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水陆两用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陆两用自行车。
背景技术:
自行车一直是一种人们出门的方便交通工具,适合各种年龄的人骑行。经过多年的研究开发,自行车已出现了许多款式,如载重自行车、轻便车、变速车、三地车、双人自行车等。随着环保和健康出行的需要,自行车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它不仅满足了人们上班、上学的需要,而且业已成为一种运动娱乐的工具。自行车运动也已经越来越深受人们的喜爱。但是这些自行车只能在陆地上骑行,不能在水面上骑行。为了使自行车在水面上行走,有人发明了水陆两用自行车。但是现有的水陆两用自行车结构一般都比较复杂,更换使用场所时对车体拆装起来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更换使用场所简便的水陆两用自行车。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水陆两用自行车,包括三角形车架、前轮、后轮和动力传动机构,前轮支撑架与所述三角形车架前端连接固定,所述前轮支撑架下端连接前轮转轴,所述前轮可转动设置在所述前轮转轴上,后轮支撑架与所述三角形车架后端连接固定,所述后轮支撑架下端连接后轮转轴,所述后轮可转动设置在所述后轮转轴上,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轮支撑架前端向前设置有第一 U型支架,第一 U型支架的两个自由端连接在第一横杆上,第一横杆的两端分别连接竖向设置的第一伸縮杆的第一端,第一伸縮杆的第二端可转动连接前气囊支撑杆,前气囊支撑杆上固定有前气囊固定架,前气囊固定架上设置有能让前轮转轴穿过的第一通孔;气囊能在前气囊支撑杆与第一伸縮杆成一角度连接时固定在前气囊固定架上;第一伸縮杆的外杆上设置有一能让前轮转轴穿过的第二通孔;第一伸縮杆处于縮进状态时,前轮转轴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前气囊固定架上的第一通孔,并通过紧固螺母连接固定;第一伸縮杆处于展开状态时,前轮转轴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第一伸縮杆外杆上的第二通孔,并通过紧固螺母连接固定; 所述后轮支撑架后端向后设置有第二 U型支架,第二 U型支架的两个自由端连接在第二横杆上,第二横杆的两端分别连接竖向设置的第二伸縮杆的第一端,第二伸縮杆的第二端可转动连接后气囊支撑杆,后气囊支撑杆上固定有后气囊固定架,后气囊固定架上设置有能让后轮转轴穿过的第三通孔;气囊能在后气囊支撑杆与第二伸縮杆成一角度连接时固定在后气囊固定架上;第二伸縮杆的外杆上设置有一能让后轮转轴穿过的第四通孔;第二伸縮杆处于縮进状态时,后轮转轴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后气囊固定架上的第三通孔,并通过紧固螺母连接固定;第二伸縮杆处于展开状态时,后轮转轴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第二伸縮杆外杆上的第四通孔,并通过紧固螺母连接固定。[0007] 所述第一伸縮杆与前气囊支撑杆之间的可转动连接结构为所述第一伸縮杆的第二端焊接有一具有螺纹孔的第一方形凸片,前气囊支撑杆的第一端也焊接有一具有螺纹孔的第二方形凸片,螺钉穿过第一方形凸片和第二方形凸片上的螺纹孔后能将所述第一伸縮杆与前气囊支撑杆连接固定。 所述前气囊支撑杆第一端还设置有第一浮力加强板。 所述第二伸縮杆与后气囊支撑杆之间的可转动连接结构为所述第二伸縮杆的第二端焊接有一具有螺纹孔的第三方形凸片,后气囊支撑杆的第一端也焊接有一具有螺纹孔的第四方形凸片,螺钉穿过第三方形凸片和第四方形凸片上的螺纹孔后能将所述第二伸縮杆与后气囊支撑杆连接固定。 所述后气囊支撑杆的第一端还设置有第二浮力加强板。 所述第一横杆为一空心管状杆,所述第一伸縮杆上端具有一插入第一横杆内的第一导向杆;所述第二横杆为一空心管状杆,所述第二伸縮杆上端具有一插入第二横杆内的第二导向杆。 还包括一后备箱,气囊在抽空状态下放置在后备箱内。 所述后轮的轮辐呈片状,并且片状轮辐的延伸面相对于后轮的旋转面之间具有一夹角。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在前轮支撑架上可拆装设置用于固定气囊的第一U型支架、第一横杆、第一伸縮杆、前气囊支撑杆和前气囊固定架,在后轮支撑架上可拆装设置用于固定气囊的第二 U型支架、第二横杆、第二伸縮杆、后气囊支撑杆和后气囊固定架,使得本实用新型换使用场所非常方便,结构巧妙合理。