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式汽车遮阳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87991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折叠式汽车遮阳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防止汽车被烈日暴晒的折叠式汽车遮阳篷。
背景技术
盛夏时节,一旦在烈日下驾车或停车,车厢内的温度很快会骤然上升,阳光透过玻 璃照射在驾驶室内,方向盘、皮座椅甚至会变得烫手,驾驶室内变得象烤箱,又闷又憋,使得 车内人员非常难受。 一般情况下,驾车人会尽可能避免出现长期被烈日曝晒的情况,但是至 少有一种情况除外,就是在车场上练习移库,尽管烈日暴晒,驾校人员仍需在车场上慢悠悠 地驾车练习,而且一练就是几个小时,不仅车内人员难受,车辆自身也会容易发生漆皮退色 或产生龟裂现象。 专利文献CN2473015Y公开了一种吸覆式汽车遮阳伞,是由左侧伞、右侧伞、左窗 伞、右窗伞经骨架、升降支架合页、升降支架、磁力吸盘连接组成;所述左侧伞与右侧伞之 间,左侧伞与左窗伞之间,右侧伞与右窗伞之间都设有尼龙搭扣,可进行连接;且左侧伞和 右侧伞共同组成一个用于遮盖在车顶上的主伞,在不使用的时候,所述左侧伞和右侧伞可 折叠。该种遮阳伞的缺点是由于该主伞长度与汽车车顶长度基本相同,宽度与车顶宽度基 本相同,也就是折叠后其长度仍与车顶长度基本相同,导致轿车内无法放下该种遮阳伞,不 可携带,限制了其适用范围。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防止汽车被烈日暴晒且便于携带的折叠式汽 车遮阳篷。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折叠式汽车遮阳篷,包括用于遮盖车顶 的遮阳篷和用于将遮阳篷固定在车顶上的吸附式支柱;其特征在于所述遮阳篷可沿着车 顶前后方向也即车顶纵向方向折叠。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遮阳篷可沿着车顶纵向方向折成三叠。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遮阳篷包括位于中心的中心伞和分居中心伞前后两侧的前 侧伞和后侧伞;所述前侧伞和后侧伞可以向着中心方向折叠。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遮阳篷包括金属骨架和附着在金属骨架上的伞布;所述金 属骨架包括可沿车顶纵向方向折叠的主金属骨架;所述伞布附着在主金属骨架上形成中心 伞和分居中心伞前后两侧的前侧伞和后侧伞。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遮阳篷在纵向方向的长度是150厘米至220厘米,所述遮阳 篷在横向方向上的宽度是80厘米至120厘米。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前侧伞和后侧伞在纵向方向的长度相同,所述中心伞在纵 向方向上的长度是66厘米至70厘米。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吸附式支柱的底部设有强磁铁,所述强磁铁的外面裹有软 性材料。
3[0012]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遮阳篷还包括分居所述遮阳篷左右两侧的左侧伞和右侧 伞。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遮阳篷包括金属骨架和附着在金属骨架上的伞布;所述金 属骨架包括可沿车顶纵向方向折叠的主金属骨架和可沿车顶横向方向折叠的左支撑杆和 右支撑杆,所述左支撑杆和右支撑杆可沿着横向方向向着中心折叠;所述伞布附着在主金 属骨架上形成中心伞和分居中心伞前后两侧的前侧伞和后侧伞;所述伞布附着在左支撑杆 上形成左侧伞,所述伞布附着在右支撑杆上形成右侧伞。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主金属骨架的末端还有倾斜设置的挡杆,所述挡杆位于相 应的所述左支撑杆或右支撑杆下方。 本实用新型具有积极的效果(l)本实用新型采用将所述遮阳篷沿纵向方向折叠 的方式,使得折叠后的整体宽度较小,能够放在汽车的后备箱中,便于外出携带使用,具有 很好的实用性。 (2)本实用新型还可设置左侧伞和右侧伞,可以更好的防止阳光直射到车窗玻璃 上。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折叠式汽车遮阳篷的A向视图; 图3是图1所示折叠式汽车遮阳篷的B向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种结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C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为遮阳篷l,中心伞ll,前侧伞12,后侧伞13,吸附式支柱2,左侧伞3, 右侧伞4,金属骨架5,主金属骨架51,左支撑杆52,右支撑杆53,挡杆54,伞布6。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图1至图3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 种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折叠式汽车遮阳篷的A向视图;图3是图1所示 折叠式汽车遮阳篷的B向视图, 本实施例是一种用于桑塔纳教练车的折叠式汽车遮阳篷,见图1至图3,包括用于 遮盖车顶的遮阳篷1和用于将遮阳篷1固定在车顶上的吸附式支柱2 ;所述遮阳篷1可沿 着车顶前后方向也即车顶纵向方向折叠。 所述遮阳篷1包括金属骨架5和附着在金属骨架5上的伞布6 ;所述金属骨架5包 括可沿车顶纵向方向折叠的主金属骨架51 ;所述伞布6附着在主金属骨架5上形成中心伞 11和分居中心伞11前后两侧的前侧伞12和后侧伞13。所述前侧伞12和后侧伞13可以 向着中心方向折叠,也即可折成三叠方式。 为了便于携带,一方面要将遮阳篷按照纵向方向折叠,另一方面要注意遮阳篷在 纵向方向的长度。 一般来说,所述遮阳篷1在纵向方向的长度是150厘米至220厘米,所述 遮阳篷1在横向方向上的宽度是80厘米至120厘米。优选方案是所述遮阳篷1在纵向方向的长度是180厘米至200厘米,所述遮阳篷1在横向方向上的宽度是100厘米至110厘 米。 本实施例中,所述前侧伞12和后侧伞在纵向方向的长度相同,均是65厘米,所述 中心伞11在纵向方向上的长度是66厘米。 所述吸附式支柱2的底部设有强磁铁,所述强磁铁的外面裹有软性材料。(实施例2) 图4和图5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具体实施方式
