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可收卷式汽车防晒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用遮阳防晒罩。
背景技术:
现有的汽车防晒罩都是与汽车分离的单独部件,一般在使用时从车中取出,通过 磁铁、吸盘、挂钩等外部装置,将罩体覆盖在车体表面上,在回收时要把车罩折叠好才能将 车罩收起放回车内,取出收回操作比较麻烦,而且可能对车身造成一些损伤。如果外界风力 较大,一个人要将车罩折叠收起还比较困难,而且车罩上的灰尘还会把使用人的衣服弄脏。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的可收卷式汽车防晒罩。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可收卷式汽车防晒罩,其特征是罩体的前端设有引导杆,在罩体两侧对应汽 车后视镜处设有固定带,罩体的后端连接回收带一端,回收带的另一端连接在回收箱内的 转轴上,转轴的一端安装有摇把,所述回收箱安装于汽车后备箱内。所述罩体的前风挡处由内长外短的两块布料重叠放置形成,两块布料的两侧及中 部相缝合。所述罩体两侧下摆的中部和尾部均设有防风带。所述防风带上设有尼龙搭扣,用于固定到车门把手上。所述罩体的前端对应汽车雨刮器处设有雨刮器压带。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有结构简单实用,完全利用罩体与车体的结构,收展使用方便、省力,且不会对车体 造成损坏。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罩体1采用防晒布制成,在罩体1的前端设有引导杆2。 罩体1的前风挡处由内长外短的两块布料重叠放置形成,两块布料的两侧及中部相缝合, 该结构有利于通风,使罩体1鼓起,与车身之间形成空隙,加强隔热效果。上述的内长外短 是指车体前端的布料较短,且缝合在车体中部较长布料的下方,它们的重合处位置对应汽 车的前挡风玻璃,可使罩体1对汽车的隔热效果更好。在罩体1两侧对应汽车后视镜处设 有两根长度可调的松紧固定带3。在罩体1两侧下摆的中部和尾部均设有防风带8。在罩体1的后端连接有回收带4,回收带4 一端与罩体1相连,另一端连接在回收箱5内的转轴 6上,转轴6的一端安装有摇把7,转动摇把7可将回收带4及罩体1卷绕到转轴6上,摇把 7可反扣在回收箱5上,使转轴6位置固定,防止回收带4过松而被风吹起。回收箱5安装 在汽车的后备箱内,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固定在后备箱内,或是直接放置于后备箱内。在罩 体1的前端对应汽车雨刮器处设有雨刮器压带10,对汽车雨刮器也能起到防晒保护作用。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打开汽车后备箱,拉住引导杆2将罩体1整体从回收箱5内 抽出,当罩体1完全罩住汽车车体时,罩体1的前部用雨刮器压住,两侧的固定带3系到汽 车后视镜上,并用车门夹住罩体1两侧中部及尾部的防风带8,关闭汽车后备箱盖,即可使 汽车处于防晒状态。回收罩体时,只要取出防风带8和固定带3,摇动回收箱5内转轴6端 部的摇把7,逐渐将回收带4和罩体1卷绕到转轴6上,就可把罩体1方便地收入到回收箱 5内。防风带8上还可以设置尼龙搭扣9,使用时将防风带8穿过车门把手,再将尼龙搭扣 9扣合,即可将防风带8固定于车门把手上。或是根据实际需要将位于车体尾部的防风带8 上的尼龙搭扣9粘连到车后备箱内部的毛毡上,亦可将防风带8固定住。防风带8上的尼 龙搭扣9根据车型尺寸不同的实际需要可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其它未说明部分与现有技术相同。
权利要求一种可收卷式汽车防晒罩,其特征是罩体(1)的前端设有引导杆(2),在罩体(1)两侧对应汽车后视镜处设有固定带(3),罩体(1)的后端连接回收带(4)一端,回收带(4)的另一端连接在回收箱(5)内的转轴(6)上,转轴(6)的一端安装有摇把(7),所述回收箱(5)安装于汽车后备箱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收卷式汽车防晒罩,其特征是所述罩体(1)的前风挡处由 内长外短的两块布料重叠放置形成,两块布料的两侧及中部相缝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收卷式汽车防晒罩,其特征是所述罩体(1)两侧下摆的中 部和尾部均设有防风带(8)。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收卷式汽车防晒罩,其特征是所述防风带(8)上设有尼龙 搭扣(9)。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收卷式汽车防晒罩,其特征是所述罩体(1)的前端对应汽 车雨刮器处设有雨刮器压带(10)。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收卷式汽车防晒罩,其特征是罩体(1)的前端设有引导杆(2),在罩体(1)两侧对应汽车后视镜处设有固定带(3),罩体(1)的后端连接回收带(4)一端,回收带(4)的另一端连接在回收箱(5)内的转轴(6)上,转轴(6)的一端安装有摇把(7),所述回收箱(5)安装于汽车后备箱内。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实用,完全利用罩体与车体的结构,收展使用方便、省力,且不会对车体造成损坏。
文档编号B60J11/04GK201665146SQ20092016862
公开日2010年12月8日 申请日期2009年7月24日 优先权日2009年5月15日
发明者张红强 申请人:张红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