通过使此调整柄 转动,投影透镜50经由齿轮相对于支架58转动。由此,能够简易地调整 上部第一导光路60a ~上部第四导光路60d的各个开口部的投影像与下部第 一导光路62a ~下部第四导光路62d的各个开口部的投影像的左右方向相对 位置关系。因此,能够使相邻投影像彼此之间适当地共有边界。
另外,这种投影像的位置关系的调整通常在前照灯单元10的制品出厂 装运前的最后步骤中进行。因此,在例如投影透镜50和支架58均由树脂 形成的情况下,调整投影像的位置关系后使两者例如熔合等来相互固定两 者,以便制品出厂装运前,投影透镜50不相对于支架58转动。在例如投 影透镜50由玻璃材料形成的情况下,调整投影像的位置关系后在接合部例 如粘合两者来相互固定两者,以便制品出厂装运前,投影透镜50不相对于 支架58转动。由此,能够避免制品出厂装运后投影像的位置关系偏离。
在某另 一变形例中,多个发光元件配置在^1影透镜50的后侧焦点面上, 以代替第一导光部件60、第二导光部件62和配置在它们内部的发光元件 70。多个发光元件中的每个都具有发光芯片和薄膜,在这点上与上述一样。 多个发光元件被形成为与上部第一导光路60a ~上部第四导光路60d的各个 开口部和下部第一导光路62a~下部第四导光路62d的各个开口部相同的形 状,且配置在相同的位置。通过这样设置发光元件来代替导光部件并利用 该发光元件直接形成光源像,可形成被分割成多个部分区域的附加配光图 案PA。
在某另一变形例中,去除上部遮光部件74和下部遮光部件76。由此, 能够抑制上部遮光部件74和下部遮光部件76的成本。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用前照灯,具有,其特征在于,光源像形成装置,其形成第一光源像和第二光源像;投影透镜,投影所形成的所述第一光源像和所述第二光源像,以使所述第一光源像和所述第二光源像相互共有边界,所述光源像形成装置在沿着形成所述共有边界的各个边缘部并且使所述第一光源像和所述第二光源像相互分离的位置形成所述第一光源像和所述第二光源像。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前照灯,其特征在于,所述投影透镜 具有投影所述第一光源像的第一透镜部和投影所述第二光源像的第二透镜 部,所述第一透镜部和所述第二透镜部形成为一体。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前照灯,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分隔部 件,所述分隔部件配置在所述第一光源像或所述第二光源像与所述投影透 镜之间,且抑制光线从所述第一光源像向所述第二透镜部的入射面入射或 者光线从所述第二光源像向所述第一透镜部的入射面入射。
4、 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辆用前照灯,其特征在于,还具有遮 光部件,所述遮光部件配置在所述第一光源像或所述第二光源像与所述投 影透镜之间,且抑制光线从所述第一光源像通过所述第一透镜部的入射面 到达所述第二透镜部的射出面,或者,抑制光线从所述第二光源像通过所 述第二透镜部的入射面到达所述第 一透镜部的射出面。
全文摘要
一种车辆用前照灯,可形成相互适当共有边界的多个投影像。在此车辆用前照灯中,光源像形成装置形成第一光源像和第二光源像。投影透镜(50)以相互共有边界的方式投影所形成的第一光源像和第二光源像。光源像形成装置在沿着形成共有边界的各个边缘部使第一光源像和第二光源像相互分离的位置形成第一光源像和第二光源像。投影透镜具有投影第一光源像的第一透镜部(50a)和投影第二光源像的第二透镜部(50b)第一透镜部和第二透镜部形成为一体。分隔部件配置在第一光源像或第二光源像与投影透镜之间,且抑制从第一光源像入射到第二透镜部的入射面的光线或者抑制从第二光源像入射到第一透镜部的入射面的光线。
文档编号B60Q1/04GK101596880SQ20091015953
公开日2009年12月9日 申请日期2009年5月26日 优先权日2008年5月26日
发明者古田岛拓也, 山村聪志 申请人: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