,其中,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 二种结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中C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见图4和图5,所述遮阳篷1还包 括分居所述遮阳篷1左右两侧的左侧伞3和右侧伞4。所述遮阳篷1包括金属骨架5和附 着在金属骨架5上的伞布6 ;所述金属骨架5包括可沿车顶纵向方向折叠的主金属骨架51 和可沿车顶横向方向折叠的左支撑杆52和右支撑杆53,所述左支撑杆52和右支撑杆53可 沿着横向方向向着中心折叠;所述伞布6附着在主金属骨架5上形成中心伞11和分居中心 伞11前后两侧的前侧伞12和后侧伞13 ;所述伞布6附着在左支撑杆52上形成左侧伞3, 所述伞布6附着在右支撑杆53上形成右侧伞4。 见图5,所述主金属骨架5的末端还具有一挡杆54,所述挡杆54位于所述左支撑 杆52和右支撑杆53下方,当左支撑杆52向外侧方向旋转打开时,该挡杆54可以保证所述 左侧伞3具有一定的倾斜度,避免其直接下垂,挡住车内人视线。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 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这些 属于本发明的实质精神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一种折叠式汽车遮阳篷,包括用于遮盖车顶的遮阳篷(1)和用于将遮阳篷(1)固定在车顶上的吸附式支柱(2);其特征在于所述遮阳篷(1)可沿着车顶前后方向也即车顶纵向方向折叠。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汽车遮阳篷,其特征在于所述遮阳篷(1)可沿着车 顶纵向方向折成三叠。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叠式汽车遮阳篷,其特征在于所述遮阳篷(1)包括位于 中心的中心伞(11)和分居中心伞(11)前后两侧的前侧伞(12)和后侧伞(13);所述前侧伞(12)和后侧伞(13)可以向着中心方向折叠。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折叠式汽车遮阳篷,其特征在于所述遮阳篷(1)包括金属骨架(5)和附着在金属骨架(5)上的伞布(6);所述金属骨架(5)包括可沿车顶纵向方向 折叠的主金属骨架(51);所述伞布(6)附着在主金属骨架(5)上形成中心伞(11)和分居 中心伞(11)前后两侧的前侧伞(12)和后侧伞(13)。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折叠式汽车遮阳篷,其特征在于所述遮阳篷(1)在纵向方向的长度是150厘米至220厘米,所述遮阳篷(1)在横向方向上的宽度是80厘米至120厘 米。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折叠式汽车遮阳篷,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侧伞(12)和后侧伞 在纵向方向的长度相同,所述中心伞(11)在纵向方向上的长度是66厘米70厘米。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汽车遮阳篷,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式支柱(2)的底 部设有强磁铁,所述强磁铁的外面裹有软性材料。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汽车遮阳篷,其特征在于所述遮阳篷(1)还包括分居所述遮阳篷(1)左右两侧的左侧伞(3)和右侧伞(4)。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折叠式汽车遮阳篷,其特征在于所述遮阳篷(1)包括金属 骨架(5)和附着在金属骨架(5)上的伞布(6);所述金属骨架(5)包括可沿车顶纵向方向 折叠的主金属骨架(51)和可沿车顶横向方向折叠的左支撑杆(52)和右支撑杆(53),所述 左支撑杆(52)和右支撑杆(53)可沿着横向方向向着中心折叠;所述伞布(6)附着在主金 属骨架(5)上形成中心伞(11)和分居中心伞(11)前后两侧的前侧伞(12)和后侧伞(13); 所述伞布(6)附着在左支撑杆(52)上形成左侧伞(3),所述伞布(6)附着在右支撑杆(53) 上形成右侧伞(4)。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折叠式汽车遮阳篷,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金属骨架(5)的 末端还有倾斜设置的挡杆(54),所述挡杆(54)位于相应的所述左支撑杆(52)或右支撑杆 (53)下方。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折叠式汽车遮阳篷,包括用于遮盖车顶的遮阳篷和用于将遮阳篷固定在车顶上的吸附式支柱;所述遮阳篷可沿着车顶前后方向也即车顶纵向方向折叠。本实用新型用于防止汽车被烈日暴晒且便于携带,具有很好的实用性能。
文档编号B60J11/04GK201484155SQ20092016235
公开日2010年5月26日 申请日期2009年7月1日 优先权日2009年7月1日
发明者廖龙 申请人:廖龙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