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陆地上使用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0016]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陆地上使用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0017]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水面上使用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0018]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水面上使用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0019]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拆装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2、5所示的水陆两用自行车,包括三角形车架1、把手5、车座6、后备箱7、前轮2、后轮3和动力传动机构4,气囊8在抽空状态下放置在后备箱7内;前轮支撑架21与三角形车架1前端连接固定,把手5设置在前轮支撑架21的上部,前轮支撑架21下端连接前轮转轴22,前轮2可转动设置在前轮转轴22上,前轮支撑架22前端向前设置有第一 U型支架23,第一 U型支架23的两个自由端连接在第一横杆24上,第一横杆24为一空心管状杆,第一伸縮杆25的第一端具有一插入第一横杆24内的第一导向杆253 ;两个第一伸縮杆25的第一端上的第一导向杆253分别插入第一横杆24的两端的空心孔内,第一导向杆253的末端设置有一圈凸起,可以防止第一导向杆253从第一横杆中抽出;第一伸縮杆25的第二端可转动连接前气囊支撑杆26,前气囊支撑杆26上固定有前气囊固定架27,前气囊
5固定架27上设置有能让前轮转轴22穿过的第一通孔271 ;气囊8能在前气囊支撑杆26与第一伸縮杆25成一角度连接时固定在前气囊固定架27上;第一伸縮杆25的外杆上设置有一能让前轮转轴22穿过的第二通孔251 ;第一伸縮杆25处于縮进状态时,前轮转轴22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前气囊固定架27上的第一通孔271,并通过紧固螺母连接固定;第一伸縮杆25处于展开状态时,前轮转轴22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第一伸縮杆25外杆上的第二通孔,并通过紧固螺母连接固定;第一伸縮杆25与前气囊支撑杆26之间的可转动连接结构为第一伸縮杆25的第二端焊接有一具有螺纹孔的第一方形凸片252,前气囊支撑杆26的第一端也焊接有一具有螺纹孔的第二方形凸片261,螺钉穿过第一方形凸片和第二方形凸片上的螺纹孔后能将所述第一伸縮杆与前气囊支撑杆连接固定;前气囊支撑杆26第一端上还设置有第一浮力加强板28。 后轮支撑架31与三角形车架1后端连接固定,后轮支撑架31下端连接后轮转轴32,后轮3可转动设置在后轮转轴32上,后轮支撑架31后端向后设置有第二 U型支架33,第二 U型支架33的两个自由端连接在第二横杆34上,第二横杆34为一空心管状杆,第二伸縮杆35的第一端具有一插入第二横杆34内的第二导向杆353 ;两个第二伸縮杆35的第一端上的第二导向杆353分别插入第二横杆34的两端的空心孔内,第二导向杆353的末端设置有一圈凸起,可以防止第二导向杆353从第二横杆34中抽出;第二伸縮杆35的第二端可转动连接后气囊支撑杆36的第一端,后气囊支撑杆36下部固定有后气囊固定架37,后气囊固定架37上设置有能让后轮转轴32穿过的第三通孔371 ;气囊8能在后气囊支撑杆36与第二伸縮杆35成一角度连接时固定在后气囊固定架37上;第二伸縮杆35的外杆上设置有一能让后轮转轴32穿过的第四通孔351 ;第二伸縮杆35处于縮进状态时,后轮转轴32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后气囊固定架37上的第三通孔371,并通过紧固螺母连接固定;第二伸縮杆35处于展开状态时,后轮转轴32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第二伸縮杆35外杆上的第四通孔351,并通过紧固螺母连接固定;第二伸縮杆35与后气囊支撑杆36之间的可转动连接结构为第二伸縮杆35的第二端焊接有一具有螺纹孔的第三方形凸片352,后气囊支撑杆36的第一端也焊接有一具有螺纹孔的第四方形凸片361,螺钉穿过第三方形凸片352和第四方形凸片361上的螺纹孔后能将第二伸縮杆35与后气囊支撑杆36连接固定;后气囊支撑杆36的第一端还设置有第二浮力加强板38。后轮3的轮辐39呈片状,并且片状轮辐39的延伸面相对于后轮的旋转面之间具有一夹角,从而使本实用新型在水面上骑行时,可以产生较大的动力。 在陆地上骑行时,第一伸縮杆25和第二伸縮杆35均处于縮进状态,此时第一伸縮杆25与前气囊支撑杆26之间成一条直线,前轮转轴22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前气囊固定架27上的第一通孔271,并通过紧固螺母连接固定;后轮转轴32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后气囊固定架37上的第三通孔371,并通过紧固螺母连接固定。 当需要在水面上骑行时,打开后备箱7,取出气囊8,给气囊8充气;拆开个前气囊固定架27与前轮转轴22之间的固定螺母,使两个前气囊固定架27脱离前轮转轴22,然后拉开第一伸縮杆,让前轮转轴22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第一伸縮杆25外杆上的第二通孔252,并通过紧固螺母连接固定;拆开个第一伸縮杆25与前气囊支撑杆26之间的固定螺钉,使第一伸縮杆25与前气囊支撑杆26之间成90度夹角时,再次用螺钉将第一伸縮杆25与前气囊支撑杆26固定;然后将气囊8固定在前气囊固定架27上;参见图3和图4所示;同样原理,拆开个后气囊固定架37与后轮转轴32之间的固定螺母,使两个后气囊固定架37脱离后轮转轴32,然后拉开第二伸縮杆35,让后轮转轴32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第二伸縮杆35外杆上的第三通孔352,并通过紧固螺母连接固定;拆开个第二伸縮杆35与后气囊支撑杆36之间的固定螺钉,使第二伸縮杆35与后气囊支撑杆36之间成90度夹角时,再次用螺钉将第二伸縮杆35与后气囊支撑杆36固定;然后将气囊8固定在后气囊固定架37上;由于后轮3在转动时,后轮轮辐39会在水面下与水面产生摩擦力,从而提供了整个车体向前移动的动力来源。
权利要求一种水陆两用自行车,包括三角形车架(1)、前轮(2)、后轮(3)和动力传动机构(4),前轮支撑架(21)与所述三角形车架(1)前端连接固定,所述前轮支撑架(21)下端连接前轮转轴(22),所述前轮(2)可转动设置在所述前轮转轴(22)上,后轮支撑架(31)与所述三角形车架(1)后端连接固定,所述后轮支撑架(31)下端连接后轮转轴(32),所述后轮(3)可转动设置在所述后轮转轴(32)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支撑架(21)前端向前设置有第一U型支架(23),第一U型支架(23)的两个自由端连接在第一横杆(24)上,第一横杆(24)的两端分别连接竖向设置的第一伸缩杆(25)的第一端,第一伸缩杆(25)的第二端可转动连接前气囊支撑杆(26),前气囊支撑杆(26)上固定有前气囊固定架(27),前气囊固定架(27)上设置有能让前轮转轴穿过的第一通孔(271);气囊(8)能在前气囊支撑杆(26)与第一伸缩杆(25)成一角度连接时固定在前气囊固定架(27)上;第一伸缩杆(25)的外杆上设置有一能让前轮转轴(22)穿过的第二通孔(251);第一伸缩杆(25)处于缩进状态时,前轮转轴(22)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前气囊固定架(27)上的第一通孔(271),并通过紧固螺母连接固定;第一伸缩杆(25)处于展开状态时,前轮转轴(22)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第一伸缩杆(25)外杆上的第二通孔(251),并通过紧固螺母连接固定;所述后轮支撑架(31)后端向后设置有第二U型支架(33),第二U型支架(33)的两个自由端连接在第二横杆(34)上,第二横杆(34)的两端分别连接竖向设置的第二伸缩杆(35)的第一端,第二伸缩杆(35)的第二端可转动连接后气囊支撑杆(36),后气囊支撑杆(36)上固定有后气囊固定架(37),后气囊固定架(37)上设置有能让后轮转轴穿过的第三通孔(371);气囊(8)能在后气囊支撑杆(36)与第二伸缩杆(35)成一角度连接时固定在后气囊固定架(37)上;第二伸缩杆(35)的外杆上设置有一能让后轮转轴穿过的第四通孔(351);第二伸缩杆(35)处于缩进状态时,后轮转轴(32)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后气囊固定架(37)上的第三通孔(371),并通过紧固螺母连接固定;第二伸缩杆(35)处于展开状态时,后轮转轴(352)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第二伸缩杆(35)外杆上的第四通孔(351),并通过紧固螺母连接固定。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用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伸縮杆(25)与前气囊支撑杆(26)之间的可转动连接结构为所述第一伸縮杆(25)的第二端焊接有一具有螺纹孔的第一方形凸片(252),前气囊支撑杆(26)的第一端也焊接有一具有螺纹孔的第二方形凸片(261),螺钉穿过第一方形凸片(252)和第二方形凸片(261)上的螺纹孔后能将所述第一伸縮杆(25)与前气囊支撑杆(26)连接固定。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陆两用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气囊支撑杆(26)第一端还设置有第一浮力加强板(28)。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用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伸縮杆(35)与后气囊支撑杆(36)之间的可转动连接结构为所述第二伸縮杆(35)的第二端焊接有一具有螺纹孔的第三方形凸片(352),后气囊支撑杆(36)的第一端也焊接有一具有螺纹孔的第四方形凸片(361),螺钉穿过第三方形凸片(352)和第四方形凸片(361)上的螺纹孔后能将所述第二伸縮杆(35)与后气囊支撑杆(36)连接固定。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陆两用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气囊支撑杆(36)的第一端还设置有第二浮力加强板(38)。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用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杆(24)为一空心 管状杆,所述第一伸縮杆(25)上端具有一插入第一横杆(24)内的第一导向杆(253);所述 第二横杆(34)为一空心管状杆,所述第二伸縮杆(35)上端具有一插入第二横杆(34)内的 第二导向杆(353)。
7.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水陆两用自行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后备箱(7),气囊 (8)在抽空状态下放置在后备箱内。
8. 根据权利要求1 7中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水陆两用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 述后轮(3)的轮辐(39)呈片状,并且片状轮辐(39)的延伸面相对于后轮的旋转面之间具有一夹角。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陆两用自行车,包括三角形车架(1)、前轮(2)、后轮(3)和动力传动机构(4),前轮支撑架(21)与三角形车架(1)前端连接固定,前轮支撑架(21)下端连接前轮转轴(22),前轮(2)可转动设置在所述前轮转轴(22)上,后轮支撑架(31)与三角形车架(1)后端连接固定,后轮支撑架(31)下端连接后轮转轴(32),后轮(3)可转动设置在后轮转轴(32)上,其特征在于前轮支撑架(21)上可拆装设置有可以固定气囊的第一U型支架(23)、第一横杆(24)、第一伸缩杆(25)、前气囊支撑杆(26)和前气囊固定架(27);后轮支撑架(31)上可拆装设置有可以固定气囊的第二U型支架(33)、第二横杆(34)、第二伸缩杆(35)、后气囊支撑杆(36)和后气囊固定架(3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更换使用场所非常方便,结构巧妙合理。
文档编号B60F3/00GK201538205SQ200920197828
公开日2010年8月4日 申请日期2009年9月27日 优先权日2009年9月27日
发明者王恩惠 申请人:王恩惠